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路? |
◎ 李信徹/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
※
中央研究院曾有很好的傳統與風骨,胡適院長一生清貧還盡力資助學生,吳大猷院長在集權時期還反對核武發展,這樣的風骨足為後輩表率,讓同仁們為台灣學術發展努力,造就台灣在科技、經濟上的蓬勃發展。曾幾何時,這種學術清流也開始變質,設立高薪的特聘研究員、終身職的研究員、左右國家研究經費分配 ……等,調高薪資後的象牙塔鍍了金,成了競逐焦點而違反設立的本意,原本是用來完成尖端計劃,並且為民福祉給政府建言。
如今卻成了利益交換的條件,也讓很多國外的退休教授眼紅,想盡方法佔缺後卻尸位素餐,造成有研究潛能的青年學者轉職他國,消耗更多的研究資源且造成人才大量流失。終身職研究員更是中研院特殊的制度,設立後讓新血更難循環,台灣的困境不僅於此,還被這群學者綁架一輩子。高薪的特聘研究員應該是短期延聘,用來解決特殊困難的學術問題,研究員當然透過考核後可以轉任,若無法完成既定目標就應該離職,如此才能讓人發揮所長,而不是被視為自肥方案。
若獲得諾貝爾獎可有終身榮譽職,相信多數人同意應有此禮遇,但若註明院士加上「獲全球性學術殊榮者」皆可不斷延聘,沒有年齡限制就不適宜,既然是人事法規,規範就應該明確,不可自肥。中研院目前正值擴張期,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所與中心大量增加,巧妙的佔用其他研究所的名額與空間,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曾用一個70多歲的主任,拿3億多的預算進行生質能源研究,不但與生物多樣性無關,還做不出具體成果,現在換了新主任也和生物多樣性脫節。
另外,國家預算正大量的投入分生與新藥研究,但真的適合嗎?再加上經費被少數人把持且從事與個人利益有關的研究,吸金、炒股、拿政府預算進行篩選有潛力的化學物質,用大量金錢累積的成果並無法全民共享,前院長已經涉及不法而移送法辦,這只是冰山一角,中研院竟然只是「意外」這樣的結果,而前院長繼續做他的「研究」不受影響。我是一個退休的魚類研究員,也會用分子生物學來進行魚的分類,但一直學不會用分生的技術來賺其他的錢,生態生物還是比「ATCG」序列重要。
在銅臭味還沒入侵象牙塔之前,懷念過去院內平順祥和的學術研究氣氛。中研院動物所曾經是全國魚類標本最齊全的地方,過去的主任竟然想把標本堆到出租貨櫃,只要留下「DNA序列」即可,在我與其他少數的研究員努力下,標本苟延殘喘的留下來。我的螳臂當車期待可以為下一代的年輕人留下一些希望,這一次我擋的是更大的金權,很可能不留痕跡的被輾於巨輪之下,但我不希望我這一代為了工作,而讓下一代找不到工作。
※
鍍金的象牙塔與變質的學術研究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1月18日
吳昆財》歷史新課綱,文化浩劫
中時電子報~2017年06月22日
※
※
尋找自己熱愛的工作
◎ 江謝美華(沙崙信心聖經教會師母)
基督教論壇報 2013年10月16日
※
■ 偉大的工作來自於熱情
《親職話題》天賦是天生具備的潛能,能力則是透過後天教育與訓練才能發揮出來。能結合這兩種能力在工作上就是追尋「天命」~樂於接受新的體驗,並在你內在世界與外在環境,探索新的道路與各種可能性。想一想,神在你我生命中有什麼恩賜?我在哪方面特別有熱情、有負擔?在眼前的機會中,我可以怎樣預備自己被神使用,這些都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嘗試與瞭解。
美國有專家對1500人進行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以顯示「熱情對職業生涯的影響」。他們將研究分成A、B兩組,A組占總人數的83%,剩下17%則屬於B組。A組從當下賺錢的角度來選擇職業,以期將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B組則相反,他們現在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錢留到以後再煩惱。20年後,1500人中有101位成了百萬富翁。所有百萬富翁中,只有一位,也就是在這101位當中唯一的一位,不是來自B組。
我們都希望找到自己所愛的工作,但往往迫於環境的因素,或是由於來自重要他人的期待,以至於向現實妥協。如果我們找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我想不只是自己受苦,連我們身邊所接觸的人也會感到難受。史蒂夫‧賈伯斯說:「只有熱愛你的工作,你才能做出偉大的工作。如果你還沒找到你愛的工作,那就繼續尋找。」
到底要如何尋找自己喜愛的工作,或是幫助你的孩子找到不但是自己擅長的、也是熱愛的工作?當我們做喜愛的工作時,一小時感覺只像過了五分鐘;相反地,當我們做不喜愛的工作時,五分鐘會像一小時。怎麼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些天賦,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做某些事特別容易,而且一學就會。
■ 嘗試探索,走出自我設限
但對其他人來說,可能學半天也學不來。這種天生就很喜愛的東西,可能就是我們的天賦。但天賦與能力並不相同,天賦是天生具備的潛能,而能力則是透過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才能發揮出來。能結合這兩種能力在工作上,就是《發現天賦之旅》的作者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博士所提到的「天命」:追尋天命意味著,你要樂於接受新的體驗,並在你內在世界與外在環境中,探索新的道路與各種可能性。
找出天賦除了多做嘗試、從經驗中瞭解之外,也可做性向測驗,瞭解自己的性向與喜好。可以問問自己,哪一類活動對你而言是輕而易舉?有哪些天賦是你認為可以好好加以培養的?有些時候因為環境的因素,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有哪方面的天賦。譬如,如果你住在離海很遠、也不曾航海,就不可能知道自己會否有航海的天份。不曾試過木工、織布、烹飪等就不知自己這方面行不行。所以,要尋得天命就得給自己機會去嘗試與探索,不要為自己設限太多。
許多天賦是在傳統的學業成績或智商上無法顯現的。肯‧羅賓森本人因為小時候得了小兒痲痹,小學上的是「肢體殘障」學校,外面的人只看見他們身體的缺憾,卻很少看見他們的身障同時存在的其它能力。所以對於天分展現在學業以外的人來說,上學往往不是愉快的經驗,也有人會因此懷疑自己是否有天賦。
對於這種學習經驗曾經不太愉快的人,也不要因此放棄尋找。要瞭解自己的學習風格是屬於哪一類,也許你不太擅長坐著聽課,但可能卻很擅長動手學習或在戶外觀察學習。我們可能會因為要養家糊口、或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而做某些事。我們也可能因為內在動機、為了做這件事所帶來的樂趣或成就感而做某件事。當我們有強烈內在動機時,就會將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
■ 樂在其中產生創造力
以研究創造力聞名的學者泰瑞莎‧阿瑪畢爾(Teresa Amabile)曾說:「當人們有熱情,全心投入、樂在其中時,他們會變得更有創造力。」所以假如你做的是自己熱愛的事,你應該會享受這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對基督徒來說,我想我們的工作還富有另外一層意義,那就是我們不管從事任何工作,我們是為主而做,不是只有為自己做而已。試著將自己的恩賜列出來,並且思考:上帝給我這些恩賜,我要怎麼好好去使用呢?上帝給我一些環境與機會,我又要如何貢獻自己的長處與熱情呢?神呼召我在此時此地做什麼事,好讓我成為祂賜福的管道呢?
我相信神在每一步都會預備我們,只要我們有願做的心。我從大學畢業以後,曾經做過許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性向比較喜歡接觸人,於是我列出自己喜歡的工作,像是老師、業務、輔導、翻譯等。這些工作我幾乎都做過。我39歲時曾與先生、孩子離開台灣住到美國,在那裡神讓我有機會去神學院讀心儀已久的婚姻輔導。雖然沒有讀完,後來在台灣隨著先生走到牧會的道路,但當我回首以往走過的路時,我才發現原來神是在預備我。
傳道之路要接觸許多人,而且是陌生的人。過去職場的經驗給我奠定許多基礎,神也透過與人的接觸,讓我真正深入別人的心。最重要的是把人帶到神的面前,用神的話來輔導他。想一想,神在你我生命中有什麼恩賜?我在哪方面特別有熱情、有負擔?在眼前的機會中,我可以怎樣預備自己被神使用,這些都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嘗試與瞭解。
☆ ☆ ☆☆ ☆ ☆
長照的失智症政策應給釣竿不是魚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1月10日
☆ ☆ ☆
2017年 臺北世大運 |
◎ 蘇芊玲/性別教育推動者;大學退休教師,也是家長
※
近年來,台灣社會針對諸多議題爭論不休,主政者常用「尚須建立社會共識」做回應,偶而接見一下具不同立場者,讓他/她們各抒己見一番,之後再回到「建立社會共識」的結論。在此以婚姻平權和同志教育這兩個與性別相關的議題為例,提出一個觀察。父權體制是多數現代社會的性別結構,它建立在男尊女卑、獨尊異性戀、性別二元化等基礎之上。許多法治、教育和習俗都依據這樣的原則設計,並被嚴格遵循。而生活在這種體制結構中的人,在長久的教導、規訓之下,會養成甚麼樣的性別認知與觀念,不難想像。
以此為座標,來看對婚姻平權和同志教育議題持不同立場的兩方。很顯然地,反對的一方比較停留在上述結構與觀念中,而支持的一方則已遠離甚多。遠離的一方何以如此,應該更令人好奇。他/她們或是基於對平等正義的追求,或是出於面對真實自我的勇氣,或是對於多元世界的擁抱與慶賀。但無論是何種原因,他/她們的願意改變最難能可貴,而其前提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與侷限。
相信許多人有過教小孩的經驗,但教了一陣子之後就發現自己教不動了。教得了小學生,教不了國中或高中生;一般學科可以,電腦就不行了;桌球可以,游泳沒辦法……。到了某個點,大人總必需面對,在不斷流動的時間長河與浩瀚廣大的世界裡,自己的渺小和有限。第一年在大學教書時,有個學生告訴我,通常當老師的都是念書過程順利、成績優秀的人,應該很難理解像他那樣的學生,因為成績不好會被老師叫到講台訓斥、叫其他小朋友不要跟他做朋友,因為家境貧窮需要一邊擺地攤一邊準備聯考考了三次才進大學……
我一直記得這件事,也非常感謝這個學生。女性主義教育學在談的,其實就是這一點。老師不是知識的權威,也受限於自己很多的成長經驗。瞭解這個問題的老師,就會將教育的重點擺在創造發言與對話的空間,讓多樣的經驗能被看見,不同的觀點能彼此激盪。這樣的課堂,不僅學生受惠,老師也在其中學習。
性別教育的重點也是如此。不僅要教導對舊有性別結構的認識和批判,還要鼓勵每個人去反思自己必然也有的、或顯或隱的刻板或歧視。要了解就是這些刻板與歧視的心態,撐起了傳統的性別階層與區隔,而讓許多人受苦與受害。結構制度的改變很必要,但個人沒有改變,是無法竟其功的。所謂的共識,很難在有人堅守既定立場、不願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反對婚姻平權和同志教育的人,若不想要一下子就去了解遙遠另一方的想法,不妨可以從自家人開始。
若是宗教人士,在同一個宗教裡,早就有對教義不同的詮釋和主張;若身為家長,在自己或子女所就讀的學校中,也已有不少人分享不一樣的生命經驗與看法。下次要說「這樣要我們怎麼教小孩」,或說不惜為自己的宗教信念「拋頭顱、灑熱血」之前,或許先面對一下,無論是自己或那個信念本身,可能存在的侷限和落差,然後開始自我教育與重新學習。或許這是一個起點?
※
蘇芊玲:知道自己的侷限也是重要的教育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2月19日
孩子犯錯,不用批評,只需講這八句話,其餘都是廢話!
愛經驗 精彩文章 ~ 2016年
※
※
崇尚極簡生活,人生最大煩惱就是選擇太多
◎ 動專題/台北報導
※
人生最大的煩惱,就是選擇太多。你最大的煩惱,是每天該穿什麼出門?每天晚餐該吃什麼嗎?北京一名攝影師崇尚極簡風格的照片,連生活也是非常極簡。客廳裡沒有電視、電視櫃,房間裡少了床頭櫃,用椅子坐替代,衣服的選擇也不多,鞋子不超過五雙,喝水的杯子可以用來喝酒,喝咖啡的杯子可以用來喝茶。
生活上少了選擇,就有多餘的時間講究別的事情。就像他最愛的一本書《瓦爾登湖》裡所寫的:「別去做成千上百件事,只做兩三件就好;別追求上百萬種東西,只要五六種就好。」但這樣的極簡生活,不是一般人可以領悟啊!
※
崇尚極簡生活,人生最大煩惱就是選擇太多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0日
☆ ☆ ☆※
※
崇尚極簡生活,人生最大煩惱就是選擇太多
◎ 動專題/台北報導
※
人生最大的煩惱,就是選擇太多。你最大的煩惱,是每天該穿什麼出門?每天晚餐該吃什麼嗎?北京一名攝影師崇尚極簡風格的照片,連生活也是非常極簡。客廳裡沒有電視、電視櫃,房間裡少了床頭櫃,用椅子坐替代,衣服的選擇也不多,鞋子不超過五雙,喝水的杯子可以用來喝酒,喝咖啡的杯子可以用來喝茶。
生活上少了選擇,就有多餘的時間講究別的事情。就像他最愛的一本書《瓦爾登湖》裡所寫的:「別去做成千上百件事,只做兩三件就好;別追求上百萬種東西,只要五六種就好。」但這樣的極簡生活,不是一般人可以領悟啊!
※
崇尚極簡生活,人生最大煩惱就是選擇太多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0日
論德國偉大名將隆美爾
民報 新聞 郭靖 ~ 2017年11月21日
從專守防衛到先制攻擊~「非先制攻擊的反擊力」之建設性概念
民報 新聞 鄭欽仁專欄 ~ 2017年11月09日
請教60個勞團,外籍家庭看護工最多可以連續上班幾天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周汝東~2017年11月10日
藍綠一樣爛?呂秋遠曝《勞基法》修法醜陋真相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呂秋遠~2017年11月23日
☆ ☆ ☆
慶富獵雷艦弊案,重創台灣國艦國造之路 |
◎ 記者 蔡明憲
《大佛普拉斯》的現代啟示錄:「性、謊言、記錄器」下的荒謬人生
基督教論壇報 2013-07-06
※
■ 送餐、募款、傳愛東非
「還記得你的15歲是甚麼樣子嗎?課業、線上遊戲、青澀初戀、愛玩不懂事…」講台前這名女孩,是今天的講員,她的開場白這樣問著大家。當不少人認為八年級是果凍族或豆腐族時,這名來自宜蘭五結鄉的女孩─陳慧潔,今年15歲(民國87年出生,八年七班),她8歲就發起為獨居老人送餐、9歲起每年暑假都上街頭為急難家庭募款、12歲完成單車環島,並以國中生身分幫高中生辦飢餓30活動、14歲時獨立策畫為東非飢餓孩童舉行募款音樂會,捐款共送2250公斤白米到東非。
今年,陳慧潔在6000多人的角逐中脫穎而出,獲得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獎親善大使獎,代表台灣去到美國與全球志工交流。陳慧潔說,「我的15歲跟大家比起來並沒有不一樣,但比較特別的是我有『信仰』與『信念』,相信聖經所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也相信『夢想』與『公益』結合,就可以產生無限的影響力」。
■ 少吃口飯為獨居者送餐
陳慧潔的父親是宜蘭五結長老教會陳伯杰傳道,從小看著父母親去關心社區裡有需要的人,耳濡目染地影響她從8歲起就投入志工服務。一開始,慧潔看到學校營養午餐常有剩餘,想起社區裡很多獨居老人需要關心,就將兩者連結起來,開始與教會的孩子發起「少吃一口飯」的行動,每餐可裝十多個便當送給獨居老人。慧潔說,一開始以為受幫助的是獨居老人,後來發現同學們也成長很多。像是同學們知道營養午餐是要給獨居老人時,他們不忍讓長輩們等太久,變成每餐都先幫阿公阿嬤打好飯後才換自己吃,後來班上也主動發起輪流送自己便當的雞腿給阿公阿嬤。這項送餐行動,慧潔一直做到去年,才轉給其他基金會接續著做。
9歲時,慧潔起先只是好奇地聽著教會大哥哥大姊姊討論為急難家庭募款2萬元的事。沒想到大家只討論2分鐘就放棄,反而激起慧潔做公益的心,主動帶著大家上街頭為急難家庭募款。慧潔笑著說,一開始她們好像一群小孩在騙錢一樣,就曾有一名滷味店老闆認為她就是詐騙集團。慧潔年紀雖小,但知道所做的是為了幫助急難家庭,於是就跟老闆解釋、理論了三個小時,最後這名老闆只捐了50元,還跟她要奉獻憑證,這次失敗經驗讓慧潔印象深刻。
沒想到的是,幾年後這名老闆在電視上看到慧潔做公益的報導,就主動來到教會,為慧潔辦的募款音樂會奉獻3000元。慧潔問他需要奉獻憑證嗎?老闆對她說,「不用了,我知道妳在做什麼」。慧潔說,募款行動中,遇到失敗的經驗遠比成功的多,但「在失敗與錯誤中學習」,讓她收獲更多。而她也稱自己的個性像打不死的蟑螂,屢敗屢戰,「因為做公益是上帝給我的負擔」,慧潔說。
■ 老奶奶奉獻的20元
參與公益的過程,也一點一滴操練慧潔在信仰上的經歷。她說,有次在街頭募款時,一位穿西裝的男士捐了2000元,讓她們這群小朋友高興不已;這時突然來了一位撿資源回收的老奶奶,在募款箱裡投入20元。回到教會後,孩子們彼此討論這兩位的捐款,哪一位比較讓自己感動?得到的共同答案是:「老奶奶奉獻的20元」。慧潔說,這個景象真的讓大家想到聖經裡「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的故事,也讓她知道要幫助別人,或許每個人的力量很有限,但只要有心,就可以感動人。
12歲時,慧潔有次主動聯繫宜蘭新月廣場百貨公司,申請舉辦募款音樂會,對方雖因為她只有12歲而感到驚訝,但在大人協助寫企劃書下仍同意舉辦。那時,慧潔曾開玩笑說當天若有颱風,大家停班停課就能來參加。沒想到玩笑話成真,2010年九月19日真發生了凡那比颱風侵台,同伴們猶豫還要不要辦,大家就一起禱告,最後憑信心繼續辦。感恩的是,當天舉辦過程中風雨很小,但一辦完就大風大雨,讓慧潔真實經歷到上帝是掌管一切的神。
■ 1.1 x 10 次方 = 2.59
近幾個月,慧潔獲邀前往各地演講,她最希望鼓勵同輩的年輕人,將自己的「夢想」與「公益」結合,再加上「行動力」,就可能產生無限的影響力。即使自己的力量很小,但只要集結大家的力量,就可以帶來改變。慧潔以 1 x 10 次方 = 1 指出,我們每天生活若一成不變,就像1乘於10次方仍是1;但每天只要退步偷懶一點點,會變成 0.9 x 10 次方 = 0.34,比原本的1少掉超過一半;可是每天若付出一點點,會變成 1.1 x 10 次方 = 2.59,比原來的超過2倍。
因此她鼓勵年輕人勇敢去付出行動幫助人,一定可以帶來影響,就像東非一名原本只有3200克的飢餓嬰孩,因著大家的幫助,現在已有8公斤,生命有新的改變。15歲的慧潔說,自己的每場演講不是要高舉自己,因為她也只是傳播器而已,希望藉著演講,她能成為「耶穌的代言人」,有機會讓更多人聽見福音。
☆ ☆ ☆
☆ ☆ ☆
新北環保葬熱門,植存、海葬成長4成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3月30日
【醫藥新知】作為食物來源,昆蟲養殖業造成的環境衝擊相對較小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5月28日
※
※
大佛普拉斯~性與階級貫穿的故事
◎ 卡爾瑟斯/法律研究所碩士班
※
《大佛普拉斯》展現黑色幽默的特點就是真實,其實無論是什麼電影,為了戲劇的效果或多或少都會有誇張或是明顯的肢體或是台詞上的表演,但《大佛普拉斯》是用一種幾近貼近生活的方式,去詮釋這個會買票進場看戲,離「邊緣」有一段距離、生處在文明且「表面」、「裝模作樣」的社會,所無法理解的另一個社會。
■ 「性」對於這部電影的重要性
電影中對於性的描寫,佔了非常大的戲份,和其他電影的差異在於「真實且生活化」。在電影裡面對於性的描寫非常的「真實」沒有太多的暗喻,機乎都是赤裸的敘述,這樣帶來的效果是「真實」的震撼,這種震撼來自平常「性」這個詞語在社會上我們是避而不談而隱諱,是羞恥而私密的,但表面上如此,私底下情慾的流動,慾望的交換卻總是存在。這部電影「直接」的敘事模式不禁讓人好奇這種不能公開談論「性」的社會規範是從何而來,且為了什麼而存在。
■ 底層男性對於性的想像與哀歌
從成人雜誌的女星到行車紀錄器中所錄到的「Cindy」、「葉小姐」、「PUDA」,可以從對白中知道,底層男性對於成功男性的想像,除了名車外就是女性了。在底層男人的想像中,「女性」和「名車」一樣,是一種增添男子氣概的「物品」,在傳統父權社會中,對於女性所投射的想像,從因為上床時「淫穢的言語」所以一定是真愛到。對女性對於性的渴望不置可否的態度,其實完全否定了女性做為一個「主體」的可能性,在他們的想像中女性沒有自主、不能有慾望,只要有上述的表現似乎就是「壞女人」的表現,似乎一定就要跟性忠貞扣在一起。
但是這種「底層男性」的想像毫無疑問的是來自於父權建構的社會,但是這種「底層男性」真的是邪惡的根源嗎?還是僅是另一個社會強制灌輸思想,被壓迫的客體?因為在這樣遊戲規則運作的社會中,他們永遠不可能像片中的大老板「黃啟文」一樣,透過性來建立自己的男子氣概,講白了,這種壓迫女性的觀念,也同樣的在壓迫底層的男性,建立了一個楷模,不符合這種形象的男人都是沒有用的男人、都是不成功的。
■ 被壓迫無力的底層社會
激進女性主義者麥金儂曾用過「被壓迫者的傳統教導我們,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緊急狀態』並非例外,而是原則」去形容女性在父權社會的處境,而同樣的這句話在電影中「主角」所處的社會底層也同樣的適用。在電影中,有一幕讓筆者印象深刻,老闆問者主角之一的「菜埔」:「在這裡工作十幾年,薪水還過的去吧」,「菜埔」點頭稱是的畫面。
縱使他在擔任夜班警衛之餘,白天還要去出殯隊伍打零工、生活小確幸是吃超商過期食品的情況下,他的回答仍然是「是」的畫面,雖然電影中那個部份有可能菜埔是因為害怕才這樣回答的,但是筆者認為就算菜埔不害怕,「是」還是他僅有的答案。社會的底層者被教導過著電影中底層的生活,認為「維持現狀」是他們唯一的選擇,能夠維持現狀就要謝天謝地了,怎麼可能有能力或是想像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 結語
其實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電影,電影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梗,像是不幫底層處理事情的蔣公廟,媒體擷取部份事實報導假新聞或是對於各種宗教團體的嘲諷。總之,在這個社會底下主角們沒有選擇,但是在社會的架構下,我們從來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環境、自己所要遇到的人、事、物,自己被建立的價值觀,我們誰又是真的有選擇的呢?
※
大佛普拉斯~性與階級貫穿的故事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1月24日
■ 送餐、募款、傳愛東非
「還記得你的15歲是甚麼樣子嗎?課業、線上遊戲、青澀初戀、愛玩不懂事…」講台前這名女孩,是今天的講員,她的開場白這樣問著大家。當不少人認為八年級是果凍族或豆腐族時,這名來自宜蘭五結鄉的女孩─陳慧潔,今年15歲(民國87年出生,八年七班),她8歲就發起為獨居老人送餐、9歲起每年暑假都上街頭為急難家庭募款、12歲完成單車環島,並以國中生身分幫高中生辦飢餓30活動、14歲時獨立策畫為東非飢餓孩童舉行募款音樂會,捐款共送2250公斤白米到東非。
今年,陳慧潔在6000多人的角逐中脫穎而出,獲得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獎親善大使獎,代表台灣去到美國與全球志工交流。陳慧潔說,「我的15歲跟大家比起來並沒有不一樣,但比較特別的是我有『信仰』與『信念』,相信聖經所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也相信『夢想』與『公益』結合,就可以產生無限的影響力」。
■ 少吃口飯為獨居者送餐
陳慧潔的父親是宜蘭五結長老教會陳伯杰傳道,從小看著父母親去關心社區裡有需要的人,耳濡目染地影響她從8歲起就投入志工服務。一開始,慧潔看到學校營養午餐常有剩餘,想起社區裡很多獨居老人需要關心,就將兩者連結起來,開始與教會的孩子發起「少吃一口飯」的行動,每餐可裝十多個便當送給獨居老人。慧潔說,一開始以為受幫助的是獨居老人,後來發現同學們也成長很多。像是同學們知道營養午餐是要給獨居老人時,他們不忍讓長輩們等太久,變成每餐都先幫阿公阿嬤打好飯後才換自己吃,後來班上也主動發起輪流送自己便當的雞腿給阿公阿嬤。這項送餐行動,慧潔一直做到去年,才轉給其他基金會接續著做。
9歲時,慧潔起先只是好奇地聽著教會大哥哥大姊姊討論為急難家庭募款2萬元的事。沒想到大家只討論2分鐘就放棄,反而激起慧潔做公益的心,主動帶著大家上街頭為急難家庭募款。慧潔笑著說,一開始她們好像一群小孩在騙錢一樣,就曾有一名滷味店老闆認為她就是詐騙集團。慧潔年紀雖小,但知道所做的是為了幫助急難家庭,於是就跟老闆解釋、理論了三個小時,最後這名老闆只捐了50元,還跟她要奉獻憑證,這次失敗經驗讓慧潔印象深刻。
沒想到的是,幾年後這名老闆在電視上看到慧潔做公益的報導,就主動來到教會,為慧潔辦的募款音樂會奉獻3000元。慧潔問他需要奉獻憑證嗎?老闆對她說,「不用了,我知道妳在做什麼」。慧潔說,募款行動中,遇到失敗的經驗遠比成功的多,但「在失敗與錯誤中學習」,讓她收獲更多。而她也稱自己的個性像打不死的蟑螂,屢敗屢戰,「因為做公益是上帝給我的負擔」,慧潔說。
■ 老奶奶奉獻的20元
參與公益的過程,也一點一滴操練慧潔在信仰上的經歷。她說,有次在街頭募款時,一位穿西裝的男士捐了2000元,讓她們這群小朋友高興不已;這時突然來了一位撿資源回收的老奶奶,在募款箱裡投入20元。回到教會後,孩子們彼此討論這兩位的捐款,哪一位比較讓自己感動?得到的共同答案是:「老奶奶奉獻的20元」。慧潔說,這個景象真的讓大家想到聖經裡「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的故事,也讓她知道要幫助別人,或許每個人的力量很有限,但只要有心,就可以感動人。
12歲時,慧潔有次主動聯繫宜蘭新月廣場百貨公司,申請舉辦募款音樂會,對方雖因為她只有12歲而感到驚訝,但在大人協助寫企劃書下仍同意舉辦。那時,慧潔曾開玩笑說當天若有颱風,大家停班停課就能來參加。沒想到玩笑話成真,2010年九月19日真發生了凡那比颱風侵台,同伴們猶豫還要不要辦,大家就一起禱告,最後憑信心繼續辦。感恩的是,當天舉辦過程中風雨很小,但一辦完就大風大雨,讓慧潔真實經歷到上帝是掌管一切的神。
■ 1.1 x 10 次方 = 2.59
近幾個月,慧潔獲邀前往各地演講,她最希望鼓勵同輩的年輕人,將自己的「夢想」與「公益」結合,再加上「行動力」,就可能產生無限的影響力。即使自己的力量很小,但只要集結大家的力量,就可以帶來改變。慧潔以 1 x 10 次方 = 1 指出,我們每天生活若一成不變,就像1乘於10次方仍是1;但每天只要退步偷懶一點點,會變成 0.9 x 10 次方 = 0.34,比原本的1少掉超過一半;可是每天若付出一點點,會變成 1.1 x 10 次方 = 2.59,比原來的超過2倍。
因此她鼓勵年輕人勇敢去付出行動幫助人,一定可以帶來影響,就像東非一名原本只有3200克的飢餓嬰孩,因著大家的幫助,現在已有8公斤,生命有新的改變。15歲的慧潔說,自己的每場演講不是要高舉自己,因為她也只是傳播器而已,希望藉著演講,她能成為「耶穌的代言人」,有機會讓更多人聽見福音。
☆ ☆ ☆
☆ ☆ ☆
新北環保葬熱門,植存、海葬成長4成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3月30日
【醫藥新知】作為食物來源,昆蟲養殖業造成的環境衝擊相對較小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5月28日
※
※
大佛普拉斯~性與階級貫穿的故事
◎ 卡爾瑟斯/法律研究所碩士班
※
《大佛普拉斯》展現黑色幽默的特點就是真實,其實無論是什麼電影,為了戲劇的效果或多或少都會有誇張或是明顯的肢體或是台詞上的表演,但《大佛普拉斯》是用一種幾近貼近生活的方式,去詮釋這個會買票進場看戲,離「邊緣」有一段距離、生處在文明且「表面」、「裝模作樣」的社會,所無法理解的另一個社會。
■ 「性」對於這部電影的重要性
電影中對於性的描寫,佔了非常大的戲份,和其他電影的差異在於「真實且生活化」。在電影裡面對於性的描寫非常的「真實」沒有太多的暗喻,機乎都是赤裸的敘述,這樣帶來的效果是「真實」的震撼,這種震撼來自平常「性」這個詞語在社會上我們是避而不談而隱諱,是羞恥而私密的,但表面上如此,私底下情慾的流動,慾望的交換卻總是存在。這部電影「直接」的敘事模式不禁讓人好奇這種不能公開談論「性」的社會規範是從何而來,且為了什麼而存在。
■ 底層男性對於性的想像與哀歌
從成人雜誌的女星到行車紀錄器中所錄到的「Cindy」、「葉小姐」、「PUDA」,可以從對白中知道,底層男性對於成功男性的想像,除了名車外就是女性了。在底層男人的想像中,「女性」和「名車」一樣,是一種增添男子氣概的「物品」,在傳統父權社會中,對於女性所投射的想像,從因為上床時「淫穢的言語」所以一定是真愛到。對女性對於性的渴望不置可否的態度,其實完全否定了女性做為一個「主體」的可能性,在他們的想像中女性沒有自主、不能有慾望,只要有上述的表現似乎就是「壞女人」的表現,似乎一定就要跟性忠貞扣在一起。
但是這種「底層男性」的想像毫無疑問的是來自於父權建構的社會,但是這種「底層男性」真的是邪惡的根源嗎?還是僅是另一個社會強制灌輸思想,被壓迫的客體?因為在這樣遊戲規則運作的社會中,他們永遠不可能像片中的大老板「黃啟文」一樣,透過性來建立自己的男子氣概,講白了,這種壓迫女性的觀念,也同樣的在壓迫底層的男性,建立了一個楷模,不符合這種形象的男人都是沒有用的男人、都是不成功的。
■ 被壓迫無力的底層社會
激進女性主義者麥金儂曾用過「被壓迫者的傳統教導我們,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緊急狀態』並非例外,而是原則」去形容女性在父權社會的處境,而同樣的這句話在電影中「主角」所處的社會底層也同樣的適用。在電影中,有一幕讓筆者印象深刻,老闆問者主角之一的「菜埔」:「在這裡工作十幾年,薪水還過的去吧」,「菜埔」點頭稱是的畫面。
縱使他在擔任夜班警衛之餘,白天還要去出殯隊伍打零工、生活小確幸是吃超商過期食品的情況下,他的回答仍然是「是」的畫面,雖然電影中那個部份有可能菜埔是因為害怕才這樣回答的,但是筆者認為就算菜埔不害怕,「是」還是他僅有的答案。社會的底層者被教導過著電影中底層的生活,認為「維持現狀」是他們唯一的選擇,能夠維持現狀就要謝天謝地了,怎麼可能有能力或是想像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 結語
其實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電影,電影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梗,像是不幫底層處理事情的蔣公廟,媒體擷取部份事實報導假新聞或是對於各種宗教團體的嘲諷。總之,在這個社會底下主角們沒有選擇,但是在社會的架構下,我們從來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環境、自己所要遇到的人、事、物,自己被建立的價值觀,我們誰又是真的有選擇的呢?
※
大佛普拉斯~性與階級貫穿的故事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1月24日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林正二~2017年11月14日 台灣電影
☆ ☆ ☆
當市長不需專業,參選上都是國民黨害的 |
◎ 沈立斌/政大應用數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保險精算師
※
最近從老同學群組收到一則令人驚駭的「假」新聞,敘述高齡79歲的退休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馬爾科姆.霍華德(Malcom Howard)在得知只剩下自己的壽命只剩下幾個禮拜後,從紐澤西的醫院出院返家,在人生最後幾周說出了他本人參與舉世震驚的911恐怖攻擊中,世界貿易中心七號大樓的「爆破拆除任務」。根據霍華德的敘述,世貿中心七號大樓的倒塌其實是中央情報局特工的傑作。
相信不少讀者也看到這篇文章的轉載,筆者特別查證一下出處,原文來自一個在英國的網站 YourNewsWire.com 在7月13日發佈,隔幾天,7月19日,中文翻譯在「國際黃金時代團隊」刊登出來。在其網站及臉書上出現。有了中文版當然就在臉書及LINE群組之間狂傳。其實在7月15日,以查核假新聞著名的網站史諾彼已經完成查證,並且公告那是一篇假新聞。YourNewsWire 被認為製造很多利於俄國且對美國不友善的假新聞,該網站的創辦者原來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員工。
勁爆的假新聞像病毒,很容易傳播出去,更正的新聞就不是每個人在意的。在網路世界的氛圍,讀者很容易用假名表達意見,不用擔心影響到本人的形象,因此辱罵詆毀或蓄意欺騙的文字到處氾濫。有些人只是好奇或急於分享爆料也在無意間加入散播假消息的行列。這些假消息可能是某知名人物的謠言、營養或保健秘訣、科學新突破、以及各種陰謀論或謠言。這些假新聞只要不是對特定人造成侮辱或詆毀大概沒有甚麼刑責,而誤信假新聞者否因而受到損害就完全是自己的責任,不可不察。
※
沈立斌專欄:世貿大樓崩塌有陰謀?假的!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03日
☆ ☆ ☆
自由廣場》比「軍備援贈邦交國」更好的選擇
吳人中/陸軍少校,台北市居民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2017年11月07日
家暴社工:當我們集體被體制強暴,該如何守住專業倫理?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7日
家暴社工心聲:看著家暴體制完整,也看著個人主體消逝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9日
家暴工作者:在究責文化中浮沉於「專業發展」假象的社工專業省思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30日
財團法人醫院非但不營利,且對醫療貢獻極大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04日
新國社區食物森林,體驗農地到餐桌的旅程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9日
【人生轉角】療癒犬當特教師,秘練20特藝功能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4日
漂浪島嶼/郭志榮專欄:環境法令的加持雙修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4日
「全民防災深耕社區」,新北榮獲健康城市安全獎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7日
20萬青年出國打工,僅6千外籍青年來台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28日
☆ ☆ ☆
川普繞了地球半圈,可能根本什麼都沒發生過 |
沒有白吃白喝的供養,詹惟中:拿越多擔越多
◎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中心
※
妙禪信徒供養4000萬元勞斯萊斯引發社會議論,命理師詹惟中昨深夜在臉書直播表示,宗教家拿了別人的東西,必須要有很大的福報去護持他們,來世今生都要還的,因他「擔不起」因此無法成為這樣的人。詹惟中昨強調,不想加入戰局,也非淌混水,只是表達個人想法。他指出,不否定每個人對宗教的喜好與尊重,若自己頭髮剃光,論法相、長相及吹牛絕對不會輸,「我的信徒絕不會比妙禪少」,但唯有一點輸他,「因為我可能『擔不起』」。他認為,妙禪、妙天得到別人供養,那是他的能力,是信徒寄予他的依賴,願意給他錢,「你以為天下有白吃的午餐嗎?拿了錢你跑得掉嗎?來世今生都要還的,這點是我做不到的,所以我不是宗教家」。換個角度,宗教家拿了這些,要有很大的福報去護持他們,因「沒有白吃白喝的供養」、「拿越多擔越多」、「他既然擔得起,我們就不能說他多壞」。
再談供養的人,詹惟中說,他們發心的去供養,也不能講人家是癡傻,對信徒也是某種程度的不尊重,尊重任何的信仰這是一個基本的禮貌與態度。有網友問他對毛弟言論的看法,他想勸告,「宗教信仰者,要把自己的父母、家人放第一,再去尋求正派的信仰,慰藉自己的靈魂」。
※
沒有白吃白喝的供養,詹惟中:拿越多擔越多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17日
☆ ☆ ☆
陳金德狠打林聰賢兩巴掌?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陳文卿~2017年11月12日
【農傳媒】從里山到羅山,全台第一座有機村啟動二次生態復興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7日
「讓年輕人打工度假」,他盼改善農業缺工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7日
胡偉良:少子化將導致房價崩盤?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6日
兒科醫師:育兒百寶袋是另一個錢坑計劃嗎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3日
戴伯芬:大學退場不僅是教育問題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12日
精神科醫師:死了兩名大學生之後…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7日
許又方:只重智育,孩子的情意教育怎麼辦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7日
☆ ☆ ☆
中華民國~台灣主權1062輯
中華民國~台灣主權1061輯
中華民國~2017年難民國旗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台灣基隆車站~日治時期 |
◎ 劉黎兒/旅日作家
※
日本男女的「生涯未婚率」急遽上升,不斷創新高,到50歳為止,顯示連一次都沒結婚的人比率的「生涯未婚率」持續上升,男人近乎每4人就有1人、女人則每7人就1人終生沒結過婚,日本已經不再是人人都會結婚的「皆婚」社會了,因此最近有許多人提倡「生涯單身幸福論」,也就是打光棍過一生,也自有幸福人生;但另一方面,許多人覺得單身並非自己選擇的結果,這種幸福論只是一種無奈的結果。
日本關於終生未婚最新調查的是2015年分,男人有23.4%、女人有14.1%,尤其男人終生打光棍是1980年的10倍、女人則為3倍;終生未婚暴增的原因據分析說是1986年開始施行男女雇用機会均等法,禁止歧視女人,男女薪資差距縮小,女人不需要依賴男人也能自立。到1990年為止,日本是終生女光棍比較多,1990年起逆轉,反而是男人終生打光棍較多,主要原因是男人要獲得經濟安定不容易,不論男女都不容易結婚。
而男人光棍率暴增原因是條件好的男人即使再婚,也都找初婚的女人,像2015年再婚率高達27%,這樣一來,條件差的男人的結婚對象越來越少。麻煩的是單身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孤立,單身老男人增加的話,會導致社會不安;日本社會「遠離結婚」問題嚴重,現在認為不僅為了少子化,需要支援年輕人的婚活(就婚活動),更需要幫老人家配對,至少應該支援老人家戀愛。
男人終生未婚比率,若以日本縣市來看,發現跟收入高低較有關係,像收入最低的沖繩縣,高達26.2%,光棍率最高,而女人則相反,是收入較高,較獨立自主的東京最高,達19.2%。雖然很多名人至今沒結婚,如黑柳徹子、酒井順子等都強調光棍、女光棍自有幸福在其中,結婚未必如想像的好;但這些名人經濟狀況都相當不錯,也有相當成就,社會地位高,原本滿足度也大,是否結婚所佔的人生比重不是那麼高,此外像酒井順子其實也是長年有同居的伴侶,只是沒有婚姻關係而已。
她們或其他許多光棍名人主張說「結婚未必如想像的好」、「雖然也有覺得想在一起的人,但還沒有愛到想要結婚的程度」、「沒有結婚,有個伴就好」或許也沒錯,但是對芸芸眾生而言,或許並非如此,因為「再怎麼說,沒結過婚,怎麼知道結婚沒什麼好?」或「我爸媽還是期待我結婚!我不結婚,他們好可憐!」、「不結婚,在公司就被當作半個人對待!」
明明終身打光棍的人越來越多,但對於未婚者的壓力還是存在著,男女都一樣,光棍雖不至於被認為是有問題的人物,但多少會被認為不如已婚的人可靠、「完整」,有時覺得隨便結婚也好,就算其後離婚,也還會被當作普通人看待。雖然有些未婚者覺得未婚也不錯,自己不是能配合別人的生活節奏生活的人,至今單身,卻不後悔;但是大部分的未婚者都覺得只有一個人,常會感嘆自己不知道要如何活下去,經濟或身心都很吃力。
尤其至今的社會都是為了結婚而設計的制度,像稅金或社會保險等都是如此,一個人的負擔比有家庭的人重,而明明一個人生活費等都比較難節省,非常不公平。許多至今在打光棍的男女,也曾想跟心愛的人共組家庭,每天多少能享受肌膚之親,有說話的對象,也可能生個孩子;但另一方面,經濟社會條件不好,內心深處總覺得結婚並非屬於自己的現實,像是自己上班的公司,客戶不斷減少,這樣下去或許就會倒閉,自己就會失業,比起結婚,必須要面對自己今後如何活下去的現實。
對於許多想婚而無法結婚的人,最大的障礙,還是貧困,因此聽到經濟或社會地位有餘裕的人在提倡「生涯單身幸福論」就會覺得很刺耳,覺得這是要光棍的人自求多福,明明因為窮而不敢肖想結婚的問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共同現象,但有餘裕的人,卻想把這個社會問題單純化為個人問題,令人有幾分憤怒。
終生未婚男女,最大的擔憂除了沒伴侶而孤單、孤立外,最大的不安,還是一個人的年金不夠用,不繼續工作,無法生活,一個人如果生病了,怎麼辦?男女終生未婚者,最難的是面對生活與健康的現實,許多人已經4、50歲,但未婚而依賴父母兄姊,成為非常無奈中年寄生族,單身但卻跟「貴族」無緣。
雖然許多男女想「最後終將結婚」,沒想過自己會一輩子打光棍,但貧富差距嚴重化,收入不安定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在很早時點就已經體認到「除非奇蹟出現,否則結婚並非現實」的悲哀,乾脆趁早死心,不要等到50歲了,成為另類結婚死會後才來尋找光棍福,這樣想來,或許「生涯未婚幸福論」是一種覺悟,而不是一種諷刺吧!
※
劉黎兒專欄:光棍自有光棍福?還是光棍只好自求多福?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03日
☆ ☆ ☆
江河清:別用「家長」名義散布恐同語言!讓青少年同志平安長大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1月25日
高喊家庭價值的基督徒,這次怎麼沉默了?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李明翰~2017年11月24日
性別平權路,只能繼續勇敢往前走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卓耕宇~2017年11月24日
吳馨恩:反同人士正用「腥羶色」戕害兒少身心健康?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1月22日
☆ ☆ ☆
福爾摩沙~時事論評1071輯
福爾摩沙~時事論評106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台灣大稻埕公學校~日治時期 |
◎ 高教工會亞太分部、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教職生團結自救會
※
日前賴揆拍板「私校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條文中規定,政府將設置基金作為私校轉型及退場用途,這是赤裸裸的「劫民濟富」政策。以條例來看,目前招生不良私校涉及的校地校產是龐大金額,退場條例雖希望能轉為退場基金或捐贈地方成公共財,但學校可藉由轉型成其他法人或輔導期借貸等方式移轉,轉型後該事業就不歸教育部管轄,時間一久,中間就可能出問題。就以媒體日前報導的「亞太案」就是活生生的荒謬案例。
「怡盛保全公司」資本額只有約1億餘元,教育部竟然將教育部公益董事託管十多年的「亞太創意技術學院」(16億資產)以一折賤賣,可說是「小秃鷹掠奪大校產」的典型。怡盛保全負責人黃平璋入主後,恐急著回收資金,沒有增添任何新系所設備或師資,但卻離退60位教職員、停招校內11科系、轉走300位學生...,無所不用其極的要把亞太速速辦倒。更誇張的是,黃平璋完全無視私校法規定,一再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圖謀其本人或第三人不正當利益:學校警衛撤換為自家保全公司、親自批核學校簽呈公文、採購自家餐廳高價月餅、低價租借學校場地私用等...。
以亞太案對照日前賴揆拍板「私校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政府將設置50億基金作為私校轉型及退場用途……,等同政府似乎是鐵了心拿民脂民膏來協助私人企業或財團轉型變的更有錢,台灣的政府多起軍事獵雷案或教育獵雷案下好像下一代已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呼籲各黨派立委嚴審把關「私校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我們建議:私校辦不好,立即解散董事會由,教育部接管完成退場。如此,涓滴民脂民膏就不會流入私人口袋,全民受益。
※
通過私校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是年輕世代的災難!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1月25日
新北摃上中央,柯P:違建是歷史共業,口水戰沒幫助
民報 新聞 政治中心 ~ 2017年11月25日
鍾邦友:全民綠能屋頂美夢恐幻滅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鍾邦友~2017年11月13日
※
※
醫院送禮探病勿鐵齒,這些水果千萬別出現
◎ 曾雪蒨/台中報導
※
中秋快到了,許多人會送中秋禮,很多病友想趁佳節感謝醫師送中秋禮,建議這些水果千萬不要送!豐原醫院急診急診室主任林技政就說,有人說農曆七月祭拜,意味台語發音的「招(蕉)你(李)來(梨)」千萬別拿來;而在醫院急診室,「無論鬼月閏月平常日,鳳梨、芒果、西瓜、小番茄都是最忌諱的水果!」但醫師也有歡迎的水果,就是蘋果,因為象徵「平平安安」。
林技政分析,急診室最忌諱的水果首推芒果跟鳳梨,因為鳳梨台語發音「旺來」、芒果、芒果青表示「很忙」,另西瓜、小番茄則因為是紅色,意味「出血」;除此之外,最後歡迎的甜點之一芋圓因台語發音連續唸起來就是救護車鳴笛聲「咿喔咿喔」,表示救護人潮不斷;還有另一種名叫每日C飲料,則是一有人買來喝,就會出現需要CPR急救的患者,因為屢試不爽,也就成了講究科學的醫界公開的秘密與默契。
林技政說,之前就有同事把芒果放在辦公室內,想說下診後可以補充一下維他命C,他當天一早就從看到芒果那一刻起,整個急診室就忙到不行,直到下午五點才有機會喘口氣吃午餐,「屢試不爽,不得不信。」該院急診室護理師范怡雯也說,有次表妹到急診室探視她,拿著每日C要慰勞她的辛苦,沒想到每日C還沒開,就聽到病患需要CPR,從此之後她再也不喝每日C,因為每日C就是代表有人需要急救作CPR。
護理師鍾玟玥也碰到有次值夜班檢傷區,上班時帶了一碗芋圓冰進去當點心,結果原本平常一晚約二到三台急診救護車送患者急診,當天晚上竟然救護車不斷,一個晚上就來了十九輛救護車,嚇得她再也不敢再亂帶芋圓到急診了。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洪弘昌就說,其實所有食物、水果都富含各種維他命等營養素,雖然急診室內有忌諱,但走出急診室脫下醫護袍,還是可以正常攝取各類蔬果,均衡營養。
※
醫院送禮探病勿鐵齒,這些水果千萬別出現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9月23日
☆ ☆ ☆
劉黎兒專欄:從AV女優到高度人材,中國都爆買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劉黎兒~2017年11月23日
美國務卿:緬軍對羅興亞人施暴是民族清洗
民報 新聞 國際中心 ~ 2017年11月23日
☆ ☆ ☆
福爾摩沙~台灣情1065輯
福爾摩沙~台灣情1064輯
福爾摩沙~台灣情1063輯
福爾摩沙~台灣情1062輯
福爾摩沙~台灣情106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