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

業障迷思1106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他為探病妻賣房,仁心醫護助返家圓夢�
� 江慧珺/南投報導

【暖醫到你家】一名家住在南投縣水里鄉的阿嬤,5年前中風後入住埔里基督教醫院附設護理之家,之後還發現罹患胃癌,高齡85歲的阿公仍不忍愛妻獨身在外,天天花700元搭計程車探視陪伴,為負擔車資還賣房。醫護團隊經過評估,決定替這對鶼鰈情深的老夫妻圓夢,送阿嬤返家安寧照顧,醫護人員定期探視減緩苦痛,半年後阿嬤在阿公的陪伴下安詳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埔基醫院護理師周青姵說,85歲的阿公本身有心律不整的毛病,行動也不方便,彎腰駝背只能小碎步行走。
但多年來仍堅持每天從水里舟車勞頓到護理之家,就是希望天天陪伴阿嬤到終老,每次車資要花700元,多年下來阿公也落得幾乎無力負擔,為此已賣了2棟房。醫療團隊考量阿嬤的病情,以及阿公長期奔波對身體的負擔,再加上阿嬤對於返家的期待,經過家庭會議、醫療評估,以及住家無障礙環境的改善之後,阿嬤終於成功返家,定期由醫護人員親自到水里執行居家的安寧照護,減緩阿嬤身體的苦痛;也因阿公有隨時陪伴,阿嬤的心情始終很平靜、安詳,迎接離開的那天到來。
「人生最後階段非常重要,要不計代價達成!」埔基醫院家醫科主任張常勝說,該院自去年7月至今替73名末期病人進行居家安寧療護,有病人在最後想看自家的火龍果田,也有人想念家中養的狗,也有人想在家善終,團隊會尋求各種資源替病人圓夢。周青姵說,每年約有4到5件圓夢計畫,並協助約50名患者返家。一名罹患癌症的60多歲原住民男性,團隊評估可能只能再撐數日,最後便依病人心願,花費半天時間,將他送回地處偏遠的泰雅族紅香部落,在部落長老、牧師與族人的陪伴,2天後安詳離世。
家人接受埔基醫院居家安寧療護的蕭女士也分享,父親患有中風、糖尿病,身上多處嚴重褥瘡,母親則是罹患肝癌與重鬱症,家中小妹又是弱智;平時雖有外籍看護協助,她仍筋疲力盡。自從醫療團隊介入協助後,每周固定1到2次訪視,讓家屬能夠喘息,協助申請長照資源、申請到宅沐浴,並指導照護技巧,並用精油按摩舒緩身心,醫護人員也會陪伴禱告,協助善終準備以及「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一年多後雙親相繼過世,醫護人員一路相陪,成為蕭女士的心理支柱。埔基醫院院長蘇世強說,儘管地處偏遠、個案分布較廣,居家醫療與安寧療護讓醫院投入較高的服務成本,但是當看到服務個案,可以如願回家與家人相聚的喜悅時,除了更體認到偏鄉醫院的責任外,也期待政府能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在偏鄉醫院,讓偏鄉民眾更好的醫療照護服務。

他為探病妻賣房,仁心醫護助返家圓夢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18日
☆ ☆ ☆
☆ ☆ ☆
合法了,然後呢~討論安樂死「執行程序」問題�
� 李宗儒/政大法研所基礎法學組碩士生

台灣近日因為傅達仁遠赴瑞士接受 Dignitas 機構協助、進行自殺,以及嘉義基督教醫院江盛醫師所發起的「死亡權利法案立法」公投案成功進入第二階段公投連署,使得「安樂死」此一議題再次引起我國社會大眾的熱烈討論;在長照悲劇的網路新聞下方,不乏有網友留言表示「安樂死合法化就不會不斷出現這種悲劇」、「這就是安樂死要趕快合法化的原因」。然而,做為全球第一個合法允許醫師以積極注射藥物、協助病患死亡(即「積極安樂死」)的荷蘭,於本月9日發生了一個執行安樂死的悲劇。
據外媒報導稱:荷蘭海牙某療養院的醫師,讓患有嚴重失智症的74歲女性病患飲用混有「不知名藥物」的咖啡進入昏睡後、於注射安樂死藥物時,該位病患突然清醒起身;隨後家屬及醫師續將病患按壓回床上以完成注射藥物,最終導致該位女性病患死亡,檢察官隨後起訴該名醫師,成為荷蘭安樂死於2002年合法後、因執行安樂死而受正式起訴的首例案件。
事實上,早在2002年安樂死正式合法化前,荷蘭已有醫師執行積極安樂死的紀錄,此從1984年荷蘭皇家醫學會發表「五項安樂死執行注意準則」即可見一斑。因此,該位醫師受到起訴的原因並非是檢察官認為「安樂死是錯的」,而是基於該位醫師「執行安樂死的程序上瑕疵」。本案的程序瑕疵有二:
第一、報導中指出該位病患於五年前曾簽屬「生前預囑」(Living Will,可理解為我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之「醫療意願書」)表示願意接受安樂死;但不論是正式接受安樂死前或當下,病患另有表達拒絕接受安樂死、似已「推翻」先前提出的意願,此時醫師究竟該如何評估?事實上,生前預囑的目的是作為「病患因昏迷而無法表達意願時之決策依據」,因此即便如本案嚴重失智症病患,若病患有清醒表達拒絕接受安樂死,仍應尊重。本案醫師並未確認病患最後的意願即執行安樂死,是為第一個程序瑕疵。
第二、該名醫師使病患飲用混有「不知名藥物」的咖啡,亦不符合執行安樂死的程序。依據2012年荷蘭皇家醫學會與荷蘭皇家藥物協會制定之規範(Guidelines for the Practice of Euthanasia and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醫師若是以「靜脈注射」執行積極安樂死時,無論是使病患進入深度昏迷或是引發最終死亡結果,均須使用特定藥物(如須使用特定劑量的Thiopental或Propofol使病患進入深度昏迷)。本案醫師一方面使用不知名的藥物,二方面將藥物混於咖啡供病患飲用、並非完整執行靜脈注射,此些瑕疵最終導致病患未進入深度昏迷,而於清醒後被家屬與醫師壓制並注射藥物致死的憾事。
我國對於積極安樂死或醫師幫助自殺的討論,無論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前或後,大多聚焦於「這樣做到底對不對」的道德與社會價值討論,甚少見立法者或中央主管機關仔細討論「施行後將如何進行」的程序問題,如此過於偏頗的討論恐將導致人民的無所適從外,更將導致醫療從業人員空有醫療專業、卻難以得知如何拿捏執行方法,導致憾事與訟累。
另一方面,積極安樂死作為「成就善終」與「完全剝奪病患生命權」的雙面刃,醫療與法律專業的討論不該僅不斷重申生命崇高性與病人自主權,實應設法建立一定穩定、可供依循之執行程序,避免如本次荷蘭的悲劇再度上演。本文須再次重申:「安樂死是否應被容許」仍是一個需要凝聚社會共識的議題,但於此同時,「執行過程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真的不是等立法通過後再來討論即可,而是作為肯定安樂死合法化陣營應連帶討論的重要議題。

合法了,然後呢~討論安樂死「執行程序」問題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1月13日
房客聞到惡臭報警,破門驚見男子陳屍屋內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1月18日
提不起勁以為憂鬱症,高三女生原來是網路成癮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1月18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老婦重病遭丟停屍間等死,無良父子判刑結果出爐
� 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蘋果日報》去年報導「將病婦棄置停屍間「等死」 無良父子被訴」,高雄一名58歲李姓婦人前年4月重病住院,李婦的王姓同居人與兩人所生兒子認為她手術後身體狀況不佳,竟聯絡葬儀社人員直接將還有生命跡象的她載到殯儀館寄棺室等死,經過5個小時之後,警方接獲檢舉,才到場命家屬將李婦帶回家照顧。李婦被載回家休養後,撐了1年後辭世。今日出刊的《自由時報》報導,李婦身體不好,1994年因糖尿病、腎臟病,右腳3根腳趾截肢,每週還得洗腎3次,王男以及兒子出庭供稱,他們輪流照顧李婦,父子身心「疲累不堪」。
法官認定父子兩犯下共同遺棄、遺棄直系血親尊親屬等罪,將2人各判刑6月、7月,但斟酌2人因一時失慮才觸法,而王男另有6子女,還要照顧罹有精神病的女兒,因此判刑後給予緩刑2年;而葬儀社黃姓業者以及載送李婦的救護車司機,則堅稱是王男父子指示將她送進殯儀館,途中他們也有告知「你媽媽還有呼吸」,但他仍堅持送到寄棺室,業者與救護車司機獲不起訴。

老婦重病遭丟停屍間等死,無良父子判刑結果出爐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05日
☆ ☆ ☆
遺書稱要落葉歸根,久病翁跑回祖墳自焚亡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22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罹癌住院240餘天生命倒數,醫護完成心願
� 孫義方/台中報導

台中市沙鹿區紀姓婦人(41歲)去年11月確診罹患腦幹腫瘤,經手術治療長期住院療養,幾經轉院治療,今年4月轉院到沙鹿光田醫院接上呼吸器,在慢性呼吸照護病房療養;上月中旬紀婦病況惡化,開始出現眼震、嗜睡情況,經診斷為腦幹腫瘤復發合併壓迫,生命進入倒數。由於她進入手術房迄今已240餘天沒回家,她多次向家人說「好想回家!」,經醫療團隊多次評估,並與家屬討論,最後在安寧醫療團隊陪她回到數公里外的家,停留兩小時與家人相處後,再返回醫院休養,完成她的心願。
光田醫院緩和醫學科主任郭集慶說,安寧圓夢計畫是非常神聖的,可讓病患完成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求寬恕的心願;醫院雖距離紀婦家中僅15分鐘車程,但對紀姓婦人而言,卻是遙遠的距離,因為紀婦仰賴呼吸器維生,隨時可能有缺氧、痰液阻塞氣道等危險,隨時考驗醫療團隊的應變能力。7月28日上午醫療團隊將紀婦送回家,完成她回家的心願,由於,她的生日在7月,家人也為她準備蛋糕慶生,兒子也拿出獎牌給她看,家人為她唱生日快樂歌,她在家中停留兩小時後,回醫院繼續療養,圓滿完成她的心願。

罹癌住院240餘天生命倒數,醫護完成心願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05日
【名采】陳雪專欄:當父母年老時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18日
☆ ☆ ☆
☆ ☆ ☆
二塊蛋糕度六天寒冬!活活餓死失智母,法官同情兒減刑
� 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貧病悲歌!失智婦人大小便失禁,長期臥床,兒任她自生自滅,但法官認為,其兒經濟差、照顧壓力大,又有稚子要養,因此減刑。今日出版的《聯合報》報導,張姓男子(46歲)2013年與母親同住2年後,她因失智喪失自理及溝通能力,完全仰賴他人照料,但張妻媳婦沒替婆婆洗過澡,兒子至少2年沒帶媽媽就醫;張男哥哥說,每月匯1萬元給他,另有年金、身障補助5000元等費用。
去年底,張男在母親房內放了2塊蛋糕、1盒豆漿及1盒奶茶,關上門6天都沒進去。隔年1月4日,發現媽媽身體發黑死亡,直接連絡殯葬業者處理,檢方相驗是老婦因長期營養不良致死並簽分偵辦,當時正值寒冬,沒有棉被、只有一件衣褲。但開庭時,張男稱因照顧2名老人長達11年感到倦累,還有剛出生不到1歲的小孩,請求法官考量他經濟狀況不佳從輕量刑;法官經綜合考量認定情堪憫恕予以減刑,依遺棄直系血親尊親屬致死罪判處4年。

二塊蛋糕度六天寒冬!活活餓死失智母,法官同情兒減刑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1月01日
肉食助長全球暖化,科學家籲肉類攝取減九成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0月11日
【失業悲歌】男靠弟過活自認累贅,吞藥自盡路邊等死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1月05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男童餓死案,智障母需綿密支持
� 孫一信/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秘書長

2018年11月8日,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周邊套房內,中度智能障礙林姓媽媽餓死兩歲男童的訊息,在媒體洗版,酒店上班、不負責任、中度智障、3萬責付恐龍司法等關鍵字不斷出現。任誰看了這一則新聞都會心碎,何況是曾經開案密集家訪的高風險社工以及必須到現場相驗小男童遺體的檢、警。然而除了罵這個小媽媽還有臉吃便當、批評整個體系為何無法預防這個憾事發生以外,這個令人悲憤、掉淚的社會代價,到底應該換來什麼機制和服務。
你或許會問,智障者不會照顧小孩為麼要生?為什麼智障者還會上網?為什麼智障者可以從事性工作者? 為什麼這個明顯的高風險家庭沒有通報?智障者是一個被社會建構的定義,心理學家以距離智力測驗常態分布曲線中心點左側兩個標準差以外面積的人口視為智能障礙。定義一個族群是為了特定的社會目的,可能是基於社會福利的給予、司法刑事責任的減輕和民事行為能力的限制。所以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將歷經的事情,智障朋友也都會一一面對,只是基於其情境判斷能力、抽象思考能力較差,在許多生活事物上需要有人支持並提醒。
在已經批准《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以下簡稱《身權公約》)的我國,讓身心障礙朋友「融入社區」及「自我決定」的前提,應該是所有國人必須共同秉持的信念。重點在於當智障者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系統複雜、人際疏離、家庭式微的現代社會,我們該怎麼支持他們。《身權公約》第19條有關獨立生活和融合社區表示「身心障礙者有機會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選擇居所,選擇於何處、與何人一起生活,不被強迫於特定之居住安排中生活。」
我國智障者有90%住在社區(10%住身障機構),其中絕大多數和(祖)父母住在家裡,也有在庇護工場、一般職場就業的智障朋友自己在外租房子獨立居住。制度性安排的社區居住方案沒有很多選擇,社區居住方案從2004年到今天,將近14年來一直僅維持95家僅協助400餘人。社區居住方案(社會及家庭署的補助計畫)根據住民支持密度,有根據健康協助、社會支持、休閒與社區參與、交通服務、日間資源連結及家人關係等六個服務項目區分高、中、低、少等四個程度的支持密度,每人補助8200到4700不等(但最高補助7200)的專業服務費。
據瑪利亞基金會的會計精算,補助的服務費大約是人事費用的50%,補助不足、每年申請,都是造成機構卻步的主因。社區居住的樣態其實還有其他類型,包括:台中市發展出在外租屋或居住自宅的在宅服務,按次補助訪視費;新竹市也有補助人事經費,協助獨立生活和到宅服務等不同支持密度的服務;台南亦有補助人事經費,提供在自宅或原生家庭中獨立生活支持服務。但這些服務經費不穩定,在各縣市都是零星、分散的服務。由於在社區居住的智障者因為智力程度和家庭情形不一,每個人有不同的支持密度。
有些必須每天有保育員同住,有些只要固定時間探視、而穩定者甚至只要一個月探視一次。重點在於支持者等同社區居住智障者的教練,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適時出手指導,也須隨時讓臨時需要支持的智障者找到幫手。這些支持需求包括:夫妻感情調解、住民衝突彌平、備餐洗衣、繳交各種規費稅款、避免網路交友和電話詐騙、環境清潔、假日活動安排、與雇主的協調、媒合各種日照資源,不一而足。以林姓個案來講,甚至要協助其(或請公衛護士介入)提升照顧小孩的各種技能訓練和觀念教育。
林姓智障者已是被通報兒少保護的高風險家庭服務對象,不僅林母本身,連小孩都有發展遲緩的早療需求。由於我國被通報進入個管的案件,通常只是進行家訪、媒合社會資源的點狀性服務,沒辦法對智障者提供前述全面性的生活支持,我們習慣將家庭中的各種問題和需求切開來面對,導致常常無法窺見家庭問題的全貌;我們也很習慣通報來通報去,卻沒有單位和人力真正扮演拉住風箏的那條線。
所以當她北上在陌生的制服酒店賺錢,在燈紅酒綠的街區生活,娘家又因不堪照顧負荷將小孩送來台北,對於一個情境判斷能力有缺陷的智障者而言,就已經預告了這個悲劇的發生。從這個悲劇,你還看到什麼?我還體會到,媽媽能把我養大,實在很偉大;而所有智障者的媽媽(爸爸)其實真的更偉大;如果你是智障者,也當了爸爸、媽媽,又把小孩照顧好,那是最偉大。
我對在社區跟機構中服務、支持智障者的所有從業人員感到驕傲,因為你們沒日、沒夜的全心投入,是為了讓智障者過著有尊嚴、有品質的社區生活。我也要謝謝藝人 Ella 在臉書平台能夠溫柔地呼籲大眾不要謾罵這位小媽媽;林達檢察官可以抗拒輿論壓力,做出交保責付的裁定,這些作為都需要智慧和勇氣。智障者的一生要面臨很多挑戰,但與每一個人相同,需要朋友、家人和親密關係,需要密度不一的支持,他們最不需要的一件事就是面對無法諒解的歧視的眼光。

【人倫悲劇,如何避免】男童餓死案,智障母需綿密支持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1月17日
☆ ☆ ☆
☆ ☆ ☆
台灣少子化,住院孤兒多!看護10天要價2萬6 ...
� 今周刊編輯團隊 整理

住在台南的楊太太,他70歲的先生近半年食不下嚥。今年5月,在大型醫學中心檢查發現罹患肺結核;楊先生在隔離病房住了一個月轉至胸腔醫院,又疑因護理人員灌食不當堵塞氣管,引發急性肺炎再被緊急送回醫院,住了三天加護病房後,人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還得繼續住進負壓隔離病房。
� 院方一句「自行請看護」,家屬心急如焚、經濟重擔難扛
儘管是要戴N95口罩才能進出的隔離病房,因為護理人力有限,院方要求楊太太「自己請看護照顧」,一天看護費就要2600元,10天要價2萬6千元,看護費用沈重。台北的李小姐,前幾年先是照顧突然中風昏迷的父親,今年又照顧被檢查出腦瘤的先生,兩次都飽受找看護的壓力。「醫院人力不足是一個大問題,先生開刀前,在醫院做一些檢查,當時自理能力沒太大問題,晚上我們家屬回家睡覺,當晚護士就很不高興,隔天質問我們:『為何家屬不在?』從案例發現,醫院普遍存在人力不足,將照顧病人工作委由家屬乃至於看護,但品質也難以控管的事實。
� 「一對一看護」外包模式,醫院只管媒合、從中賺取佣金
《報導者》與立法委員吳玉琴辦公室進行「全台醫學中心看護大調查」,截至2018年9月,發現19家醫學中心機構,有13家由院方仲介看護、4家不涉入,另外長庚醫院則有代訓合作對象,代轉介但不抽佣。相對於歐美先進國家,由醫院全權負責病人照顧,維持醫療品質,台灣的住院照護只能說做半套。這份針對全國19家規模最大、醫療人力配置及健保給付等級最高的醫學中心調查,可看出各醫院在照護服務水準的差異。
此外,三總、北榮連負責醫院內部護理庶務工作的「護佐」,也採外包制度。在護理收費調查上,中部普遍最高、北部次之、南部稍低。看護巿場嚴重供不應求,隨時都可能調漲。調查中發現,醫院平均向仲介公司收取3%至5%的佣金,作為管理費或訓練費,或是以「租借辦公室」收取租金,而這筆錢通常由仲介公司向看護和照服員收取10%的佣金中支付。
� 台大看護「把關」有制度,要求完訓證明、進行技術測驗
目前醫院媒合「一對一看護」既無規範、也無標準,醫院任何作法都「沒有違反規定」。無論有沒有證書、有沒有受訓,都可以從事看護或照服員工作。台大護理部表示,如果家屬有照顧上的問題,會先找單位護理長,而台大也會啟動關懷小組了解狀況,如果很明確是照服員的缺失,廠商也有相對應的善後機制。此次調查發現,經由醫院為病家媒合照服員或看護的,僅5到8成,仍有不少的住院病家自請看護,或由家人看護。
這潛藏著更大的危機,一般人未經專業的訓練,而自請看護的體系裡,也發現未經訓練的逃逸移工,這都形成醫院整體照顧品質的黑洞。此外,陪病和外院看護進入醫院,不僅成為院內感染的大麻煩,本身也是遭感染的高風險群。2003年,台灣 SARS 疫情蔓延,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其中2位看護及4位家屬不幸染病身亡,而看護工和洗衣工因為跨院接案,也成為「活動傳染源」。
� 家屬當護佐「台灣獨有」,進出頻繁恐染病、院方也頭痛
當時擔任醫策會副執行長的周照芳,陪同美國疾病管制局3名感控專家參觀台灣多家醫院,美國專家好奇「台灣病房怎麼那麼多人?」周照芳不好意思地說,「都是家屬或看護,因為台灣一直都把家屬當成 Nurse Aid(護理佐理員)來用。」聽得美國專家頻搖頭。79歲的周照芳,SARS 後全力推動醫院「全責照護」,她認為台灣應該朝向美國是由醫院直接聘用護理佐理員(護佐),協助護理師完成病患生活照顧的工作,病患進到醫院就是醫院的責任。
「住院孤兒」會愈來愈多!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提出警訊。她指出,「高齡化」和「少子化」,愈來愈多沒有家人的人,住院只能仰賴看護,如果醫院不能全責照護,丟給病家自理,一來費用難以承受,二來也沒有保障。陪病、請看護成為當今台灣社會「跨階級」、「跨族群」面臨的「難題」。
《報導者》此次採訪過程中,談及全責照護政策,即使在其他醫療和健保政策多有不同意見的醫院協會、醫改團體,這次卻都罕見一致表示:要快點來做(全責照護)!長年為醫院機構發聲的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祕書長吳明彥坦言,「全責照護是台灣醫療的漏洞,照服員應該納入醫院正式人力,由醫院管理可以訓練得更好,如果照顧發生什麼問題,責任也能由醫院扛下。不要說歐美國家,和我們鄰近的香港、新加坡醫院都實行全責照護,台灣也要趕上。」
� 翻轉關鍵〉全責照護人力,應納入「護病比」
護理人力不足,其實是醫院看護和照服員外包,無法建立全責照護的主因。目前醫院評鑑雖然要求各級醫院需要達到一定的「護病比」(Nurse–Patient Ratios),但不同病房有不同的標準。儘管護理人力不足,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困境,但台灣連最高標準的醫學中心1比9護病比,仍高於日本的1比7,以及美國、澳洲的1比5。要真正達到醫院全責照護的品質要求,病房照服員與病床比,應該要達到1比3或1比4的目標。
� 健保支出明年破7千億,財務持續惡化,恐調漲健保費
明年健保總額協商出爐,健保總支出將首度破7千億元,健保署近日不斷釋放推動分級醫療、雲端病歷,盼能節流,但也表示「若財務持續惡化,就得提高健保費率」,為健保費可能調漲埋下伏筆。滕西華、吳明彥認為,「住院照護是每個人都將受益,更應納入考量。」李玉春和滕西華另提到,如果明年健保真有調漲保費的壓力和需求,那麼把全責照護納入健保,值得討論。
� 「照護給付」民眾補差額,提列醫療費用減稅、減輕負擔
滕西華認為,如果以差額負擔、配合保費合理調漲,值得各界凝聚共識,「如果這塊(照護)由健保給付、民眾差額負擔的好處在於,健保費有弱勢補助機制,低收入戶可以減免,但現在大家住院要自己請看護,看護是每天收現金的、經濟不好的人也不可能會少收;另外,看護費用若納入健保還可提列醫療費用減稅,亦可考慮納入年度住院負擔上限,不讓住院支出過於龐大。」
吳明彥則支持由醫院評鑑或醫院人力設置標準之中,納入全責照護的人力標準,先要求醫院去做、由病人自費,會比現在一對一請看護成本低。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劉梅君認為,全責照護可分階段規畫,如先針對某一部分的病人優先實施,再將其他範圍慢慢涵蓋進來,也許就不會遭遇較大的反彈。但在台灣的醫療體系裡,將照護責任外包的真相,換來的是民眾沉重的照顧負荷,這已是現在主政者不能迴避的問題。(本文由報導者授權,並與今周刊合作出刊)

台灣少子化,住院孤兒多!看護10天要價2萬6 ...廉價健保體系下的「照護黑洞」
今周刊 1142期~2018年11月07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名人自殺突顯中年危機,專家:可以避免�
�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今年6月初,名廚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與時裝設計師凱特絲蓓(Kate Spade)於一周之內相繼自殺,美國中年人自殺率上升問題再度成為社會焦點。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報告顯示,美國自殺率在過去19年來上升30%,其中中年人自殺率最高,而且升幅最大,當中大部分沒有精神病史,但問題可能更複雜:很多人就是沒有求醫。
CDC於6月初發表的報告指,2016年美國有4.5萬人自殺;自1999年起,美國半數州份的自殺率上升逾30%。數據可見,中年人自殺率一直偏高,但這個年紀的人通常財政健全,而且有人生經驗解決問題,為什麼還要自殺呢?有專家認為,這些人可能在生活中遇上人生大事處理不來。CDC署理總監舒哈查特(Anne Schuchat)說:「這就是為什麼理解導致自殺風險的因素和環境是如此重要,包括人際關係問題、濫用藥物、健康問題、工作問題、經濟困難和法律問題等。」
CDC又指,在自殺者當中,有54%的人在生前沒有出現已知的心理健康問題,但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院長戈登(Joshua Gordon)認為,這意味很多自殺者根本沒求醫,結果「沒有確診也沒有接受治療,這情況非常複雜」。他還指出,其他人未必察覺旁人有自殺念頭:「如果你問每一個人(有沒有自殺念頭)而不是只問你懷疑的人,數字將會倍增。」
他強調求醫的重要,指目前有不少心理治療和某些精神藥物已證實能有效減少自殺傾向。專家表示,一般民眾面對抑鬱、遇上如濫用藥物、酗酒或生活問題時,都拒絕尋求協助。美國預防自殺基金會首席醫療總監穆蒂耶博士(Christine Moutier)指,民眾最好對以下警訊敏感一點,並在家人、朋友或同事出現問題時主動關心,防止危機演變成悲劇。
� 這些行為或顯示一個人有自殺傾向:
① 曾談及自己很無助、對其他人是一個負累、曾想過了結生命
② 情緒變化大,疏遠家人、朋友及日常活動
③ 送出重要財物
④ 喝酒及用藥情況加劇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籲患者勇敢踏出拯救自己的第一步,聲明指出:「民眾必須明白,自殺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任何人企圖自殺之前,應該知道可以求助,也不需要為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感到羞恥。」

【港蘋最熱片】名人自殺突顯中年危機,專家:可以避免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15日
☆ ☆ ☆
☆ ☆ ☆
☆ ☆ ☆
重視社區精神復健功能,降低社會安全網絡的隱憂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9月02日
【底層悲歌】一家三口都身心障礙,弟病逝母姐伴屍睡七天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9月0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台、日一樣淒涼,10個老人有六個孤獨死
� 洪敏隆/台北報導

華山基金會統計,今年上半年服務的長輩,有800多位往生,且失依比例高達6成,約有500位長輩是在孤獨中消逝。華山今天在新北市板橋區慈惠宮為失依的往生長輩辦理超薦拔渡法會,呼籲社會大眾從身邊愛惜在世的家人,一起守護弱勢長輩。華山基金會說,近年來超高齡社會的日本正面對一個大衝擊—孤獨死,台灣也走入高齡社會,面臨這樣淒涼的社會現象,該基金會服務全台三失(失能、失智、失依)老人,今年年服務約2萬2000位長輩,上半年度統計,結案數2096案,23%的老人轉入住安養院,另有40%為個案往生;往生個案中,失依比例高達60%,約500位長輩在孤獨中過世。
華山基金會說,台灣的傳統社會文化中,人生的最後一程「送終」是家人對於往生者盡孝的最後表現,但現在社會上失依長輩過世比例愈來愈高,不是像「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瀟灑,而是悲涼。華山基金會公關社資部副主任游麗真說,由於正逢中元之祭,華山基金會為緬懷逝世的失依長輩,辦理超薦拔渡法會,現場7位法師齊為逝世長輩誦經祈福,希望以最恭敬的心為這些失依長輩獻上祈福,更希望社會大眾從身邊愛惜在世的家人,也能一起守護弱勢長輩。

台、日一樣淒涼,10個老人有六個孤獨死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9月03日
☆ ☆ ☆
☆ ☆ ☆
萬華更生街友陳屍空屋,「常幫社區打掃」鄰居惋惜
� 朱姵慈/台北報導

台北市萬華區1名郭姓更生街友(64歲),日前被發現陳屍一處空屋外,救護人員獲報到場,發現郭男失去呼吸心跳,檢警相驗後確定郭是因心臟衰竭而死,因郭在附近社區擔任清潔工,附近鄰居都相當惋惜。警方調查,綽號「黑仙」的郭姓街友在萬華某空屋旁居住多年,白天、傍晚都會幫忙打掃社區,本月14日有民眾發現郭躺在椅子上雙目緊閉,大聲呼喚沒有反應,他隨即打119報案,救護人員到場後,黑仙已無生命跡象,里長李智聰也到場查看。
郭男曾因竊盜、毒品案件進出監獄數次,與家中親友也嚴重疏離,求職過程也到處碰壁,輾轉流落到萬華某社區,里長李智聰便主動媒合黑仙參與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的「遊民工作暨生活重建方案」,藉由社區清潔工作,每月賺取1萬5千元的生活費用。附近里民聽聞郭男14日離世,都不敢置信地說「黑仙走了?」李智聰惋惜地說,14日上午還看見他騎自行車經過里長辦公室,想不到下午就發生憾事,「黑仙」的哥哥過去同樣也在街頭流浪,也因相同原因離世,令人不勝唏噓。

萬華更生街友陳屍空屋,「常幫社區打掃」鄰居惋惜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1月16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政府疏失致看護被迫離境,「阿重」不捨14年的「家人」
【拆散片】勞動部突來函,重症者看護被逼14天內出境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05日
「非行少年」無處去,如何安置值得關切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10日
疑經商失敗,夫妻偕老母吞藥二死一獲救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1月02日
長照悲劇!不堪長期照料,男子注射過量藥品弒父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1月14日
【微視蘋】修復師佛心縫骸補肢,神手陳修將用眼淚美容遺體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11月02日
☆ ☆ ☆
☆ ☆ ☆
業障迷思1107輯
業障迷思1106輯
業障迷思1105輯
業障迷思1104輯
業障迷思1103輯
業障迷思1102輯
業障迷思110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共照醫療1101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