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10

失智1091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失智無藥醫?WHO建議做這幾件事能降低患病風險
★ 曾正豪/健康醫療網

為降低國人失智症盛行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蘇天財文教基金會聯手研發「活出健康~生活再造實作班」,第一梯次計有15位年紀從64歲至80歲對健康生活問題改善之行動計畫有興趣的民眾參與,課程前後進行國際上認證的智能測驗(MoCA) ,全體學員的平均分數從24.5分進步到26.6分,73%的學員得分均有增加,有1位學員更是增加了7分,2位學員增加5分,1位學員增加4分,證明此課程具有促進大腦認知功能進步,降低失智症風險之功效。
【失智趨勢升高,降低患病因子】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說明:根據研究預估,全台目前已超過28萬失智症患者,而且每年以1萬人的速度增加。面對無藥可醫的失智症,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告認知功能下降與失智風險降低準則:強推薦身體活動、戒菸、地中海式飲食、高血壓與糖尿病管理,有條件推薦認知訓練、社交活動、體重管理等。我國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明確指出,要降低失智症風險,首要降低可改變的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包含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體能活動不足、吸菸、飲酒過量等。
【從全人角度出發,整合台灣本土化】
蘇天財文教基金會主任秘書蘇姵綺職能治療師表示:美國南加州大學(USC)執行的健康老人研究(Well Elderly Study),採取嚴謹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方法,招募360位居住在社區、60-89歲能夠獨立生活的老人(平均年齡74.4歲,65%是女性,73%為獨居長者,27%自認有生活困擾),以生活型態再設計介入組與控制組的比較,經過每週2個小時的團體以及每月1個小時的居家訪視,為期九個月後,效果良好,生活品質量表 (SF-36)的8個構面中有5個構面有進步,其他3個構面退化的速度比控制組還慢,同時,以此計算前後測的換算出相當具成本效益,相當激勵人心!
【鼓勵學員動腦,維持自我覺察】
每個人的生活型態議題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透過課程的核心方法中找到了屬於自己努力的方向。學員劉阿姨年紀70出頭,對自己的健康很關心,每次團體總是紀錄詳細,針對當次討論內容提出自己需要改進的部分,化為接下來一周的行動計畫,並於每次上課與同儕分享,他總是笑瞇瞇的說,一周中我最期待的就是星期二的課程,一定用心打扮,下一期我還要繼續上!另一位學員楊阿姨則表示,自從老師在運動那一節課討論要有什麼體適能內容以後,我每天都深蹲,現在走起路來更輕盈了;有學員則是發現自己吃的蔬菜太少,決定每天多補充自己打的蔬果汁,作為一天的開始,成為良好的習慣。

失智無藥醫?WHO建議做這幾件事能降低患病風險
myBook 文章~2020年01月11日


婚姻促使大腦皮質層保持活躍,有助預防失智症發生
★ NOW 健康 編譯組

現在許多年輕人不願意接受婚姻束縛,所以只交往或同居,認為沒那張結婚證書也無妨。過去有研究表明,婚姻可以改善憂鬱症、避免壓力,甚至可以幫助人們延長壽命;現在有1項新的研究顯示,婚姻也有可能減少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此研究刊登在《老年學期刊》〈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失智症是一種嚴重到足以干擾日常生活、使心智能力下降的總稱。根據這項為期14年的研究指出,已婚人士被診斷出患有這種可怕疾病的可能性,遠遠低於離婚、分居、喪偶或未婚的人,且婚姻比起同居更具有保護性。
而離婚者的心理衰退機率是已婚者的2倍之多,尤其男性情況更糟,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高出2.6倍,而離婚女性的風險比已婚女性高30%。密西根州立大學首席研究員兼社會學教授 Hui Liu 表示,婚姻可能對整體健康有益的原因有很多種理論,當然,已婚人士的經濟狀況要好於沒有配偶的人;除了經濟方面外,還有一些因素也同樣強烈,例如社會心理方面。雖然這項研究僅發現2者之間的聯繫,但並非是因果關係,且離婚可能導致財務上和情緒方面的壓力,這可能會直接影響心理或認知功能,離婚帶來的壓力和憂鬱甚至也可能會導致失智症。
另外,根據芝加哥大學城市社會學教授 Linda Waite 的說法,他認為這一切都與大腦中稱為皮質層的部分有關,皮質層的功能如果遭受損害,認知功能就會下降,如果下降到低於一般標準,那就是失智症發生的時候。Linda Waite 進一步說明,情緒支持是預防老年失智症的關鍵,已婚人士透過他們的配偶、朋友和家人的歸屬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社交網絡,走入婚姻增加了社會融合及促進認知健康,也因婚姻讓人們經常互相交流、談判等,這都可以使皮質層保持活躍,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婚姻促使大腦皮質層保持活躍,有助預防失智症發生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19年09月1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我媽中風又失智喊崩潰,好在他這樣做
★ 李依如 報導

社團法人彰化縣戀戀半線失智協會舉辦失智家庭照顧歷程分享座談會,全方位藝人汪建民受邀主講,與現場家屬們分享自身陪伴失智母親之心情及尋求協助資源的過程。汪建民呼籲並鼓勵家屬,千萬不要認為照顧是「家裡的事」而不願意說出來,一定要敞開心扉、善待自己,照顧路上才不會孤單。汪建民於分享座談會中說:「媽媽失智後,完全變了一個人,講話非常尖酸刻薄,還會罵髒話,流露出的眼神讓人看了害怕,當下完全愣住,只覺得那是我媽媽嗎?」
目前汪建民與妹妹合力照顧中風又失智高齡83歲的母親,這樣漫長辛苦的照顧路程中,他最心疼也最感謝的人就是妹妹,因為演藝人員經常東奔西跑,有妹妹作為後盾,汪建民才能夠放心地繼續演藝工作,如果沒有妹妹,絕對撐不下去。母親失智後無法下廚,為了找尋媽媽的味道,汪建民在網路社群開了直播美食節目,一邊下廚一邊與觀眾互動,從作菜過程中,回憶媽媽以前的手藝。他笑說:「雖然跟媽媽的味道差遠了,但下廚時想起過去在廚房看著媽媽作菜、跑腿買食材的兒時記憶,心裡總是暖暖的。」
汪建民平實誠懇的語氣,敘述陪伴失智母親的點滴,更說出照顧者心聲,他鼓勵在場的家屬們,照顧路程就像一場看不到盡頭的馬拉松,不知道終點在哪,所以一定要敞開心胸尋求協助,也期待大家找到屬於自己的照顧模式。彰基失智症中心主任王文甫醫師表示,彰化縣戀戀半線失智協會成立將五年,在理事長詹麗珠博士的領導之下,協會提供失智家屬可以互相學習及相互討論的園地,今年特地邀請藝人汪建民和大家分享失智家屬照護的負擔及壓力;希望有更多的夥伴一起加入,分享照護心得、互相彼此打氣。
彰化縣戀戀半線失智協會理事長詹麗珠博士表示,大家往往會將焦點放在失智者身上,而忽略照顧者需要被支持,若不知道如何找尋資源、對外求救,經常成為「隱形病人」。戀戀半線失智協會舉辦各式醫學講座、照顧技巧課程、紓壓工作坊、戶外之旅等活動,並提供各項資源連結、互助團體的平台;就是希望共同推動失智症預防、治療及照護工作,以提昇失智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

汪建民:我媽中風又失智喊崩潰,好在他這樣做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19年12月18日


七招遠離失智症,運動、好好睡一覺就能「補腦」
★ 蔡佳玲/綜合外電報導

失智症無法治癒,它使患者的大腦逐漸「關機」,最終患者可能變得極度虛弱,難以抵擋感染、或心肺功能變差引發的急性病症而喪命。失智症為腦部疾病,一些有助提升記憶、強化認知能力的活動,可能有助預防此疾。英國《每日快報》 引述歐美研究人員建議的7種活動,天天做就能「補腦」,包括:玩填字遊戲、常泡三溫暖、好好睡一覺、淋浴時唱歌、出門散步、做運動、冥想。研究顯示,熱衷且經常玩填字遊戲者,腦部年齡要比實際年輕10歲;淋浴時唱歌,有助提升中、重度失智者的認知功能。
每周至少3天、每次1小時的散步,能使大腦敏捷、思考靈活。對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慢跑、太極之類的肢體活動,可以大幅提升腦力。「每天只要花10分鐘冥想、淨化心靈,就可以延緩腦部老化。」英國醫療應用軟體「現今病人」的醫療長索恩伯博士強調。「實證顯示,冥想能降低壓力賀爾蒙皮質醇,進而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此外,健康飲食也有助遠離失智,主要原則為地中海型飲食:多吃魚類、蔬果、未精製穀物、橄欖油,少吃紅肉、糖鹽、含飽和脂肪的糕餅,酒精攝取量也要控制在每周不超過4、5大杯酒。

七招遠離失智症,運動、好好睡一覺就能「補腦」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6月2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父中風,國三男代父顧失智嬤,與小六弟居無水電屋
★ 江品璁/綜合報導

記者從高速公路下交流道後,再轉省道、縣道,最後沿著山路彎彎曲曲開了近2小時才來到12歲、將升小6的小賢家,印入眼簾的是棟破舊磚造屋,小賢說:「媽媽在醫院照顧中風的爸爸,家裡就剩我和升國3的哥哥和阿嬤。」記者進到屋內,看到天花板破損塌陷,家中甚至沒有自來水,時值傍晚,客廳雖有電燈,但廚房與浴廁竟沒燈可用,屋內一片漆黑,小賢只能摸黑行動,他有點不好意思的對記者說,家裡因為沒水,所以上廁所都要到隔壁二伯家或鄰居那。
電燈也壞掉2年多,「但爸爸打零工,家裡沒錢換,就一直這樣了,還好我已經習慣了。」一旁14歲升國3的哥哥小浩說,家裡共3手足,姐姐在外縣市住校將升高2,同住的78歲阿嬤有輕微失智,雙腳也退化,平常走路也不便,都要靠拐杖,甚至在山上走失,都要人照顧,爸爸媽媽在山上做臨時工,「爸媽收入一直都很少,一個月可能賺不到2萬吧。」小浩接著說,因為家住深山部落,所以上課時住校,會有免費營養午餐可吃,但放假回家,就沒辦法吃飽飯,最常吃的就是泡麵,「也是別人捐給我們的物資,不然也沒有錢買。」
小浩難過的說,爸爸中風那天,自己跟媽媽把爸爸抬到沙發上,他已經不能說話,好像斷電一樣,因為是在凌晨4點多,怕吵到大家不敢打119,「那時很緊張,又是凌晨,家裡的人都沒打過119,不知道怎麼講,過了2個小時到天亮才找到親戚幫忙把爸爸送到醫院。」小浩說,到醫院後已經來不及,現在爸爸意識錯亂,「他看著我,卻好像不知道我是誰,如果早點送到醫院也許就不會那麼嚴重,我真的很自責沒趕快打119。」小浩忍不住掉下眼淚,他哭著說:「現在只想要他快點好起來。」
在旁78歲的阿金嬤,雖然失智卻仍惦記著中風的45歲兒子阿雄(全正雄),她說,自從兒子中風癱瘓後,自己就煩惱到睡不著覺,每天禱告跟主講,「啊,耶穌、主啊,能不能幫忙我,拜託祢來幫忙我。」最後嬤孫3人依偎在一塊,唱起原住民的傳統歌曲,歌詞說道:「我獨自一人在山上,很孤單,不知往哪個方向…」令人傷感不已。當地村長說,阿雄跟妻子平常在山上打零工,工作時也算勤奮,但沒工時就愛跟朋友小聚喝酒,一家為中低收入戶,雖可減免學雜費,但沒有現金補助,家裡相當破舊,曾幫忙詢問縣府能否協助修繕房屋,但因經費已用盡,故未能處理。
自來水部分,也已申請簡易自來水管,目前仍施工中,正催促公所、水公司趕緊完工,現在阿雄中風癱瘓,全家無收入,已協辦急難金補助,並轉介蘋果慈善基金會,基金會訪視後,已從「不指定」捐款提撥急難金暫紓困窘。記者再到醫院訪視阿雄,只見45歲的阿雄講話語意不清,嘴上呢喃的碎語無法成句,一旁34歲的妻子阿莉嘆道,5月底的凌晨,「他突然一直拉我衣角,我被他吵醒,看他一直流口水,臉也怪怪的,才發現有異狀,趕快叫兒子小浩來幫忙,送到醫院才知是腦中風。」
阿莉接著說,先生中風癱瘓後,因為請不起看護,自己到醫院照顧他,「先生從原本不會講話到可以講一點,無法走路到勉強可以站起來,但就是認不太出人來,真的很苦惱。」阿莉嘆道,現在家裏沒人工作,只靠婆婆老農津貼跟家扶補助共12356元維持,一家6口不夠生活,「家裡沒錢想回去工作,但先生沒人顧。」醫院社工表示,阿雄中風後復原狀況緩慢,認知功能欠佳,至今無力行走,仍建議住院復健到能恢復自理生活的程度,後續復健至少半年。
阿雄的二哥說,家中共6個兄弟姊妹,3姊妹皆已嫁,阿雄是最小的弟弟,自從他中風後,兄弟姊妹也陸續協助他住院、尿布等開銷。因弟弟沒自來水,也沒自己去找水源來接管,所以平常孩子都會來我家,會幫忙照顧他們,但自己也在山上務農,長期經濟協助也有限。當地家扶社工說,因社工平常主要針對孩子就學狀況,補助3個孩子共5100元就學扶助金,以社工的立場,還是希望父母應盡責,不要太常喝酒,讓孩子能穩定就學。未來也會安排時間前往了解情況。當地原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社工也說,將再訪視家中情況,並協助安裝電燈。

【暖流】父中風,國三男代父顧失智嬤,與小六弟居無水電屋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9年08月2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年紀輕輕就失智,五成因為這原因
★ 鄭綿綿/綜合報導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家族性的阿茲海默症這類患者病情惡化速度快,根據統計,往往3~5年就可能發展成中、重度失智。常見對短期、近期的記憶力不好,情緒容易激動,焦躁易怒,容易懷疑他人,對視覺空間感較差,方向感無法辨識,因此對時間、地點、人物都可能隨病情發展,出現難以辨識的狀況。失智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根據統計,國內目前約有1萬2千位年輕型失智症。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是指65歲以前發病,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50歲左右就罹患失智症。由於正值壯年,往往也是家庭重要支柱,年紀輕輕就生病,往往被迫提早退出職場,對於家庭影響重大。神經內科醫師任甄瑞興表示,年輕型失智症以早發型阿茲海默症最常見,多與腦部長類澱粉蛋白質沉積物,影響神經傳導有關,且根據統計,這類患者多有家族性遺傳,約佔5成。
初期多見記憶力變差,反應變慢,工作常常無法順利完成,且情緒容易激動,焦躁易怒,臨床上針對患者若情緒症狀較明顯,出現攻擊行為,可給予抗精神藥物,家人也應共同商討分工合作,增加耐心與患者共處,或尋求醫院或社區支持團體的協助,以減少照顧者的身心負擔。甄瑞興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要多動腦,像是閱讀,參與社區活動,增加與人的互動。以及適當運動,像是健走,提升體能,或從事球類運動,也有助刺激腦部,延緩病情的發展速度。有早發性失智症家族史者可考慮接受基因檢測,幫助及早因應。

年紀輕輕就失智,五成因為這原因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6月01日
「媽媽,我沒有不要你!」將失智母親送到安養院,是我最好的選擇
愛•長照 虎虎森風~2016年05月2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八分鐘算腦齡,成大研究可即早發現失智
★ 洪德諭/台北報導

高齡化社會來臨,如何快速發現失智症等老年疾病成為重要課題。成功大學心理系特聘教授謝淑蘭的研究團隊,透過大腦造影技術,讓原本需花上數天甚至是數周,來判別大腦認知控制功能的時間,大幅縮減至8分鐘,未來將會進一步尋求與醫院合作的機會,可望應用於預防失智症等相關疾病。因應全球心智科學與大腦研究的趨勢,科技部從2010年起年起推動系列計畫,由台灣大學、政治大學與成功大學組成團隊,負責建置3部功能性磁振造影儀(fMRI)、1部腦磁圖儀(MEG)等偵測腦部活動儀器。
並設立3個研究中心,在2013年至2018年共補助3.25億元總計151件計畫,今天舉行成果發表。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透過對研究計畫支持,讓揭開人腦奧秘被揭開的過程,台灣科學界能扮演先鋒腳色。謝淑蘭的團隊,透過大腦造影技術,只要8分鐘的大腦活動分析,就能有效預測大腦認知控制功能的老化程度,並得出大腦年齡。謝淑蘭指出,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失智症的人口快速上升,但通常在判別大腦老化程度等相當耗時,往往得花上數天、數周的時間,因而有了開啟此研究的想法。
謝淑蘭說,目前判別大腦認知控制功能的老化程度,主要是採紙筆測驗,加上還得由醫生判讀相當耗費時間與人力,大腦造影技術,是透過如同大數據的方式,運用大腦造影技術,將受測者大腦活動8分鐘的資料,與樣本相比是否有異常狀況,即可判別出大腦認知控制功能的老化程度。除了判別大腦年齡外,謝淑蘭指出,經過評估後,還可更進一步客製化的訓練方式,解決像是失智症等疾病。目前此系統已有200多個樣本可做分析,誤差3歲左右則是世界第二,期盼能在今年內將誤差縮小至1、2歲左右,並尋求與醫院合作的機會,將此研究進行推廣。

八分鐘算腦齡,成大研究可即早發現失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7月20日
中醫防失智症,來鍋天麻烏骨雞湯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19年12月1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日超音波新療法,有望救失智
★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失智症患者在高齡化社會不斷增加,形成沈重負擔。日本東北大學最近發表革命性的失智症療法,展開臨床實驗。研究使用低強度脈衝超音波照射大腦,可望有效阻止失智症當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惡化。這是全球第一個以超音波治療失智症的臨床實驗,若證實有效且安全無虞,最快2023年起將可造福廣大患者。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推估,2017年全球失智症人口近5千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我國106年底的失智人口逾27萬人。日本政府預估2020年全日本將有631萬失智症患者。僅少數特定病因的患者可治癒,大多數失智症還沒有藥物可治癒。
日本東北大學醫院下川宏明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經老鼠實驗,以低強度超音波照射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鼠,發現可減少引發失智症的蛋白質形成,有效抑制認知功能降低。為了將成果運用在人體,該團隊研發了從頭部左右兩側照射音波的耳機式裝置,本月起以輕度失智症患者為對象展開臨床實驗。患者每3個月接受一次療程,一周3次、每次間隔1天,治療時從太陽穴接受超音波照射20分鐘,間隔5分鐘,共進行3次。18個月後評估成效。
實驗初期以5位患者為對象,若評估安全無虞,包括對照組在內,將有40名病患參與實驗。根據老鼠實成果,超音波能抑制在腦神經細胞裡堆積的乙型類澱粉蛋白(β-amyloid, Aβ)。這種蛋白質是導致失智的元兇。研究人員鎖在血管內皮細胞內合成一氧化氮的酵素eNOS。一氧化氮可改善大腦血流,抑制Aβ在大腦神經細胞堆積。當老鼠頭部照超音波後,eNOS增加了,而Aβ生成酵素減少了,代表超音波能抑制Aβ累積。之後更發現,照射超音波的老鼠在認知實驗的成績變好。

【突破】日超音波新療法,有望救失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6月2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每三秒就新增一人失智,50歲這樣做防失智
★ 鄭綿綿/綜合報導

「今年是民國幾年?」「阿嬤,今天中午吃過什麼菜?」這2個問題如果長輩想了好久還答不出來,可要當心了!農曆過年是家族大團圓的日子,許久不見的長輩,往往在這個時候才有機會長時間相處。亞東醫院失智共照中心在年節前夕,根據「認知功能障礙12表徵」(失智症前期症狀),設計「大年夜的失智症考題」,由神經醫學部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發表「延緩失智10撇步」。提醒大家把握過年黃金時機,以簡單的考題和觀察檢測家中長輩,如有疑似失智症狀,應盡速就醫,早期發現可以延緩失智。
且鼓勵50歲以上的中年民眾就要開始實行這10大撇步,有效改善記憶力及延緩退化。在人口高齡化的趨勢下,目前全球平均每3秒就新增1人罹患失智症。而根據內政部統計指出,累計至106年底11月,我國老年人口比率達13.80%,而台灣失智症人口已逾26萬人。亞東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為高齡台灣的健康挑戰之一,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從65歲以上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有每5歲盛行率即倍增的趨勢。
而照顧失智者如同一場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長跑,失智症患者從罹病到死亡平均約5~9年。雖然一罹患就沒有痊癒的可能,但是可以減緩失智症狀,改善病人餘命生活品質。根據2011年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研究結果證明,透過積極運動、健腦訓練能延緩其退化程度,可有效改善失智老人的臨床症狀,減少家屬的照顧壓力及社會國家的負擔。甄瑞興主任呼籲年關將近,不管是團圓圍爐、走春拜年等聚會是最好的時機,多注意周遭長輩、高齡朋友們是否有以下「認知功能障礙之12表徵」(失智症前期症狀),包括:
01、經常忘東忘西。
02、原本會的事情不會了。
03、語言能力下降。
04、時間空間混淆。
05、無法做出正確判斷。
06、缺乏組織能力。
07、東西亂放又忘記。
08、行為改變。
09、情緒改變。
10、放棄原有的興趣。
11、容易猜忌、懷疑。
12、看到不存在的東西。
若有持續發生或愈來愈嚴重的情況,建議應盡速就醫檢查與診斷,並接受專家的治療。一旦出現上述認知功能障礙12表徵,極有可能已罹患失智症,但還是有方法可以延緩失智退化的速度,包括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和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除了日常觀察,也可以實際的測驗題(如附表)考考家中長輩,若超過2題未通過,就有疑似認知功能障礙的情形,建議就醫確診及後續追蹤。甄瑞興醫師也表示,根據國外研究,對健康老人和早期失智老人延緩失智的建議,發表「延緩失智10撇步」,其中尤其以運動和健腦為最重要的關鍵。包括:
01、每天積極中度輕柔的日常運動。有助刺激與增進腦部記憶功能。運動原則建議以運動完會喘,但仍可說話為原則。最好每天運動30分鐘,可分成2次。(或每週最少150分鐘,可在5天內完成)。以及心跳率每分鐘盡量達到110下。
02、適當睡眠。有助增加日常生活的注意力,減少記憶功能減退。
03、減少生活壓力,避免憂鬱。
04、減少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05、地中海飲食。以非精製全穀類、堅果、蔬果、橄欖油、深海魚類及適量紅酒為主要飲食特色。
06、依個人興趣、需要和能力,每天多做自己感興趣且對社會有貢獻有意義的事。
07、維持有尊嚴及獨立自我照顧的能力。
08、增加日常生活的社交網絡。
09、控制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
10、避免抽菸、酗酒。
一般神經科醫師甄瑞興表示,在臨床上他過去20幾年的失智症照顧經驗中,因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很無奈地面對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照顧上的痛苦,很高興近年來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研究發現,積極中度的運動與認知功能訓練,有效改善腦部海馬迴的退化,延緩失智者的臨床症狀出現,減少家屬照顧者的壓力,也減少社會與國家的負擔,所以鼓勵50歲以上的中年民眾就要開始實行這10大撇步,有效改善記憶力及延緩退化。

每3秒就新增一人失智,50歲這樣做防失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2月07日
☆ ☆ ☆
失智長輩團圓過好年,規劃飲食、出遊八點建議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1月2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失智症「要服輸」,試偏方反誤病情
★ 黃仲丘/台北報導

61歲的秦女士,在52歲時,開始出現重複買東西、吃東西,並變得孤僻不愛出門,經醫師診斷,原來已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她的丈夫林先生說,太太失智後,卻因自己的「不服輸」,讓太太在確診2年後,不斷嘗試偏方,結果不但無效,反讓太太的失智症病況一下從輕度惡化為中度,他感慨說,如果當初肯「服輸」,妻子不會惡化的如此快。
63歲的林先生說,自己的妻子秦女士,在52歲時出現失智症狀,當時還在銀行擔任會計工作的她,剛發病時開始會亂買東西,同款的洗衣精、衛生紙、衣服等,不停的重複買,女兒當時也說,媽媽已經整整一周都買臭臭鍋當晚餐,過去她最喜歡上的土風舞、唱歌等課程,在發病後也變得不愛去,喜歡獨自在家,這樣的情況持續2年,直到她54歲時,才經醫院診斷為「年輕型失智症」。
林先生說,太太剛確診為失智時,仍屬輕度失智,僅有輕微的智能障礙,但他因為「不服輸」,對痊癒仍抱一線希望,便辭去原本在公關公司的所有工作,全心照顧太太,只要有「名醫」他就去,有整整2年時間,他帶太太走遍全台,嘗試過吃中藥、針灸、喝符水、乩童驅邪等方法,但全都無效,不但自己自責、照顧者負面的情緒,太太其實也感受的到,反而讓她的病程一下從輕度失智,惡化為中度。
林先生說,太太確診罹患失智症後,因為自己的「不服輸」,導致病程加速惡化,一年多後,已叫不出他的名字,他說「太太已認不出現在蒼老的我,都叫我「渾蛋」,她所認知的先生,是30多歲的他,也把自己停留在30多歲的年輕時光。」林先生說,太太確診失智至今已7年,到現在他仍會掉淚,過去忙著全力拚事業,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太太承擔,女兒也曾說過,在國中以前對爸爸是一點印象也沒有,讓他愧疚萬分,當初想著在拚個十年可讓太太享清福,想不到太太卻先罹患了失智症,感嘆造化弄人。
2個月前,林先生與太太去參加一場音樂會,在音樂會中,過去喜歡唱跳的太太對旋律有了反應,也跟著唱歌,想不到卻因此遭其他觀眾白眼,並表示「我們也是花錢購票」,因此他與太太就遭警衛請出場,讓他再度掉淚。林先生說,他很後悔自己的「不服輸」,如果當初肯「服輸」,妻子不會惡化的如此快,直到求助失智症協會,有專業人員幫忙、病友家屬互相取暖,太太的病程才逐漸回復穩定,呼籲每位失智症家庭的照顧者,「想要如何照顧她,要先學會照顧好自己」患者病情會逐漸惡化,照顧者要「懂得上車,也要懂得下車」,隨時做好面對噩耗的準備。

失智症「要服輸」,試偏方反誤病情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26日


石芳瑜專欄:失智者的愛與智
★ 石芳瑜/作家

和一位多年女友吃飯,席間聊的大多是她失智的父親。女友生性風趣樂觀,加上主要的照顧者是她妹妹,所以談的並非照料的辛酸,反倒說起失智父親發生的趣事。她說父親年輕時瀟灑風流,人的個性到老都是一樣。又因為失智記不得了,搭訕一個就忘一個,因此多交了好幾個女朋友。失智老人雖然記性壞了,但想像力絲毫不減,且因為沒有年輕時的躁動性慾,顯得非常純粹,戀愛就只是聊天、唱歌、跳跳舞。
女友還出示一封某位女精神病患寫給她父親的「情書」(分手信),因為兩人要各自轉院了,於是她父親跟女方要電話,但對方想想還是算了,因此寫了封長信,告訴他:「我不給你留電話了,你是我這輩子最美、也是最後的一道甜點,我得再去看看我腦子的病,就讓我們留下美好的回憶,各自往前吧。」問題是她問父親:這信誰寫的?他卻忘得一乾二淨,就像個不負責任的花花公子。一個年近九十歲的失智老人和一個六十幾歲的女人戀愛,你怎能說他們的感情生活不豐富?
「失智不表示失去智慧,只是失去了記憶。」醫生如是說。而女友還說:失智者,特別是男人,會對這樣的失能感到窘困,覺得很沒面子。倘若你問他:「這個人你認識嗎?」他會一副理所當然地說:「我當然認識!」接著又問他:「那這人跟你的關係是?」他便說:「有些事我不必說你也曉得。」或是醫護人員對他做記憶測試,他會說:「你知道人老了有些事情不必記太清楚。」繼續追問,他便訓起話來:「我不需要記得那麼多,倒是你要想一想,問這些問題有沒有意義?」
朋友的父親在醫院裡是個風雲人物,跳國標、唱歌、交女友、收情書,而且不受「管教」,直呼醫護人員是「下人」,哪有下人管主人?可是朋友家人接父親出院時,他卻說:「醫院裡悶死了,一個人都不認識。」朋友說:「失智老人有時像孩子,有時又像智者。跟他認真,你就輸了。」省去了無奈與苦澀,女友只說失智父親的戀愛與機智,我從她的描述裡,大概也看到她對父親的愛與智。

【名采】石芳瑜專欄:失智者的愛與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8月11日
☆ ☆ ☆
失智1097輯
失智1092輯
失智109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