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3/25

意識念力1091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人性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值得人們深思
★ 微微健康網

人們總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別人,因而從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如何。一些情侶為了考驗兩人的感情,各種試驗從不間斷,最終結果就是感情破裂。一位上司答應滿足員工的一個請求,結果等到員工提要求時,他就不會去實現。人啊,就是這樣子,剛開始是天使,到後面就成了魔鬼。一對年輕夫妻感情很好,但妻子仍不放心丈夫的忠誠度,於是就讓自己的閨蜜出馬,考驗丈夫是否花心。在一個中秋月圓之夜,妻子“出差”在外,閨蜜“偶遇”丈夫,於是閨蜜與丈夫雙雙中招,睡到了同一張床上。結果是夫妻離異。
一個做房地產的老闆,感激于一個部下的忠誠,打算獎勵這位部下一套房子。他讓這位員工在公司自己開發的一個社區裡任選一套。結果這位部下選了一個120平方的大套,讓這位老闆很是不爽。他以為這位部下會自覺地選擇一個80平方的小套,“沒想到他這麼貪”。他改變主意,自作主張地送給這位部下一個80平方的小套。於是這位部下心懷不滿,這位老闆也失去了一個好員工。
丹麥著名醫學家、諾貝爾得主芬森晚年想培養一個接班人,在眾多候選者中,芬森選中了一個叫哈裡的年輕醫生。但芬森擔心這個年輕人不能在十分枯燥的醫學研究中堅守。芬森的助理喬治提出建議:讓芬森的一個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請哈裡,看他會不會動心。然而,芬森卻拒絕了喬治的建議。他說: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制點上俯瞰別人,也永遠別去考驗人性。哈裡出身於貧民窟,怎麼會不對金錢有所渴望。如果我們一定要設置難題考驗他,一方面要給他一個輕鬆的高薪工作,另一方面希望他選擇拒絕,這就要求他必須是一個聖人。
最終,哈裡成了芬森的弟子。若干年後,哈裡成為丹麥醫學家,當他聽說了芬森當年拒絕考驗自己人性的事,老淚縱橫地說:假如當年恩師用巨大的利益做誘餌,來評估我的人格,我肯定會掉進那個陷阱。因為當時我母親患病在床需要醫治,而我的弟妹們也等著我供他們上學,如果那樣,我就沒有現在的成就了。
對一個嗜吃者端出美味,讓一個美女對一個正值壯年的男人頻送秋波,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因為食色,性也。而對於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監督的官員來說,讓他有皇帝般一呼百應的權力,卻奢望不讓他貪錢好色,那才是癡人說夢。那怕他有董存瑞炸碉堡的勇敢,有邱少雲任火燒死的堅強,也無法抵禦權力帶來的金錢和美色的誘惑,古今中外皆同,絕無“特色”之別。
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會有在乎的事物,並且,誰都是自私的,基本沒有任何人說能無私為他人付出而不奢求回報,這種情況似乎只有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否認有出現無私的情況,但為特例),然而大部分上仍然是自私的。所以說,人性經不起考驗。心理專家王希平: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制點上俯瞰別人,也永遠別去考驗人性。每個人都有自私、貪婪、小氣、理所當然、蠻不講理的一面,善良和醜陋、魔鬼和天使相生相伴。

人性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值得人們深思
match 生活網/微微健康網~2020年03月12日


什麼是正念?如何做正念練習?
★ 摘自/正念幸福力/遠流出版

簡單來說,正念就是一刻接著一刻,不帶評價的覺察。培養正念是透過刻意將注意力,放在我們平常不留意的事物之上。這是一套有系統的方法,讓我們在生活中發展新型態的運作、控制與智慧,其基礎在於我們有安置注意力的內在能力,以及用特定方式專注而自然升起的覺察、領悟與悲憫。─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療癒力》。正念有幾個關鍵內容
① 正念發生在當下。我們很少處在當下,當我們迷失在回憶過去或預期未來時,我們經常陷入到一種注意力被劫持的狀態,那麼要活在生命中的每個時刻,就相形困難。
② 正念可被訓練和強化。正念訓練就好比是強化肌肉的運動。若沒有運動,肌肉就會衰弱或萎縮;同樣地,如果我們沒有善加運用自己的正念能力,它也會衰弱或萎縮。正念減壓課程的核心,就是透過有系統的方式來訓練內在的正念肌肉。
③ 正念是可培養的。練習正念時,我們就是在澆灌、照顧自己的生命花園。每樣事物都在滋養這座花園,包含我們生命中的美好時刻和艱困時刻。尤其是艱困的時刻,一位正念老師將它稱為「我們的生命肥料」,當我們學會帶著正念來認識它們,艱困時刻能為生命提供豐富的養分。傳統上,我們使用葡萄乾來做這項練習。如果你對葡萄乾過敏,或許可用另一種果乾來練習。
★ 一:五種感官(正念進食葡萄乾練習)
請將三顆葡萄乾放在你面前一塊乾淨的地方。想像你從未見過這些物體(從現在起,我稱它們為物體),也不知道它們是什麼。你將輪流使用五種感官來探究它們。如果你無法使用某種感官,請想像如果真的可運用到那種感官時,你將會感受到什麼。當你從一種感官的練習,移動到下一個感官時,請暫停片刻,並留意一下你所體驗的感受。我們接著會做些提示,但請自由探索你將感受到的經驗。視覺拿起其中一個物體,仔細觀察它。想像自己正在透過電話向別人描述它。你會怎麼描述它的表面? 它是什麼顏色? 是否不只一種顏色? 
觸覺將這個物體放在手指間輕搓一下。它的表面給你什麼感受? 是粗糙,還是平滑的? 濕濕的、乾乾的,還是黏黏的? 它摸起來是飽滿的嗎? 是厚實,還是單薄? 是有彈性,還是脆脆的? 它的觸感讓你想到什麼? 聽覺這個物體聽起來如何? 建議你可以將它拿到一邊的耳朵旁,用手指輕揉。你聽見了什麼? 如果有聲音的話,是尖尖的,還是鈍鈍的? 是響亮,還是輕柔的? 有其他話語可以形容你所聽見的聲音嗎? 將這個物體靠近另一邊的耳朵。你現在聽見了什麼? 是相同,或不同的聲音? 比較輕柔,或是比較大聲? 
嗅覺將這個物體放到你鼻子下方。你會如何描述它的氣味? 是強烈的嗎? 刺鼻的? 苦的? 油的? 甜的? 還是有霉味的? 先將一邊的鼻孔壓住,用另一邊的鼻孔聞一聞,接著換兩邊鼻孔互換。兩邊聞到的氣味不同嗎? 強烈程度是否不同? 將這個物體在兩個鼻孔之間來回移動幾次,就只是體驗嗅覺的感受。味覺將這個物體靠近你的嘴巴,試著把它當口紅一樣,沿著嘴唇的輪廓移動。你注意到什麼了嗎? 嘴巴的內、外有什麼感覺? 你如何描述這樣的感覺? 現在,將這個物體放進嘴裡。先別咬下去,用舌頭探索它的表面。
嘗試在嘴裡翻動它,將它壓在牙齦上,放到舌頭下方。當這個物體在嘴裡靜止或移動時,盡你所能,持續覺察嘴裡的感受。這個物體的硬度還是一樣嗎? 還是變軟了,甚至要融化了呢? 現在將這個物體放在一邊的後排牙齒上,感覺它停留在你的臼齒之間。你是否覺察到任何的意向或欲望? 或感受到想將它咬下去的衝動? 當你準備好時,咬下它,並盡可能用緩慢的速度咀嚼,用牙齒輕輕磨碎果實,留意它所釋放出的味道。
你感受到哪些味道? 持續緩慢咀嚼,直到每一口都感受不到這個物體的存在。準備好要吞嚥了,留意這個念頭的出現。吞嚥時,注意是否感受到喉嚨後方的蠕動,接著繼續往下,盡可能留意感受的存在。還有任何的殘餘留在你嘴巴裡嗎? 即便嘴裡已經沒有任何東西了,是否餘味猶存? 請與此刻出現的任何感覺、念頭和感受共處一段時間。
★ 二:深入體會(正念進食葡萄乾練習)
在沒有任何引導下,靠自己重複這項練習。使用每一個五官: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來探索第二個物體,就像探索第一個物體那樣。慢慢來,並且覺察到當你進行這項正念進食練習時任何想要加快、減慢和分心的傾向或衝動。我們在正念減壓課程中教授這項練習時,讓大家用自己的步調做練習。有些人才正要開始咀嚼這個物體時,有些人卻早就完成練習了。
★ 三:單純品味(正念進食葡萄乾練習)用平常的方式吃下第三個物體。注意你如何將它放進嘴裡,是很快就丟進嘴裡嗎? 快速或是緩慢地咀嚼? 你是否意識到自己正在咀嚼? 就像課程裡的許多參與者一樣,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現在正咯咯笑著。

什麼是正念?如何做正念練習?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2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你有憂鬱症傾向嗎?練瑜珈可能有助緩解憂鬱和焦慮
★ 陳盈臻/編輯

你有憂鬱症的傾向嗎?現在有1項新的研究證實,練瑜珈可以為憂鬱症患者帶來實際且長久的影響,研究刊登在《精神病學實踐雜誌》(Journal of Psychiatric Practice)。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Chris Streeter博士表示,她帶領的這項新研究是建立在瑜珈與大腦中的化學物質GABA(γ-氨基丁酸)含量間的相關性。她解釋,從研究中發現,瑜珈可能提高腦中GABA的含量,而達到緩解憂鬱和焦慮。研究約進行12周,對30名患有憂鬱症的成年人進行追蹤,他們被隨機分為2組,並進行瑜珈課程。差別在於課程頻率及自主練習次數的不同。
一組是1周內有3堂90分鐘的瑜珈課和4次30分鐘的自主練習(研究員視此組別為高強度);另1組則是1周2堂瑜珈課及3次自主練習(低強度)。在此研究期間,高強度組一共上了123個小時的瑜珈課,而低強度組則是87小時。研究結果顯示,2組的睡眠品質都有顯著的改善,另外,臨床量表均顯示患者獲得更多的正面和平靜的感覺,過去的研究認為,運動可以改善憂鬱症;但是Chris Streeter博士則提出,瑜珈比起其他運動可能對憂鬱症患者更有幫助。研究人員總結,由於參與研究的人數較少,仍需透過龐大的數據驗證這個發現。

你有憂鬱症傾向嗎?練瑜珈可能有助緩解憂鬱和焦慮
NOW 健康~2019年11月19日


CEO高效率祕密~從10分鐘冥想開始放鬆
★ Deryck Chou

近年來在世界各地都掀起一股冥想風潮,尤其是西方,其中在美國矽谷的高科技企業裡,更是風行,例如推特(Twitter)的執行長(CEO)傑克多西(Jack Dorsey)就曾透露,自己每天都清晨5點起床,打坐冥想半小時,以維持他的高效率。以下就帶您深入了解冥想是什麼,並帶您實際練習冥想。冥想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身心鍛鍊,長久以來,人們認為冥想能使心情平靜、放鬆身體,並達到身心平衡,進而增進整體健康。冥想的核心概念是「覺察」(Awareness,或稱靜觀),也就是專注地觀察當下的自己,包括想法和感受、以及周遭的一切。
冥想最常做的就是觀察呼吸,也就是觀息冥想(Breath awareness meditation),觀息冥想是指呼吸時,同時注意身體的反應及感覺,盡量排除其他的雜念,此方式其實是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一種,因此有許多共同的效果,像是減壓、抗焦慮和增加專注力。正念冥想則是指透過觀察此時此刻發生的事,讓注意力回到「現在」,而不執著於過去,也不去擔心未來,專注的對象不論是自身或環境,都不去做任何評斷,就是單純地觀察,所以任何時候都能做。了解上述的觀息冥想和正念冥想之後,立刻透過練習來理解冥想是怎麼一回事,首先從專注觀察一件事開始練習冥想。
① 請在椅子上坐挺,閉上眼睛、全身放鬆。
② 緩緩吸氣…同時觀察自己吸氣的感受、身體的變化。
③ 緩緩吐氣…同時觀察自己吐氣的感受、身體的變化。
④ 重複第②、③的動作數次,持續觀察。
⑤ 若發現心思已經飄向遠方,沒關係,請再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就好,重複數次,至少練習10分鐘。
多數人很快就會發現,很難專注在呼吸上,因為腦中會有雜念干擾,總是想東想西,例如:等下要吃什麼?剛剛好像有什麼事忘了做。明天有什麼要帶去上班嗎?這樣的狀況其實很正常,因為這就是我們心智的運作模式,造成我們一再地分心。不過只要一觀察到自己出現雜念、注意力不在呼吸上時,就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這是觀息練習中最重要、卻也最困難的一環。
透過短暫的練習,許多人可能馬上就有放鬆的感覺了。繼續重複地練習,就會愈來愈能掌控自己的思緒,不僅變得更專注、心情也會更平靜,進而幫助人們更有效率、冷靜地面對各種問題。冥想既免費又如此有效,也難怪會被大老闆,特別排入每天固定的行程,趕緊跟上這股冥想風潮,成為更好的自己吧!

CEO高效率祕密~從10分鐘冥想開始放鬆
Hello 醫師~2019年08月1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正念冥想為什麼有助解除壓力、憂鬱?答案是…
★ 今周刊出版社

正念冥想有佛教和醫學兩大根基,理念和手法奠基於佛教流傳的佛陀冥想,以及以各種冥想為基礎所開發的醫學性療程。佛教教義中的佛陀冥想廣泛流傳,經由印度到中國,甚至傳到了日本,正念療法基本上沿用了佛教的教義和術語。佛教的冥想經由印度和斯里蘭卡,一直傳達到了歐美。麻薩諸塞大學的喬恩卡巴特津恩博士以佛教冥想為基礎,創建了醫學性的療程。此後正念冥想的效果才廣泛擴及全球,佛教的冥想傳統和由此發揚光大的醫學療程互相影響,構成了現代的正念療法。
佛教的創始者佛陀在各式各樣冥想的過程中,獲得了開悟,隨後又將他的經驗傳給了後世。佛陀的冥想可以使心靈開放,從煩惱中解脫。這就是正念冥想的骨幹。由於佛陀的冥想能夠整備心靈,在世界各地和各個領域都有人在運用。美國將其中的一部分引入醫學界,將正念療法作為解除壓力的方法。冥想雖然已經不同於原先的面貌,但是也更加貼近生活所需。此外,人們也從佛教和醫學雙方的觀點進行綜合性的研究。
佛教基礎和醫學,兩者使用正念冥想的目的並不相同。佛教主張「無我」「醒悟」的教義,醫學則著重減輕壓力和治療疾病。醫學上的正念冥想,以研究為基礎所建構的制式療法。卡巴特金恩博士的方法中,目標是在八週內降低壓力。另外還有十二週的療程,無論何者都以改善實踐者的健康狀態為目的。佛教中的正念冥想,遵從佛陀的教義,透過冥想來到達沒有煩惱與痛苦的醒悟狀態。基本上實踐者只有佛教徒, 他們會建立目標,不劃定明確的冥想週期,終身施行。在佛教的寺,冥想也能消除抑鬱與不安,針對憂鬱等症狀也有進一步研究。
在醫學的領域中,卡巴特金恩博士首先將冥想轉變為緩和慢性疼痛的方法。效果獲得實證以後,研究繼而進一步發展,如今人們多以憂鬱和不安等精神症狀的治療方法為方向展開研究。① 冥想的主體,MBSR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正念減壓法。由卡巴特金恩博士開發,一種受到認定的慢性疼痛治療法,對於多種精神疾病具有效果。② 冥想和認知療法,MBCT 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正念認知療法。治療憂鬱和不安等精神症狀的方法。認知療法的專家以 MBSR 為基礎,為預防憂鬱症復發而開發的療法。
【利用冥想治療心靈】認知療法旨在調整患者的認知(思考)。MBCT結合了冥想和認知療法,以與思考拉開距離的「去中心化」為主要目標。罹患憂鬱症、進食障礙等精神疾病後,生活需要再度經過評估,同時必須接受藥物療法和精神療法。恢復平穩狀態的手段非常重要。正念療法在精神療法的部分領域受到重用。
【針對憂鬱症,逐步改良】眾所周知,正念冥想的功能是消除煩惱;另一方面,正念冥想在醫學上的功能則是治療慢性疼痛。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的結果顯示,採納冥想的療程確實可以緩和疼痛。治療的範圍逐漸擴展到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療,以及紓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壓力。冥想本來的目的是重整生活的心理狀態,目前則逐漸在醫學的領域受到重用,用以緩解疾病和疼痛造成的壓力、舒緩精神失調。
【心理疾病的處理與治療方法】① 改善生活:如果發病的其中一個背景因素生活充滿壓力,改善生活也被視為治療的其中一環。② 藥物療法:透過抗憂鬱和消除不安的藥物,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③ 精神療法:患者必須以醫師和心理諮商師的談話為基礎,加深對於自己狀態和疾病的理解。④ 透過改善生活、服用藥物和冥想可以緩和精神症狀。獲得充分的休息也非常重要。《本文摘自:圖解7種不被情緒綁架的煩惱整理術》

正念冥想為什麼有助解除壓力、憂鬱?答案是…
華人健康網~2018年11月28日


Me Time 了嗎?安靜獨處20分鐘超關鍵
★ Jiasheng Li

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繁雜聲音,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耳朵及頭腦似乎總是在工作,絲毫沒有安靜休息的時間。而隨著愈來愈多人開始接觸瑜伽和冥想,人慢慢意識到安靜獨處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有了「Quiet Time(安靜時光)」、「Me Time(獨處時光)」等概念。對此,以下將列出安靜時光的2大關鍵,讓身心靈可以在休息中得到滿足。人為什麼要有安靜的時間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的身體需要,這也是醫療機構禁止吵鬧喧嘩的原因,若配合冥想治療,更能幫助緩解疼痛。
美國紐約大學郎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心理學家邦妮馬克斯(Bonnie Marks)表示,正念(Mindfulness)對健康老化很重要,建議1天安靜20分鐘,並定一個固定的時間,早晨或中午都是很好的時段。由於現在的人長期處於高壓力的環境下,以至於我們在思想上容易變得疲乏,若沒有一個安靜的時間,人的注意力就會下降,造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減弱。
因此,懂得排除加重腦部負擔的干擾源就是關鍵了,依照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ve Theory,簡稱ART)的闡述,人在相較安靜的環境下,腦部可以自行修復其認知系統,因為這時候它所需要負荷的壓力是低的。根據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腦成像與分析中心的研究,完全的安靜能大大提升腦部海馬體(Hippocampus)的神經增生(Neurogenesis),這不但可以幫助學習及記憶力,還能改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憂鬱(Depression)症狀。
人在安靜的狀態下,腦部會自動切換成既定的一套系統,它讓我們可以進入潛意識中,因此人會放空、自我冥想,同時在思想和情感上也比較能同理人。您會發現,當專注在安靜的氛圍中,頭腦會更加清醒,更知道事情的先後秩序,較不容易手忙腳亂,因為多了時間思考和省察。此外,安靜能幫助沉澱一天發生的所有事情,包括好或不好的感受,我們不是機器人,而是富有情感的活人,建議睡前利用5~10分鐘的時間,細細思想值得感恩的事物,相信人也會變得更樂觀開朗。

Me Time 了嗎?安靜獨處20分鐘超關鍵
Hello 醫師~2020年01月0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10分鐘就有感~冥想8大好處減壓健腦
★ Deryck Chou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煩惱,承受來自家庭、工作、朋友等壓力,常被逼得喘不過氣,甚至壓力大到出現憂鬱傾向。著名的英國冥想與正念倡導者,同時也是TED講者的安迪普迪科(Andy Puddicombe),曾建議一天只要放空10分鐘,就能帶來心靈的平靜,以及更高的專注力。其實,放空的好處和道理,與正念、冥想相當類似,以下就為您介紹冥想的8大好處。
①【減壓減憂改善相關疾病】減壓大概是許多人接觸冥想的原因,不少研究都顯示,冥想能夠有效地幫助那些壓力大的人,對憂鬱傾向的人也很有幫助,進行冥想的人,不僅能減輕壓力,實際測量到的壓力荷爾蒙(Cortisol,也稱可體松)也顯著下降,因此還能幫助睡眠。除此之外,一些壓力相關的疾病症狀,也可能藉由冥想來改善,例如: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等。
②【改善焦慮症狀】焦慮的原因有許多,但壓力是和焦慮最密切相關的一環,減輕自身壓力,焦慮的狀況便很有機會改善,一項為期8週的正念冥想實驗,成功減少了受試者的焦慮症狀,例如:恐懼、偏執的想法或是強迫症(Ob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的症狀,都有所減少。
③【增強自我意識較不孤單】某些形式的冥想,能幫助您更了解自己,對於提升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有正面效果。很多形式的冥想,都會教導觀察自己的想法,將其導向更正面、更有意義的方向。曾有實驗針對不同對象,如罹患乳癌(Breast cancer)的婦女、或是老年人,發現進行冥想的人,相較於被動地等待別人幫助的人,冥想者的自信明顯提升、也較不會感到孤單。
④【改善失智搶救記憶力】年紀大而記憶力退化,都是大腦老化的證據。而如前面所述,增加注意力和自我意識,其實都是在鍛鍊大腦,因此大腦也會更年輕。冥想做為防止記憶力減退,以及改善失智症狀,都相當有效。此外,冥想對照顧失智老人的親友,也有幫助。
⑤【改善自我形象更正面自信】有許多種冥想都能幫助改善自我形像(Self-image),建立更自信、正向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不少研究都顯示,進行冥想的人,憂鬱的狀況都有明顯改善。而會促使發炎的細胞激素(Cytokine),其實是導致憂鬱症(Depression)的元凶之一,當遭受壓力時,細胞激素會分泌而影響我們的心情,並導致憂鬱。回顧一些研究發現,冥想能夠有效地減少細胞激素的分泌。
⑥【超覺靜坐助降血壓】根據美國國家輔助與整合健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 NCCIH), 和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分別進行的研究都發現,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對降低血壓有幫助,不過協會也指出,研究重點並不是認為超覺靜坐特別有效,只是其他形式的靜坐冥想的效果,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以觀察其效果。
⑦【可增強注意力】專注冥想(Focused-attention meditation),就像是替大腦做重量訓練一樣,能增加注意力的強度與時間。其他冥想方式,如正念冥想等,都有助於注意力的提升,也有研究指出,就算僅僅冥想4天,就可能有相當效果。
⑧【幫助戒菸戒酒】冥想提升的注意力及自我意識,也相對地提升自制力,在對抗菸酒等上癮物質時,較能控制自己的衝動,甚至對食物成癮的人,也能有效控制情緒性地暴飲暴食。

10分鐘就有感~冥想8大好處減壓健腦
Hello 醫師~2019年09月15日


活在當下更快樂!深呼吸認識正念10好處
★ Deryck Chou

正念有許多好處,還能幫助人們活得更快樂,與正念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不過在更深入了解什麼是正念前,先利用簡單的深呼吸,體驗一下什麼是正念。「首先,請放下手邊的事情,閉上眼睛。」(請先閱讀完步驟再閉眼哦!)「讓我們慢慢深吸一口氣……」「慢慢吐盡……」「慢慢吸……」「吐……」「請再持續重複幾次。」不曉得您在深呼吸時,是否注意到吸氣時肚皮會隆起?還有空氣進入鼻孔時,與皮膚接觸的感覺?不論有沒有注意到上述的感受,在吸吐氣過程中,肯定清空了思緒,並專注在當下的呼吸。
透過觀察呼吸,能快速幫助我們「回到」當下,並放下多餘的念頭與煩惱。其實,這就是正念的概念。在這資訊轟炸、匆忙的時代,正念是個能讓自己立即放鬆的好方法,以下將介紹什麼是正念,以及正念的10個好處。正念的英文是 Mindfulness,意思就是全心全意地專注在當下發生的事,從自己身體的感覺,到整個環境的變化。在中文裡,「正」代表正在進行式,也有專注的意思,例如:我現在正在看Hello醫師的文章;而「念」則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
其實正念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不論是外在的干擾、自己的想法或慾望,總是讓人們分心,無法專注地活在當下,正念就是幫我們找回初心的最佳工具。正念的核心概念相當簡單,就是「覺察」,也就是觀察、同時保持好奇心,不要有任何評斷批判的心態,觀察並接納自己所有的念頭。例如在我們另一篇文章:學會正念飲食!享受美食不罪惡裡提及的概念,專注、用心地品嚐每一口食物,即便是垃圾食物,也一視同仁,無需特別感到罪惡,就算有罪惡感的想法,也不要緊,就任由所有念頭自然地升起、自然地消逝,這些都是練習正念的一部分。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定義,正念是指不帶立場、不批判地,去觀察當下的自己。因此正念屬於一種狀態,雖然冥想會運用到正念的技巧,但並不等同於正念。儘管和冥想不同,但冥想的確常使用到正念的技巧,因此許多冥想的益處,其實和正念非常相似,以下為您整理正念的10個好處:
① 正念能幫助人們在壓力下時,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② 透過練習,有助於人們遠離負面思考(例如反芻性思考)的輪迴。
③ 練習正念讓人們有機會用第三者的角度,客觀看待自己腦中的想法,並接受這些想法、不加以評判。
④ 正念能幫助人們對抗焦慮、甚至憂鬱等負面情緒。
⑤ 對事情能有更多不同感受,能更深刻地去體會當下發生的事。
⑥ 在關係中運用正念,能幫助人們聆聽彼此、更有同情心,更能幫助人際間的相處。
⑦ 研究指出,正念能有助於提升注意力。
⑧ 利用正念甚至可能減輕疼痛的感覺。
⑨ 練習正念幫助人們控制衝動的念頭。
⑩ 維持正念狀態,可能有助於人們增加抗壓力。

活在當下更快樂!深呼吸認識正念10好處
Hello 醫師~2019年08月1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每天三句話,練習自我肯定與價值
★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常會自我責怪,甚至否定自己的價值。像是「我就是很糟!」「我不可能會成功!」「我怎麼如此一無是處?」這些話語,便會浮上心頭、縈繞耳邊;更糟的是,若我們把焦點放在自己與他人的比較上,便可能過度放大自己的不足,而以為全天下就只有我最糟,人人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特別是,如果你曾經受過傷,自我價值碎裂一地過時,在很多時候,即使你表現得再好,你仍然覺得自己不夠好;當然也可能無止境地追逐那虛幻的目標、假想中的幸福樣貌。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表示,我曾經遇過一個大學生,他的心情總是低落,與人接觸時常感到緊張萬分,人一多時便有窒息的感覺,即使那些人他都很熟,也想立刻逃離現場。他說他快樂不起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注定就是個糟透的人,我不喜歡自己,也不會有人喜歡這樣的我吧!」他生長在一個父母長期失和的家庭中。從他記憶所及,父母便成天爭吵不斷,嚴重時,甚至大打出手。曾經有一次,他被父親用力勒住脖子,父親在他耳邊憤怒地說:「都是你,害得我和你媽整天吵架!」那時,他才只有上幼兒園的年紀。
後來,父親便時常不在家,但偶而仍然會回來一次。他很討厭父親回來,父親不在的日子,他不會聽到或看到父母爭吵,心裡是安定的;只要父親一回家,就是惡夢的開始。他多麼想離開這個家,一直到上大學,出外唸書,才感覺稍微脫離家庭的風暴。長期目睹家暴,缺乏安全感也難以自我肯定。一個長期目睹家庭暴力長大的孩子,雖然沒被毆打、沒被攻擊,更沒被虐待,但成長的過程常會缺乏安全感,也難以自我肯定。為什麼?因為,幼小的他,會不自覺地把父母失和的責任承擔在自己身上,認為就是因為我不乖、我不好,所以爸爸媽媽才會吵架。
於是長期有著「我是帶來父母問題的麻煩人物」的念頭,可想而知,自我價值感肯定低落不已。「現在長大了,我也知道我與我父母他們的感情問題無關,可是,我就是覺得自己很糟,那個感覺早已深植內心,根深柢固!」是的,理智上他可以分辨事實為何,但情感上,他卻難以走出這灘泥淖。該如何幫助他重建自我價值呢?在心理諮商與治療中,當然有許多技術可以使用。但如果要有長期的效果,當事人得在生活中不斷做練習,用新的想法與感覺,逐漸取代舊有的情感回路。於是我告訴他,每天找個固定的時間,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吧!
① 今天我做得不錯或值得被肯定的地方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就是要設法找出自己亮點,看到自己的難得之處。但許多人一開始就卡關了,左思右想後說:「沒有」或「找不到」。因為,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平淡無奇,有什麼好值得被拿出來說嘴的地方呢?因此,在回答這句話時,還有一個秘訣是:「即使是很小、很平凡的地方,都可以。」於是,你就不用把焦點放在自己做了什麼豐功偉業上,而是日常生活中微小但也不錯的地方,例如:多走了一段路、有準時起床、少滑手機10分鐘、有和家人道早安、準時赴約……等。你說,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正因為我們是如此高標準地看待自己,把好多現象都視為理所當然,因此,便忽略了要好好讚賞自己一番。然而,這些理所當然,也都是長期花力氣去堅持下來的結果呀!
② 我是如何幫助自己做到的?
這句話假設了,這些好事情,絕非憑空出現,一定是你做了什麼才促使它發生。也許你認為這很自然,但你還是功不可沒,因為,沒有你的允許,這些好事是不會發生的。我們就是要去找出來,見證自己的付出、見證自己的努力、採取了有效的方法。有人問:「我今天會願意走出門,是因為看到天氣晴朗;所以,我沒有做什麼呀!」那麼我要問,是什麼讓你願意看到外頭的藍天白雲,就選擇要出門呢?即使你沒有做什麼,但你內在的動機或渴望,或者你的一個念頭,左右了你去做了件值得被肯定的事情,這功勞還是要記在你的身上。
③ 做到這件事,對我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但仍然很值得去思考。有個父親告訴我,他在孩子放學後,刻意去稱讚孩子,孩子露出燦爛的笑容,讓他心頭暖洋洋,他覺得,一切都值得了,這正是最大的意義。有位正為體重煩惱的企業主管說,今天刻意走樓梯上公司,雖然很喘,但發現自己做得到,這件事的意義就是:「原來人有無限潛能!」。每個行為背後的意義,可能來自於自己的渴望、自己在乎的人,或者,為社會人群的使命,都有可能。當我們能為某件事找到特定的意義時,這件事便會被放置到一個神聖的位置上,再次出現的可能性也會大增。
幾個月後再遇到,我問那位時常自我否定而心情低落的大學生,練習得如何?「我很認真地練習喔!」他說:「可是,我還是時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活得很厭世。甚至,當我想不出我有什麼值得被肯的地方時,我覺得自己更加一無是處了!」我聽了有些沮喪,這個方法似乎幫不上忙。「可是,我有發現,我對生活好像多了一些期待 …」「什麼意思?」「就是,有比較喜歡自己一點點啦!」原來,這三句自我對話的練習對他而言,根本無法撼動他那些根深柢固的自我批評,然而,在自我否定之餘,他也刻意自我肯定。
於是,也同時開始看到自己的優點,也願意多欣賞自己一點。因此,即使他仍然極度悲觀,仍然無窮厭世,但他也可以擁有些許的樂觀,看事情的眼光也可以多一點正向。正面思考的練習:「不是試圖取代,而是允許存在。」我腦中想起了這句話。也許這類正面思考的練習,難以趕走我們腦袋裡那時常負面思考的討厭鬼,但至少讓我們的生活平衡一點,不會永遠充斥著自我責備的聲音。當我們能夠更有現實感地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好事或壞事,並如實地接納下來,或者,這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樣貌吧!

每天三句話,練習自我肯定與價值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2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新年健康新目標!解壓進修多休息
★ Jamie Chang

迎來2019年,您立下新的年度目標了嗎?除了工作和人際關係的目標,許多人可能都忽略了另一個大重點–健康。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繼續迎接更多的新年啊!本文將帶您一起看看,有哪些適合新年設定的健康新目標,以及如何達成!
【保持與社會互動】打開手機通訊錄看看有誰已經失聯很久了?其實與朋友重新聯繫是對健康有益的喔!研究證實,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密切的人比疏離的人更長壽。其實缺乏社會關係會危害健康,就像酗酒和抽菸一樣,甚至比肥胖和缺乏運動更嚴重。所以記得與親友保持聯繫,或嘗試聯繫上老朋友吧!
【多休息】晚上有個好眠可以幫助改善情緒,更對健康有益。許多研究指出,睡眠不足與肥胖、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風險增加有關,所以疲憊的話就小睡一會吧!不需要感到愧疚。
【減肥】減肥一直都是許多人持續努力的目標之一,但說得容易,執行起來卻需要時間和心力才可能達成。今年開始,不妨認真地用食物日記來記錄飲食內容,審視自己吃了哪些食物。此外,盡力找到可以支持與陪伴您減重的人,因為一般人容易在第4~6週開始動搖,萌生放棄的念頭。
【排解壓力】短暫的壓力可以提振精神和能量,但是如果壓力是慢性的,就可能增加健康惡化的風險。長時間工作、缺乏睡眠、不運動、飲食不均衡,或不常和親友相處等,都會導致壓力累積,所以要好好排解壓力,重視生活中的睡眠、放鬆、社交和休假等。
【當志工】一般而言,我們大多以為幸福感是來自「自我改善」,但其實「幫助他人」時,我們的幸福感也會增加,而幸福感對健康有益。 201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有正面情緒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比負面情緒的人少20%。
【重回校園進修】無論年紀多大,都可以重新再當學生。當學生可以幫助改善職場與生活技能,認識新朋友,甚至提升智力。200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曾經重回校園進修的中年人比沒有的人,有更強的記憶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更有研究認為,高等教育程度與降低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風險具有關聯性。
【戒菸】您曾經多次嘗試戒菸最後卻破功了嗎?和成功戒菸的人聊聊,您會發現即使多次失敗還是可以成功戒菸的。許多人往往因為失敗多次而自暴自棄,但多數戒菸成功者也都經歷過多次嘗試才成功。另外,也可多想想自己若成功戒菸,每個月可以省下很多錢。
【不喝酒】飲酒過量會影響大腦的神經傳遞物,並可能增加憂鬱、記憶力衰退甚至癲癇(Epilepsy)發作的風險。長期豪飲會增加患肝病、心臟病(Heart disease)、高血壓(Hypertension)、中風(Stroke)和精神衰退,以及口腔、咽喉、肝和乳房等癌症的風險。如何順利達成目標?
① 心理學家發現,將遠程目標列出步驟、具體化、可衡量和分階段,成功機率更高。例如減肥目標是1個月瘦3公斤,就先從培養好的飲食習慣開始,然後計算飲食的營養與熱量,接著加入規律的運動等等。
② 即使目標是抽象的,但若從「改變行為」開始,成功機率較高。
③ 不要受他人影響而跟隨多數人的目標,要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
④ 不要一次設定太多的目標。
⑤ 為了維持積極度,也可以寫下設該目標的理由,以及用什麼方式去實現它。
⑥ 把目標告訴家人或朋友,更有可能獲得支持與持續的動力。
⑦ 可製作一份清單,說明如何實現您的目標,能讓自己更積極。
⑧ 每達成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有助於激勵自己。
⑨ 透過寫日記、輸入手機或寫在筆記本上,讓計劃和進度具體化。
⑩ 記得將任何失敗都當作暫時性的挫折,而不是放棄的理由。

新年健康新目標!解壓進修多休息
Hello 醫師~2019年01月03日


動機原來都是神經運作結果
★ 游尚智/好醫師新聞網

是誰操控你飢渴的慾望?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林書葦助研究員與該院國際研究生學程博士生芭雅希(BhagyashreeSenapati)組成的跨國團隊,解密果蠅腦中的神經迴路,首次發現一種名為 leucokinin 的神經傳導物質,透過調控不同的腦神經元,影響果蠅進行覓水或覓食行為,解開了渴、餓訊號在腦中相互作用的神經機轉,有助於了解更複雜的人腦。此研究成果已於今(108)年12月發表在《自然: 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林書葦表示,當人們口渴與肚子餓的時候,腦中會產生一種無形的驅力,讓我們想喝水或吃東西,心理學上稱這樣的內在驅力為「動機」。果蠅和人一樣,行為受到渴和餓的調控,果蠅只有在渴的時候會去尋找水源,只有在餓的時候對食物有反應。動機系統在腦迴路中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如何控制我們的行為、影響我們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迄今仍是未解之謎,必須先找出與動機系統有關的神經元及腦迴路。
研究團隊發現,果蠅大腦裡的LHLK神經細胞釋放的 leucokinin,同時是渴與餓的訊號。當果蠅口渴時,由於渴神經元 (PPL1-γ2α′1、PAM-β′2a)屬於抑制性的神經細胞,像一道關閉的門,會抑制覓水行為,但 leucokinin 能抑制它們的活性,產生負負得正效果,打開通道,促使果蠅追尋與水有關的氣味。當果蠅飢餓的時候,leucokinin 也會被釋放,此時則是活化另一群餓神經元 (PAM-β′2mp),驅動果蠅進行覓食行為,尋找與食物有關的氣味。
為什麼餓的果蠅不會去找水喝?因為大腦會釋放另外兩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 和dNPF,作用是抵銷 leucokinin 對渴神經元的抑制,致使渴神經元持續抑制覓水行為。林書葦指出,本次研究破解了果蠅大腦渴、餓神經細胞的神經迴路與交互作用,也代表口渴與飢餓的動機並非單純有一群神經細胞負責渴訊號,另一群神經細胞負責餓訊號;而是透過多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合作、競爭,去調控不同的腦神經元,使得覓水行為只在渴的時候出現,而不會在飢餓的時候產生,使果蠅能夠依據生理需求做出正確的覓食抉擇。
然而,為什麼渴的果蠅不會去找食物?除了 leucokinin 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渴、餓訊號去調控?研究團隊將持續破解大腦的神經迴路機制。林書葦表示,人類許多神經疾病,如憂鬱症、厭食症、成癮症等,都和腦內的動機系統有關。相較於人腦有1000億顆神經細胞,果蠅的大腦只有10萬個神經細胞,功能卻一應俱全。本研究利用果蠅探討渴、餓訊號在腦迴路中的運作,盼找出果蠅大腦中與動機有關的神經迴路機制與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了解更複雜的人腦,為相關疾病找出成因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動機原來都是神經運作結果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19年12月2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喪偶時的傷心欲絕,可能會加速腦部退化
★ 陳盈臻/編輯

失去另一半除了會令人感到傷心欲絕,美國有1項新研究也表示,大腦也會產生影響,可能加速大腦退化;研究發現,當丈夫或妻子去世時,留下來的伴侶智力會開始下降,研究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研究中,共收集了260位參加哈佛老齡腦研究的老年人數據,在研究剛開始時,先確認所有參與者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含量,之後連續4年對其認知表現進行監測。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中發現喪偶者腦部堆積的β類澱粉蛋白斑塊較多,而且他們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比起沒有失去配偶的人快了3倍之多。實際上,腦部堆積的β類澱粉蛋白斑塊,正是阿茲海默症的徵兆。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老年精神病學系主任 Nancy Donovan 博士解釋,痛失另一半和 β類澱粉蛋白的關係是複合式的,表示喪偶是引起認知能力下降的特定危險因素。阿茲海默症協會科學總監 Rebecca Edelmayer 審查了研究的結果,並表示這項小型研究雖然無法直接證實喪偶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但確實很可能是其中1項因素。
Nancy Donovan 博士進一步說明,喪偶與認知能力下降間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婚姻可以提供日常的情感支持、刺激陪伴,還會促使健康行為和擴大社交網絡,產生正面的影響。因此,失去另一半等同於也失去了這些益處。但有些研究表明,親兄弟姐妹或成年子女,有助於預防喪偶女性的認知能力下降。Nancy Donovan 建議,對於失去配偶的一方,可以透過運動鍛鍊、社交活動,認知刺激活動及健康飲食,來控制壓力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喪偶時的傷心欲絕,可能會加速腦部退化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3月12日


第三隻眼松果體,能啟動人類超能力?
★ 編輯部/綜合整理

松果體位在兩眉中心後方,是位於中腦後方豌豆大小的扁錐形小體。經各種研究證實,淩晨一點至四點之間,腦部會釋放特定化學激素,使人連結宇宙更高源頭,進而產生不同層次的夢境。古代東西方神秘傳統學說,尤其是古埃及均認為松果體非常重要,是具有超感知覺的腺體,笛卡兒稱之為「靈魂的座位」、中國所稱的「天目」、道家所謂的「泥丸宮」、印度所說的「梵天窗」,都直指第三隻眼松果體。
從醫學的觀點,生物的松果體,具有特殊感光的功能,是通往更高感知的視窗。美國聖保羅大學醫學院的松果體心靈診所主任菲利浦.塞爾吉奧.奧利維拉(Dr. Segio Felipe de Oliveira)認為,生物的松果體會釋放多種激素,其中分泌二甲基色胺(DMT)「精神分子」,可發揮潛能接收宇宙信息並傳遞信息,他認為除了動物,自然界中也含有DMT 成分的植物,南美巫師常作為通靈之用;但在醫學界另有學者專家認為,使用DMT 或K 他命等藥物,會刺激腦部而產生幻覺、幻視、幻聽,與靈魂無關。
其實藥物刺激可以看到時空隧道,腦缺氧也可以看到時空隧道,真正穿越時空,照樣可以看到時空隧道 …。每位研究者必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以包容與探索的精神追求宇宙真理。美國精神科醫師里克.斯特拉斯曼(Rick Strassman)從神經藥理學的觀點研究天然化合物二甲基色胺(DMT)對人體的影響,研究顯示松果體是調控腦內接收信息的管道,不只負責生產激素,且負責通往其他維度空間的視窗。
2014年,俄羅斯普瑞迪塞夫在其著作《人工智慧》書中提到,許多俄羅斯的科學家,與知名超感知者,均反覆展示一個實驗,證實松果體為宇宙能量進入人體的閘門,是人類與宇宙能量交流的通道。俄羅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也認為人類的大腦將宇宙中的能量匯集起來,松果體即可從宇宙獲得超凡的想像力與預知能力。貫穿古今中外各領域專家的研究與觀察,在此特將生物的松果體的功能歸類如下:
① 松果體具有直接感光的功能,因生物在視網膜感光系統缺失的情況下,松果體調整退黑激素的功能仍然正常,持有感光的能力。② 松果體是人體「生物鐘」的調控中心,人體智力生物鐘以33天為週期進行運轉,情緒生物鐘為28天,體力生物鐘為23天。③ 松果體分泌的退黑激素,能夠影響和干預人類許多神經活動,在神經信號與激素信號之間扮演著溝通的角色。④ 松果體能合成性腺、甲狀腺等肽類激素。松果體與性功能有直接相關,禁慾可以啟動其神經通道,退黑激素能抑制年輕人的性功能,延長生育期,進而延長壽命。
⑤ 松果體具有預感的能力,但當代人類的松果體不斷地鈣化、縮小、退化,而抑制松果體潛能的發揮。主要理由有三:😂 其一是人類的心靈不斷地污染,生命能量不斷地喪失;😂 其二是人類基因不斷地混血雜交,逐漸失去宇宙生命能量的DNA;😂 其三是飲食的問題,與人類每天攝取的氟化鈉含量有關。⑥ 松果體具有感知的能力,透過打坐冥想並放鬆眼皮的肌肉,既可激發松果體的感知功能,亦可使靈體通過頂輪逸出,進入另外的維度空間。
總之,長久以來西醫學界,將人類的松果體和盲腸一樣視為退化的器官,尤其是在七歲之後,松果體會日益鈣化、退化。但很多自然醫學專家、宗教家以及超心理學家均不以為然,針對松果體的諸多研究,依然各有所表。無論松果體是天生退化的腺體;或隨著年齡越來越退化;或因人而異其鈣化程度不同,但從物理學、宇宙學、超心理學、佛學等觀點,探討證實神秘的第三隻眼松果體,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摘自/生命之謎 VS 量子糾纏/博思智庫)

第三隻眼松果體,能啟動人類超能力?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2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為何有科學家相信意識創造宇宙論?
★ 編輯部/綜合整理

根據量子力學的意識模式「你的宇宙是你的意識創造」,台灣成功大學林文欣教授所著《生命解碼》一書,也詳述生命不是生物學的基因,而是量子力學的能量透過信念,生命可以釋放意識、物質,以及奇蹟的力量。但這裡所說的意識,如果以佛學中的第八識,而不是以一般由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意識(第六識)來詮釋,必定令人茅塞頓開。由於現代人對於第六識、第七識以及第八識的混淆,而導致難以理解「意識創造宇宙」的真諦,如果更改成「第八識創造宇宙」必然更為貼切,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質疑,消弭對意識的迷失。
我非常佩服愛因斯坦能夠提出「四維時空」的概念、霍金的「多重宇宙理論」與「霍金輻射」,以及麗莎的「五維世界」,但是以四維時空的人類思維,要來探討多維時空的大宇宙,猶如井底之蛙漏洞百出。至於進化論的質疑也不少,比方說,甲蟲天生的防衛能力,與蜜蜂的築巢本能,又如何進化的呢?埃及的金字塔、聖經的神造世人、老子道德經(道)、易經、黃帝內經、中醫的經絡、氣,裡頭的特異功能與靈異現象,至今人類能夠解釋嗎?
只從科學或某個領域的角度,去探討真理是有局限的,既然進化論與造物論,都得到前有未有的挑戰,為何不遵循大自然的定律,重視人類意識與宇宙意識,結合心理學、超心理學、宗教學、物理學、宇宙學等領域,綜合研究探討人類內在的意識能量,和大自然的宇宙能量之共振頻率。同時深入瞭解佛學中第八識的真諦,探討大宇宙與小宇宙的物質和能量有何相關,也許就能順利解開大宇宙(自然)與小宇宙(人體)之謎。
由於物質與空間是互相作用的,空間是物質的容器,物質產生空間彎曲,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產生作用,而呈現精神現象與物理現象,虛無與原子的能量都是無形的,宇宙中的時間、空間、意識、能量等,均與大自然產生頻率共振。打開人腦看不到思想,解剖神經見不到意識,就好比打開電腦硬體,看不到軟件一樣。機器需要程式,電腦需要軟件,人腦需要程式與軟件。再說從高維時空,看四維時空的人類是虛擬的,人的世界彷彿電腦中的遊戲,創造之後再演化。
猶如三維空間(立體)的人類玩電腦遊戲一樣,電腦螢幕畫面是二維空間(平面),遊戲演進中,只要積分增加就升級。我們的人生宛如遊戲虛擬世界,遊戲地圖是宇宙,遊戲地圖外面是宇宙形成之前,無邊無際。一九九七年,阿根廷物理學家胡安.馬爾達西那提出了「全像宇宙原理」的模型,說明我們的意識,其實是在遙遠的另一個天空,我們所處的三維空間物質世界,實際上只是另一空間的「二維信息碼」世界所投影出來的一幅「三維全像圖」而已,這個理論最接近萬有理論。
因此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量子力學的意識模式,提出「意識創造宇宙論」,也就是說你的宇宙是你的意識所創造。如同佛學中的第八識,是無始無終的,人生是如夢如幻的,包含人類肉身與宇宙萬物,均是不生不滅的第八識所生成。悟透人生的使命,藉由肉身之五感六覺所產生的第六識(覺知心),不斷地修行,以無限的愛,放下執著的第七識(思量心),在永不變異的第八識(真心)潛移默化之下,跳脫因果輪迴。
根據電子雙縫實驗說明:電子在你不觀察它時,它是無形的能量,只有當你觀察它時,才會變成你能看到有形物質。也就是說宇宙原本是不存在的,只有當觀察者在觀察的那一瞬間,宇宙(物質世界)才會一躍而出。具體地說,沒有意識就沒有物質;沒有意識,宇宙就只是一團無形的能量。宇宙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會依據你的瞬間念頭,生成當時的物質世界,先以二維信息碼的能量形式,儲存在另一空間的「雲端意識數據庫」,然後再投影成三維空間的物質世界,所以說是你的意識創造宇宙。(本文摘自/生命之謎VS.量子糾纏/博思智庫)

為何有科學家相信意識創造宇宙論?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15日
☆ ☆ ☆
意識念力1094輯~自癒
意識念力1093輯~運動
意識念力1092輯
意識念力109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