❀❀❀1 |
衰弱非疾病,是一種狀態!六大健康警訊要注意
★ 林怡亭/報導記者
�
您過去一年是否曾跌倒、體重突然減少三公斤以上,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如果有的話,要小心可能是衰弱的徵兆!除此之外,有失智症、憂鬱症、營養不良和慢性疾病的長者,也容易有衰弱的風險,若能提早發現家中長者健康異常的狀態,盡快尋求社區資源的幫助,才能夠預防及延緩衰弱情形的發生。
依據國民健康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結果也顯示,年齡越高衰弱比率越高,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因為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鎮定藥物、多種藥物,而增加跌倒的機會,以致骨折、失能、住院。
為達健康老化的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8年公布新版的高齡整合照護指南,「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6大項目。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行動能力則如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營養狀況像是過去三個月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憂鬱情形如過去2週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等。若發現評估結果有任一項異常,應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
�
衰弱非疾病,是一種狀態!6大健康警訊要注意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10日
☆ ☆ ☆
☆ ☆ ☆
老化讓失智、帕金森風險飆升!幹細胞可逆轉腦部損壞
★ 彭幸茹
★
9月21日是國際失智日,根據統計,台灣罹患失智症的最新數據,截至108年12月底為止,推估至少有29萬2,102人,換算下來,在台灣每80人就有一人是失智者。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所公布的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預估全球有超過 5000萬名失智者。按照這樣的成長速度,國際失智症協會表示,在2050年確診者恐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約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
也因為失智症與老化、退化有關,面對如此震撼的數據,都讓各國的衛生機關,著手進行相關的政策及預防措施,就是要讓確診者及家屬有更完善的環境,以維持日常的生活。而屬於動作障礙的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失智症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根據的疾病的進展,會從僅單側身體出現症狀,至雙側身體出現症狀,平衡感會逐漸下降,到需要仰賴輪椅及他人在旁照顧,這一連串的退化,都會帶來極大的生活變化。
在現有的治療上,大致分成二種,一種就是使用藥物來延緩大腦功能的退化,第二種則是透過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訓練、藝術治療、音樂或懷舊治療,讓患者維持日常生活。在最新一集的《Heho Topics》中,健眾細胞生醫執行長張薏雯博士分享到,在討論進「幹細胞能不能修復失智症與帕金森氏症」之前,有許多的人都在詢問「細胞到底可不可以進入到大腦內」?
因大腦有血腦障壁,會阻擋細菌、病毒從血液進到大腦內,當然也會阻擋藥物進入大腦發揮作用,成為了治療上的阻礙。張薏雯博士對此問題表示,科學家認為細胞是可以進入到大腦的。
以舉「癌細胞」為例,原本是長在胸部的癌細胞,卻會轉移到骨頭,甚至身體的其他地方,顯示細胞具有「鑽」的特性,可鑽過血管層到達特定的部位,像癌細胞也會轉移到腦部。而幹細胞又具有很好的移動能力,又可稱為「歸巢效應」,所以是很有機會可以穿過血腦障壁,直達大腦進行修復的作用。
身為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患者及家屬,最關心的事,莫過於有沒有一種治療方法是有可能達到根治的?而幹細胞因為具有修復、再生、分化的特性,再加上可以順利抵達大腦病灶處進行治療,所以國內、外的有許多研究團隊都以「幹細胞」來研發新的治療方法,希望能達到逆轉的效果。 而張薏雯博士表示,目前在修復腦部損傷上共有二大幹細胞治療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① 胚胎幹細胞:
科學家用胚胎幹細胞去分化成大腦細胞,再去植入腦部的病灶處。在目前的研究成效上,不管在動物或是一些臨床個案中,確實可以修復一些腦部細胞及恢復大腦功能。
② iPS細胞:
iPS 細胞是基因改造過後的幹細胞,其中最大、最有名的研發團隊就在日本,在他們所進行的幾例人體臨床試驗中,發現對於腦部受損的患者確實具有一些療效。台灣國衛院也發現,使用幹細胞所分泌的「外泌體」,有助於因多數神經退化疾病與腦損傷所引起失智,以上研究的成效,都顯示幹細胞應用在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的治療上,是很有希望的!
★
老化讓失智、帕金森風險飆升!諾獎團隊:幹細胞可逆轉腦部損壞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23日
☆ ☆ ☆
❀❀❀2 |
老年人增加有氧運動,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記憶退化
★ 林渝樺/外電報導記者
�
適度運動可以保護大腦,還能預防阿滋海默症。德克薩斯大學西南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家的研究團隊發現,相較伸展運動,有氧運動更能有效減緩海馬體的收縮,增加大腦前扣帶迴皮質和海馬體的血流量,這對於改善高風險的阿滋海默症有著重大意義。德克薩斯大學西南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家 Thomos 表示,即使記憶力已經開始衰退,你都可以在生活裡加入有氧運動。
隨著年齡的增長,影響記憶功能的海馬體會逐漸萎縮,老年人很可能出現老年痴呆症、健忘等記憶不足的現象,因此如何減緩海馬體的萎縮更顯重要。雖然海馬體萎縮似乎不可避免,可以透過適度的運動增加海馬體的結構大小,從而改善大腦認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SCIENCE NEWS 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可以促進血液流量,以及記憶相關的前扣帶迴皮質和海馬體。
Thomos 與研究團隊,針對30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者進行研究,分別記錄兩組的記憶與腦血流的變化,一組做12個月的有氧運動(15人平均年齡66.4歲),另一組做12個月的伸展訓練組。該實驗結果顯示,一年後有氧運動組比伸展運動組的記憶竟提高47%,且從大腦的成像發現,有氧運動組的前扣帶迴皮質和海馬體的血流明顯增加,也就是說運動可以幫助血流更容易進入皮質。
另據 HealthLine,UT 西南奧唐奈腦研究所神經學家 Rong Zhang 也有相似的結論,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和伸展運動皆能阻止認知功能的下降,令人驚訝的是,他推測有氧運動可能有其獨特性,所以能夠使血管功能增加或某些刺激神經元的生長因子,從而減少類澱粉蛋白對海馬體神經元的有害影響。該研究對於改善高風險的阿滋海默症有著重大意義,只要遵循運動,都可以降低風險。Thomos 表示,即使記憶力已經開始衰退,你都可以在生活裡進行有氧運動。
�
老年人增加有氧運動,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記憶退化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03日
☆ ☆ ☆
☆ ☆ ☆
清大用晶體結構解開腦部鈣化之謎,治療失智露曙光
★ 王駿杰/新竹報導
★
類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病症起因之一是腦部基底核出現鈣化,腦細胞表面的膜蛋白通道阻塞,無法傳送信號分子及營養到細胞內。清華大學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教授孫玉珠研究團隊利用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光源,進行X光繞射磷酸鹽轉運膜蛋白晶體,得出繞射圖後進行運算,成功解析出膜蛋白的立體結構,並透過基因序列找到膜蛋白突變的確切位置,讓人類得以首次「看到」失智症的病因。
孫玉珠研究團隊與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所研究員蕭傳鐙實驗室合作,解開「磷酸鹽轉運膜蛋白」分子結構之謎,使失智症的治療露出一線曙光。這項由科技部尖端計畫支持的研究成果登上今年8月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成為台灣膜蛋白研究領域的重要里程碑。孫玉珠表示,膜蛋白是鑲嵌在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負責傳遞信號並供應能量到細胞內,在藥物開發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磷酸鹽轉運膜蛋白則是將磷酸鹽及鈉離子運送到腦細胞內的重要通道,一旦發生病變,通道阻塞,磷酸鈣就會沈澱在細胞膜表面,最終導致腦部基底核鈣化,產生類帕金森氏症的動作障礙或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病變。孫玉珠指出,解析磷酸鹽轉運膜蛋白並找到突變位置已為治療腦部鈣化踏出了第一、第二步,接下來將與醫師合作,以此結構為基礎來設計藥物,利用電腦計算及模擬,實驗篩選出有效的化學小分子,讓膜蛋白恢復正常,「重新打通阻塞的傳遞通道,撥開失智症患者腦中的迷霧。」
要解析膜蛋白分子結構,首先要培養出膜蛋白晶體,才能用X光繞射的方法看到其中的結構。孫玉珠展示顯微鏡下只有芝麻粒十分之一大小的膜蛋白晶體,「它有稜有角、晶瑩剔透,且蘊藏著重要的分子結構資訊,對我來說比鑽石還珍貴美麗。」主要負責培養膜蛋白晶體的是研究團隊中的清華大學生資所博士後研究員蔡佳吟。她說,培養第一顆的磷酸鹽轉運膜蛋白晶體就花了一年的時間,之後又耗時一年才得出優化穩定的晶體。
★
清大用晶體結構解開腦部鈣化之謎,治療失智露曙光
udn 元氣網/科別~2020年08月31日/膜蛋白
☆ ☆ ☆
❀❀❀3 |
爺爺走路不穩又健忘,竟是水腦症非老化現象
★ 陳佳慧/報導記者
�
一名七十多歲阿公搭公車時,因緊急煞車撞傷頭部,雖腦部影像報告顯示正常,但在兩週後,阿公開始出現步態不穩,尤其轉彎時容易跌倒,又經常跑廁所,也越來越健忘,家屬發現不對勁趕緊前往台大醫院再次檢查發現,腦室明顯變大,確診為水腦症。醫師表示,所幸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透過引流手術治療後,阿公復原的情況相當好,已可以正常生活。
臺大醫院神經外科黃博浩醫師說明,正常腦室內有腦脊髓液包覆人體的腦,若腦室積水稱為水腦症。水腦症分為阻塞性及非阻塞性(交通性),① 阻塞性水腦症即腦室阻塞,腦脊髓液循環流通的路線因腫瘤受阻無法排出;② 而交通性水腦症是回收腦脊髓液的區域受到阻塞,或因老化導致腦脊髓液吸收過慢而囤積於腦室。像上述阿公在車禍撞擊後,因外傷使回收腦脊髓液的部位損傷,導致腦脊髓液回收不完全,也歸類在交通性水腦症,稱外傷性水腦症,能靠引流手術將腦脊髓液排出,改善水腦症。
交通性水腦症好發在70歲以上的長者,病徵以① 步態不穩最為明顯,② 其次為記憶力衰退,③ 大小便失禁則是較為後期出現。這三個典型的症狀最容易讓患者以為是正常老化而忽略,甚至被誤以為是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黃博浩醫師表示,其實水腦症是可以治療的,有疑似症狀千萬不要拖延,治療黃金期以六個月內最佳,若拖延超過三年,將大幅降低改善的機會,水腦症若置之不理病況只會更嚴重,最終會影響生活品質與加重家庭負擔。
黃博浩醫師進一步指出,常壓性水腦症過往以「腦室腹腔引流術」為主,但此手術需開腦且併發症較多,尤其罹病族群年紀偏大,可能提高感染或出血的風險;近年來,台灣「腰椎腹腔引流術」技術成熟,不但不須開腦,從腰椎脊膜腔置入引流管,且因傷口較小,大幅降低併發症、感染與出血的機率,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也呼籲,若家中長輩有出現失智、失禁或步態不穩的現象,應盡速就醫,除能減輕家屬照護負擔,也可以大幅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
爺爺走路不穩又健忘,竟是水腦症非老化現象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17日
☆ ☆ ☆
☆ ☆ ☆
☆ ☆ ☆
❀❀❀4 |
照顧父母,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
★ 吳若權/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12堂課
�
所謂的「自己照顧自己」,不只是飲食作息、身體健康、情緒穩定,還包括讓自己的身心靈不斷維持動態的平衡,用愛與寬恕對待世界,以勇氣面對挑戰。從2003年開始,很榮幸有機會擔任花蓮門諾醫院「壽豐老人照顧社區計畫」推廣代言人,並在2009年擔任慈善大使,為該計畫第二期工程接續募款工作。在歷次的記者會中,我有感而發地談到:「照顧銀髮長輩,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每個人都會老,所有老人都有過年輕美好的歲月,我們就像是他們曾經歷的過去,而這些老人也將會是我們未來的縮影。
好好對待老人,就像是認真對待自己的未來一樣。此後,「照顧銀髮長輩,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常被很多公益活動拿去當作宣傳口號,幾位熟知內情的好朋友常開玩笑對我說:「他們有沒有跟你簽訂授權同意書啊?」而交情更深一點的好朋友,還會好奇地問我:「你是有過怎樣的體會,才能在記者會中講出這麼動人的一句話?」其實追溯到2003年,我擔任居家看護已超過六年,歷經每天陪伴媽媽進出醫院看診拿藥、中醫針灸、肢體復健、心理治療… 比起相同年齡的人,對生老病死有更深的體會。
加上協助我一起照顧家母的父親,原本健康狀況不錯,卻突然在2002年病倒臥床,幾個月後辭世,令我在震驚之餘,感到無限的孤單遺憾,對於「把握當下」、「愛要及時」等老生常談的說法,有非常痛楚的覺悟。「生命的苦難,讓心智早熟。」這只是我在長期照顧父母的過程中,得到的眾多紅利之一;對於身體健康與醫療方面的認識與了解,也有很多收穫。我常覺得父親犧牲了他的肉身、母親忍受著她的病苦,如菩薩般在我面前顯化,教導我要愛惜生命的一切。
有句話說:「久病成良醫。」陪伴父母病老多年,才發現這句話的字面上,省略掉幾個很關鍵的邏輯,必須要有豐富的經驗與深刻的體會,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否則,久病未必成良醫。如果有病不醫,或是找錯醫師、看錯門診、講錯症狀、吃錯藥,病情只會愈來愈惡化。如此這般的久病,只會變成誤人誤己的庸醫,不會成為良醫。尤其當今的社會,醫療管道愈來愈多元,除了西醫、中醫,還有很多民間療法,只要在網路上搜尋一下,斷食療法、尿療法、順勢療法、灌腸療法、自然療法、飯水分離療法… 琳琅滿目。
每一種療法都有許多親自見證的個案,連癌症都能不藥而癒。有些朋友當自己或親人罹患重症,若對傳統西醫或中醫的治療信心不足,又有機緣碰到這些另類療法,很熱衷於嘗試各種不同的療癒方法,只希望可以重拾健康或延緩病情惡化。但是,以上所有另類療法,有各自的適用對象,以及嚴謹的定義與操作方式,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驗證它的效果。取捨之間,除了憑運氣,還需要仰賴更多資訊協助判斷,不能道聽塗說,以免延誤病情。
綜合照顧爸媽這將近二十年的經驗,我對於各種病痛的根源,有很具體的認識。我深深體認也同意「萬病都從情緒起」這句話的意義,即使是基因遺傳,也是一種細胞記憶。從個性習慣累積的習氣,是會世代相傳的。必須時時觀照,常常調整,讓自己的心念,回到完美的「原廠設定」,也就是愛與寬恕,放下憤怒與抱怨。通常人們在談養生時,很重視生理的排毒,卻忽略了另一項重要的觀念,情緒也需要排毒。而情緒排毒,並不只是做好情緒管理就好。錯誤的情緒管理,只會更加壓抑情緒,無法排解負面情緒。
有幾個簡單有效的情緒排毒方法,可以在家靠自己實做,就立刻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運動、靜坐、調整呼吸。此外,從事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活動,也能排憂解勞。除了觀照自己的情緒,飲食作息與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通常我們最喜歡的食物,對身體都是最有害的。愛吃甜食的人,多半有糖尿病。喜歡海鮮的人,膽固醇都偏高。無肉不歡的人,心血管疾病容易伴隨而來。
美食,妨礙健康?其實美食問題不在於食物的本身,而是人們對於所偏愛的食物,都有執念。吃得太多、難以割捨。過度不均衡的飲食,身體立刻給了宇宙無敵的答案:世間所有的貪愛,都會是障礙。追求完美的人,消化器官容易有問題,尤其胃痛、胃潰瘍,是最明顯的症狀。根據西醫的研究,多數胃潰瘍患者,是因為被幽門桿菌傳染,若沒有及早治療,百分之八十五的嚴重胃潰瘍,會轉移成為胃癌。
但西醫尚無定論的是:為什麼這些人的胃裡有幽門桿菌?透過不潔的飲食,或是餐具、接吻,都有可能;另一個比較難解釋清楚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被傳染,另一些人卻不會?醫學尚未找到解答,靈學早就給出答案。當我們過度追求完美,情緒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一直害怕會失敗,就會導致免疫力降低,讓細菌與病毒趁虛而入。透過醫學的診斷與用藥,可以治標;佐以靈學的修行與精進,才能治本。醫學的目標,在於治癒疾病,至少要能延緩疾病的惡化。但靈學有更重要的使命是: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
陪伴父親走完他人生的最後一站,臨終前他以顫抖的手,緊緊握筆寫下:「妻賢子孝,此生無憾。」這是他留給我最豐富、最珍貴的遺產。因為積勞成疾、器官衰竭,八十歲前從來沒有生過大病的他,竟在急診住院四個月後逝世。我們都不太能夠接受的事實,他比我們更早接受。他的病痛,沒有被醫院治癒;他以慈悲,治癒了我們的哀傷。
陪伴媽媽的這二十年來,我們的人生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花在醫療與復健上。初期,媽媽以無比的意志力,要讓自己澈底痊癒;後來,她在挫折中學習調整自己,漸漸接受身體的狀況。我在這個過程中領悟一個道理:有些疾病,確實不會完全康復,但只要這些病痛,不再是個困擾,病患能夠與疾病自在地相處,就跟沒有這個疾病的時候,也沒有兩樣了。對於爸媽的病老,我在心疼不捨中,學會珍惜與感恩。從三十幾歲開始,頻繁地陪他們進出醫院,提早而密集地看遍人生病死,與有情眾生一起學習解脫的智慧。
尤其在大型教學醫院的一樓大廳,病患與家屬熙熙攘攘,有時候真會誤以為自己來到百貨公司或大賣場。所有的「想要」與「需要」交錯堆疊,我們彷彿可以覺醒,原來人生最終想求得的,只不過是平安與健康。然而,當我陪伴長輩經歷人生的衰老,甚至一葉知秋地倒數著我們僅能擁抱的有限時光,就會真切明白:所謂的平安健康,有時候也是一種奢求。於是,我們懂得退而求其次地,再次閉目合掌,恭請上天賜予我們面對病苦的勇氣,而不只是貪婪地戀棧健康平安。
從三十幾歲開始,我持續晨泳、跑步,每週至少四至五次,不刻意但盡量自然地維持規律的作息,在粗茶淡飯中安頓身心,習慣割捨不必要的物欲,讓自己享受簡樸與平凡。老實說,我不是努力要自己活得多健康,而是因為必須照顧家中長輩,不能讓自己病倒。許多讀者好奇地問:「為什麼你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不太像五十幾歲的人?」老實說,我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在為了照顧爸媽晚年而奔波的年歲裡,因為忙碌而無可挽留地讓時光過得太匆促,我漸漸變得對自己的年齡沒有太多感覺,所謂的「無齡感」確實在我身上發生。每次要填寫表格,註記生辰日期,換算真實年紀時,我都得認真想一下,用紙筆再精算一次,才能答出正確的年齡。影劇版我在生活中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連工作上也盡量不要依賴助理。我向自己證明可以活得很獨立,也讓媽媽放心,我一個人可以過得很好。
在我的定義中,所謂的「自己照顧自己」,不只是飲食作息、身體健康、情緒穩定,還包括讓自己的身心靈不斷維持動態的平衡。快樂時盡情享受快樂,悲傷時完全接納悲傷,敏銳地覺察自我,隨時向內自省,每天以懺悔感恩,淨化心靈。自己照顧好自己之後,如果行有餘力,就幫助別人吧!我很慶幸能夠以書寫、演講、課程,或是影音內容,分享心得與所學。朋友溢美地誇獎說,我是一個跨領域、跨世代、跨性別的多職人,起初我不敢承擔這樣的美譽,但現在我願意把它當作後半生的目標。
這些縱橫跨界的比喻,只是說明我涉獵多元的主題,以及呈現不同學習的型態,但在我心中非常明白,看似五花八門的樣貌中,我只專注於一個核心價值,就是:鼓勵每一個人活出自己。人生,真的很像是電玩。每個人身處不同的背景,猶如每種電玩遊戲不同的主題,但每一步的精進,都來自跨越障礙,勇往直前。我認為每個人來到世間的這一生,學習整合身心靈的五個階段,分別是:① 認識自己;② 肯定自己;③ 發展自己;④ 奉獻自己;⑤ 放下自己。
而所謂的「自己照顧自己」,就是在每個階段保持觀照自己的心念,看顧自己的行為,用愛與寬恕對待世界,以勇氣面對挑戰,就能度過每一關,迎向下一關。在來到旅行的終點站之前,一切都是未知,隨時都是無常,我們要自己照顧自己,謹慎而自在地踏穩每一個步伐的節奏,接納每一個挫折的禮物,享受每一個驚喜的幸福。
�
照顧父母,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生命的五階段教導我把握當下、愛要及時
愛長照/吳若權~2020年05月08日
☆ ☆ ☆
☆ ☆ ☆
☆ ☆ ☆
❀❀❀5 |
老人家出現譫妄症狀!可能是重大疾病前兆
★ 盧映慈
�
高齡社會是現代台灣必須長期注意的問題之一,除了失智症之外,長輩常有的一些慢性疾病、感染、免疫力下降、心臟病等,其實也可能會引起一些精神錯亂的症狀,而這樣的症狀稱為譫妄。根據台灣本土研究統計,如果在住院期間出現譫妄症狀,死亡率可以高達 22~76%,主要是因為大腦神經急速退化,所以如何快速發現長輩的不對勁,是非常重要的。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在2011年曾做過統計,表示要發生譫妄,需要同時符合「危險因子」跟「誘發因子」。因為譫妄必須要在腦部發生廣泛、瀰漫性的代謝障礙,所以必須要先有身體不是很好的「危險因子」,再加上造成問題的直接「誘發因子」,才會形成。
【危險因子】① 年齡大於65歲。② 男性。③ 本身認知功能失調、有失智症或是譫妄病史。④ 有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病史。⑤ 身體失能,曾跌倒或是無法自理生活。⑥ 聽覺、視覺、感覺有缺損。⑦ 營養不良、脫水。⑧ 慢性疾病多,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癌症、中風等。⑨ 嚴重感染。⑩ 藥物使用多。
【誘發因子】① 中風前兆。② 心臟病發作。③ 中毒。④ 藥物使用多。⑤ 嚴重感染。⑥ 休克缺氧。⑦ 長期睡眠不足。
所以如果長輩突然出現譫妄的症狀,代表身體可能有些地方突然疾病發作,可能是急性的中風、心臟病,或是發生愛滋、梅毒、敗血症等嚴重感染而產生;也有可能是服用過多藥物而產生的藥物中毒反應,或是吃到有毒食物而中毒等,必須要趕快送醫。而譫妄最可怕的是,它的症狀很不明顯,也很容易跟失智症搞混,但譫妄最重要的一點是會有「意識混亂」,昏昏沈沈、講話會顛三倒四、沒有邏輯沒有組織,像是喃喃自語;但失智症患者通常意識是清醒的,只是會有幻覺、妄想,講出來的話比較不是真實的,會有編故事的感覺。
【譫妄症狀】在幾小時內突然發生,而且很快就變得很嚴重,一天之內會有明顯差異。① 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行對話。② 無結構性的思考,對人、時、地搞不清楚。③ 講話沒有組織、無相關性、漫談或無邏輯思考。④ 意識不清、失去警覺性或是昏昏沈沈,看起來迷迷糊糊的。⑤ 有些人會焦躁不安與容易驚醒;另一些人會嗜睡與大量減少活動,但也有人活動力正常。⑥ 出現妄想、情緒波動很大,會恐懼焦躁。⑦ 出現認知功能缺損,失去方向感、記憶力、無法說出完整的話。⑧ 白天嗜睡和夜晚失眠。
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針對譫妄的研究顯示,譫妄跟失智症最大的不同,就是會有精神動力低落的狀況,比較像是憂鬱症等其他的精神疾病才會有的狀況;會變得沒有動力去做事、心情很憂鬱很低落,跟失智症非常不一樣。但譫妄跟憂鬱症不同的是,憂鬱症不會失去方向感,也不會有意識不清、昏沉的狀況,這一些症狀就跟失智症比較接近;所以在判斷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記錄所有的症狀才能完全了解是什麼狀況。通常如果是譫妄的話,經過治療大部分還是可以恢復,所以第一時間一定要送到神經科門診進行更詳細的檢查並治療。
如果是疾病引起,就要儘早處理疾病,如果是中毒、藥物引起,就要調整飲食跟藥物的習慣。而日常生活的陪伴,也可以幫助譫妄早日恢復,持續的跟長輩對話、強調現在的人事時地物,給他正確的資訊,同時也要讓長輩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但白天時要曬太陽、運動,並多喝水來幫助身體循環變好,都可以改善譫妄的情況;基本上,如果有找到病因,幾個月之後譫妄就會慢慢恢復,並不需要太擔心。《參考資料:劉建良、陳亮恭~老年譫妄症~2011年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
老人家出現幻覺可能是重大疾病前兆!這幾種譫妄症狀可能代表心肌梗塞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28日/腦部代謝障礙
☆ ☆ ☆
☆ ☆ ☆
☆ ☆ ☆
❀❀❀6 |
發病前20年就有跡象,抽血檢測阿茲海默症可望成真
★ 潘懷宗/神經與分析化學博士
�
2020年7月28日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凡妮莎(Vanessa Chalmers),大篇幅報導了一則最新的醫學突破,那就是只要做一次簡單的抽血檢查,就可以診斷出你是否已經罹患了阿茲海默症,目前醫學界大部分都是在病人出現症狀以後,才能發覺罹患此病,但症狀的出現通常是腦部出現相關病理變化十幾年後才會發生。P-tau217 是tau蛋白質的一種亞型,而tau蛋白質是阿茲海默症造成大腦細胞損傷的主要元兇之一,它會在記憶力下降前長達20年的時間異常積聚在患者的大腦內,因此會有一些的 P-tau217 蛋白質散落到腦脊髓液中被偵測到,也有更加少許的 P-tau217 微小碎片滲入血流中。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內科教授貝特曼醫生(Randall Bateman),於2020年7月底在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由阿茲海默症協會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公布了這項血液檢測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成果,同時也發表在《實驗醫學雜誌》的期刊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科學界目前猜測,患有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負責記憶的神經細胞之所以死亡,有多種假說,第一種假說則是因為有澱粉樣蛋白β(amyloid β)在大腦中形成斑塊(plaques)所造成的,第二種假說是因為許多蛋白質打結(protein tangles)在一起所造成的,而蛋白質打結的起因是tau蛋白質聚集。
這兩個現象在病患腦中均有被科學家發現,互為影響,尚未完全明瞭。但病患在任何臨床症狀(如記憶力減退和混亂)變得明顯之前,大腦中的兩大罪魁禍首早就已經開始出現愈來愈多了(澱粉樣蛋白β 和 tau蛋白質)。當病患出現症狀後,醫學界才會使用昂貴的腦部掃描儀器,以及抽取龍骨水來偵測這兩個蛋白質,以便確定診斷。另外,醫生也可以利用「記憶力測試」來檢查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是否與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典型分數相符合。
正如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裡面的失智症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哈斯里奎博士(Amanda Heslegrave)說,由於之前用於確認這些蛋白質的兩種方法,例如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取得腦脊髓液或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一個是太侵入性,另一個又太昂貴,所以如果有了這項簡便的血液測試方法用在健康檢查上是很重大的里程碑。
因為 p-tau217 會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中積聚,而且該水平會隨疾病的進展而增加(線性相關),因此可以用來預測患者是否已有阿茲海默症的病變以及腦部中的澱粉樣斑塊的形成程度,貝特曼醫生開發了血中檢測 p-tau217 的方法,僅需要4毫升的患者血液。他也發現,血液中與腦脊髓液中相似,健康志願者的血液中 p-tau217 含量極低,但腦中有澱粉樣斑塊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血中 p-tau217 含量卻很高,即便是尚未出現認知症狀的患者也是如此,貝特曼醫生的發現證明了血液和腦脊髓液一樣都可以用來檢測和診斷阿茲海默症。
此次開發出的血液測試方法,準確率高達98%。科學界認為此項檢測技術的突破,不僅可以讓我們早期發現此病外,更是對治療方法的開發極其重要。像是英國阿海默症研究部門負責人山丘博士(Rosa Sancho)就認為,發展出一個可靠的血液檢測,就可以讓科學家能夠在更早期的階段對病人進行治療試驗,從而可以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治療上的突破。英國阿茲海默症協會的主要幹部卡拉格博士(Fiona Carragher)說,這項便宜的、準確的、非侵入性的血液診斷測試,絕對是替英國阿茲海默症患者開發新療法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目前英國約有850,000人患有失智症,其中最常見的形式就是阿茲海默症,約佔患者的三分之二。阿茲海默症目前無法治癒,相較於找到有效的治療藥物,率先發展出一套簡單、可行、準確率高的早期檢驗方法,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埃克塞特大學(Exeter University)醫學院研究老年疾病的巴拉德教授(Clive Ballard)表示,儘管這項研究看起來很有希望,但估計仍然需要至少五年左右的時間來進行再優化以及商品化,屆時,就可以非常方便的來發掘高危險群並進行預防,就像醫生抽血測高膽固醇的人或用血壓計找到高血壓的病人一樣。
但是也有其他的科學家警告說,這中間存在著道德與倫理問題需要解決,因為告訴某人將在 10~20 年內失去記憶,但卻又無藥可救的情況下,將會是對當事人造成毀滅性的人生震撼,恐怕無法隨隨便便就拿來檢測。愛丁堡大學失智症研究所教授斯皮雷斯-瓊斯(Tara Spires-Jones)說,這項血液檢查並非萬無一失(仍有一定比率的誤判)。牛津大學精神疾病學系失智症平台主任加拉徹教授(John Gallacher)說,從道德上來講,測錯了問題更大,沒病的被你說成有病,所以要非常小心。
另一組科學家,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臨床記憶小組召集人神經內科醫生漢森教授(Oskar Hansson)也發現,患有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血液中 p-tau217 的含量比沒有這種疾病的人約高7倍。在失智症狀發作之前的20年之內,血液中此種蛋白質的水平就會增加。而這組科學家也發展了有別於美國科學家的血液測試方法,同時也已經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結果再次表明,血液測試標記蛋白質可以準確地識別出哪些患者患有阿茲海默症,瑞典科學家的血液測試準確度落在89%至98%之間。
我們期望不久的將來,不論是美國或者是瑞典,當蛋白質血液測試用來診斷阿茲海默症,得到醫學界的驗證和確認流程後,就可以立馬在發病初期對阿茲海默症進行早期診斷,同時可以給予停止(雖然目前沒有)或減慢(目前有)疾病進程的新療法之臨床試驗,以便造福更多患者,真是一大進步,可以預期。
�
發病前20年就有跡象,抽血檢測阿茲海默症可望成真
udn 元氣網/名人/潘懷宗~2020年08月19日
☆ ☆ ☆
台灣人更長壽平均壽命80.9歲!台北市醫療資源充足活最久,老年人更該注意三項疾病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11日
☆ ☆ ☆
☆ ☆ ☆
☆ ☆ ☆
健康網》別讓長照致家庭失和,醫︰善用資源、向外求援
自由健康網/健保長照~2020年06月27日
☆ ☆ ☆
❀❀❀7 |
膽固醇過低要小心,研究:可能因此誘發失智症
★ 曾正豪/報導記者
�
隨著失智人口不斷攀升,除了高齡化趨勢導致,有研究發現,膽固醇過低也可能是埋下致病的危險因子。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醫師表示,膽固醇是腦部與神經連結的主要成分,不僅用來保護細胞膜強度及流動性,也是每個細胞製造細胞膜所需的原料,尤其當陽光曬到皮膚時,皮下膽固醇也會變成維他命D,因此足夠營養和維繫剛好的總膽固醇,可幫助降低罹患失智機會。
不過膽固醇非越低越好,無論太低或太高都可能影響健康,因此建議總膽固醇指數維持在160至220,而低密度膽固醇則維持在80至140。邱百誼醫師指出,像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而言雖同屬大腦神經退化疾病,但病因和表現的特徵不同,前者會先出現記憶缺損、個性改變並容易迷路,後期才會有動作障礙,後者則初期造成各種活動障礙,到了後期才會併發失智症。
其中巴金森氏症嚴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以動作慢、肌肉僵硬和放鬆時不自主顫抖為三大症狀,後期有三分之一會併發失智症,目前沒有藥物可根治,因此除了規律用藥,更要保持運動習慣、營養均衡以及良好睡眠品質。林姿宜芳療師提及,無論病患或照顧者在自我照顧上都很重要,像也可透過芳香按摩紓壓,每天可早晚給自己5至10分鐘的耳多穴道按摩搭配喜歡的精油,保養身體。
此外,雖巴金森氏症目前治療上仍未解,但臨床研究已出現許多突破性成果,來自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研究發現,頭孢曲松能防止神經死亡及腦部發炎症狀、減緩神經退化,甚至可以促進腦部神經新生,目前也獲得許多國家的專利以及美國FDA及衛福部核准,可望為此疾病帶來治療曙光。邱百誼醫師強調,治療前除了詳細病史,也要了解病患的失智類型,才能對症下藥,提供合適的治療處方。
�
膽固醇過低要小心,研究:可能因此誘發失智症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1年11月22日
☆ ☆ ☆
長期情緒低落,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
udn 元氣網/健康報~2020年08月28日
☆ ☆ ☆
☆ ☆ ☆
☆ ☆ ☆
更年期太晚來也不好!《阿茲海默》期刊:生育期越長,失智風險越高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7日
☆ ☆ ☆
失智照護結合科技力,為2025年超高齡社會超前部署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9月09日
☆ ☆ ☆
❀❀❀8 |
☆ ☆ ☆
☆ ☆ ☆
龍井情深!社區長者們的福田心靈居
★ 陳誼謙
�
盛夏的蟬鳴不已,樹下和風徐徐,這裡是「社區客廳」,長者們每天到來,不需分工,各自拿工具打掃,接著展開今天的活動,中午共餐享用自己種的菜,餐後共同收拾、各自回家,就算是陪同爺爺奶奶來的小孫子,也會主動整理環境;這裡是「友善農耕菜園」,蔬菜收成後各自加菜、分送親友、分享給弱勢;這裡是「C級長照據點」,每週二都有專人來帶動長者健康操;這裡是長者的「福田心靈居」,每天都能做環保,或是相揪來練習要表演的曲目,有時一起到安養院陪伴生活無法自理的長者。這裡是長者們的「第二個家」,這裡是「慈濟龍井共修處」。
慈濟龍井共修處鬱木蔥蔥、蟲鳴鳥語、和風舒爽,慈濟志工陳榮忠把這裡當成社區的聯誼客廳,除了自己提供土地,還帶動鄰近地主出借土地作為環保站、菜園、活動場地等用途。快60歲的陳榮忠把這裡營造為長者的心靈居,將長者們當成自己的伯伯嬸嬸,每天午餐所吃的米,是陳榮忠自己種的,而菜園內一畝畝分區,共有12位長者認養。絲瓜、茄子、高麗菜… 每一株都是長者們用心灌溉、使用有機肥栽種,因此土壤肥沃、收成豐富。每有收成,長者們除了自用、分送親友,也會給鄰近的弱勢家庭。
陳榮忠表示,這群年長者過去都是種稻較多,現在讓他們種菜,除了可以分享,主要是「種子播下後,可以看到生命力」。使用有機肥,是否會有蟲害?陳榮忠笑著說:本來都會有老鼠,自從在田裡放佛號,我們也曾在菜園邊繞佛繞法,現在老鼠比較不會過來。呂菊說:種地瓜葉、長豆、麻芛,有人要吃,跟我說一聲讓他們自己去摘。快70歲的吳幸蓉表示,來到這裡種菜跟人分享,也可以給照顧戶。
慈濟龍井共修處自從2018年成為C級關懷據點,2019年和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合作,定期有健身教練來帶動長者做有氧運動、增強體適能,陳榮忠也安排老師來帶紓壓拉筋、健身操等等。每週一做環保、每週二長照課程,約40多位長者一起活動,最年長的80多歲,最遠的是離共修處4公里的王老先生,70多歲的他每天走路當運動約50分鐘前來,抵達後開始打掃、做環保。
70歲的慈濟志工方玉琴,28年前從事教職時就投入志工服務,目前除了慈濟活動,平時也在健保局、警察局、學校當志工。方玉琴會帶長者上台表演,方玉琴分享:他們怕表演不好,會相約到共修處練習、走隊形。方玉琴也會帶長者們到鄰近的安養院表演,方玉琴表示,有的長者還比安養院坐著的長者還年長,透過眼神交流,讓長者們珍惜:我們能動是很有福,有福的人要再造福,為子孫植福。
76歲的慈濟志工呂菊,同樣也是社區掃街、發展協會等等志工。呂菊是陳榮忠的阿姨,過去從事磨石子工作,還沒60歲就退休,當時是慈濟會員,十幾年前陳榮忠請她協助幫龍井共修處的地板做磨石子,後來陳榮忠邀約,呂菊平時就到共修處當志工。呂菊認為,不要讓自己無聊,一天到晚沒事做容易老化,來參加長照活動,有唱歌、老師帶動,出來頭腦有在動,比較不會老化失智,流流汗也很好,有動比不動好。
「一元阿嬤」過去總是為家計愁容滿面,以拾荒來的回收物為寶貝,三合院裡裡外外都是堆積如山的回收物,阿嬤每天進到屋內都要花很多時間,缺錢才拿一部份去賣。將近20年前,有民眾向政府單位反應,慈濟志工協助輔導,陳榮忠才認識了阿嬤。志工邀約阿嬤來環保站教大家分類、幫社區掃街。有一天,阿嬤掃街時撿到一塊錢,交給陳榮忠。陳榮忠被她的拾金不昧感動,告訴她一塊錢可以捐出來做善事。
陳榮忠說:阿嬤的善念被啟發,我們後來引導她,協助她把所有堆在家裡的回收物拿去賣掉,把賣來的錢給她,讓她把家庭維護乾淨。如今的「一元阿嬤」仍在社區掃街,在環保站教人家回收、洗手套,也加入慈濟會員,過去憂愁滿面的她,如今看到人都笑咪咪,也交到很多朋友。陳榮忠表示,每一位長者背後都有故事,也很感恩左右鄰居、附近地主提供場地,讓這群長者有個依歸的家。
�
龍井情深!社區長者們的福田心靈居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8月07日
☆ ☆ ☆
失智症患者在家也能動一動,醫師提出七招平安度過疫情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1年06月04日(略同上)
☆ ☆ ☆
失智症治療重點、照護資源,醫師圖文解說
CareOnline 照護線上~2021年06月02日
☆ ☆ ☆
❀❀❀9 |
☆ ☆ ☆
☆ ☆ ☆
新竹臺大醫提供家屬在家照顧失智者健康小撇步
★ 羅林/新竹報導記者
�
配合政府新冠肺炎防疫政策,在全國三級警戒的情形下,失智症病人必須暫停參加日間照護活動,也無法前往失智據點,必須盡量減少外出。由於生活型態的遽然改變,對於病人與家屬都是很大的挑戰,因此,新竹臺大分院神經部程郁文醫師整理在疫情期間維持失智症病人與照顧家屬健康的小撇步,協助大家平安走過疫情!程郁文醫師表示,照顧家屬如果有照顧上的各種困難,請不要忘記尋求社會資源與醫療的協助!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關懷專線 0800-474580;新竹台大分院的失智症諮詢專線(03-5326151,轉3731、3732),歡迎需要的病友和家屬多多利用!程郁文醫師說明家屬照顧失智症病人健康的小撇步:
① 協助病人建立勤洗手的生活習慣:我們可以陪著病人、多示範幾次正確洗手的步驟,並在廁所、進門入口、餐廳等位置貼上提醒洗手的標語或標誌,提醒病人多多洗手。
② 加強環境消毒:由於失智症病人有時較難遵守個人清潔的規則,家屬也可以加強家中的環境消毒,減少交叉感染。若是不得已需要出門,請多多提醒病人正確配戴口罩,返家之後記得洗手,並儘速換下外出的衣服。
③ 維持與家人朋友的社交互動:雖然不能出門,我們可以利用電話、視訊等等方式,維持病人跟家人朋友間的情感交流。固定時間、穩定的社交互動可以協助穩定病人的情緒。
④ 進行一些病人喜歡的活動:每一位病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個性與喜好,比如聽歌、畫畫、寫書法、打牌、整理庭園的植物等等,依照病人的喜好,照顧者可以協助並鼓勵病人進行有興趣的活動。
⑤ 施打疫苗:失智症的病人,很高的比例是高齡長輩或同時患有多重慢疾病,因此如果感染新冠肺炎,有較高的重症風險。疫苗是目前唯一可以有效避免感染與重症的方式,等疫苗供應足夠時,請大家一定要循序儘快施打!
⑥ 預先討論替代的照顧者與照顧計畫:疫情之下,失智症病人的主要照顧者一定會面臨比平常更多的挑戰與壓力;此外,如果主要照顧者也可能臨時必須隔離而無法持續照顧。因此,建議家人之間預先討論協調替代的照顧者,並可以列出照顧上的一些注意事項(比如日常作息、用藥時間與方式、病人特殊的習慣等等),避免臨時需要更換主要照顧者時而兵荒馬亂。
⑦ 維持規則的運動:雖然不能出門,仍然要在家中進行規律的運動,日常作息包含飲食、運動與睡眠的時間盡量規律。
�
生活型態轉進宅居,新竹臺大醫提供家屬在家照顧失智者健康小撇步
match 生活網/爽爆新聞網~2021年06月05日
☆ ☆ ☆
☆ ☆ ☆
☆ ☆ ☆
失智112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1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