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20

業障迷思1092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人會合理化自己的錯誤,都是大腦惹的禍
★ 盧映慈

當我們遇到一件「超乎邏輯」的事情時,猜猜自己會有什麼反應?大腦並不會馬上反駁這件事情,而是會在腦中整合過所有相關的資料後,提出一個合理化的解釋,因為我們的大腦是「整合系統」,而不是單一取向系統,所以不可能單純就一個面向來討論,也因此會出現一群人幫很「荒謬」的事情辯護的狀況。在心理學上有個很有名的實驗,叫做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是由 Harry McGurk 和 John MacDonald 發現的,並發表在全世界最權威的科學期刊《Nature》上。
這個實驗要求一高一矮的學生站在講台上,高個子站在矮個子的前面、完全遮住矮個子 ,而底下有一批學生在觀察他們。老師給個指令之後,高個子必須假裝發出「ba-ba」的聲音,但只有嘴型,而矮個子則要同步發出「ga-ga」的聲音,底下的學生則必須仔細觀看高個子的嘴型動作。結果,所有的學生都認為自己聽到了「da-da」的聲音,這時請所有人閉上眼,把剛剛的聲音實驗再做一次,這時所有人就可以正確聽出「ga-ga」的聲音。
這就是大腦合理化的結果,因為嘴型跟聲音對不起來,視覺跟聽覺產生衝突,所以經過整合、最後給出了一個自認為「合理」的答案,卻不是事實。從上面的心理學實驗可以知道,雖然我們的大腦看似有很多彈性,但其實沒辦法接受不合理的事情,因為「不合理」代表自己跟這件事情是有衝突的,有衝突代表自己愚蠢、失敗;而發生衝突的時候,控制疼痛的大腦背側前扣帶迴(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dACC)也會釋放疼痛訊號,為了減緩疼痛,大腦就會開始合理化遇到的事。
所以有些人在面對遭受家暴、性侵或是其他各種重大創傷的受害者時,因為跟「社會是安全的、自己是安全的」認知有衝突,所以會開始指責他們,比如「一定是你做不好、一定是你不應該穿這麼少、一定是你不該這麼晚出門」等等,來合理化受害者遭受創傷的原因、同時合理化自己可以倖免於難的理由。而在日常生活中,「溝通」之所以這麼難,就是因為相信某件事情後,如果出現了「反駁」、「衝突」,對於大腦來說都是「不合理」。
比如一個人被指控偷吃了餅乾,大家都相信他就是那個小偷,即使出來一些證據說明不是他,原先指控他的那些人,可能就會說「證據是假的、警方被收買」等,來合理化自己所相信的事情。不過既然知道大腦有這樣的「不理性」,對於自己的判斷或是看到、聽到的事情就要盡量保持開放的態度,不要太過武斷或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而在判斷前最好的方式就是將看到的事情具體的寫下來,並且列點,因為寫下來之後,可以去除大腦在整合的過程中,多餘的「合理化行為」。另外,就是當發現自己開始出現「對方是錯的、我是對的」,或是面對衝突時會幫自己找理由,就要注意到這種大腦的「合理化」行為;建議可以嘗試把自己丟到這種「不合理」的場景,讓大腦感受一下痛苦,透過這種方式去理解對方、察覺自己的盲點。

《週末心理話》人會合理化自己的錯誤,都是大腦惹的禍
HEHO 健康~2019年04月20日


四症狀檢測!您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
★ Dr. Christopher Ho 何懷德醫師

很多無法預測的天災或人禍,時有所聞,不分中外,甚至不是從新聞上看到而已,而是可能發生在你我或家人朋友身上,不管是生還者或受害者親友,甚至參與救災的人員,都可能因此受到程度不等的心理衝擊,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生理或心理的異常,引發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以下簡稱PTSD)。因此,大家都需要進一步認識這個疾病,不但可自我檢測,也可觀察家人或朋友是否出現類似症狀,既自助也能助人。
什麼是PTSD?這是一種焦慮症,通常發生在自己親身經歷過創傷如性侵、暴力,或目睹了可怕的事件如親友意外死亡、車禍、天災等,大多數人在事發當下會有強烈的無助、震驚、憤怒、緊張、恐懼甚至內疚等情緒,但多半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消失,如果這些感覺不但沒遞減,反而持續甚至更強烈,且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無法回到事發之前的正常生活,請務必立刻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因為您很可能有PTSD了。PTSD的4大症狀:
① 重現:不斷重溫事發當時的情景,包括回憶倒帶、產生幻覺或做惡夢。一旦觸及與該事件相關的事物,就可能感到極度痛苦。
② 逃避:遠離任何可能聯想起該事件的人、地點、話題或事件。不但對過去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還會疏遠親友。
③ 警覺性增加:常哭泣、易暴怒、易受驚、神經質、難入眠、思緒混亂、注意力難集中,生理反應則包括頭痛、胃痛、腹瀉、噁心、疲倦、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冒汗等。
④ 負面認知和情緒:對於該事件相關的想法和情緒都很負面,且迴避去談論它。這些症狀通常在事件發生後3個月內開始,有時則長達數年才會出現。此外,其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各異,有些人在6個月內康復,有的則經歷長時間的痛苦,但它是可以被醫治的。

4症狀檢測!您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
Hello 醫師~2018年11月1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拋開煩惱、負能量,才是愛自己的最好體現
◎ 女人幫滔客誌

親愛的,你愛自己嗎?你心裡有煩惱嗎?你常常有許多說不出口、或找不到人可以訴說的煩惱嗎?你會覺得,把煩惱說出來,心情就會好受一些嗎?還是你覺得,就算把心情說出來,也不見得有人懂得你心裡的那個茫然與耽憂?生活中,我們都需要面對各種大大小小的煩惱,就拿『感情關係』來說吧!當我們被心愛的人所背叛或傷害時,我們會產生心理上的疼痛。
因為付出的真心受了傷,它跟我們身體的疼痛,是一樣的道理。而假如你想要釋放這些難受的心情,不是否定它、忽視它,而是去接納它,並療癒它。療癒就是一種「愛自己」的方式之一,因為你捨不得看著自己一直這麼痛苦、這麼無助,所以,你會開始尋找不同的方法讓自己跳脫那種負面情緒,但「愛自己」說來容易,當你的情緒反射出什麼訊號,就是它在提醒你要「愛自己」了呢?
① 用「想做」、「想要」」、「喜歡」來充實每一天
「哇!我想做這件事。」「在做這件事時,最我最開心的時候了!」「只要跟你在一起,我就非常幸福了!」親愛的,當你說出這類台詞時,你的心情如何?上述這些表達,全部都是一種情感。這些正面情緒,會使你打從心底認同那些讓你產生這種感受的事情。換言之,這就是你「愛著自己」的一種狀態。但是,在你陷入煩惱的時候,就不是如此了… 如果你忽視自己的感受或情感,去做那些你不想做的事時,會感覺到什麼呢?痛苦、悲傷,疲勞…在你心裡,你有著各式各樣的抗拒,與此同時卻又忍耐著,也就是說,這是你「沒有愛著自己的模樣。」
② 煩惱是「請更珍惜自己」的訊號
直接了當地說,在自我中心心理學上認為,「煩惱,是因為不夠愛自己。」 「煩惱」其實可以說是為了守護自己而生,只是你的表意識從未注意到這一點。換句話說,「煩惱是為了保護自己才出現的,也就是因愛而生。」所以在自我中心心理學中,煩惱被認為是潛意識傳來的一種「不夠愛自己」的訊號。因此,那些深陷煩惱不可自拔的人,就意味著他們有多麼不愛自己。不愛自己,代表他們習慣讓自己遍體鱗傷,還任由那些傷口殘留在自己心中。
③ 「自我中心」跟「唯我獨尊」哪裡不同?
親愛的,你可能會疑惑,「你說,只要以自我為中心就行了,但如果這樣做,難道不會讓人際關係變差嗎?」那些所謂「唯我獨尊」的人,不管被誰說了什麼都不以為意、任性妄為,厚顏無恥又神經大條;乍看之下,他們給人的印象像是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自我感覺良好,但其實這種人是典型的「害怕人群」,以他人為中心的意識表現。他們覺得其他人就是「敵人」,所以如果他們不表現出強勢或強烈抵抗時,這些人就會阻礙自己的路。在那種狀態下產生的一種姿態,使他們極端畏懼受傷,過於在意他人,並且對自己過度保護。

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拋開煩惱、負能量,才是「愛自己」的最好體現!
match 生活網~2019年11月2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別說努力無用!好好想想你做過什麼
★ 優活健康網 編輯部

經常聽到老一輩們感慨,現在的年輕人什麼都不會,只會玩手機和電腦,把這些時間當成生活的全部。大過年的,問他們春聯怎麼寫,大部分人都說去網購;問起餃子怎麼包,就說用包餃子神器,還可以去買手工水餃。就連10歲的小孩子,都在飯桌上玩起了電子遊戲,媽媽在左邊替他夾菜,爺爺在右面幫他擦嘴。我不禁暗嘆,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生活越來越智慧,人卻越來越懶惰了。很久不動筆,心會漸生苔蘚;太久不用腦,也會變得鏽跡斑斑。我們這一代不管是傳統的文化,還是匠心精神,都丟失甚多。
我也不例外,家裡每年的醃菜、醬菜我不會做,晒的乾貨如臘腸等,我也不會做;逢年過節的習俗記不住,像冬至養生吃湯圓、八寶粥,頭伏吃雞(按: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每十日為一伏,分別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其中初伏又稱頭伏,吃雞是因為炎熱易出汗的天氣裡,體能消耗較快,故要多補充營養),三月三吃地菜煮蛋(按:中國江南一帶俗話,指三月三日前後一週都可享用這道料理以祛風溼、清火;地菜即薺菜,營養含量高),七月十五前要替逝去的親人燒點財物,好好祭拜 …這些事都需要老一輩提醒。
我們的生活裡,大概缺失了很多這樣的傳統。我們的生活被工作、外賣、手機等占滿,這既是便利也是人情寡淡的體現,是快捷不費腦也是懶惰不自知的生活方式。當一個人太懶了,身體就會變得笨重;當一個人太愛幫自己找藉口,就會失去很多原該擁有的機會。逃避、懶散、揮霍青春、滿口謊言 …這些本來應該從我們的生活裡剔除的負能量,卻占用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有的人明知該獨立,可二十幾歲還要靠父母養。有的人頻繁換工作,總是挑三揀四、成天抱怨,可生活哪會處處如意。
有的人因為情感破裂就一蹶不振,直到回過頭才發現生活還是那樣,只是自己沒有長大;有的人愛幻想,畢業頭一、兩年躊躇滿志,可時間一久就原地踏步;還有的人明知要改變,卻始終無動於衷,一拖再拖,最後只剩悔恨。在你抱怨生活的時候,其實生活也在抱怨你。你看你夢魂顛倒的作息時間,看你三餐不繼後脆弱的軀殼,看你消磨著最美好的時光卻一無所獲,看你感慨別人家庭好、學校好那憤世嫉俗的眼神~一年又一年,你荒廢了夏天,虛度了秋天,浪費了冬天,又迎來一個蒼老的春天。
沒有什麼時光比二十幾歲來得更好了。臨床心理學家梅格.潔伊(Meg Jay)在TED演講《20歲的人生不能等到30歲才開始》(Why 30 is not the new 20)時說:「年輕人,不要為你究竟是誰而煩惱,你要開始思考你可以是誰,並去賺那些說明你是誰的資本。」社會中許多機會都從建立關係開始,不要把自己封鎖在小圈子裡,要走出去。記住,你可以選擇自己的家庭,就算30歲結婚,現在選擇和什麼樣的人交往也至關重要。如果你正在胡亂對待生活,假以時日生活也會全部奉還。
二十來歲隨便挑個工作,在25歲時後悔莫及;二十來歲隨便找個對象相處,終於在往後的時光裡,彼此之間的感情變得拙劣 …是不是想想都覺得可怕?所幸年輕的好處,恰恰是有時間改變和創造。《阿甘正傳》(Forrest Gump)裡寫道:「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包涵,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的,我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而後做一個純簡的人。」明白自己的心,活在當下,接著找回漸失的傳統,不斷的修正和改變,而後做一個簡單明快的人,或許才是一個年輕人該認真思考的事。
好吃懶做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恰如《笑傲江湖》裡說的:「各有因緣莫羨人。」我希望你會思考,不是只看到別人的好,要去想為什麼別人能成功。別看完文章就拋在腦後,別寫滿計畫卻不去執行,別給自己找藉口,別說努力無用,你該做的,是好好想想你到底做過什麼!抱怨只會徒增浪費時間的砝碼,我希望從今天起,你會做出改變,活出自我。(本文摘自/妳那麼獨立,一定受了不少委屈吧:男人最常使的13種「渣」法。殺不死妳的,會讓妳更強。/任性出版)

別說努力無用!好好想想你做過什麼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19年12月2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面對人群只想躲,壓力來時不努力或許是一種選擇
★ 盧映慈

每天工作、微笑、工作、微笑,雖然不是完全討好其他人,但也是戴上了一副面具在與人溝通。而在長期的情緒勞動之後,總有不想面對其他人的時候,這時不妨讓自己來一場「心理冬眠」,徹底忘記其他人與事吧。大家可以想像自己在一個24小時都是黑夜的地方,生活幾個月、甚至將近一年嗎?而且不只是完全黑夜的環京,氣溫攝氏零下50度、氧氣稀薄、沒有娛樂、沒有太多可以說話的夥伴,只能每天看到一片一望無際的白色,而且非常安靜、又冷、又孤獨,覺得好像離開了這個世界,到了另一個世界的盡頭。
在這種情況下,很少可以有人不憂鬱、不發瘋,但是在南極進行研究的科學家卻做得到,但他們可以保持心情平靜,好好的做完研究再離開。心理學家追蹤了這些科學家後發現,這些科學家的心理幾乎是「沒有任何動靜」,就像在冬眠的動物一樣,只有小小的起伏。在南極並不是說「想要保持平靜」就可以做到的,氣溫這麼寒冷,又是完全的白天或是完全的黑夜,會直接影響人的生理時鐘,進而影響到內分泌、睡眠、情緒、認知功能。
但2018年,挪威卑爾根大學跟其他團隊一起研究,發現這些南極的科學家的確睡不好、動作也變得遲緩、思考力下降,種種跡象都跟憂鬱症很相似;但科學家的心情卻越來越平靜,憂鬱指數降低,而且還出現了「心理漫遊」的狀態。心理漫遊(psychogenic fugue)是表示我們的心理狀態跟原本的自己不同,感覺很像「本體睡著了」,但還有一部分的意識在維持日常的生活與工作;表現出來的症狀是意識狀態改變,看起來恍恍惚惚的,注意力徘徊在不同事情上,很像動物進入「冬眠」的狀態。
動物在冬眠的時候,活動力會下降,吃得很少,睡覺的時間比較多,雖然偶爾會醒過來,但通常很快又進入睡眠。而心理冬眠的狀態也是這樣,想法變得比較少,會按部就班的進行事情,但常常給人感覺在「放空」。研究人員說,這種「心理冬眠」,雖然外觀上看起來很沒有活力,但其實跟動物的冬眠一樣,是帶有儲備能量、準備下次再戰的積極情緒,是南極科學家用來這種極端氣候、生活的方式。所以,其實在面對壓力的時候,連頂級的科學家都會採用「放空」來解決自己心理的憂鬱,並不一定要把自己逼得很緊才能真的跨越壓力。

面對人群只想躲,壓力來時不努力或許是一種選擇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22日
複雜性悲傷
Hello 醫師~2019年12月26日


自我沉默型女性,負面影響可能不只心理
★ 陳盈臻/編輯

你是否很少對身邊的人表示憤怒?或者很難在人際關係中暴露負面情緒?如果是的話要小心了!在1項新的研究中發現,個性壓抑的女性可能更容易罹患中風。在1項針對40至60歲的女性研究中發現,屬於「自我沉默」類型的女性,患頸動脈斑塊的風險會增加,研究結論公布在北美更年期協會年會。美國西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 Dana Jack 表示,自我沉默的意思是指,在可能威脅人際關係或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壓制住自己的情緒,使外在表現出愉悅感而內心憤怒和怨恨。研究中根據304名女性填寫的問卷,並統計人口、病史、憂鬱症和血壓、身高和體重等報告。
從中發現,個性比較壓抑的「自我沉默」類型的女性,罹患中風的機率比較高。匹茲堡大學的 Karen Jakubowski  認為,雖然這項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但根據研究結果指出,在親密關係中若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感覺的女性,在頸動脈中出現大斑塊的可能性增加了14%,而且與沒有頸動脈斑塊的女性相比,後者更能表達自己的感情。Karen Jakubowski 指出,過去的研究曾發現,自我沉默的女性會表現出更多的憂鬱和憤怒情形,而這2種表徵均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未來的研究可能會將憂鬱症、人際關係衝突或睡眠問題視為自我沉默和斑塊之間的聯繫,但這方面還需要再多進行研究。

自我沉默型女性,負面影響可能不只心理
NOW 健康~2019年10月04日
外表開朗內心卻孤獨?
HEHO 健康~2018年01月3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為什麼保不住秘密
★ 微微健康網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有人跟朋友說了個秘密,並再三叮囑:這是秘密,不可傳出去。朋友也誠懇地答應:絕對不會。可是,過不了多久,這“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這是為什麼呢?
★ 講秘者:無意識中希望秘密傳播出去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專家解釋說,保守秘密和告訴適當的人是同類語。如果真想保守秘密的話,就不會對別人講了。實際上,那些真正能夠造成自尊丟失、心靈傷害的“秘密”,人們是不會輕易地告訴朋友甚至家人的。而把不太“致命”的秘密講出來,表明人在潛意識中想卸下心理的負擔。把秘密告訴別人也反映了人的“暴露”欲望。人在小的時候不穿衣服,成人“暴露”是希望回到童年的狀態。將自己的秘密告訴朋友,從而獲得一種刺激感,與“暴露”心理道理相同。另外,如果知道了別人的秘密,尤其是那些引人關注的人的隱私,會讓其他人覺得“了不起”,從而滿足了講“秘”者的炫耀心理。
★ 洩密者:無意識地滿足了被壓抑的欲望
洩密者接受了朋友的“秘密”,其實是增添了心理負擔,因而,積累得久了,就想把它傳播出去。洩密的另一個原因是,洩密者在傳播的過程中,能夠使自己被壓抑的欲望得以表達和變相的滿足。洩密者喜歡傳播的“秘密”一般是與未滿足的欲望相關的,比如對於“朋友的丈夫有性功能障礙”這一“秘密”,許多離婚的女人比婚姻美滿的女人更樂於傳播;老挨批評的人由於心中的壓力得不到釋放,容易傳播挑撥人際關係的閒話,從而在別人的衝突中獲得心理平衡;而在一個集體中得不到尊重的人,喜歡傳播其他人的尷尬和丟臉面的事情。這樣,也許就不難理解生活中的另一個奇怪現象:在人們眼中“性開放”的女子卻對有關“性”的閒話不感興趣。
★ 雙方都想打破現有的人際面具
現實中發現,許多講“秘”者都想通過把“小秘密”講給朋友聽,以拉近彼此的關係,獲得對方的信任。而洩密者卻沒有遵守“保密”的承諾。這可以理解為洩密者想打破現有的存在於兩人之間的人際面具,喚起雙方的覺醒,改變現在的關係。兩人之間的朋友關係越近,傳播的動力也越大。但也有傳播者沒有把握好“度”,把事情鬧大了。這樣的人在事後肯定會後悔。有鑑於此,專家建議人們在交往過程中談論隱私時要慎重。

為什麼保不住秘密
match 生活網~2020年01月1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防衛機制~你我的潛意識都會保護自己
★ Wendy Xu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這句話是電影《返校》的知名台詞之一。事實上,不論是真的忘記了,還是只是害怕想起來,在心理學上都屬於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一個最初由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的概念;也就是潛意識用來保護內在我(Inner Self)的策略(Unconscious Strategy),以維持一個人的人格和自我意象(Self-image),並且幫助降低焦慮感和負面想法。
佛洛依德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三個層面:① 本我(Id):負責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② 超我(Super-ego):屬於人格中的道德部份,由道德原則支配。③ 自我(Ego):由生物慾望和社會規範相互協調,所折衷而產生的。防衛機制就是自我用來解決超我與本我之間衝突的方法,不過防衛機制並不是想阻擋我們邪惡的想法,而只是想減少讓我們產生低自尊(Low Self-esteem),並消除我們對自己失望的想法。
防衛機制可以幫我們減輕壓力、有效地轉移我們對自己的不合理信念(Irrational Belief),所以防衛機制並不全是壞事,只有當一個人太常運用防衛機制,才算不健康。多數心理學家認為,防衛機制也有原始及成熟之分,防衛機制愈原始,也代表行為會愈接近兒童時期的防衛機制,比較簡單,且不會太持久。不過隨著防衛機制成熟,作用的時間會更長,影響人格的層面也會比較深。以下依照成熟度,分別介紹12種防衛機制:
★ 原始的防衛機制:
① 否認作用(Denial):一般來說,否認作用會讓人拒絕接受現實,或假裝某個傷人的想法、事件、行為從來沒有發生過。例如有些沉醉於酒精的人,他們會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酒精上癮者,並會不斷強調自己的事業或是感情關係多成功。
② 退化作用(Regression):根據佛洛伊德理論,當一個人承受過多壓力,就有可能回到性心理發展期(Psychosexual Stages)的口腔期(Oral Stage),行為反應都會變得像個小孩子一樣,因為這樣可以讓人感到比較有安全感,也比較開心。
③ 行動化作用(Acting Out):指的是以較極端的方式來宣洩心中的負面情緒,比如有的人生氣時會丟東西、捶牆壁,或甚至是自殘。小朋友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大聲哭鬧,也屬於行動化作用。
④ 解離作用(Dissociation):小時候經歷過家暴的人,特別容易發生解離作用。解離是指一個人失去時間感,或是暫時失去人格完整性,所以有可能失去某些片段的記憶,例如電視劇中常常出現的車禍喪失記憶的橋段,其實就是解離作用。
⑤ 投射作用(Projection):指的是將自己沒辦法接受的想法或舉動,施加於其他人身上,或是推卸責任藉此得到解脫。舉例來說,有的人會很氣自己的另一半沒在聽自己說話,但事實上,往往是生氣的那個人,對另一半說的話常常心不在焉。
⑥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指做出的行為和心裡的想法總是相反,例如有些男生喜歡捉弄自己喜歡的女生。
★ 比原始成熟一點的防衛機制:
① 潛抑作用(Repression):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中,潛抑作用是最基本的防衛機制,只要遺忘造成心理創傷的事件,就不會再度受傷或是被事件影響,例如電影《返校》的台詞「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② 替代作用(Displacement):將接收到的情緒反應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特別是身邊親密的人。比如說,在工作上被上司責備,員工不會反擊回去,但是回家後,可能會對自己的家人或是寵物大吼大叫。
③ 理智化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指的是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是某件事的結果不如預期,會想出一套說詞來安慰自己。
④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指的是用看似合情合理的藉口去解釋某個行為,例如一個人遇到非常完美的對象,卻一直說服自己,對方可能有什麼讓人難以接受的缺陷。
⑤ 抵消作用(Undoing):或稱抵消行爲的效果,指的是一個人試圖挽回下意識傷人的行為或是話語。比如說,某個人對著身邊重要的親友,下意識講了一句很傷人的話,那麼他接下來會花很多時間去誇獎對方,彌補前面講出來或是做出來的事情。
★ 成熟的防衛機制:
① 昇華作用(Sublimation):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昇華作用可以說是最健康的防衛機制,指的是將心中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原始衝動或慾望,以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有的人以運動壓制性慾,或是利用幽默感傳達讓人難以接受的說詞。
②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指的是自己生理或是心理上,有某些地方有缺陷,或是不盡滿意,自我就會發展其他的部分來彌補這個缺陷,例如從一場大病中逃過一劫的小孩,長大之後立志當醫師。

防衛機制~你我的潛意識都會保護自己
Hello 醫師~2019年12月17日
☆ ☆ ☆
【暖蘋果】骨癌母撐過8年,中風男4年後站起,如果沒有你,不知今日在那裡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9年02月04日
【暖蘋果】父重病,大一女工讀難撐三口,最苦時連看醫生錢都沒有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9年02月17日
【暖蘋果】不敢奢望但還是盼望,苦命罕病單親癌母內心的最大期許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9年03月03日
【暖蘋果】走過單親父病癱憂慮,國三男孩不捨弟妹送寄養家庭,撐住沒讓家散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9年03月3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對於低落情緒會怎麼處理?一次解答三種常見迷思
★ 彭幸茹/HEHO 健康

今天的心情好嗎?是否有心情低落的時候呢?只是當低落情緒來的時候,大家都會用什麼方式來讓自己開心一些呢?有些人會去逛逛街、看看電影、唱唱歌,或是大吃一頓,有些人會去一個安靜的地方,與自己獨處大哭一頓,好讓情緒獲得宣洩。根據衛福部的數據推估,全台灣約有 200 萬人有憂鬱症 ; 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全球約有 2 到 4 億的人口因憂鬱症而苦,平均每 100 人就有 3 人罹患憂鬱症,而女性一生中發生憂鬱症機率約為 10%~ 20%,男性則為 5%~ 12%。
推估在 2020 年,憂鬱症將會成為影響人類生活的第二大疾病,甚至到2030年會上升成為第一名。又被稱為「心靈感冒」的憂鬱症,在過去被認為是心理影響生理的疾病,不過憂鬱症其實和一般的憂鬱情緒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它屬於一種大腦疾病,若是沒有經過適當的治療,長久下來會造成嚴重的失能。日前自由時報發佈一則影音報導,影片中在路上訪問了民眾對於低落情緒的看法。
有些人表達有時候會出現,像是女生遇到月經期間會出現、或是當課業壓力大的時候會出現,幾乎受訪的人都表示多多少少會有這樣的情形存在,少部分的人表示沒有這樣的情形。其實憂鬱是人類的正常情緒,當遇見挫折、失落、不如意,難免會出現悶悶不樂的感覺,但如果鬱悶的情緒持續過久,久到無法拉回或是失去控制的時候,就要注意可能罹患了憂鬱症的可能。關於憂鬱症,以下三點是大家最常有的迷思:
① 憂鬱症不是一種疾病:
從自由時報的報導中提到,大家會認為憂鬱症不是一種病,是因為憂鬱是大家都會有的情緒,所以都會把它當成一個大家都會有的症狀,於是不認為它是一種病。但其實憂鬱症分為輕鬱症、重鬱症,都有被列在精神診斷手冊裡的,確實是一個疾病。根據財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的資料顯示,科學家研究憂鬱症的成因,發現這是一種多重因素所導致的疾病,有可能是腦內的生物傳導、內分泌、構造,或是家族遺傳、心理社會因素、重大創傷、壓力所導致。
② 開朗的人不會得到憂鬱症,抗壓性低的人才會:
在本站文章「為什麼她看起來那麼快樂,卻是嚴重的憂鬱症患者?」中提到,微笑憂鬱是一種非典型的憂鬱表現形式,他們在別人面前表現的很開心,甚至很有幽默感,但在微笑和樂觀的面具背後,卻充滿了無價值、殘缺和絕望感。就像是很多人在朋友中很愛逗別人開心,但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卻常常感到悲傷一樣。所以憂鬱症並非是我們想像中的是每天呈現悲觀、難過的樣子。
③ 抗憂鬱的藥一吃就不能停:
抗憂鬱藥物的療法以抗憂鬱劑為主,抗焦慮藥和助眠藥為輔助用藥。 抗憂鬱劑的種類繁多,在此建議有使用抗鬱劑的人,不妨記住自己服用的藥名,好方便和醫師清楚溝通服藥的方式及副作用的可能狀況以及應對方法。不是說不能停藥,而是會根據恢復的狀況,一步一步的減少劑量使用,再到完全的停止,所以千萬不可驟然停止就醫及服藥,務必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對於低落情緒會怎麼處理?一次解答3種常見迷思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09日
事情全擠在一起好抓狂?試試這些方式消除煩悶感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2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錯誤的偏執,讓你不停懲罰自己
★ 優活健康網 編輯部

罪惡感這種情緒會經常攻擊你,讓你無法幸福快樂,因此,日積月累下去,便會形成一種偏見: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是我不好」。無論出了什麼問題,「啊,搞不好是我害的?」這種感覺便是其中一例,甚至會覺得:「今天下雨也是我害的。」簡直把自己當成瘟神了。這麼一來,就會把自己重視的人事物往外推。例如:遠離心愛的人、重要的朋友、想保護的東西、無可取代的場所等。一旦為罪惡感所縛,你會覺得自己簡直是世界上最十惡不赦的壞蛋、世上最不可原諒的人,就是自己。
換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你更不原諒你自己,也沒有人比你更會懲罰你自己。」心理師想對你說:心懷罪惡感,你會把自己當成「瘟神」看待。沒有人比你更猛烈地攻擊你自己。對事不對人,擺脫不必要的自責,讓你無法擺脫罪惡感的思維方式前面提到過,碰到問題時,若覺得:「這是我害的吧?」便是罪惡感作祟的證據,表示存在於你內心深處的自責感藉機浮上檯面。因此,只要療癒罪惡感,就有可能解決問題。不過,有一點你必須特別注意,認為「是我造成的」,自責「都是我不好」、「我必須設法解決」而承擔問題,其實是沒必要的。
自責「是我造成的」,與「原因出在我這邊」這種「自我本位」態度完全不同。當你處於被罪惡感操弄的狀態,你就會自責:「全都是我不好,全都是我害的。」而且,即便旁人已經原諒你,罪惡感仍會讓你不斷自責,讓你覺得:「不可能,犯了這種錯的我不可能獲得原諒。」因而永遠無法從罪惡感中解脫出來。換句話說,即便別人已經原諒我們,要是我們不肯原諒自己,就無法擺脫罪惡感。客觀看問題,避開自責陷阱「原因出在我這邊」這種「自我本位」態度,並不是受制於罪惡感,而是客觀地看待自己。
亦即,不會怪罪自己。不過,這時候,罪惡感會巧妙地對你展開攻擊,方法之一就是讓別人來指摘你:「是你不好!」「是你害的!」當我們認為「原因出在我這邊」的時候,如果別人主張「那就該由你負起責任」,我們便會不小心掉進罪惡感的陷阱中。而且,即便我們主張:「不對!不是我的錯!只是原因出在我這邊而已!」對方也無法理解吧,搞不好反而惹火對方,讓他以為:「自己做錯事還在硬拗!」這時候,應該誠摯地表達歉意,但展現「不因為罪惡感而自責」的態度,才是以「自我本位」解決問題的正確之道。
分寸的拿捏必須恰到好處才行,總之,只要能夠以「自我本位」過生活,你就能將「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套用在自己身上了。心理師想對你說:碰到問題時,沒必要出於罪惡感而自責:「是我不好。」只要能夠採取「自我本位」態度,便會思考:「是我做了什麼才發生問題的呢?」不會否定自己,而會正向地面對問題。(本文摘自/擺脫「習慣性自責」的47個練習/采實文化)

錯誤的偏執,讓你不停懲罰自己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19年12月22日


容易焦慮、緊張!自律神經失調還能夠喝咖啡嗎?
★ 林以璿

壓力大時總是容易焦慮、失眠,一緊張就頻尿、腹瀉,究竟是怎麼回事?在面對各種狀況時,人體會自動做出相對應的反應,然而這一切的協調運作,都和「自律神經」的作用有關。現代社會講求速度、競爭,壓力大,有時難免會讓人疲於應付,通常先天性格與環境壓力,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生活上適當的壓力可以激發潛能,但長期處於高壓力緊張的環境下,則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以中醫的觀點來看這常常跟情緒綁在一起,臨床上肝氣鬱結的體質是最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講話快、吃飯快、一切都講求速度的A型性格人,通常屬於較易自律神經失調的「高危險群」。周宗翰指出,咖啡能幫助醒腦,是讓大腦清晰的救世主,一早上班無精打采,許多人都會買杯咖啡提振精神,專注力更集中,能提升工作效率。
而咖啡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成分,讓腦內的多巴胺增加,讓人覺得心情愉快,甚至擁有雀躍的心情,可以降低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你可以觀察看看在開會時喝咖啡其實可以讓團體的對話和互動更加流暢,也就是說,咖啡因能夠改善和提升我們的社交生活品質。「許多人會問,我被西醫診斷自律神經失調,那我可以喝咖啡嗎?」周宗翰的答案是,做你自己有興趣的事,就有機會改善你的自律神經失調,情緒的低落容易加重自律神經失調。
所以如果你喜歡喝咖啡,那就喝吧,但是要注意喝的量就好,建議避免喝太多濃縮黑咖啡,通常建議每日不逾300毫克咖啡因,儘量控制不超過,可以在咖啡裡面多加些牛奶,以減低咖啡的濃度。若要穩定自律神經,必須兼顧生理跟心理,通常症狀明顯時,建議以中藥調理,自主神經的興奮即類似中醫所稱「陰虛陽亢」症狀,包含了燥、熱、動等特性的臨床表現。壓力使人情緒失控,久了肝鬱化火,還有慢性疾病的折磨。
精神情緒的失調,使五臟陰陽失衡,再來就是人與人之間長久矛盾未解開,長期抑鬱發怒,形成強迫症等等。中醫治療除藥物施予外,治病必求其本,也要瞭解心理問題癥結所在,給予正確的疏導建議,想開了,心結打開了,其實肝氣也疏通了。自律神經可以透過正確的呼吸吐納來疏通肝氣,達到穩定的作用,平常可以在早上及睡前做「腹式呼吸法」,施作時盡量讓自己處在放鬆的狀態。
① 【充分呼氣】先進行1-2次的充分呼氣,讓空氣從肺部的底層徹底排出,使肺部呈現真空狀。
② 【鼻吸嘴吐】從鼻子緩慢地吸氣,再用嘴巴慢慢地吐氣,如此進行多次循環,透過鼻吸嘴吐的方式較容易上手腹式呼吸法。
③ 【雙手感受腹部】吸氣吐氣時能明顯感受腹部的高低隆起,吐氣時要把腹部的空氣全吐光,吸氣時氣體則會慢慢使腹部隆起。而適當抒發壓力絕對是有必要的,「運動」這是既簡單、又方便的減壓方法,能提高體內的血清素,讓心情變好。當生理及心理出現壓力的微訊息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運動,快走、打球、游泳、跳舞、騎單車、溜冰都行,目的就是要放鬆緊張的心情,為壓力找到一個出口。而旅遊來趟大自然之旅,近身貼近花草樹木、大海及高山,壓力才會整個釋放。

容易焦慮、緊張!自律神經失調還能夠喝咖啡嗎?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09日
☆ ☆ ☆
業障迷思1097輯
業障迷思1096輯~兒少
業障迷思1095輯~老化
業障迷思1094輯~憂鬱
業障迷思1093輯~善終
業障迷思1092輯
業障迷思109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