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15

業障迷思1095輯~老化

新增說明文字
☆ ☆ ☆
長者「健康識能」普遍不足,這四策略有效提升
★ 李依如/報導記者

健康識能被定義為一種技能,使個人有能力去獲得、了解、評判並應用健康資訊,進而發展保持健康的動機。隨著醫療發達以及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健康識能近年來引起越來越多關注,然而我們卻發現在老年人口中,健康識能低落仍是一大課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李孟澤表示,高齡健康識能低落常見的影響包括:
錯誤的健康行為與觀念(如缺乏健康的醫療知識、不良生活習慣、迷信或聽信坊間謠傳等)、不適當的健康服務使用(包括老人多重用藥、就醫習慣、疫苗接種狀況等),以及缺乏醫療政策與健康資訊的參與。這些影響最終將導致進一步的健康問題,同時耗費龐大社會成本及社區負擔。李孟澤指出,目前世界上已經發展出許多促進高齡健康識能的方案,我們認為可以透過以下的策略來達到提升高齡健康識能的目標:
① 友善的環境及取得健康知識的簡易管道。
② 良好的溝通技巧。
③ 提升對醫療決策核心價值的認同。
④ 強化健康生活的動機。
為了促進高齡健康識能,李孟澤指出,透過多元的管道去幫助社區中的長者,例如:舉辦社區高齡健康講座、舉辦醫院及社區的戒菸及戒檳衛教、推廣社區整合性篩檢、創造友善醫療環境並提升醫院同仁對高齡健康識能的認知,以及推廣社區整合照護服務計畫等,目前在各方面都有不錯的成果與回響。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夠繼續落實健康識能的推廣,有效提升社區長者的健康識能,並進一步改善社區長者健康照護的問題。

長者「健康識能」普遍不足,這四策略有效提升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5月23日
高齡者健康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YouTube ~ 2017年01月19日


心理也需要新陳代謝!顧好情緒不讓身體健康拉警報
★ 顏碩廷

一個正常工作的電子迴路系統,如果局部區域老化、劣化,造成阻抗變大,功耗隨之上升使溫度升高,進一步加速老化、劣化,終究會使整個電子系統失效。人的身體是一個複雜的循環系統,而良好的新陳代謝機制是維持人體循環系統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西方有句諺語「滾石不生苔」,我們也都知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健康的維持需要靠飲食、生活習慣、心理素質來共同建構,生理與心理的新陳代謝,同等重要!我們或許都有經驗,當青春痘發炎成熟時,擠破讓膿流出,一分鐘後就可以讓發炎的疼痛感減輕許多。
當身體的局部區域發生代謝物無法順利排出,產生壓力,或造成細菌、病毒滋生,便可能引起發炎,產生疾病。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院羅伯特﹒納維克斯博士,2018年在《Mitochondrion》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指出慢性疾病本質上是因自然癒合週期受阻所致,尤其是新陳代謝和細胞水平的功能紊亂,導致身體無法康復。國家衛生研究院與清華大學的研究更直指,「癌症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許多的科學證據告訴我們,新陳代謝功能失常或緩慢,對人體產生疾病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性。
血液循環系統是人體新陳代謝系統的重要一環。當人們的年齡逐漸增長、生活與飲食習慣改變、或家族遺傳基因的影響,迫使血液的黏稠性改變、血液的成分不健康、血管的彈性變差,總總因素皆可能會造成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的效能降低。我們常從電視媒體上看到促進末梢血液循環的產品廣告,即使是人體的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人們經常被灌輸的觀念,更何況是人體其他部位的血液循環不良所產生的影響。
有時候不僅是慢性發炎等疾病而已,更可能對於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甚至是癌症等疾病,產生惡性的循環。是的,如何讓血液循環系統保持暢通,即為一種良好新陳代謝機制的表徵,也能為人們帶來健康。不久前從媒體得知,台灣惠普前董事長,也是交通大學校友黃河明學長,疑因憂鬱症病情加重,在自家輕生不治,令人深感惋惜。我們常認為個性開朗、陽光煥發、更是許多人的就業與人生導師,這樣的人不至於會發生憂鬱症。
儘管得到憂鬱症有各種可能性,不可諱言的是,每個人都有壓力,心情總有高低起伏。如果無法調適,造成悲傷、沮喪、不安、恐懼、憤怒等情緒累積,好比新陳代謝不良,心理影響生理,引起患者情緒失常、妄想、幻聽、幻影而做出激進的舉動,產生難以彌補的結果。常聽人說「心碎」、「傷心」、「哭斷腸」、「一夜白髮」,雖有點誇飾,但入木三分。
每個人的情緒出口有待自己建立,更需要旁人關懷引導,有人透過閱讀理解自己,有人藉由冥想觀自在,有人享受旅行獨處時分,也有人樂於付出、助人為樂。不管用什麼方式,體察自己的存在感,尋求一種心情代謝管道,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人、朋友,打造一個健康且長久的關係。我們的社會要健全發展,需要很多人投入,而且是很多健康的人。無論是教育、企業、醫療服務、文化建設,皆需要健康的人與態度。
所有的活動皆仰賴良好的「新陳代謝」機制,好比企業要生存,需要有好的客戶、好的員工、好的管理流程留下來,不好的供應商、付款信用不良的客戶、品質不良的產品,則需要剔除。個人須養成良好飲食習慣,要懂得「挑食」且節制,減少過與不及力求中庸,時時關注自己的心情,定期健康檢查,要獨處也要融入人群,人是群居動物必須與人交流,如此必能找回生命的活水。唯有源頭活水持續引進,促進新陳代謝,則健康的身體與幸福的生活,就在前方咫尺。

心理也需要新陳代謝!顧好情緒不讓身體健康拉警報
HEHO 健康~2019年12月0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中風後復健路~生理加心理治療同步
★ Karin Kao

中風(Stroke)過後的康復之路並不容易,需要花許多時間安頓身體,可能需要數週、數月,甚至數年重回當初,因人而異,因此建議患者及親友不妨參考以下內容,做好復健準備。中風會影響部分大腦,患者可能無法自行完成以前輕而易舉的事情,因此必須尋求專業人士安排復健與照顧計畫,幫助患者再次掌握生理功能,並學會失去的一些技能,如此可以增進獨立、自信心和生活品質。
① 強化動作技巧:包括能幫助患者強化肌肉與改善肌肉協調的運動,例如學習如何吞嚥。
② 不同範圍的動作治療:包括幫助減少肌肉痙孿(Muscle Spasticity)和增加動作範圍的運動。
③ 移動訓練(Mobility Training): 幫助您使用拐杖或塑膠護踝等輔具,這項訓練能提升走路的順暢度。
④ 電療(Electrical Stimulation):用電來刺激肌肉,幫助肌肉回復機能。
⑤ 大腦刺激:非侵入性刺激,幫助改善活動技能。
⑥ 溝通問題治療:幫助您改善聽、說、寫技巧。
⑦ 心理治療:幫助您處理情緒問題,改善心理健康。
⑧ 藥物:有時會用藥物來治療因中風引起的憂鬱症或疼痛。
復健應在住院期間盡早開始,能有更多機會回復失去的能力和技巧,不過醫生會先掌控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並且關切、預防中風再次發生。康復所需時間,依照中風的嚴重性、相關的併發症、身體的哪部分受影響、治療類型,以及治療反應而有所不同,某些可以很快就康復,有些則要花好幾年才恢復,甚至部分的患者無法完全恢復,建議詢問醫生和治療師有關康復的事宜,然而,要能準確衡量康復時間是相當不容易的。
總結,別讓時間成為負擔,這會讓您變得很有壓力而且焦慮,記住任何事都需要時間,漸漸透過復健,患者會看見生理上的好轉,心理困難會逐一調適,不妨多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多去期待康復後的人生規劃,有哪些夢想還沒完成呢?相信波折後的人生會愈挫愈勇,藉此多去鼓勵社會一樣遭遇的朋友吧!

中風後復健路~生理加心理治療同步
Hello 醫師/Karin Kao~2020年05月12日


考慮退休?六種生活型態避免健康危機
★ 黎佳燊

沒有人會想一直工作到老,當到了一定的年齡或存夠錢了,多數人都會選擇離開職場,展開退休生活,也有人可能因為不可預期的外力而被迫提早告別職場。退休可說是人生的另一階段,看似無憂無慮,但那只是剛開始的幾個月而已,退休人士除了要面對健康與經濟的變動,還有情緒和心態的調整。心理學家提出6種退休生活型態,幫助考慮退休的您順利過度進入退休生活。溫馨提醒,卸下工作應當要活得輕鬆自在,不應使您更感壓力。
退休過渡期涉及很多因素,也許今天覺得很開心,但明天起床可能又感到空虛不已,也正因為如此,很多退休人士會加入義工的行列,或積極參與各樣社區活動、常常約朋友出去運動,並努力讓自己享受每一天。一般上,為了讓經濟負擔不至於過重,夫妻不會一起退休,所以,不管是丈夫或妻子退休,雙方都當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多點體諒和包容,生活才會愈老愈幸福。
沒有工作並不代表放棄有意義的生活,我們需要思考如何過一個自我充實的生活。除了因不再有收入須重新審視對金錢消費的習慣,還包括生活秩序和決策安排,並明白它或許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同時,也要顧及身邊人的需要和感受。好比說,退休會帶給伴侶和孩子怎樣的影響。對此,美國諮商心理師南希施洛斯伯格(Nancy K. Schlossberg)舉出6種面對退休生活的人,以下帶您一一了解。
① 繼續工作者(Continuer):他們仍放不下工作,所以會用其專長和技能繼續兼職工作,或磨練類似的興趣,且做完會有滿足感。
② 冒險家(Adventurer):他們想完全捨棄過去的工作產業,這不代表他們不想工作,他們可能會轉換職場跑道,或經營其他感興趣的事物,像是從辦公室生活轉向經營老家的雜貨店。
③ 探索家(Searcher):他們不知道除了工作還能做什麼,可能過去也不曾挖掘其他興趣,因此會花很多時間琢磨新事物,慢慢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
④ 自由滑翔者(Easy Glider):沒有了工作,也就沒有了包袱,這等人可以享受無工作行程的日常,對他們來說,這樣沒計畫地度過一天才是人所追求的自由生活。因此,他們可以花一整天宅在家追劇,也可以隨時開啟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
⑤ 一般觀眾(Spectator):他們很關心社會與時事議題,但卻只想做個旁觀者,他們喜歡觀察世界的發展,然後坐在咖啡廳和朋友暢聊八卦。
⑥ 退休人(Retreater):這是理想的健康退休人,他們會把時間用在充實自己的生活,對他們而言,退休後的生活從來都不會無聊,反而能給予他們真正的快樂及滿足。
根據英國心理學會(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簡稱BPS)的資料,退休在生活壓力事件中排名第十,包含退休後的生活、感情狀態、與社會的連結、身體活動等等因素。雖然工作壓力不見了,但人與工作的感情,以及經歷了數十年的生活習慣卻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調整過來的,加上老化的負面影響,都會帶來身體和心理健康上的改變。其中要特別留意的是孤獨感,切勿刻意孤立自己,變成孤獨老人。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往往是惡化健康的最主要原因,它甚至會比肥胖症(Obesity)還要危險。
另外,退休後的生活習慣也要注意,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是身體健壯的關鍵要素,您也可趁此機會發掘其他興趣,或是玩些益智遊戲,並維持跟朋友家人的親密關係。對有的人來說,退休等同失業,因為幾十年來的身分認同被剝奪了,這尤其對工作狂以及視工作如同自己生命的人甚是有感。而比起自請退休,若發生在被強制退休的人身上,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在職場中所付出的努力不再被重視了,且通常會夾雜著沮喪和自相矛盾的心情。退休的前幾個月因處在蜜月效應(Honeymoon effect)中,大部分人會覺得很放鬆和自由,隨著一天一天地過去,焦慮及煩躁就會一一浮現。
漸漸的,我們會愕然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少了些什麼,因為有了很多時間,但卻不知要如何運用,有的人甚至會因無法享受退休而陷入自責。所以,有些人可能又會回到工作的狀態,顯然的,他們沒辦法放下忙碌工作的生活,好好享受退休。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好,但請注意別讓工作佔了所有的時間,不然就失去退休的意義了。在此提醒,我們都應該要把時間投資在對的地方,別等到退休後才手忙腳亂,愈早準備,就愈不會慌張,像是可以利用下班及週末空閒的時間,好好思考做什麼事會讓您開心,相信這對於退休後的生活會大有幫助!

考慮退休?六種生活型態避免健康危機
Hello 醫師/黎佳燊~2020年07月0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金齡教會的願景》教會如何面對高齡新處境?
★ 周傳久/媒體工作者

《金齡教會的願景》(A Vision for the Aging Church)由維真學院創院院長侯士庭與老年學者帕爾克合著,中文版於2013年由雅歌出版上市。本書結構分五部,首先談到當下社會對老年的誤解。人長壽以後照顧需求的確會增加,但也有更多經驗與智慧可與後輩分享。接著討論聖經怎樣看老化,並進一步討論老年神學,包括照顧的需要及長者可服事別人的根據;教會如何聯合發展社區照顧,讓神藉由長者對社會的祝福更多。作者認為長者「擴展我們對現實的眼界」(p.86),長者如「芳香園圃,令人神清氣爽且向上提升」(p.72)。
【教會鼓勵長者服事發揮潛力】
老人若專心致力上帝的工作,通常就會是喜樂滿足成功的老者。接著,作者將大家要如何面對失能和死亡的困境,從聖經與個人的照顧經驗找出教會與會眾的出路,從老化學習上帝預備的功課(包括悔改、信靠、各樣植基於智慧愛心而非體能的服事),再次看到掌權的上帝將帶領我們走過困境,度過有意義有價值的晚年。這些觀點不只老年人需要,還幫助更多年輕人提早想到生命投資和順服上帝的功課,認識一切背後有上帝預備的計畫。
「健康的老人是合適的聆聽者,更有可能看待年輕人的夢想與期待」(p.163),以柔和有說服力的權柄勉勵年輕人,不要靠自己而是靠上帝。作者之一的侯士庭行遍四處「最主要是鼓勵人侍奉基督而不是建立宗教的帝國大廈」,激勵門徒與社群致力聖經所教導的長大成熟。帕爾克則原來在軍中服務,參與規劃美軍照顧軍人家中長者,這是「美國遠離父母的僱員的最大雇主」,致力評估照顧準備程度、給予建議,及信仰與各種照顧資源連結。
後來帶著這些寶貴的經驗轉進學術圈。兩位作者都是以美國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背景來反思當下教會照顧老人的現況與挑戰,還是有許多可借鏡之處。例如,作者質疑教會將會眾用年齡區分,長者被畫為一類,但這真是最好的做法嗎?有沒有使長者更疏離?會否讓教會年輕人更忽略了長者?另外,教會要關懷別人,所以更把長者當成被照顧對象。但聖經教導我們與長者相處真的僅止於此?聖經不一定在每一卷描述長者如何,但告訴我們怎樣看待人的價值和能力,老人也是一種得到祝福還有能力的人。
【被追求成就的生活形態傷害】
問題常不在老人,而是我們看老人的方式有問題。作者以神學和科學研究結果支持,強烈呼籲要鼓勵長者服事大家,讓長者發揮潛力也彰顯價值。光以這點來說,應該很衝擊或說照亮了華人教會現況。華人尊重長者,但真正的尊重是什麼?讓他們什麼都不要做?讓他們自組團契?教會的會眾願意和不熟識的長者互動嗎?教會能否不只以未來長大的潛力,衡量要投資哪一年齡族群的會眾牧養?「年輕人和中年人都被一種提倡和鼓吹有所成就的生活形態所傷害」(p.159),我們一不留神就把意義建立在「成就」。
但長者與少年人一起的團契可以釐清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教會的教導常常念著「白髮是榮耀」片面的經文呼籲肯定老人的價值時,何不同時舉出以賽亞書五十八章10-11節來幫助大家一起鼓勵長者出手服務眾人呢?作者進一步點出一些現象觀念,也從信仰給予明確的導引,這部分讓人印象深刻。例如第十二章名為「照顧是二十一世紀品格的最大考驗」,這是當下台灣社會非常需要的,不論家屬還是專業照顧者。這並非在沉重的照顧工作再加上更多高調重擔,而是讓我們找到新的亮光,堅固自身的價值系統和處於得到支持的情境。
作者說,許多爭議來自不能接受「人的不完美」,「將基因學引進文化敘事,讓每個人對基因失序產生恐懼」(p.170),「醫學和神學的交會點就在拒絕或接受人的可完美性」(p.172)。可是聖經讓我們看到在這個世界,我們真的不完美還不是外表,而是內在。我們各有長處,只是特色不同,用人的眼光會看到更多不滿意的不完美。
可是人的價值不是建立在他的外表如何與功能還有多少,也不是建立在他的身分與地位,而是上帝怎樣看我們、愛我們、肯定我們,包括照顧者以及老人。另外,照顧嚴重失智失能的人更讓我們體悟什麼叫做「絲毫不求回報的無條件的愛」。因為你有時無法從表面看到對方的回饋與感謝。當然,接著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給不出無條件的愛,可是我們可以承認而日日求主陪伴我們走過。
【教會是在地老化最佳資源】
目前為了生活品質和照顧資源分配,許多國家推動「在地老化」。作者指出,社區裡的教會是政策的最佳資源,因為教會提供就近的、安全並有互信的照顧資源。一方面讓「被造於關係裡的人」,到了晚年逐漸失去社會連結時有可能不孤單,另方面也讓長者可能按才幹與經驗服務大家,即使沒什麼新的服務,也能成為後輩靈命學習的身教對象。「在持續良好的關係裡」也是避免許多疾病的預防之道,有良好的關係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健康食品,因為其中帶有複雜巨大而生活品質需要的正向元素。
筆者近年陸續碰到幾位對靈性關懷很有專業經驗的醫生也非常同意本書的看法。醫師們認為「社會死亡」(social death)對人身心折損是極其嚴重的。教會在高齡社會的使命和責任重大,但怎樣不是更多的負擔?怎樣不會變成苦笑地相互勉勵「別人」去做?這需要一步步增加會眾的看見和能力。作者提出從神學教育到老年學相關學習,都是教會要努力的領域。
例如書中引介了《高齡化社會:神學教育的挑戰》等多種已出版的著作,這是集合多個領域的專家一起發展。華人社會還有許多涉及深層問題的屬靈生活幸福感障礙等待整理,例如「尊敬長輩就是壓抑個人,家庭創傷是不能被承認的」(p.179)。書中指出華人與西方不同的問題,再討論這種文化對悶在心中的過去以及罪的問題的處理構成障礙,能突破可以預防或減少憂鬱等情緒問題和孤寂感。
【如何讓社區長者發揮能力】
作者從頭到尾引述尼西米記,分享重建和改造社會與國家,分享教會因應人口高齡化的職責,也具體的指出「暫時托顧」等值得接手的工作,以及教會怎樣舉辦懷舊與生命回顧活動等各種實際作為。當我們看到台灣教會不斷辦許多特會或者熱鬧活動,讀了這本書有許多提醒,教會面對老人增加未來應該是什麼樣子?怎樣讓老人在教會不會困窘、疏離?怎樣看到對教會周圍的老人,我們可以如何讓他們發揮能力?讓老少之間真的有實質美好的關係,而非教會走廊路過的點頭關係?
至於本書最後一章談到死亡與喪親,老實說我常在讀照顧老人和面對老年的書也會吸一口氣跳過去或不知該怎麼接受。但本書這章提醒我們想到以永生來面對死亡,「在基督的受死和復活使死亡喪命」(p.231),繼續學習不只看到與承認「復活前的星期五晚上」,也一起看見還有「星期天一大早」。讓我們一起跟隨上帝帶著平安盼望,走過晚年。建議讀者和您的教會一起讀這本書,討論您以及教會未來怎麼面對人口老化的新處境和教會周圍老人的需要,期盼日後教會有更系統的面對老年社會課程出現,讓我們都增加一些能力,因應新時代處境的需要。
★ 金齡教會的願景 A Vision for the Aging Church
作 者:侯士庭(James M. Houston)、帕爾克(Michael Parker)
譯 者:劉思潔
出版社:雅歌出版社

《金齡教會的願景》教會如何面對高齡新處境?
基督教論壇報~2013年12月0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周傳久:傳道人失智了!
★ 周傳久/媒體工作者

我有位住在荷蘭的好友漢斯,是名退休傳道人。過去數十年來他十分活躍,主要工作是國際福音廣播工作負責人,六十五歲退休後仍半職參與,快八十歲才休息。最近漢斯記憶力衰退,經診斷確定是阿茲海默症。這是繼他結褵五十年的妻子雅尼有天買菜回來突然倒下就過世後,生命中的又一打擊。漢斯早年是飛利浦工程師,常帶著廣播硬體素養到世界各地架設器材,本身也是很傑出的講道者。擅長機械和愛好音樂,他也是出色的管風琴製造者,協助許多教會音樂事工。
【活躍傑出的講道者】
1970年代,當他決定全職事奉時,眼看儲蓄要用盡,全家人在他的帶領下坐在客廳一起禱告唱詩,信靠等候神的帶領,後來有匿名者隨即捐贈經費甚至還有交通工具,讓他與家人總是夠用,這只是無數個上帝即時賜予的恩典之一。他與妻子養大幾個孩子,其中有成為牧師或國際知名的考古學家者…,他們兒孫滿堂。十八年前,筆者因台灣政府獎學金到荷蘭研習公共電視,當地教會的華人牧師陳啟猷與師母陳李湘萍介紹了他們的同工漢斯給我。
漢斯無數次帶著我到處拜訪媒體,因而成就了十八年來我一再從荷蘭公視學習成長。漢斯退休後擔任管風琴博物館志工,由於重視弱勢團體,他常為全盲的老人團體在管風琴博物館當導覽,又到心智障礙機構帶孩子們主日崇拜。看起來不容易的事,都因為他在信仰裡看待人的價值與潛能而能不斷往前走。一位這麼能言善道生、性樂觀又敬虔愛主的長者,卻在八十二歲失智了。
多年來我要去看他,他總是開車到家裡附近的火車站去接我,分享生命經驗後再送我去搭車,而且都要停好車走到月台上在荷蘭的冷風中陪我,到我上車還見他在車窗外揮手!漢斯說,台灣到荷蘭不容易,不知這次以後何時能再見到我?所以他直到接近八十歲時,還是堅持陪我到上車;這回我開車去看他,以免他煩惱怎麼接我。好不容易自己找到他家,遠遠望著他拿著拐杖,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拿拐杖,告訴我「餘生都得靠它了」。
【接受並說明自我病情】
我聽了有些難過,但也敬佩他很理性的說明自己的情況,樂觀勇敢的面對。他的眼神變得比較遲緩,以往樂在事奉的他,要我猜他現在每天做什麼?答案是「沒有做任何事」。因為記性與體能越來越差。漢斯的再婚妻子威莉原是護士,她對我說,現在漢斯失智,智力、體能退化很快。漢斯失智後越來越依靠威莉,漢斯微笑看著在廚房備餐的威莉對我說,「感謝上帝,這位女人是上帝在我失智後給我最奇妙了不起的禮物」。
現在不論見客談話或者平日生活,漢斯似乎要更多安全感而常常抓著威莉的手。我問威莉怎樣得到足夠支持而不會一人承擔壓力?威莉感謝上帝,自己退休前做了一輩子護士,一直照顧心智障礙病患。她比漢斯小十五歲,又熟悉許多漢斯年輕時的生活點滴,所以能了解漢斯所說的許多事以及他的感覺和需要。她也數給我聽,距離自家附近有哪些親友分別可以幫什麼忙。
看來她的確很專業,不止在照護技術,也在心理與靈性上提供漢斯很多安慰。她握著漢斯的手微笑對我說,「相信還可以充分照顧這個男人」。我也好奇漢斯這位屬靈長輩怎麼繼續與上帝同行?過去我在芬蘭見習老人照顧,還聽說退休牧師失智了,只要看到一群人在安養中心客廳聚集,就衝到大家中間要開始帶領聚會講道,在旁人看來似乎有點情何以堪。漢斯又如何?
【唯一記得就是神的話】
當時因為剛去過以色列,我想如以往十八年一樣,繼續和漢斯討論對畢士大池、經文的看法。但他臉色一沉,對我說不要問,記不得細節了,且似乎有點心情不好。我問他會不會抱怨失智了?他略帶無奈困擾的眼神告訴我,回顧一生沒什麼好抱怨的,想起自己的一生真是一連串的奇蹟,他為此獻上感謝,他也願意接受自己失智這個事實。
只是失智生活的感覺不好受。隨後我們一起用餐,飯後,要是過去十八年,每次在漢斯家用完餐,他都會讀一段聖經給我,這是他經營家庭生活的傳統,為了要孩子們記得上帝的話是最重要的糧食。但這天他似乎有些無助,請威莉代勞。在餐桌上,漢斯對我說,自己記性的確變差,唯一記得的就是聖經的話。這是他意在言外的勉勵。
【音樂讓退縮的他再展活力
漢斯到底失智的多嚴重?我無法立刻判斷出來。但怎樣維持生活品質卻是我非常關心的。餐後我發現威莉的大提琴教本與譜架,我表示希望她拉琴,結果漢斯為她伴奏鋼琴,拉了貝多芬的曲子以及一點聖詩。我很高興看到性格有點退縮的漢斯在我們的鼓勵下願意坐上琴椅,雖然他一再說手指老化僵硬,但是雖然音樂間斷,漢斯在威莉鼓勵的眼神下繼續彈奏,他樂在其中。我問威莉,以後我是否可以為他們做什麼?威莉表示:大概很難吧。
記得十年前就在同一間客廳,傍晚五點,漢斯打開電視向我引介BBC的招牌聖樂節目 Sound of Praise,當時《你真偉大》這首詩歌在「最喜愛的詩歌排行榜」時常名列第一。我和女兒便一起演奏這首詩歌。我看到坐在一旁沙發的漢斯眼神亮了起來,接著揮手跟著打拍子,看著左右的人然後露出微笑,隨著音樂他活躍起來。我們繼續演奏《我知誰掌管明天》,這原是我高中在林森南路禮拜堂高中組聯考前一天聚會所唱的,現在也送給他並一起讚美上帝。我們看著他越來越興奮,甚至後來他不斷以荷蘭文說:「太棒了!太棒了!」那真是美好的一個晚上。
漢斯處境很可憐嗎?我的觀察是他願意接受自己得病的事實,回顧過去充滿感謝而無怨言,這都使他的情況好些。而一旁有威莉照顧陪伴,更無疑的是上帝對這位傳道人的眷顧。兩年前很難聯想威莉的生命經驗與專長以及對早年漢斯的認識有什麼意義?如今這些都成為那為漢斯目前生活效力的恩典,這又是漢斯生命一連串奇蹟中的一環了。現在每天早上起床,威莉先端著咖啡上樓陪他在床上讀聖經,再開始一天的生活,漢斯說他現在一整天do nothing或can do nothing;但我看來,上帝還在do something,對漢斯、對威莉甚至是對於去探望他的我。

周傳久:傳道人失智了!
基督教論壇報~2013年09月0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20年來看遍獨居老人病死在家發屍臭悲歌~方荷生
★ 謝孟穎

一顆佈滿黴菌的饅頭是唯一伙食、一個人在家病了死了發臭好幾天才被發現,這是20多年前在台灣反覆上演的獨居老人悲歌~如今在號稱「台北最窮社區」忠勤里擔任里長的方荷生也曾是收屍人之一,他說那氣味一輩子忘不掉,只是那時送走第一個老人的菜鳥里長或許萬萬沒想到,「想照顧老人」這樣一個單純心願讓他走上負債千萬不歸路,也意外成為傳說中的「地表最強里長」。從20年前送出第一個便當開始、到現在可以一周5天提供300位老人吃午餐晚餐,方荷生打造的「南機場樂活園地」。
擁有全台灣最強大的食物銀行系統,超市裡頭明明還新鮮卻不得不報廢的蔬果肉品在此地全都成為「無菜單料理」、有肉有菜有湯甚至有飯後水果;來吃飯的老人們也不是單純受幫助,身體健康的替不健康的打菜、能走的替不能走的送菜到家裡,原先孤獨的老人們就此被一份食物連繫起來、有了朋友、還會相揪去看電影。「我送第一個便當的時候沒錢也沒人,但我覺得這事是對的,怎麼從一個便當慢慢慢慢發展出來?如果你覺得這事是對的,你必須有這個堅持 …」方荷生說。
一個從未受過社工專業訓練的素人里長意外做出堪稱「地下社會局長」的榜樣,方荷生與南機場一起成長的21年,一切起點來自於「堅持」。走入南機場社區,這裡不僅有著號稱「台北最強」的夜市,也有著號稱「台北最窮」的處境~屋齡超過50年的這片國民住宅原先是安置拆遷戶、淹水受災戶用的,住民們在每戶只有8–12坪小房以鐵皮、外推陽台再撐出空間,半世紀過去的南機場便成了違建密佈、漏雨淹水的社區,即便是陽光普照的大晴天,社區幽暗的走廊依然積上一灘水,一走過去就「咚」一聲被漏滴打濕。
方荷生的老家原在現今台北市大安區公所附近,6歲那年因為自家被拆遷而搬進南機場,一住便是半世紀,他說那時候台灣大家都窮,也不覺得這裡和其他地方有什麼不同;只是隔了數十年、當年在社區巷弄鑽來鑽去的小男孩成長為中年大叔選上新科里長,方荷生開始看見南機場的大問題之一:孤獨死。南機場這裡住了大量來台老兵,小時候的方荷生看老兵們是成天跑來跑去,長大後的方荷生則是看見他們老了、腰彎了、身體狀況不斷。
方荷生記得王貫英,老人家隨國民政府來台以後四處打零工糊口、又以拾荒收入買書給那時買不起書的南機場孩子們看、包括方荷生,只是方荷生長大後看見的王貫英,是一個人棲身在淹水地下室,啃著發黴的饅頭。「床這麼高,水就這麼高,老爺子就躺在那!」方荷生比了比當時積水情況,又說:「他的大同電鍋一打開裡面一顆饅頭,那饅頭像雷射球,咻咻咻~都是黴菌,他就這樣撕著吃 …沒人照顧他,他獨居。」孤獨生活的王貫英後來被送入療養院、5年後壽終正寢,但並非每個老人家都有機會得到這樣的照顧。
方荷生說:「我看到太多老人沒送醫院死在家裡,死掉老人在家臭掉那個味道,你一輩子忘不掉。」剛當上里長的方荷生時常在「收屍」,老人家生病退化跌倒到死亡的速度極快,太多獨居老人直到死後許久才被發現,方荷生開始反覆想:「我是里長,我要怎麼幫他?」後來一位家醫科醫師說可以從「餐食照顧」開始,方荷生便送出社區第一個便當~那時的方荷生也沒想到,便當竟會從1人份變成300人,也也意外送到自己負債千萬、連房子都拿去抵押。
獨居老人孤獨死的狀況在20年前的台灣各地皆有,只是南機場單身榮民多、問題更顯頻繁。一開始方荷生也試過跟台北市政府談榮民問題,但無論陳水扁、馬英九執政時期都說這歸榮民服務處管,方荷生無奈:「我知道他們是榮民,但退輔會只配備一個組長管一整個中正區,每天光清點遺物都已經清點不完,他沒能力照顧!」後來方荷生也向前台北市長馬英九直言:我贊成他是榮民服務處的,但他在台北市入籍時間比你長,他是『台北市民』。
政府不做,只好自己來做~方荷生從沒學過老人照顧也沒有社工專業,他乖乖聽著家醫師建議的「餐食照顧」,開始替社區走不動的老人家送便當,送便當的同時也可以與老人家聊聊天、了解身體狀況,後來方荷生才知道原來這就叫「社工訪視」。一個兩個三個,方荷生送的便當越來越多、被老人家們記得的同時也開始建立起連結,訪談過程中一個老人走過去,方荷生說:「像現在這個老人搬到我們社區兩個月,住在地下室,他什麼都不記得,只記得我而已。」
儘管方荷生從未學過社工專業,做著做著卻發展出一套送餐模式。其一,接受送餐服務的老人家一餐需要自行負擔20元,為何要給這錢,方荷生考慮到了對方的尊嚴:「老人不吃『嗟來食』。」給錢吃飯對老人家來說就是天經地義了,如果要出遠門不在家也可以提前告知、那幾天就不收錢,透過這機制方荷生也可以知道老人家到底是失蹤還是一切安好:「送餐的意義不是只有給他餐、不是只給他便當吃,我們是要跟他連結、知道他狀況,有溫度的有感覺的。」
至於一餐20會不會太便宜?方荷生說這裡不檢視「資格」,只看你是否符合社區的送餐規則:「這些老人家能不能拿到社會局補助對我來說不太重要,只要他有需要、把20交給我,我就願意送。」方荷生還把社區供餐分為「送」、「供」、「共」三種~「送」是服務無法下樓的長輩,每周一到周五的中午晚上固定由社區志工送餐到家;「供」是請走得動的長輩親自到樂活園地的廚房拿供餐;「共」則是共食,願意跟其他老人家一起坐下來吃飯的,就直接在樂活園地用餐。
說起為什麼會有作為廚房的「樂活園地」誕生,這又是另一個意外了,方荷生在2010年得到國防部的閒置土地,便在隔年想到可以來做「廚房」,原先是因為用餐的老人家越來越多、去店面買便當的支出已讓人吃不消、決定自己煮,但那時方荷生也看見另一群隱形的「獨居老人」,這些老人雖然不是一個人住,卻一樣有孤獨之時。「我發現太多像我們這種年紀的白天要工作不在家,剩下的爸媽、老人家自己要在家吃飯,老人自己在家心情就不好,要等到你回家,你才會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吃飯 …」
就這樣方荷生的送餐服務又擴大了,把那些白天沒有子女陪伴的老人家也一起拉進樂活園地,老人也有機會在這裡交到新朋友,不再孤單。談起供餐服務最重要的是什麼,方荷生說一個星期裡「做1天叫『辦活動』,做5天才能叫『照顧』」。方荷生想做的並不是偶一為之的里民活動,而是可以天天確實讓老人家吃到飯、照顧到老人家的穩定供餐,問題是錢從哪來?政府能給的補助極為有限,雖然後來方荷生有了廚房,20多年下來也已負債千萬,「前幾年都是自己算錢,錢不夠就去貸二胎,被女兒抓到的話她就會抓狂」。
不斷燒錢的情況下,方荷生想到了極佳的解法,即「剩食再利用」。所謂「剩食」並不是剩菜剩飯,而是基於企業管理被浪費掉的食材~都市傳說裡大賣場會將過期生鮮重新包裝上架,方荷生看見的事實卻是大賣場天天將期限到了食材「銷毀」、咚咚咚地一份份丟進垃圾桶裡。「那垃圾桶裡青菜很漂亮、肉很漂亮、麵包很漂亮!你媽媽如果買一包青菜回家放3天、菜還很漂亮,她會丟垃圾桶還是拿來炒?她會拿來炒,但在這裡是要丟掉的!」
方荷生當下真的傻眼:「我又缺錢又缺菜,我要照顧幾百個,你這拚命地丟 …沒辦法,對企業來講他一定要丟。」眼看能吃的東西變垃圾、企業還要再花一筆清理費,方荷生便試著去跟家樂福基金會談「雙贏」方案,那些要丟掉的食材由里民親自載回去,要吃什麼就看今天家樂福丟了什麼,完全就是傳說中的「無菜單料理」,從桂林店開始做著做著竟也擴及全台:「這些企業省掉處理費,還可以做企業形象 …不能賣不代表不能吃,我讓企業相信我、把東西給我,這模式在台北成功了,全省家樂福也開始跟著做。」
方荷生談合作的企業也越來越多,知名火鍋店「石二鍋」為了美觀挑掉的醜蔬菜還很新鮮、他整桶抱回來炒,大飯店總舖師雕花削下來要丟的水果他也抱回社區打成極鮮果汁,賣場「美廉社」逼近效期盤點下架的調味料跟泡麵當然也還可以用,至於每天難免有賣剩麵包的「哈肯舖」,方荷生把麵包載回來進入「惜食中途島」冷凍,作為一星期裡沒有供餐那2天的存糧。
一切的巧思都是插在企業既有的報廢程序裡,企業不需要額外花錢花人力整理、只需將本來就要丟掉的食物給方荷生處理,這般設計讓雙方都受惠,就連環南市場的菜販也開始提議要把賣不完的菜給南機場。當然,省下食材費不代表方荷生的債務就可以一夕還清,但看看20年來做出的成果,方荷生依然無悔~最最重要的,或許是這過程裡被照顧的人也能幫助其他人,整個社區被送餐連結在一起,形成互相照顧的網絡。
「被我照顧的對象不代表不能當我的志工,爺爺奶奶中午要一起吃飯,誰挑菜最厲害?阿嬤。她是被照顧,但她也可以幫我、她只是家裡中午沒人陪吃飯,有些阿嬤來都會說:『里長你閃啦,我們來挑菜!』」方荷生笑。身體還健康的老人家可以幫忙送餐給無法出門的老人家,到樂活園地坐下來吃飯的老人家裡10個有8個行動不便的、在餐廳很難穿梭自如去夾菜,剩下2個還能走能跑的就幫忙打菜,「我們用健康長輩來照顧不健康的長輩,他幫他打菜,這是互相幫忙,不是他只會接受我們的幫助。」
共餐過程裡老人家也會交到新朋友,有的老人家一邊挑菜一邊聊天、有的則是相揪去看電影,本來各自孤立於房間裡的老人們就這樣被連結起來,方荷生在照顧上也輕鬆許多,老人家們會相揪、揪不出來就知道有狀況、有狀況也會幫忙送醫,一切都已不是單方面的「慈善」,而是整個社區長成互助的模樣。20年前當上新手里長的方荷生完全不懂如何照顧到社區老人,處理一個兩個三個老人的喪事以後慢慢摸索才長出現今南機場的照顧模式,看著現今高齡化與貧富差距拉到的社會裡也有許多新手里長面臨一樣困擾,方荷生很願意教。
也相信社區一定做得起來:「我的東西可以被複製也可以被切割,如果沒錢沒資源也可以從其中一樣先開始做起。」這套模式被複製的對象並不僅老人服務,方荷生統籌全台灣的食物銀行,近期也到台南一所科技大學講課,那地區需要服務的對象是新住民與低收入戶,雖然不是「老人」,如何穩定地供應食物、如何讓社區產生互助,背後運作原理是互通的:「不管課後輔導、老人供餐,你想做哪一項我就教你!我常說這沒有專利,你願意經營下去,碰到問題再來問我。」
從新手里長走到今(2019)年得到「總統文化獎」的肯定,方荷生說這也是21年來累積下來的,能否做出成績來,就看「堅持」在哪:「如果你覺得這事是對的,你必須有這個堅持~我們需不需要政府資源?雖然給得少,還是需要,有基礎以後我們再慢慢讓他長大。」長照要成功,就要讓社區長大~這就是方荷生21年來的核心理念。
從一個便當做到穩定每周5天供300人兩餐,方荷生認為能做成這樣也是必須依靠社區的力量,甚至一個長大的社區還能照顧到鄰近的社區,一步步向外推,讓更多人受到幫助。「有人會跟我說『里長,這社區沒有你就不行了』,我說沒有,全台灣都有方荷生!」說到這裡方荷生又笑得更開了。確實當今全台灣都有「方荷生」,他的模式可以在各地永續運行,人們說他是「地表最強里長」、「地下社會局長」,這封號,真的當之無愧。

20年來看遍獨居老人病死在家發屍臭悲歌,他負債千萬送便當意外成為地表最強里長
風傳媒/名人真心話~2019年11月2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從憤怒到依賴,他把護理之家當成家
★ 郭庚儒/報導記者

一名61歲的永祥伯伯,2年前因中風失能臥床,而入住清福護理之家。他在剛入住時,除了左側癱瘓、口齒不清、口水直流以外,也須使用置尿管,甚至連用餐及飲水,都會經常嗆咳。清福護理之家護理長陳芳琳指出,永祥伯伯面對突然中風失去生活自主能力,需要他人照顧,呈現否認、憤怒的態度,以致剛入住時精神及情緒非常低落,發生拉扯尿管、不遵從照護、亂發脾氣及辱罵工作人員,曾是非常不合作的病人。
陳芳琳護理長表示,儘管永祥伯伯種種不適應的行為,帶給工作人員及家屬極大的困擾;幸好,在家人時常探望及機構同仁的無數耐心的安撫、鼓勵之下,永祥伯伯終於慢慢接受現實的病況,放下身段信任機構同仁專業的協助及訓練。經過一番努力,永祥伯伯在清福護理之家團隊的細心教導下復健,現在不僅已經移除尿管,語言障礙及嗆咳也大幅改善;更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與其他住民泡茶聊天,把清福當成第二個家。家人與照護團隊也期望,永祥伯伯能儘快恢復到生活自立,並回家安享天倫之樂。

從憤怒到依賴,他把護理之家當成家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2018年02月0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人人都有光環?七脈輪揭開能量奧秘
★ 黎佳燊

有的人會散發一種親切溫暖的氣場,有的人卻總讓人覺得難以相處,古代醫學將其解釋作人體光環(Aura)效應,應用在今天世界的邏輯,您可以將它可理解成,人體外圍一層「看不見」的能量氛圍(Vibes)。當然,這種神秘又帶有懸疑色彩的論述,並非人人願意買單,但對信者來說,光環乃是身體、情感、心靈的實質彰顯,本文將帶您探討其中的奧秘,一起來看看吧!
人體光環的概念可追溯自古埃及、印度、希臘、羅馬時代,當時的人相信每個生命體都有屬於自己的能量場(Energy field),當然也包括了人類。它被描述為一團圍繞著身體的發光能量體,且會依一個人的性格和情感經驗,改變其幅度和顏色。
如果您看過《七龍珠》或《火影忍者》這類的卡通動漫,也許就能更容易明白。因為劇中角色在進入戰鬥模式時,身體會一貫地發出巨大能量,並在外環繞包裹著要角。但在現實世界中,一般人是看不見光環的,只能憑感覺和想像。不過老一輩的人可能會相信擁有靈視(Clairvoyant,或稱透視)的人能輕易看穿表象。
另外有一種方式,就是透過光環攝影(Aura photography),去捕捉人或物體的光環,不過這需要利用特別的相機才行。原理在於用專門的演算法,找出與光環相對應的顏色。若要讓照片呈現橢圓形的人體光環效果,克里安攝影技術(Kirlian photography)會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您和大部分的人一樣,沒有光環攝影器材,則可以試試周邊視覺(Peripheral vision),或對著鏡子瞇眼,也許能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看到光環的影子,但這非常仰賴專注力和不斷的練習。
以人體光環來說,我們的能量場結構可分為4個部分:內部光環(Inner aura)、健康射線(Health rays)、健康光環(Health aura),以及外部光環(Outer aura)。人一般能看得到的光環,通常指的是外部光環,它會呈現像倒立雞蛋的形狀,而且顏色多元;隨著一個人的靈命成長,其光環也會逐漸增大。
根據美國希塔療癒師(Theta healer)凱瑟琳·格雷斯(Kathryn Grace)的說法,人體光環大致有7個脈輪(Chakras)面向,意指印度瑜伽中的人體能量中樞,而每個面向有各別的顏色表徵,以下一一列出。請您留意,雖然顏色的變化從某種層面正詮釋您的生命狀態,但它也會隨著您的情感經驗而改變。所以,即使光環顯示黯淡無色,也毋須過於在意,慢慢調整至健康的生活步調就好。
① 物理光環(Physical layer):是最靠近肌膚的一環,象徵身體健康和五官感知,對應的脈輪為海底輪(Root chakra),代表色是紅色,表示其身分、工作、家庭、權柄、價值觀,可透過脊柱末端感知。一個人的光環若是紅色,則表示他的生活處於穩定階段。
② 情感光環(Emotional layer):當一個人的情緒出現變化,這個光環就會出現了,它也是連接其它光環的關鍵角色,讓人從愛自己,轉向關心他人的需要。其對應的脈輪為骶骨輪(Sacral chakra,或稱生殖輪),代表色是橘色,象徵感情、關愛、性愛,可透過腹部下方感知。光環若有橘色的元素,表示一個人的情感豐富,且獨立現實。
③ 心理光環(Mental layer):屬意識狀態中使用最頻繁的一環,因為它負責理性思考和邏輯,我們經常用它學習、工作、專注,以及執行自我信念和夢想。對應的脈輪為太陽神經叢(Solar plexus chakra),代表色是黃色,可透過腹部上方感知,擁有此光環者會力求實現自我價值,以及獲得世界的認可,他們總是充滿好奇且樂觀。
④ 星體光環(Astral layer):此為較敏感的的一環,是人類學習愛自己的印記,可透過胸口感知。對應的脈輪是心輪(Heart chakra),代表色為綠色和粉紅。既然此光環位在心臟部位,它當然表示愛和同理,擁有這顏色光環者通常很親切友善,且懂得對他人寬恕。
⑤ 靈體光環(Etheric layer):此光環重視心靈交通,藉由彼此坦承談心,他們能幫助彼此變得更成熟。對應的脈輪為喉輪(Throat chakra),代表色是藍色,可於喉嚨末端感知,擁有此光環的人相信良性溝通的重要性,他們非常懂得傾聽他人。
⑥ 直覺光環(Celestial layer):有人說,這是人的「第三隻眼」,因為它能幫助我們省視自我本能和直覺,並看清所設立的目標與夢想,有在練習瑜伽的人或許不陌生。其對應的脈輪就在額頭中間,代表色為紫色。它象徵人心中的渴望,對靈性敏銳的人甚至可能還能開啟「小通靈」的能力呢!
⑦ 因果光環(Causal layer):為最後一層光環,其帶有合一與調和的意義,換句話說,它能綜合前面6種光環以達到平衡。對應的脈輪是冠脈輪(Crown chakra),代表色為白色,可透過頭部感知。相對的,倘若光環有黑色的元素出現,亦表示您最近可能有負面思想和情緒,這會攔阻健康能量的流動。事實上,人體能量場和我們的實質身體不但有密切的關係,甚至相互影響。
舉例來說,若皮膚出現傷口,或不慎扭傷,其對應的能量場也會有破口,印度醫學稱之為氣(般尼克)滲漏(Pranic leak),若放任不顧,恐引致氣虛(Pranic depletion),使光環顏色呈現灰色。但能量場的氣過多也不好,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您可以多多從事修復和淨化光環的活動,像是對自己說正面肯定的話、冥想,進行內在醫治、聲頻療法(Sound & Vibrational Therapy)等等。再次溫馨提醒您,光環會隨著人的心情和情緒而產生變化,它只是身心靈連結的其中一個管道而已,慢慢用心體會和認識自己,並學習接納自己,往往才是迎接健康人生的不敗法則。

人人都有光環?七脈輪揭開能量奧秘
Hello 醫師/黎佳燊~2020年05月2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年屆四十,步入中年空虛與無力感?
★ 編輯部/綜合整理

「到了這年紀,卻沒有什麼想做的事。一輩子都在忙家務,根本沒想過自己可以做什麼。孩子們長大了開始忙學校的課業,獨自面對空蕩蕩的家裡,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現在唯一能做的,好像只剩下等著老去…」「過去在公司曾經做到很高的職位,但為了照顧家人,不得已只好選擇離職。已到了這個年紀,卻沒有動力重返職場。很多人都說現在才是開始,甚至比年輕時更拚命、更努力,不明白為什麼我會變成這樣?」
有些人過了四十歲,依然充滿熱情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但也有人反而在此時失去生命的動力。一想到未來還有四十年,或更長的時間,便備感壓力;面對四十歲的空虛和無力感,他們心力交瘁,開始懷疑自己:「這一路走來到底為何而忙?」甚至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會有這樣的反應,一點也不奇怪,這是步入四十歲後會有的症狀。體認到自己和生命的限制,不全然是壞事。
我們都活在既定的限制裡,地球的資源有限,時間也是有限的。死亡,更是每個人這輩子都擺脫不了的限制。雖然四十歲離死亡感覺還很遠,但對失去生命動力的人來說,每一刻都像是走在懸崖上。不管哪種信仰,最終還是要面對死亡,於是人們不再對這些準則深信不疑。生活失去信仰準則的人們開始陷入空虛,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各自空虛、各自寂寞,可是卻有很多人,不想擺脫這份空虛,反而渴望沉浸其中。
「空虛」是一種現代社會的文明病。然而,媒體卻大肆渲染,不停鼓吹洗腦人們,靠購物來排遣空虛。要擺脫空虛,必須先意識到自己是有極限的,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依靠。那依靠可以是人、宗教,或是追求新的夢想,也有可能只是單純需要休息而已。當陷入空虛時,要注意的是,不要忽視自己的情緒感受。如果放任這樣的情緒不管,或許不會立即出現問題,但最後還是有可能會受傷。因此,不要逃避或刻意壓抑內在的空虛感,陷入空虛時也不必太焦慮,稍微放輕鬆,給自己一些時間,好好陪伴自己就行。
當無法輕易改變現況時,總會讓我們感到挫折,因為無法突破這個界限,內心陷入空虛。跳脫的方法之一,就是尋找自己的精神寄託。像電影裡的娜塔莉,雖然無法實現改變世界的夢想,但她善盡職責,當好一位妻子、母親和老師。當她的學生批評她是落伍的上一代時,她沒有反駁辯解,而是坦承自己老了、變了。雖然徹夜未眠躺在床上哭泣,但隔天還是一樣以從容自在的神情,坐上火車。回到家後,身邊有心愛的孩子和可愛的孫子,縱然家人不理解她,她只能把悲傷藏在心底,但對她來說,和家人在一起,就能讓她感到快樂和幸福。
她沒有假裝堅強,反而盡力享受生活中的幸福美好。她坦然接納自己的脆弱,不武裝自己,隨順自然地面對一切風浪。雖然放低姿態,卻未放棄生命的尊嚴,她比二十、三十歲時,活得更精采燦爛。為了讓生活維持平衡,即使內心稍微失衡,但能在迷惘中重新找回重心時,反而會讓自己站得更穩。迷惘沒什麼不好,軟弱也一樣。之所以會害怕,是因為怕軟弱被看見,承認自己的軟弱,反而會為自己帶來勇氣。
四十歲正是時候,去擁抱你的軟弱、空虛和內在的黑暗!四十歲的你,或許會比年輕時更迷惘、更軟弱。因為到了這個年紀,已經不會再有人給你答案,困惑時彷彿只剩下自己,待在最黑暗的角落中獨自摸索。不過,你也已經明白,生命並不需要無止盡地驅逐黑暗,而是去擁抱一部分的黑暗。因此,透過深刻的覺察和體悟,步入四十歲後,可以讓人生重新開始。(本文摘自/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不安是人生課題未解,重新盤點現狀,找到最值得努力和期待的事/采實文化)

年屆四十,步入中年空虛與無力感?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22日


衰弱非疾病,是一種狀態!六大健康警訊要注意
★ 林怡亭/報導記者

您過去一年是否曾跌倒、體重突然減少三公斤以上,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如果有的話,要小心可能是衰弱的徵兆!除此之外,有失智症、憂鬱症、營養不良和慢性疾病的長者,也容易有衰弱的風險,若能提早發現家中長者健康異常的狀態,盡快尋求社區資源的幫助,才能夠預防及延緩衰弱情形的發生。
依據國民健康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結果也顯示,年齡越高衰弱比率越高,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因為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鎮定藥物、多種藥物,而增加跌倒的機會,以致骨折、失能、住院。
為達健康老化的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8年公布新版的高齡整合照護指南,「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6大項目。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行動能力則如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營養狀況像是過去三個月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憂鬱情形如過去2週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等。若發現評估結果有任一項異常,應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

衰弱非疾病,是一種狀態!6大健康警訊要注意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10日
台灣人更長壽平均壽命80.9歲!台北市醫療資源充足活最久,老年人更該注意三項疾病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11日
☆ ☆ ☆
業障迷思1096輯~照護
業障迷思1095輯~老化
業障迷思1094輯~憂鬱
業障迷思1093輯
業障迷思1092輯
業障迷思109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