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說明文字 |
《金齡教會的願景》教會如何面對高齡新處境?
★ 周傳久/媒體工作者
★
《金齡教會的願景》(A Vision for the Aging Church)由維真學院創院院長侯士庭與老年學者帕爾克合著,中文版於2013年由雅歌出版上市。本書結構分五部,首先談到當下社會對老年的誤解。人長壽以後照顧需求的確會增加,但也有更多經驗與智慧可與後輩分享。接著討論聖經怎樣看老化,並進一步討論老年神學,包括照顧的需要及長者可服事別人的根據;教會如何聯合發展社區照顧,讓神藉由長者對社會的祝福更多。作者認為長者「擴展我們對現實的眼界」(p.86),長者如「芳香園圃,令人神清氣爽且向上提升」(p.72)。
【教會鼓勵長者服事發揮潛力】
老人若專心致力上帝的工作,通常就會是喜樂滿足成功的老者。接著,作者將大家要如何面對失能和死亡的困境,從聖經與個人的照顧經驗找出教會與會眾的出路,從老化學習上帝預備的功課(包括悔改、信靠、各樣植基於智慧愛心而非體能的服事),再次看到掌權的上帝將帶領我們走過困境,度過有意義有價值的晚年。這些觀點不只老年人需要,還幫助更多年輕人提早想到生命投資和順服上帝的功課,認識一切背後有上帝預備的計畫。
「健康的老人是合適的聆聽者,更有可能看待年輕人的夢想與期待」(p.163),以柔和有說服力的權柄勉勵年輕人,不要靠自己而是靠上帝。作者之一的侯士庭行遍四處「最主要是鼓勵人侍奉基督而不是建立宗教的帝國大廈」,激勵門徒與社群致力聖經所教導的長大成熟。帕爾克則原來在軍中服務,參與規劃美軍照顧軍人家中長者,這是「美國遠離父母的僱員的最大雇主」,致力評估照顧準備程度、給予建議,及信仰與各種照顧資源連結。
後來帶著這些寶貴的經驗轉進學術圈。兩位作者都是以美國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背景來反思當下教會照顧老人的現況與挑戰,還是有許多可借鏡之處。例如,作者質疑教會將會眾用年齡區分,長者被畫為一類,但這真是最好的做法嗎?有沒有使長者更疏離?會否讓教會年輕人更忽略了長者?另外,教會要關懷別人,所以更把長者當成被照顧對象。但聖經教導我們與長者相處真的僅止於此?聖經不一定在每一卷描述長者如何,但告訴我們怎樣看待人的價值和能力,老人也是一種得到祝福還有能力的人。
【被追求成就的生活形態傷害】
問題常不在老人,而是我們看老人的方式有問題。作者以神學和科學研究結果支持,強烈呼籲要鼓勵長者服事大家,讓長者發揮潛力也彰顯價值。光以這點來說,應該很衝擊或說照亮了華人教會現況。華人尊重長者,但真正的尊重是什麼?讓他們什麼都不要做?讓他們自組團契?教會的會眾願意和不熟識的長者互動嗎?教會能否不只以未來長大的潛力,衡量要投資哪一年齡族群的會眾牧養?「年輕人和中年人都被一種提倡和鼓吹有所成就的生活形態所傷害」(p.159),我們一不留神就把意義建立在「成就」。
但長者與少年人一起的團契可以釐清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教會的教導常常念著「白髮是榮耀」片面的經文呼籲肯定老人的價值時,何不同時舉出以賽亞書五十八章10-11節來幫助大家一起鼓勵長者出手服務眾人呢?作者進一步點出一些現象觀念,也從信仰給予明確的導引,這部分讓人印象深刻。例如第十二章名為「照顧是二十一世紀品格的最大考驗」,這是當下台灣社會非常需要的,不論家屬還是專業照顧者。這並非在沉重的照顧工作再加上更多高調重擔,而是讓我們找到新的亮光,堅固自身的價值系統和處於得到支持的情境。
作者說,許多爭議來自不能接受「人的不完美」,「將基因學引進文化敘事,讓每個人對基因失序產生恐懼」(p.170),「醫學和神學的交會點就在拒絕或接受人的可完美性」(p.172)。可是聖經讓我們看到在這個世界,我們真的不完美還不是外表,而是內在。我們各有長處,只是特色不同,用人的眼光會看到更多不滿意的不完美。
可是人的價值不是建立在他的外表如何與功能還有多少,也不是建立在他的身分與地位,而是上帝怎樣看我們、愛我們、肯定我們,包括照顧者以及老人。另外,照顧嚴重失智失能的人更讓我們體悟什麼叫做「絲毫不求回報的無條件的愛」。因為你有時無法從表面看到對方的回饋與感謝。當然,接著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給不出無條件的愛,可是我們可以承認而日日求主陪伴我們走過。
【教會是在地老化最佳資源】
目前為了生活品質和照顧資源分配,許多國家推動「在地老化」。作者指出,社區裡的教會是政策的最佳資源,因為教會提供就近的、安全並有互信的照顧資源。一方面讓「被造於關係裡的人」,到了晚年逐漸失去社會連結時有可能不孤單,另方面也讓長者可能按才幹與經驗服務大家,即使沒什麼新的服務,也能成為後輩靈命學習的身教對象。「在持續良好的關係裡」也是避免許多疾病的預防之道,有良好的關係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健康食品,因為其中帶有複雜巨大而生活品質需要的正向元素。
筆者近年陸續碰到幾位對靈性關懷很有專業經驗的醫生也非常同意本書的看法。醫師們認為「社會死亡」(social death)對人身心折損是極其嚴重的。教會在高齡社會的使命和責任重大,但怎樣不是更多的負擔?怎樣不會變成苦笑地相互勉勵「別人」去做?這需要一步步增加會眾的看見和能力。作者提出從神學教育到老年學相關學習,都是教會要努力的領域。
例如書中引介了《高齡化社會:神學教育的挑戰》等多種已出版的著作,這是集合多個領域的專家一起發展。華人社會還有許多涉及深層問題的屬靈生活幸福感障礙等待整理,例如「尊敬長輩就是壓抑個人,家庭創傷是不能被承認的」(p.179)。書中指出華人與西方不同的問題,再討論這種文化對悶在心中的過去以及罪的問題的處理構成障礙,能突破可以預防或減少憂鬱等情緒問題和孤寂感。
【如何讓社區長者發揮能力】
作者從頭到尾引述尼西米記,分享重建和改造社會與國家,分享教會因應人口高齡化的職責,也具體的指出「暫時托顧」等值得接手的工作,以及教會怎樣舉辦懷舊與生命回顧活動等各種實際作為。當我們看到台灣教會不斷辦許多特會或者熱鬧活動,讀了這本書有許多提醒,教會面對老人增加未來應該是什麼樣子?怎樣讓老人在教會不會困窘、疏離?怎樣看到對教會周圍的老人,我們可以如何讓他們發揮能力?讓老少之間真的有實質美好的關係,而非教會走廊路過的點頭關係?
至於本書最後一章談到死亡與喪親,老實說我常在讀照顧老人和面對老年的書也會吸一口氣跳過去或不知該怎麼接受。但本書這章提醒我們想到以永生來面對死亡,「在基督的受死和復活使死亡喪命」(p.231),繼續學習不只看到與承認「復活前的星期五晚上」,也一起看見還有「星期天一大早」。讓我們一起跟隨上帝帶著平安盼望,走過晚年。建議讀者和您的教會一起讀這本書,討論您以及教會未來怎麼面對人口老化的新處境和教會周圍老人的需要,期盼日後教會有更系統的面對老年社會課程出現,讓我們都增加一些能力,因應新時代處境的需要。
★ 金齡教會的願景 A Vision for the Aging Church
作 者:侯士庭(James M. Houston)、帕爾克(Michael Parker)
譯 者:劉思潔
出版社:雅歌出版社
★
《金齡教會的願景》教會如何面對高齡新處境?
基督教論壇報~2013年12月03日
☆ ☆ ☆
☆ ☆ ☆
只想站起來!《用心飛翔》為罕見SMA發聲
★ 吳珮均
★
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是嬰幼兒死亡率相當高的遺傳性罕見疾病,目前全球尚未有根治的方式,其將使病患慢慢失去行走能力。為此,施祥德導演將SMA拍攝成公益微電影《用心飛翔》,藉此喚起大眾對此一族群的關注;同時,該部影片也榮獲第6屆溫哥華國際華語電影節「紅楓葉獎」,成為首位最佳導演獎的台灣導演。《用心飛翔》片中描述一名罹患第二型SMA的五歲小女孩樂樂,因疾病導致四肢肌肉無力,使其無法自由行動與站立,但她對跳芭雷舞蹈卻充滿憧憬,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站起來。
然而ㄧ開始父母對於女兒罹病抱持著不同態度,因此爆發爭吵衝突,情感產生嫌隙。最後,母親回憶起自從樂樂出生,所有的畫面歷歷在目,因而解開心理的枷鎖,加上父親正向樂觀的引領下,他們有了共識,選擇陪伴樂樂跨出無力、艱難的第一步,因為勇敢面對它,才能成為孩子最有力堅強的後盾。SMA是ㄧ種因為脊髓運動神經元退化疾病,其依發病的早晚分為四型,大部分的病患在三歲以前會發病,而片中的小女孩屬第二型,可獨自坐立,卻無法獨自行走;其他期型則除了影響到肌肉力量、行走或進食困難,嚴重還可能失去呼吸能力。
施祥德導演透過柔軟、細膩而強韌的拍攝方式,讓大眾對於這個疾病更加認識與瞭解,同時也讓病友們的處境被看見,以正向的方式面對疾病;其實有許多SMA的病患都如同影片中的小女孩,身體因疾病而受到侷限,施祥德導演相信,只要用心,堅持下去、不要放棄,就會有希望!目前國外已出現第一個SMA的治療,讓許多病患有機會可以做得更多,甚至有機會自理生活,這項治療也在眾多國家快速獲得國家給付,施祥德希望國內健保能給予相關治療給付,為這群SMA病友及家屬們,帶來真正的希望!
★
只想站起來!《用心飛翔》為罕見SMA發聲
健康醫療網/吳珮均~2018年08月03日
☆ ☆ ☆
台灣新竹市~華人教會名錄、機構名錄
社團法人台灣傳神居家照顧協會 Taiwan Gospel home Care Association
為迎接老人化社會來臨,傳神首先推動「老老介護」理念,招募老不休義工,以健康老人關懷弱勢獨居老人,盼高齡長者能「擁抱老年,樂活高齡」,活化樂齡能力、幫助更多需要照顧的老人。
☆ ☆ ☆
新增說明文字 |
周傳久:日本教會弱勢照顧省思
★ 周傳久/媒體工作者
★
★ 一粒麥子點心屋的故事
日前拜訪日本山口縣柳景信義會,這裡有個教會附屬的咖啡點心屋,教會會友在此幫助身心與精障者在這裡製作包裝和銷售西點。教會按著他們能夠做的,搭配幾位照顧引導的會友發展一個工作模式,使他們除了領政府的相關年金,可以有工作、有社群關係也有固定的生活。這個店叫「一粒麥子」。協助輔導的會友並不是什麼專業科系畢業或者學者專家,可是願意接納大家,以至於來工作的人有安全感,能努力表達,每天有生產力;有的還負責一部分結帳交易,比較複雜實在算不來時,一旁輔導的會友就會接手幫助。
所以工作者面對困難與客人,始終相信背後一定有隨時等待願意幫助他們的力量。這次主要是輔導者向我介紹工作者的服務情形,但工作者很友善,也一直想要補充輔導者的介紹。輔導者像他們的媽媽一樣,而且大家很喜歡在這裡工作,喜歡有工作的感覺。我們可能以為身心精障者許多方面都有問題,但這個教會看這些人是有一點問題,但看他們還有許多沒有問題的部份可以更彰顯出來,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
所以大家一起工作時,總是截長補短。不止行為能力如此,情緒起伏時也可以互相效力。在一個有涼風但也有溫暖陽光的中午,他們從店裡帶著笑臉向我道別,騎腳踏車快樂的離開消失於巷弄間。看他們騎車回家抬頭挺胸的身影,好像在這裡充好了電離開。深入了解得知,這些身心精障朋友有些來這裡學習如何工作,以便學到一個地步可以申請到企業行號在日本法律下的百分之二保障工作名額。但也有些工作者是曾經出去外界工作回來的。
一般人很容易將「無法適應」歸咎於企業員工不接納或排擠身心障礙者。輔導者告知,其實也有些實在不是企業的問題,而是工作者自己覺得不適應而打退堂鼓。但也沒有關係,教會隨時等著他們回來。這個教會原始發起這個輔導店面的理念,是專門接待就業有困難的會友與社區的朋友,讓他們在此有個安穩的地方,不斷學習就業能力,也不斷開發以往還未發現的能力。這樣做以彌補政府不斷努力發展福利制度,但仍力有未逮之處與對象。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到芬蘭鄉下教會,去看教會裡「全職執事」的工作也獲悉一樣的想法。當時我問那執事,芬蘭社會福利已經很好了,為什麼還有社會福利制度照顧不到的人呢?她說有的,因為很多種原因,總是有些被忽視或制度資源不及而困苦的民眾。例如一對年長體弱的夫妻,雖然都沒有臥床不能動,卻是需要幫助而經常受到忽略。
★ 社區裡「活出來的聖經」
今天在許多教會還是會讀到「做在最小弟兄就是做在主身上」這段聖經,教會也可能不時推動一些憐憫服務的工作。但在日本這個例子是一間不大的教會但是有永續的理念,這個教會存在於這個地方等於是活出來的聖經,因這個店面透過外送西點與社區民眾生活發生更密切的互動。再者,民眾也看到了不適應社會的人、社會制度還救不了的人,在教會庇護下可以恢復到怎樣的生活品質與尊嚴。
這當然是愛的最佳見證。「做在最小弟兄就是做在主身上」,如果教會留意社會制度涵蓋不到以及沒有人願意管的困苦者,真的可發揮很大力量。對華人社會來說,照顧有關係的最小弟兄相對比陌生的似乎容易一點。有時困苦不一定是貧窮或外顯,最小的弟兄也不是大家已經看到的弱勢(台灣有人私下稱為明星弱勢),或比較容易達成彰顯照顧弱勢形象的弱勢對象。
而是不斷尋找被忽視卻還沒被注意到的困苦者,然後以合作永續的方式迎接他們。在我們每個教會的周圍還有哪些被忽視的困苦者?甚至是在越來越美輪美奐的燈光音響裝潢,和彼此按儀式含蓄微笑點頭互動、保有優美氛圍的教堂更顯得突兀的困苦者?或許讓教會與他們連結,我們沾到更多骯髒汙穢,更能領悟到真正的聖潔與祝福,以及超越我們的那個愛的力量是如何。
★
周傳久:日本教會弱勢照顧省思
基督教論壇報~2013年12月12日
☆ ☆ ☆
☆ ☆ ☆
實踐社會責任~企業志工帶動環境永續
環境資訊中心/陳孟薇~2015年06月24日
陳保基~2015年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結合
環境資訊中心/廖靜蕙~2015年09月24日
自然的生命體驗
自然之窗/謝基煌~2012年07月1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奇醫恩典》見證一生中最偉大的一刻
★ 周傳久/媒體工作者
★
★ 拯救上萬失能兒童
記載高齡88歲的挪威籍醫師畢嘉士一生故事的《奇醫恩典》出版了(天下雜誌)。畢醫師生於挪威,本書從他幼年環境說起,看到貧富差距和教會與社會怎樣努力想給弱者更多公義。後來他設法習醫,因姊姊的資訊到荷蘭深造,再回到挪威與畢師母結婚,兩人於民國43年同赴台灣,那一年他28歲。畢醫師來台後面對痲瘋病和小兒痲痺病患,參與創建屏東基督教醫院,克服困境、擴展服務範圍。期間還參與台灣以外包括中南美等醫療服務,直到退休返國,繼續服務民眾。
畢大夫本非外科醫師,但因著他的奔走,和許多熱心的醫護人員合作,據說拯救有上萬失能兒童。作者是挪威籍記者比揚,以挪威文書寫再翻為他國語文。本書每段故事對畢醫師成長環境和心路歷程都寫得很詳細生動,就連描寫舞會只有兩人不跳舞而相識相戀那段,讀來身歷其境。更不用說在樂生療養院的那一段,正在禱告的畢大夫衝向一位就要窒息而缺手缺腳的痲瘋病患,緊急為病人吸痰的過程。讀來就像你跟著一個攝影機鏡頭一路見證 zoom in 一般。
對於耳聞畢醫師在台故事的人而言,可在本書找到更完整的來龍去脈;對不了解畢醫師的人,本書對北歐服務文化理念可更了解,同時可看到民國四十幾年以來,台灣遭逢一些公衛危機如何走過。讀者想認識挪威社會、早年歐洲的醫療教育,還是想看愛情小說、海外服務、落後國家貪贓枉法、名人的人際衝突內幕,本書都不乏著墨。筆者近年在挪威與台灣多次與畢大夫晤談。事實上,畢醫師的故事還有很多並未收錄其中,包含為救人在屏東醫院前遭歹徒追殺等。這比急診室暴力也不徨多讓。
看起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醫病關係許多當今一再討論的問題都不是今日才有。但到底什麼是本書最重要的訊息?這讓我想起每次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都會看到一些外國醫師護士修女老態龍鍾的緩緩上台,帶著不好意思的表情的站著供人拍照。台灣許多人尊敬他們、肯定他們也感謝他們。然而當台灣政府或團體有意從事援外服務,也常聽到有意見說:自己人都救不完,管別人做什麼?
★ 挪威分享文化從何而來?
我常想,要是這些外籍人士的國家當年也都是用這樣的邏輯來生活,那今天台灣就很難有這麼多現代化的醫療服務,也還不知道要有多少人在看錢優先於看人的價值觀下提早送命。尤其先前我並不知屏東基督教醫院成立,還是來自宣教士殉教後的籌款設立。為顧念因服務而死的人,他的後人又拿餘款來設立服務人的機構。包括畢大夫,到底為什麼這些人要付上一生代價從事這麼艱苦的工作,面對語言障礙,要努力取得陌生人的信任,要面臨困苦來改善別人的痛苦?在許多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他們為何選擇犧牲自己成全別人?
甚至一些可能欺騙他們的人或別人視而不見的殘缺者?這些疑問可以在書中找到線索。在本書序言,對挪威理解的屏東基督教醫院董事長劉侃提供背景故事,說挪威小孩從小就唱歌說「我要分享分享」。是的,這是動人的小故事,筆者在挪威公共電視也看到一些這樣的節目很動人。的確,在挪威可以感受到很人味的生活風格,地方文化是人格養成的重要因素,但這就是畢大夫與一些人前撲後繼、付這麼大的代價到世界各地努力服務的原因嗎?他們「分享」的想法又從哪裡來呢?
還有一些台灣朋友喜歡說北歐人有錢,所以衣食無虞可以有錢有閒做善事。對此,有位芬蘭牧師激動的說錢不能解決一切。而讀本書更可看到,畢醫師一點也不是富豪子弟,而且當年的挪威還有許多貧困的人,畢家家境也曾很不好過。照書本描述,畢大夫的媽媽在先生生病後從早到晚忙著煎薯餅四處販賣,幼年的畢大夫要在冷個半死的挪威送貨,這都不是台灣人現在想像的豪奢精緻成長環境。事實上,畢大夫生長的都市也是後來才有石油生意。所以到底怎樣看待畢大夫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梗呢?
★ 對神拯救的信心,改變因而可能
據畢大夫自己的意思,他非常希望讀者不但看到他一路走來的歷程,更要看到這是所信的上帝愛他也愛大家,而他回應上帝的呼召,願意成為上帝所用的人,因此是上帝成全了這些事。當人願意謙卑依靠上帝捨己,就是上帝出手的時候,可是上帝出手的方式有很多種,往往在我們理解以外。當上帝出手,許多事就有轉機。換言之,畢大夫等人在許多困難與令人沮喪的時候,還願意往前走改善別人的痛而找到出路,事實上是基於人對上帝的信心,相信上帝在乎這些人如同在乎我們一樣,相信上帝多麼希望失喪困苦的人可以回復本來作為人應有的尊嚴和樣式,所以願意繼續嘗試一切辦法。
也因此才有各種合作援助出現,包括在屏東山區流行痲疹時,當時台灣軍政體系官僚複雜,難以有效顧及屏東山區的流行重症時,畢大夫到左營酒吧說動微醉的美軍指揮官同意,從高雄通知台北、派美軍直升機飛來屏東這個飛行員也不熟悉的山區協同投藥救災。筆者聽過幾位來台服務過的北歐醫生和護士說,他們在台灣時常聽到的話就是「沒有辦法」。不但是「沒有辦法」,你還可聽到更多各式各樣負面無奈的言語。「等錢才要做事」和「知道要做的事去找錢完成」是何等不同。
讀這本書會看到,即使在畢大夫想努力救人的時候,也曾因各種原因而受到攔阻或者別人不高興的時候。可能來自性格不同、溝通障礙,甚至來自利益衝突等別的原因。這些問題始終在這個不完全的世界,不斷作弄著我們。回顧本書會看到民國四十幾年到七十幾年,有那麼多的「沒有辦法」後來傳奇的變成有辦法,一部分還成醫療史的典範。畢大夫與他的好友們能走下去,正如同北歐基督教神學服務理論所說,是基於對上帝拯救的信心和我們對上帝的回應,認為「事情是可以改變的」、「事情的改變可以從我開始」。
畢大夫的故事正是活生生的理論實踐。現在世界局勢改變了,愛滋取代痲瘋病、小兒痲痺成為新的頭痛問題。社會價值更複雜,多元家庭及墮胎等干擾人變得更扭曲的事更多。這些問題與畢大夫服務的時候不同。但若我們認得本書背後真正成就服務救援的上帝,若我們同意畢大夫所說,對上帝的信心才是願意面臨困境試著改善問題的基礎,則「奇醫恩典」仍然可以繼續勝過「沒有辦法」。
2013年十月,畢大夫來台灣參加屏東勝利之家五十週年慶典應邀致詞,他說,當年有位因小兒痲痺只能在地上四處爬的女孩,因為大家幫助而獲得支架,進而能到學校讀書,在畢業典禮學業傑出領獎。畢大夫眼神堅定向前看著用力說:「那一刻是我感覺一生中最偉大的一刻」!他一講完這段故事,站在一旁翻譯的劉侃忍不住落淚。因為只要參與過這些工作的人,就能體會看到一些被忽略、被認為沒有希望的人重建自尊是多麼動人的轉變。而這種轉變需要多少與多大的愛來介入才能促使這樣的轉變發生。這豈是一位挪威醫師就可以成就?或許可說,畢大夫見證了上帝的偉大。
我取得的本書是畢大夫親手送給我的。他在書上寫了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8節勉勵:「所以我親愛的弟兄,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願我們從本書學習信心與順服,成為在這個時代上帝讓好事發生的前線推手;跨出願意與人合作的腳步,若有任何獎賞與成就都歸榮耀給上帝。相信奇醫恩典的奇異恩典仍要發生,我們若全心依靠上帝,還會參與見證更多「那一刻是我感覺一生中最偉大的一刻」。
★ 奇醫恩典:台灣之友.挪威醫生畢嘉士 DOKTOR Bjørgass
作 者: Bjørn Jarle Sørheim-Queseth
譯 者:陳妙香、楊秀花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奇醫恩典》見證一生中最偉大的一刻
基督教論壇報~2014年01月10日
☆ ☆ ☆
☆ ☆ ☆
陳銘宗勇闖台南龍崎,廿餘年廢棄會堂煥然一新
★ 記者 夏俊明
★
【人口紛外移,廿餘年無教會】
位於台南市東南方的龍崎區,九成以上是山坡地保育區、惡地為多。自從龍崎長老教會閉會後,龍崎整整有2、30年沒有教會。直到今年初,在斐濟宣教17年返台的陳銘宗牧師想起母舅開拓的教會,來到已經廢棄多年的老教堂,將其打掃乾淨也重新整修,重新掛上十字架,漆上「榮祈基督教會」,委身這塊已經好久沒有福音宣揚的土地。
已是屆退年齡的陳銘宗只有一個盼望,破口堵住後,教會不再關閉。龍崎區戶籍1587戶,4000多人只有不到半數留在當地居住,多是老人與兒童;當地人口分散居住,僅一條主幹道,約民國五十年內部落群聚一條街道,稱為「新市子」,教會正是在這條街道上。陳銘宗牧師說,他的母舅是台南北門長老教會蕭長老,約莫民國48、49年間,蕭長老因為看見龍崎沒有教會,傳統信仰又非常興旺,因此帶著負擔來龍崎開拓聚會點,一年後正式設立龍崎長老教會。
過了十多年,蕭長老因病去世,龍崎缺乏穩定的傳道人,加上人口大量外移,蕭長老過世後約兩、三年,龍崎長老教會只得閉會。當時,龍崎的弟兄姐妹只能到關廟聚會,或是搬離龍崎;而老一輩的弟兄姐妹過世後,沒有信仰傳承、沒有福音工作札根,後代又恢復民間信仰。原本的老教堂,在無人整理、門窗被破壞殆盡,物品能用的都不見了,髒亂惡臭,不勝唏噓。距離龍崎最近的教會,關廟區新豐長老教會王燦昇牧師說,許多教派都曾經試著在龍崎開拓,但後來見做不起來,也就紛紛離開。
【海外到偏鄉,宣教呼召不變】
陳銘宗牧師說,他原是南州長老教會會友,後來因工作到了小港長老教會,領受宣教異象後,全家搬到斐濟17年,跟著當地韓國宣教士開設「南太平洋加利利宣教中心」,向當地的華人船員傳福音、裝備訓練,待船員們回國把福音帶回去。而後,他與師母將當地的工作交棒出去,兩年多前回台灣關心弱勢貧窮的百姓。
在恩友中心邀請下,他參與台南恩友中心的開拓,直到去年十月離開,前來龍崎。原本,陳銘宗對龍崎沒有印象,一次從旗山回台南,走了平常沒走過的山路,路經當地,想起母舅在龍崎開拓的教會,來到新市子,沒想到看見殘破不堪的老教堂。當天,他難過的流起淚來,坐在教堂門口思想,後來起身進屋唱詩禱告,為著龍崎的百姓與福音工作代求,神便將負擔放在他心中。今年元月,龍崎區唯一的一間教會~榮祈基督教會正式設立,沒有高朋滿座的設教禮拜,只有陳銘宗夫婦向神獻上感謝。
【福音企圖,盼龍崎成基督村】
委身龍崎後,陳銘宗一方面配搭過去一直由新豐長老教會支持的龍崎教養院福音事工,二方面開始向龍崎的兒童傳福音,至今已經有10多位兒童、3位成人以及39名教養院的弟兄姐妹受洗。他深深盼望,從兒童開始影響這塊土地。他說,龍崎地價便宜,他以非常低的價錢買下鄰近教會的另一棟房舍,現正改造為有八間宿舍與聚會的地方,盼望退而不休的傳道人能夠為主移民,一起來龍崎打拼,將龍崎打造為「基督村」;或是單親家庭有經濟需要的鄰近弟兄姐妹,也可以來此尋求幫助。
即便自己已經65歲,陳銘宗的福音企圖心仍然強烈。比起龍崎動輒八、九十歲長輩中,他看自己還是「年輕人」,盼望還能培訓當地百姓成為門徒,即使將來他不在了,或許也沒有新的傳道人來,福音還要繼續傳下去。由於沒有宗派支持,陳牧師夫婦在龍崎的服事並沒有支薪,他相信神會供應,但盼望有教會能夠前來協助訓練同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著福音破口,一同見證這鳥不生蛋的土地如何在神工作後經歷大轉變。
★
陳銘宗勇闖台南龍崎,廿餘年廢棄會堂煥然一新
基督教論壇報~2013年08月21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門諾院長吳鏘亮:看重每一個與我無關的生命
★ 張嘉慧/花蓮縣報導
★
「自己一生中最豐富的,常是背負那些『與我無關』的重擔,後來竟成為甜蜜的負擔。」這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的名言,成為了這位「不一樣的醫生」,花蓮門諾醫院新任院長吳鏘亮的生活寫照!原本在北部從事醫療工作,他卻為了照顧後山弱勢族群,舉家遷移到醫療資源較為貧乏的花蓮。大可享受優渥的物質生活,他卻每天騎著腳踏車上下班,簡樸度日;每天超過15小時的忙碌工作中,教會詩班和講台服事卻始終出現他的身影…
這些都反映出吳鏘亮不以賺錢為優先,而是把「賺生命」當作已任。「沒有信仰的人,做每件事是為自己;有了信仰之後,做的每件事是『為了神』!」這就是吳鏘亮「生命不一樣」的答案。用醫療專業守護後山14年,6月被賦予更重的門諾醫院院長一職,談及這份甜蜜的負擔,吳鏘亮坦言有些沉重,但在每天的工作挑戰裡,更多看見上帝的恩典;面對未來愈加嚴峻的醫療環境,心中更是存著一份榮神益人的堅定使命。
★ 參與生命的工作,珍惜醫生職分
參與醫療工作至今26年,吳鏘亮後14年都奉獻給了花蓮,在一般人眼中,這或許是很傻的決定,因為花蓮雖然好山好水,但也相對「好無聊」,醫療環境、薪資及孩子教育資源遠不及都市。但正是因為看見東部有許多獨居老人、隔代教養家庭、喪失工作能力等弱勢族群,讓他「一頭栽進需要裡」,即使過程遭遇許多不順,卻從未有過放棄念頭。「往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醫療服事,從來都不是成功的經歷,而是『和預期不一樣的治療結果』,這督促我更深思考:『如何能幫助病人更好』!」 「帶給病人更好的治療方式」,是他一直以來最深的負擔。
吳鏘亮說,醫療工作是「參與他人生命」的過程,並且有機會「扭轉」生命的結果,甚至帶領每一個生命「看見上帝的榮耀」,因此很珍惜當醫生的職分。這份「珍惜」也是來自於他的成長經歷,因為吳鏘亮並非出生富有家庭,而是由開過計程車、卡車的父親辛苦栽培,每次想起父親的勞苦,他就更加感恩,深知能成為醫生,絕對不是憑靠個人聰明才智,而是有神的恩典和父親對孩子的奉獻。門諾董事會在這次院長接班人甄選上,用近半年的時間慎重多方遴選,最後由醫院內部挑選吳鏘亮擔任院長,他們不僅是相信吳鏘亮的專業,看重的更是他對工作的使命感以及一顆柔軟的心,期許吳鏘亮帶領門諾醫院傳承宣教使命。
★ 拓展照顧弱勢的服務,新事工不斷生成
一間以「巡迴醫療隊」開始的醫院,到底和一般醫院有甚麼不同?談到門諾未來展望時,吳鏘亮提到的是「希望照顧更多弱勢族群。」 花蓮有許多獨居長者、身障者和隔代、單親教養家庭,擁有60多年在地服務歷史的門諾醫院,已經發展出許多愛心事工,同時有花蓮最優質的婦幼醫療服務,每年全縣超過6成產婦選擇在門諾醫院接生,並針對每年數百萬的廣大觀光客禾場優勢,發展「觀光醫療」。 但在現有的服事下,他們仍盼望「做得更多」。吳鏘亮指出,未來醫院希望提升「照顧能力」的服務,如急性醫療、身障者復健,以及機構性質的安養照顧。
例如一些遲緩兒童,其實可以藉著復健得到更好的生活改善,但由於父母不知道這項醫療知識,造成遲緩的通報率偏低,錯失孩子的關鍵治療期,因此醫院興起「早療團隊」,提供治療師及復健措施服務,幫助遲緩兒能完全趕上正常同齡孩童,或減輕殘障程度,如此也能改善家庭發展、減少社會負擔。原本門諾醫院已提供30~40床的老人安照顧服務,並推出老人送餐、沐浴事工,但遠遠不夠應付需求量,因此現於壽豐分院正新建一棟200床的護理之家,預計年底落成,明年啟用。「人們的需要往往比我們提供的服務更多!」就是這份看見,讓門諾醫院新事工不斷生成。
★ 台灣醫療環境5大皆空挑戰,門諾提出3大因應方案
台灣醫療環境「內、外、婦、兒、急診5大皆空」的現象已成事實,沒有人力,就無法提供病人更佳的服務,但非一日之寒的「醫生、護士荒」問題,短時間內無法獲得有效解決。吳鏘亮表示,醫護人員人力不足的狀況在偏鄉「更加嚴重」,這確實是很大的挑戰。門諾醫院針對這部份,先召開內部檢討會議,確保「不虧欠同工」,盡力給予與一般醫院同水平的福利,在管理上考量醫院的負擔作調整和修正,使他們能「安心工作」,以留住現有同仁。
再者是從「澆灌種子」做起,培育新人才。由醫院提供獎助學金,幫助在地孩子投入醫療相關學習,為的是增加更多從花蓮出生的醫療生力軍,未來他們學成後,回到家鄉服務的意願將比外地人高。最後透過多元管道,呼召更多人員投入花蓮醫療工作,吳鏘亮表示,門諾醫院的護理人員職缺從來沒有少過,歡迎願意付出的人才加入團隊。
★ 放棄窮人就是放棄了神,賺靈魂的故事不止息
每周一天,門諾醫院各單位會進行小組時間,吳鏘亮在當中時常有聖經分享;身為美崙基督長老教會會友的他,也參與在教會詩班、司會和講台的服事;信仰和教會生活,是吳鏘亮工作得力的源頭。「現在工作變多、變複雜,但每天感恩的事也變多了!」過去,吳鏘亮只需專注在照顧病人的工作上,但自接任院長後,每天還要管理行政、機構事工、對外關係等事宜,體會到自己很需要「團隊」的協助,因此看見同仁們「忠心擺上」,讓醫院沒有因為院長換人當而兵荒馬亂,相當感恩。
在現今看似愈加艱難的醫療就業環境中,吳鏘亮勉勵所有醫護人員,應當看見這份工作在神在人的眼中是很有「價值」的,能成為醫療人員是神的賞賜,但賞賜不是為求自己益處,而是為了「服務人群」。 花蓮美崙浸信會牧師蕭平就曾分析,當地的基督徒比例很高(2011年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資料指出,花蓮基督徒比例為17.12%,是全台第二高),不只是因為原住民多,更是因為當地福音機構以宣教使命,在此長期深耕生命的工作,其中特別點出門諾醫院的服事功不可沒。
吳鏘亮自許帶領守護後山逾一甲子的門諾醫院,用「做在最弱小弟兄上」的使命和精神,繼續從事醫療服務工作。這份使命呼應了德蕾莎修女的名言:「窮人也是上帝之子,放棄窮人就是放棄了神。」更是源自聖經教導「要去愛那不容易愛的人。」用耶穌的心和眼睛去看這個世界,就會發現每一個「與我無關」的生命,其實都「與我有關」!
★
門諾院長吳鏘亮:看重每一個與我無關的生命
基督教論壇報~2013年08月21日
☆ ☆ ☆
☆ ☆ ☆
半身癱小丑爺爺助身障者「出走」,網友讃「生命導師」
◎ 陳宏銘/綜合報導
※
看了小丑爺爺不但走出下半身癱瘓的囚心魔牢,更努力助身障者「出走」探勘100個以上友善景點。網友紛留「簡單中見偉大」、「小明老師真的不簡單 造福更多銀髮族、身障者」、「這些身體不完美但心理最良善的人,是一般俗夫(婦)若我者的生命導師!」「我是小丑、小丑就是要把歡樂帶給大家,扮起笑臉、看起來就不是那麼悲情了。別人也會改變〝他是可憐〞的印象,然後自己也會覺得〝很好〞。」、「小丑的紅鼻子有股神奇的魔力,坐在輪椅上,我已不再懼怕別人異樣的眼光,更找到了讓自己及他人快樂的方法與核心價值。 ~張世明覺得快樂~」
22歲的一場手術,從此張世明的下半身便癱了。沒錯,身體始終是脊椎損傷者,但他走出低谷後的生活角色,早就能隨時間流轉而變化,他曾是年齡最大的身障學生、資訊行老闆、脊髓損傷者潛能發展中心的小明老師、小丑爺爺。而小明老師最甘願扮的就是小丑爺爺了,現在67歲的小丑小明要出任務嘍!他擔任起9453(就是有鬆)友善小旅行團、新版的「老殘遊記」無障礙旅行最佳特派員,想在今年底前為行動不便者「旅」勘出100個以上友善景點。OK,今天就直指宜蘭傳藝中心!
在民國60年代大學可是菁英窄門,那個年代能考上大學的少之又少、考上了就是天之驕子,更何況張世明讀的還是充滿前景的建築,可是大三那年暑假手術失敗卻導致他下半身癱瘓,晴天霹靂的一開始他並沒有放棄自己、努力地作起復健,只是當醫生宣判下半身「唯一死刑」時,也只能心灰意冷的被迫接受現實,在那個「好手好腳」叨掛嘴邊的年代,對身障人士並不像現在那麼友善,甚至眼光還會閃射出幾分有意無意的毒辣,自尊難受啊!於是他在家一窩就是16年。
不甘、有怨、害怕、封閉了16年後的一場大病,「人生有幾個16年?」他才驚覺不能再這樣過了,38歲鼓起勇氣走出囚心的魔牢,學習技能、甚至創業、輾轉又加入桃園脊髓損傷者潛能發展中心,在習得小丑和表演等各種技能,先後也鼓勵跟教導近百位身障朋友積極活出自我、參與社會,這時他成了別人眼裡堅強的「小明老師」。2017年「小明老師」從服務許久的桃園脊髓損傷者潛能發展中心退休,退休之後又搖身一變成了小丑爺爺,作起氣球布置、當起街頭藝人。即使67歲了仍想對社會證明「我還有油,我還有夢」。就這樣「小丑爺爺」積極投入各種公益活動、慈善演出。
2017年退休的他在一個巧合中,聽到裕隆集團與众社會企業正在推動家庭無障礙小旅行,希望「被照顧的高齡銀髮族、身心障礙者」以及「陪伴照顧的人」,都能藉此出來透透氣、來趟放放鬆的小旅行,當日子有了美好的回憶、人就有繼續勇敢走下去的力氣。小明老師被這個「休喘」、「喘歇」想法觸動,他憶起了五年前媽媽過世,其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沒多帶她出去走走,因此自告奮勇加入了9453這支友善小旅行「及行軍」。
■ 他為自己許下三個圓夢任務:
▶ 第一個夢:今年底前找出台灣100個以上友善旅遊景點。
▶ 第二個夢:途中扮小丑送氣球把歡笑帶給遊客,樂當個引路人。
▶ 第三個夢:拜訪日照、長照機構,分享帶行動不便者出門並不難的經驗談。
小丑爺爺跟著9453一起上山下海走遍台灣,計畫在今年底前找出100個以上的友善旅遊景點。而「他」身障又是銀髮族的身分「既老且殘」,確實是「新老殘遊記」最好用的「測試員」,目前「新老殘遊記」已經到過日月潭、阿里山、馬祖、茂林、大鵬灣等地,截稿同時還在繼續擴點中 …。跟著小明老師來到宜蘭傳藝中心、壯圍沙丘的旅勘也很棒。看著小明老師一邊記錄著這些友善景點資料,透過《9453友善旅人誌》分享給更多家裡有行動不便長輩的家庭,讓大家能方便的帶阿公、阿嬤出來玩、把握當下每一個全家人一起的幸福時刻。
一邊沿路扮小丑送氣球給遊客,希望更多人看見身心障礙朋友也能自在出遊,也要大家知道67歲的他油箱還有油、還有夢、還可以當友善小旅行的引路人,即使身障對社會還有用。甚至這個「小明」更計畫明年拜訪全台灣的日照與長照機構,就像到醫院取悅小朋友的小丑,他想當取悅老人家的小丑,不僅把歡樂帶給這些長輩和家庭,更要讓每一個家庭知道帶行動不便長輩出門一點也不難。
※
【微視蘋】半身癱小丑爺爺助身障者「出走」,網友讃「生命導師」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7月15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獨居老人蛻變成不老志工
★ 曾顯雯/台北報導
★
★ 老人是祝福、不是包袱
「十二年前我們被拒絕,甚至有老人家拿柺杖追打我們,當時住戶之間很少互相來往,獨居老人離世三、五天沒人知道成為普遍的情形。」寒風中,傳神居家照顧協會執行長李志偉憶起十二年前初到中正國宅服務的艱困景況,對比今日長輩待他如家人般地熱情親切,他相信這一切都是神使用傳神居家照顧協會默默耕耘所結的美好果子。傳神居家照顧協會24日於中正國宅與獨居老人共享聖誕烤雞大餐,現場氣氛溫馨。活動最高潮,有近30位獨居老人現場領受點水禮。
受洗完後,其中最高齡者為96歲的胡寶玉爺爺,在奇異恩典悠揚的樂音下,他代表所有受洗者切下生日蛋糕,象徵重生的恩典澆灌,這也是傳神服事中不斷滋養福音沃土,所開出的美好花朵。根據傳神居家照顧協會指出,國內約有260萬名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且沒有重大疾病者佔8成。面對高齡化的社會,執行長李志偉重新檢視老人照護工作,運用日本「老老介護」的作法,12年來培訓七百多位銀髮志工,其中不乏八、九十歲的高齡爺爺奶奶,他們跳脫傳統受照顧者的角色,轉而用行動照顧別人,成為彼此生命中的祝福。
93歲的志工康甫傑爺爺吹完口琴、陶笛後臉不紅氣不喘地說:當志工很快樂!特別是在傳神這樣有意義的單位。去年剛從醫生崗位退休的他,透過廣播節目得知傳神居家照顧協會開設志工培訓課程,拉著女兒一起受訓,如今父女倆已在中正國宅服務近半年的時間。每周二教授比他年輕的小老弟、妹吹奏陶笛,成為他喜樂、健康的泉源。除了例行的訪視,康爺爺平日也會主動請女兒作菜,與國宅中有需要的老人一同分享,這種如家人般互相關懷的情誼,正是傳神居家照顧服務特有的價值。爸爸不是包袱,而是許多人的祝福!一路陪伴康爺爺參與服務的曉婷姊妹分享他對長者的看法。
★ 傾聽老人、滋養福音沃土
目睹中正國宅受助戶的轉變,她發現一開始這裡的老人家眼神較呆滯、態度被動,互動一段時間後,這些爺爺奶奶願意走出來,臉上多了笑容,也顯得更為年輕和喜樂。問起康爺爺年逾九十,卻願意出來當志工的原因,他謙卑地說:「感覺身體還不錯,又可以幫助其他老年人,當然挺身而出。」傳神還沒進入中正國宅服務前,常發生獨居老人在家中死亡超過三、五天才被發現的憾事,自從銀髮志工進入社區服務後,獨居老人們開始彼此交流、互相關心,照顧對方。
李志偉執行長感動地說,「他們從 care taker 轉變為 care giver,事實證明每位長者都有能力 take care 社區裡需要關懷的獨居老人,成為彼此的幫助。」目前中正國宅共有380多位獨居老人,李志偉盼望2014年能夠帶領100位長輩來到主的面前,共享主恩。除了持續耕耘社區的居家照護,明年四月1日傳神將領軍「老不休單車隊」50位長者前往美國騎單車展開愛的關懷行程,為期30天全長逾2千公里的路程,以活力、毅力顛覆世人眼中的老人形象!
★
獨居老人蛻變成不老志工
基督教論壇報~2013年12月25日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周傳久:傳道人失智了!
★ 周傳久/媒體工作者
★
我有位住在荷蘭的好友漢斯,是名退休傳道人。過去數十年來他十分活躍,主要工作是國際福音廣播工作負責人,六十五歲退休後仍半職參與,快八十歲才休息。最近漢斯記憶力衰退,經診斷確定是阿茲海默症。這是繼他結褵五十年的妻子雅尼有天買菜回來突然倒下就過世後,生命中的又一打擊。漢斯早年是飛利浦工程師,常帶著廣播硬體素養到世界各地架設器材,本身也是很傑出的講道者。擅長機械和愛好音樂,他也是出色的管風琴製造者,協助許多教會音樂事工。
【活躍傑出的講道者】
1970年代,當他決定全職事奉時,眼看儲蓄要用盡,全家人在他的帶領下坐在客廳一起禱告唱詩,信靠等候神的帶領,後來有匿名者隨即捐贈經費甚至還有交通工具,讓他與家人總是夠用,這只是無數個上帝即時賜予的恩典之一。他與妻子養大幾個孩子,其中有成為牧師或國際知名的考古學家者…,他們兒孫滿堂。十八年前,筆者因台灣政府獎學金到荷蘭研習公共電視,當地教會的華人牧師陳啟猷與師母陳李湘萍介紹了他們的同工漢斯給我。
漢斯無數次帶著我到處拜訪媒體,因而成就了十八年來我一再從荷蘭公視學習成長。漢斯退休後擔任管風琴博物館志工,由於重視弱勢團體,他常為全盲的老人團體在管風琴博物館當導覽,又到心智障礙機構帶孩子們主日崇拜。看起來不容易的事,都因為他在信仰裡看待人的價值與潛能而能不斷往前走。一位這麼能言善道生、性樂觀又敬虔愛主的長者,卻在八十二歲失智了。
多年來我要去看他,他總是開車到家裡附近的火車站去接我,分享生命經驗後再送我去搭車,而且都要停好車走到月台上在荷蘭的冷風中陪我,到我上車還見他在車窗外揮手!漢斯說,台灣到荷蘭不容易,不知這次以後何時能再見到我?所以他直到接近八十歲時,還是堅持陪我到上車;這回我開車去看他,以免他煩惱怎麼接我。好不容易自己找到他家,遠遠望著他拿著拐杖,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拿拐杖,告訴我「餘生都得靠它了」。
【接受並說明自我病情】
我聽了有些難過,但也敬佩他很理性的說明自己的情況,樂觀勇敢的面對。他的眼神變得比較遲緩,以往樂在事奉的他,要我猜他現在每天做什麼?答案是「沒有做任何事」。因為記性與體能越來越差。漢斯的再婚妻子威莉原是護士,她對我說,現在漢斯失智,智力、體能退化很快。漢斯失智後越來越依靠威莉,漢斯微笑看著在廚房備餐的威莉對我說,「感謝上帝,這位女人是上帝在我失智後給我最奇妙了不起的禮物」。
現在不論見客談話或者平日生活,漢斯似乎要更多安全感而常常抓著威莉的手。我問威莉怎樣得到足夠支持而不會一人承擔壓力?威莉感謝上帝,自己退休前做了一輩子護士,一直照顧心智障礙病患。她比漢斯小十五歲,又熟悉許多漢斯年輕時的生活點滴,所以能了解漢斯所說的許多事以及他的感覺和需要。她也數給我聽,距離自家附近有哪些親友分別可以幫什麼忙。
看來她的確很專業,不止在照護技術,也在心理與靈性上提供漢斯很多安慰。她握著漢斯的手微笑對我說,「相信還可以充分照顧這個男人」。我也好奇漢斯這位屬靈長輩怎麼繼續與上帝同行?過去我在芬蘭見習老人照顧,還聽說退休牧師失智了,只要看到一群人在安養中心客廳聚集,就衝到大家中間要開始帶領聚會講道,在旁人看來似乎有點情何以堪。漢斯又如何?
【唯一記得就是神的話】
當時因為剛去過以色列,我想如以往十八年一樣,繼續和漢斯討論對畢士大池、經文的看法。但他臉色一沉,對我說不要問,記不得細節了,且似乎有點心情不好。我問他會不會抱怨失智了?他略帶無奈困擾的眼神告訴我,回顧一生沒什麼好抱怨的,想起自己的一生真是一連串的奇蹟,他為此獻上感謝,他也願意接受自己失智這個事實。
只是失智生活的感覺不好受。隨後我們一起用餐,飯後,要是過去十八年,每次在漢斯家用完餐,他都會讀一段聖經給我,這是他經營家庭生活的傳統,為了要孩子們記得上帝的話是最重要的糧食。但這天他似乎有些無助,請威莉代勞。在餐桌上,漢斯對我說,自己記性的確變差,唯一記得的就是聖經的話。這是他意在言外的勉勵。
【音樂讓退縮的他再展活力
漢斯到底失智的多嚴重?我無法立刻判斷出來。但怎樣維持生活品質卻是我非常關心的。餐後我發現威莉的大提琴教本與譜架,我表示希望她拉琴,結果漢斯為她伴奏鋼琴,拉了貝多芬的曲子以及一點聖詩。我很高興看到性格有點退縮的漢斯在我們的鼓勵下願意坐上琴椅,雖然他一再說手指老化僵硬,但是雖然音樂間斷,漢斯在威莉鼓勵的眼神下繼續彈奏,他樂在其中。我問威莉,以後我是否可以為他們做什麼?威莉表示:大概很難吧。
記得十年前就在同一間客廳,傍晚五點,漢斯打開電視向我引介BBC的招牌聖樂節目 Sound of Praise,當時《你真偉大》這首詩歌在「最喜愛的詩歌排行榜」時常名列第一。我和女兒便一起演奏這首詩歌。我看到坐在一旁沙發的漢斯眼神亮了起來,接著揮手跟著打拍子,看著左右的人然後露出微笑,隨著音樂他活躍起來。我們繼續演奏《我知誰掌管明天》,這原是我高中在林森南路禮拜堂高中組聯考前一天聚會所唱的,現在也送給他並一起讚美上帝。我們看著他越來越興奮,甚至後來他不斷以荷蘭文說:「太棒了!太棒了!」那真是美好的一個晚上。
漢斯處境很可憐嗎?我的觀察是他願意接受自己得病的事實,回顧過去充滿感謝而無怨言,這都使他的情況好些。而一旁有威莉照顧陪伴,更無疑的是上帝對這位傳道人的眷顧。兩年前很難聯想威莉的生命經驗與專長以及對早年漢斯的認識有什麼意義?如今這些都成為那為漢斯目前生活效力的恩典,這又是漢斯生命一連串奇蹟中的一環了。現在每天早上起床,威莉先端著咖啡上樓陪他在床上讀聖經,再開始一天的生活,漢斯說他現在一整天do nothing或can do nothing;但我看來,上帝還在do something,對漢斯、對威莉甚至是對於去探望他的我。
★
周傳久:傳道人失智了!
基督教論壇報~2013年09月08日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北台灣最美書店」要搬家,老闆:營業到不能營業為止
◎ 唐植梅/桃園報導
★
被網友形容是「北台灣最美的書店」、隱身在平鎮郊區的獨立書店「晴耕雨讀」將要搬遷了。業者洪毓穗表示,因房東另有規劃,但動工時間還未確定,預計最慢半年後才會開始搬遷,在房東未動工前,書店會一直營業到不能營業為止。桃園市擁有多家極具特色的獨立書店,其中「晴耕雨讀」因擁有綠色草皮的大庭院,書院周邊是一片又一片的農田與農舍,過份清幽的環境,網路知名度極高,不僅吸引許多在地的閱讀人口,更有許多外地民眾專程搭計程車到訪。
書店業者洪毓穗原本從事企畫工作,由於每天都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後來孩子出生,在育嬰假期間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並與擔任工程師的先生商量後,決定開設獨立書店。她以三國時代諸葛亮躬耕南陽,晴天外出耕作,雨天在屋裡讀書的理念,在家附近找了一間有草地的房子,以4成新書、6成二手書的方式經營,並尋找台灣各地具有特色的獨立刊物及名信片作為書店特色,還四處撿拾舊木DIY做書架桌子、種植具有療癒作用美麗花草,打造出夢想中的書店。
書籍的分類也極具巧思,像是「做木工是我先生的興趣」便擺放木工、DIY類的書籍;「看書學煮菜」則為烹飪書;「生命是長期很持續的累積」則屬於心靈勵志書籍等等。洪毓穗原本以為開書店只要賣書、結帳如此簡單,開設書店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她說,決定開設書店後,到過不少間獨立書店參觀,發現不少獨立書店都有多元化經營,包含提供茶水、咖啡等,也決定「晴耕雨讀」複合式經營的方向。
5年來一點一滴打造夢想中的書店,半年前得知搬遷訊息時,洪毓穗說,一開始心情十分沮喪,但後來轉念,遷移或許不是一件壞事,甚至可能是個新契機。她說,開店五年後重新再來,同樣忐忑不安,但既然選擇開書店為人生志業,就沒有時間感嘆抱怨,只能繼續樂觀向前。原本並沒有打算事先公告此事,但幾經思量,擔心許多客人可能會因為書店搬遷,以為書店不開了而錯失再見面的機會,所以決定提早公告讓讀者知道,她說,快的話兩個月內,慢的話半年,遷移地點距離現址約五分鐘車程,在房東未動工影響進出之前,會一直營業到不能營業為止。
★
「北台灣最美書店」要搬家,老闆:營業到不能營業為止
民報 新聞 ~ 2018年08月24日
☆ ☆ ☆
☆ ☆ ☆
南蘇丹:懸崖邊緣的國家
★ 方仁宏╱特約記者編譯
★
★ 廿多年內戰,200萬人命代價
在南蘇丹工作的基督徒薛爾特(Gary Short)表示,這個世界最年輕的國家正處在懸崖邊緣,前輪正懸在懸崖外。南蘇丹於2011年七月9日才獨立,透過98.83%投票者同意獨立的公投,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南蘇丹不僅是聯合國會員也是非洲聯盟會員,更是「政府間發展組織」的成員國。雖然活躍於國際政壇,然而南蘇丹從獨立起,便與蘇丹共和國戰鬥不斷,並且不斷面對內部衝突。
從第一次蘇丹內戰爆發以來,緊接著進入第二次內戰,從1983年至2005年,蘇丹中央政府與蘇丹人民解放軍之間的戰鬥就不曾停歇;而這只是1955年至72年第一次內戰的延續。內戰源起於蘇丹南部,接著蔓延到努巴山脈與青尼羅河,延續了22年。內戰的結果,是200萬人命的犧牲;戰鬥中的饑荒與傳染病,加速了人民生命的流逝。南蘇丹的400萬民眾至少經歷過一次大逃亡(較小規模的則反覆多次),其死亡人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任何戰爭所不及。
許多違反國際人權的事件發生其中,直到2005年的停戰協議在國際社會努力下達成。據衛報報導:「與法國的面積相仿,南蘇丹在英國石油公司的估算下,擁有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第三大原油存量;與其他非洲飽受戰亂的國家相比,南蘇丹的利益吸引更多的國際關注。」然而在南蘇丹獨立之後,各方期待南蘇丹能盡速開啟戰後的建設工作,但總在敵對兩派的武裝衝突中幻滅。
★ 內憂外患,衝突不斷
衛報新聞稿表示:「反政府部隊效忠於叛軍領袖馬查爾(前任副總統),其大本營在聯邦州的首府本提烏,這裡的原油蘊藏量豐富。但南部的政府表示,原油已經不在聯邦州流動;因著衝突爆發,在這裡工作的中國籍與巴基斯坦籍的石油工人,已大規模離境。戰鬥仍然在瓊萊州的首府博爾持續爆發,這裡也蘊藏著未開發的豐富油產。主日期間,一個南蘇丹的政府軍車隊遭襲擊,一名將軍遇刺身亡。」
英國慈善團體樂施會重申對此地區嚴重違反人權主義的警告,指出目前在尼羅河畔的雅瓦尼爾難民營已擠進75000名難民。衣索比亞的慈善機構負責人埃索格貝維表示:「目前已經有成千上萬的家庭生活在極度貧困的環境中,他們被迫離開家園,命在旦夕。」薛爾特表示:「我們現在正盡可能地確保這些受到暴力衝突影響的難民,有食物、飲用水以及衛生設備,但如果戰爭持續下去,只會有更多的需求產生,屆時將難以滿足廣大需求。」
南蘇丹總統薩爾瓦‧基爾(Salva Kiir Mayardit),也是南蘇丹2011年獨立首屆總統,對於他長期以來的政治對手馬查爾表達譴責,馬查爾也是他總統任內的副總統。馬查爾於去年七月被以鼓動政變遭解職,馬查爾駁斥基爾此項指控,但承認正帶兵與政府軍作戰。這場戰爭也被戴上種族衝突的帽子,因為基爾來自南蘇丹主要族群丁卡族,而馬查爾則來自努爾族。
有媒體報導現在的戰線已經延伸至西南部的耶伊,朱巴、博爾以及班提烏等地的衝突消息也不斷傳來,政府軍正在以獨立戰爭為名集結部隊,擴大戰爭範圍。昨天在阿朱巴尼市這個僅有25000居民的城市傳出有10000名難民流入,而根據官方統計,烏干達在一週之內有30至40萬從南蘇丹前往的難民。正當衝突不斷繼續發生,記者前往南蘇丹與薛爾特會晤,盼望透過這位在長年在南蘇丹工作的「盼望與恩典國際基金會」副執行長,得以窺見這個國家正在發生的故事。
★ 面臨兩大族群權力鬥爭
薛爾特表示:「每個人現在都竭盡所能在幫助南蘇丹民眾,這個才從蘇丹阿拉伯激進派政府獨立出來不久的國家,如今面對最大的和平障礙就是部落衝突,亦可說是國內兩大族群領袖的權力鬥爭。非洲聯盟與多個西方國家政府正積極介入調停,盼望戰爭不致成為全面內戰。本月六日是衝突雙方領袖首次願意坐下來談的時刻,這個國家正在懸崖的邊緣,前輪正懸在懸崖外,一群人正在極力搶救這個國家,而另一群人則努力把國家推向懸崖邊緣。我們盼望各位用代禱扶持南蘇丹民眾,盼望他們能夠經歷重生,成為一個合一的國家。」
薛爾特接著訴說居住在博爾的葛潤,這個家庭正在朱巴的衝突中面臨岌岌可危的困境:「他的家庭現正在聯合國維和部隊位於博爾的駐軍基地,一有機會就會往朱巴移動。我們現在正在協助他進入烏干達,但是卻遇到許多困難。」他也提到另一名同工賈斯汀,目前正在烏干達邊境,亟需協助逃往安全的地方。目前南蘇丹官方代表正在鄰國衣索比亞準備進行談判,但仍面臨許多障礙。美國政府目前正撤出南蘇丹大使館員工,而美國籍宣教士並救援團隊同工也在離境之列。
★
南蘇丹:懸崖邊緣的國家
基督教論壇報~2014年01月11日
☆ ☆ ☆
失智1098輯
失智1097輯
失智1092輯
失智1091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周傳久:看阿公阿嬤長者奧林匹克賽
★ 周傳久/媒體工作者
★
★ 專為失能長者舉行的運動會
幾年前朋友寄來丹麥一個安養機構辦運動會的照片,機構裡都是失能長者,從照片中看他們玩得很開心。由於好奇,我開始找人幫忙查訪,最後終於找到這個地方,在哥本哈根。我這還不死心,繼續聯繫,終於親自見到設計這個運動會的人。她是這個大型安養機構的負責人馬格麗,這個活動名為「長者奧林匹克」。長者奧林匹克每年六月舉行。它的確是運動會,但不是一般運動會的比賽項目,而是由創辦人會同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討論,從失能長者平常復健或休閒會進行的活動篩選。
選出適合比賽、夠有趣、增加長者自信自主感的項目,然後組織成一個比賽活動。活動上午十點半開始,因為這時段已是長者都用完早餐,也是精神比較好的時候。活動進行時,四周其他未參賽長者和家屬親友都是觀眾。每次這種活動都會動用全體治療師和志工協助。一般的長者運動並不建議以「比賽」的形式免得發生意外,這個長者奧林匹克也並非要大車拼。
而是在照顧者鼓勵協助下盡力表現,發揮還擁有的速度、準度與協調能力。這些活動都是平常長者熟悉的,可以降低意外。工作人員把一些器材色彩裝飾得更豐富,以便參與者執行投準、投遠和競速等各種活動。以投準來說,距離目標物只有幾公尺,要將小球投入指定的圖框。還有套圈圈講究如何在固定時間能套中最多。另外還有雙人腳踏車賽車。這和台灣常見的前後各一人共乘的協力車不一樣,這裡都是並排的。由一位引導者把持方向,但引導者和長者都有踏板和鏈條可以踏乘帶動前進。
★ 讓參與者享受每一個當下
我第一次在丹麥看到這種雙人腳踏車是在哥本哈根一個智能障礙安養中心。當時看了很感動,是因為下午三點多,看著社工和智能障礙者平行共乘在繞街。這和照顧者在前方拉著智能障礙者行走很不一樣。這種平行並乘有互相交流、平等對話的感覺。也讓智障者覺得自己有能力而不是被帶著走,自己什麼都不懂的感受。從那時直到現在訪視長者奧林匹克,這種雙人車又更新設計變得更安全堅固,平時也應用於長者機構增添運動樂趣。
為了讓長者奧林匹克賽很慎重又有趣,雙人腳踏車的龍頭前還編織玫瑰花成了花車,不管經過哪裡都給觀眾很棒的視覺感受。比賽結束,頒發獎牌並且演奏國歌。也許有人乍聽之下覺得這是不是把長者當小孩尋開心,如扮家家酒。但每個社會的文化背景不同;馬格麗說,這五年活動舉辦下來都有很好的迴響,長者也喜歡。也許每一年未必都能設計同樣的內容,但每一個當下都值得慶賀和回味。演奏國歌使長者參加活動覺得受尊重。
當然,國歌可能是失智、失能長者最熟悉並有共同交集音樂之一,所以從這個旋律喚起大家的精神也不錯。從以上介紹可見,丹麥辦這種活動是以平時長者熟悉練習的活動為主,加以包裝升級,目的還是在鼓勵維持心智能力,而且這些活動都是專業職能和物理治療師認同,的確有助延緩失能的動作。同時,舉辦的對象以安養機構的失能長者為主,鼓勵他們參與,讓他們看到自己還有的能力,讓長者充滿期待。
★ 國內長者活動,立意值得肯定
回頭來看近幾年台灣比較知名的長者健康運動競賽,除了項目比較接近一般運動會的之外,內政部和衛生署都支持所謂「長者擂台」之類的活動,也都以促進活躍老化、在地老化以及健康促進為主要訴求。報名的人數上百人,而且花樣很多。這些活動值得肯定,因為它讓長者受重視,讓一些長者有機會從家裡走到人群面前展現能力。但稍微注意一點來看,這些活動的趣味效果有,社交正向影響也有,可是要談到和「活躍老化、健康促進」有什麼絕對的關係就很難說。
因為上台有限時,而演出項目有唱歌、跳舞、舞劍、寫書法、表演國劇、展示國畫、穿軍服跳舞… 五花八門,甚至有整團社區、國樂團都有前來參加,還有原住民舞蹈,那又是完全另一個節目,這些的確讓活動內容廣義看來很豐富。參與者中有人很晚才學習才藝,有的則是一輩子專門表演的知名人物。另外也有以馬拉松專長為表演項目,這看起來比其他表演都接近健康促進的目標,但又如何透過三分鐘表演來和其他運動項目比較呢?
我多次參與這些活動的評審,很高興看到這麼多長者表現個人或團體的才藝。但有時也在想,辦活動促進社交、表現自我是一回事,不過和促進活躍老化、在地老化到底是什麼關聯呢?當我再思考,丹麥的長者奧林匹克賽似乎更直接的對應、更能鼓勵長者進行維持體能的專業運動。因此是否以後台灣也可以舉辦一些更精準、能夠維持長者體能,也有科學根據的運動來當比賽活動,這樣的設計和國內已有的活動項目並無衝突,但似乎更接近健康促進的舉辦目的;而比賽者所進行的是相同的項目與內容,而非是唱歌和舞劍相異項目來比。
★ 設計有趣也能延緩失能的活動
東方民俗運動和西方科學化現代化的運動,原本有很多不同的健身哲理。也許不必斤斤計較,喜歡動就好。但這好像與具體務實經過科學研究,有定性定量實證過的延緩失能運動還是有些不同。目前關注國內長者參與的運動量與強度是否正確與足夠者並不多,在很多公園裡常見的現象是別人做就跟著做。又如一次做很多伏地挺身,這顯然是有些人經常練習到老也許可以,但很難被列為通用長者健康項目。
我們總是希望,國內機構或相關單位在設計長者的運動上能更精準並有助延緩失能和增添長者行動時的樂趣。如果國內職能治療和物理治療專業人員,能針對輕微失能的長者開發更多有學理根據,又能透過其平日熟悉的動作發展出合適的新運動,得以促進平衡、肌力與反應,也許將來我們可以有一個更活潑有趣的長者擂台賽。這或許比年年花費大筆經費又動員不少人力,更能落實以在地老化、活躍老化的主旨,也更有宣導教育意義。
★
周傳久:看阿公阿嬤長者奧林匹克賽
基督教論壇報~2013年12月15日
☆ ☆ ☆
☆ ☆ ☆
☆ ☆ ☆
公益探討108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