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20

公益探討1093輯~老人關懷★★★

新增說明文字
☆ ☆ ☆
為了照顧泰北老榮民,她遠離繁華守護孤老
★ 張翎慧

邱淑芬,原是泰國曼古繁華生活的人生勝利組,因為難以割捨對位於泰北清邁熱水塘榮民之家四位老兵們的愛,無怨無悔的捨去曼谷的便利與繁華,毅然決然走入清邁芳縣回歸鄉間,定居在這塊位處山區的地方,只為了就近上山關懷亞細亞的孤老們。走進位於泰北芳縣熱水塘村裡的榮民之家,在這裡,沒有喧嘩的嬉鬧聲;沒有鄉間鄰里的互動;沒有兒孫承歡膝下的歡愉,只有矗立一旁刻有一百七十一位已故戰士的墓碑,還有幾幢空蕩蕩的老宿舍,以及仍在高空中飄揚的青天白日滿地紅。
泰國清邁芳縣熱水塘榮民之家,原有將近兩百位退役的戰士居住在此,歲月流逝,無情地帶走了一條條曾經征戰沙場的勇士。現存的四位老兵,都在十七、八歲就從軍,經歷一場又一場無情地戰役後,為了取得居留權,必須協助當地政府開疆闢土。而今,歲月帶走了他們的年少與健康,沒有親人、沒有家,剩下的只是懸掛在他們心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你很難想像,每當有任何一位老菩薩往生,住在這裡的老兵們就會集體生病,我後來想想,那是因為他們內在潛藏的恐懼引起的生理反應,因為他們都在想,下一個會不會就輪到我 …」
陪伴著老兵們走過病、老、死苦,邱淑芬深刻感受到時間是不等人的,為了把握更多和老兵們互動的機會,邱淑芬毅然決然賣掉曼谷的房子,由曼谷遷居清邁。以往一個月一次的關懷與訪視,每看一次,邱淑芬的心就難過一次,「慈濟人來清邁已經二十多年,照顧這些老兵,病的病、殘的殘,看著他們一個個走掉,我好想再多給他們一些什麼……」也許是這一分「放不下」的心,促使邱淑芬選擇定居清邁,就近照顧僅存的四位老兵。
「我現在,三天兩頭就上山看看他們,做做蛋糕和小點心給他們吃,過年到了!就買幾件新衣服讓他們穿,看到他們信任與開心的笑容,我的心也就安了。」一分不捨,造就一段誠摯地善緣,「我原本不太會做飯,為了這幾位老菩薩,我學會了好多中式料理,例如做蘿蔔糕、蛋糕、擀水餃皮包水餃等等,只要老菩薩們想吃,我就有求必應。」邱淑芬用愛老父親的真情,愛滿老兵們孤寂無依的心。
將愛灑播在泰北,這一份願力源自於十八年前跟著海外營隊,回到高雄八卦寮環保教育站,看到了一位年約七、八十歲的環保年長志工利索地捆綁、摺疊著,就像豆腐塊的報紙,邱淑芬忍不住向前擁抱了她,在牽起老菩薩布滿粗繭雙手的那一刻,邱淑芬頓時明白,原來這就是會做事的雙手。「那雙粗糙到讓我驚訝的雙手,原來這麼會做事 …」
卸下「貴夫人」的光環,不再追求外在保養,也不再僅是做個美美的志工,邱淑芬決心洗淨鉛華,從「心」開始學習,做個到位又莊嚴的「人間菩薩」。「以前的我,可以為了買個包包專程飛到法國,手上一臺筆電專門看股票,一天到晚和一群貴婦吃飯、喝下午茶 …」總是笑臉迎人的邱淑芬,停留在她臉上的貴氣不變,多的只是那一分發自內心的喜樂與滿足。捨去繁華後的真實,讓邱淑芬深刻地體解到走入苦難,膚慰貧苦的日子,才是最踏實有意義的人生。

為了照顧泰北老榮民,她遠離繁華守護孤老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2月01日


中醫公會:中醫照顧入社區,廚房當藥房
★ 王志清/台北報導

時序即將進入立冬養生季節,為向民眾宣導正確的冬令進補觀念,由衛生福利部長照司、台北市政府、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主辦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承辦「2019年中醫藥長照服務嘉年華」,將於11月10日在永樂市場廣場展開;活動現場將會發表常用立冬進補健康飲食養生藥膳。 「十全大補湯」、「藥燉排骨」,這些民眾耳熟能詳的食補,都是傳承千百年的保健良方,而且只要在廚房就能料理,輕鬆養生無負擔。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林源泉中醫師說明,這些食補藥方價格平易,個人可隨需要添加西洋參;又或如藥性溫平的管花肉蓯蓉。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活動中也會針對樂齡、銀髮族的需要介紹失智症患者足藥療法、失智症的中藥茶飲、耳穴壓豆預防保健等食療或保健方法。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舜穀醫師表示,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面對失智症如果同時加入中醫方式治療,嚴重失能比率得以改善。
林舜穀醫師舉實驗結果說明,聯合醫院與中國醫藥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分析了9,438名台灣的失智症患者,其中有4,094名(43.4%)接受中醫和西醫的聯合治療。在5年的追蹤期當中,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僅有21.8%(894名)患者因為嚴重的失能;相比沒有接受中醫療的31.5%(1,683名)顯著的更低。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黃健榮表示,無論是居家食療或社區長期照顧,中醫都是最好伙伴;他期待盡公會之力,民眾更了解中醫,也讓政府推動長期照顧政策發展日益茁壯。

中醫公會:中醫照顧入社區,廚房當藥房
台灣大紀元◇養生運動~2019年11月06日


從憤怒到依賴,他把護理之家當成家
★ 郭庚儒/報導記者

一名61歲的永祥伯伯,2年前因中風失能臥床,而入住清福護理之家。他在剛入住時,除了左側癱瘓、口齒不清、口水直流以外,也須使用置尿管,甚至連用餐及飲水,都會經常嗆咳。清福護理之家護理長陳芳琳指出,永祥伯伯面對突然中風失去生活自主能力,需要他人照顧,呈現否認、憤怒的態度,以致剛入住時精神及情緒非常低落,發生拉扯尿管、不遵從照護、亂發脾氣及辱罵工作人員,曾是非常不合作的病人。
陳芳琳護理長表示,儘管永祥伯伯種種不適應的行為,帶給工作人員及家屬極大的困擾;幸好,在家人時常探望及機構同仁的無數耐心的安撫、鼓勵之下,永祥伯伯終於慢慢接受現實的病況,放下身段信任機構同仁專業的協助及訓練。經過一番努力,永祥伯伯在清福護理之家團隊的細心教導下復健,現在不僅已經移除尿管,語言障礙及嗆咳也大幅改善;更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與其他住民泡茶聊天,把清福當成第二個家。家人與照護團隊也期望,永祥伯伯能儘快恢復到生活自立,並回家安享天倫之樂。

從憤怒到依賴,他把護理之家當成家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2018年02月0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我媽中風又失智喊崩潰,好在他這樣做
★ 李依如 報導

社團法人彰化縣戀戀半線失智協會舉辦失智家庭照顧歷程分享座談會,全方位藝人汪建民受邀主講,與現場家屬們分享自身陪伴失智母親之心情及尋求協助資源的過程。汪建民呼籲並鼓勵家屬,千萬不要認為照顧是「家裡的事」而不願意說出來,一定要敞開心扉、善待自己,照顧路上才不會孤單。汪建民於分享座談會中說:「媽媽失智後,完全變了一個人,講話非常尖酸刻薄,還會罵髒話,流露出的眼神讓人看了害怕,當下完全愣住,只覺得那是我媽媽嗎?」
目前汪建民與妹妹合力照顧中風又失智高齡83歲的母親,這樣漫長辛苦的照顧路程中,他最心疼也最感謝的人就是妹妹,因為演藝人員經常東奔西跑,有妹妹作為後盾,汪建民才能夠放心地繼續演藝工作,如果沒有妹妹,絕對撐不下去。母親失智後無法下廚,為了找尋媽媽的味道,汪建民在網路社群開了直播美食節目,一邊下廚一邊與觀眾互動,從作菜過程中,回憶媽媽以前的手藝。他笑說:「雖然跟媽媽的味道差遠了,但下廚時想起過去在廚房看著媽媽作菜、跑腿買食材的兒時記憶,心裡總是暖暖的。」
汪建民平實誠懇的語氣,敘述陪伴失智母親的點滴,更說出照顧者心聲,他鼓勵在場的家屬們,照顧路程就像一場看不到盡頭的馬拉松,不知道終點在哪,所以一定要敞開心胸尋求協助,也期待大家找到屬於自己的照顧模式。彰基失智症中心主任王文甫醫師表示,彰化縣戀戀半線失智協會成立將五年,在理事長詹麗珠博士的領導之下,協會提供失智家屬可以互相學習及相互討論的園地,今年特地邀請藝人汪建民和大家分享失智家屬照護的負擔及壓力;希望有更多的夥伴一起加入,分享照護心得、互相彼此打氣。
彰化縣戀戀半線失智協會理事長詹麗珠博士表示,大家往往會將焦點放在失智者身上,而忽略照顧者需要被支持,若不知道如何找尋資源、對外求救,經常成為「隱形病人」。戀戀半線失智協會舉辦各式醫學講座、照顧技巧課程、紓壓工作坊、戶外之旅等活動,並提供各項資源連結、互助團體的平台;就是希望共同推動失智症預防、治療及照護工作,以提昇失智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

汪建民:我媽中風又失智喊崩潰,好在他這樣做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19年12月18日
媽媽往生她送蛋糕,感謝護理師照顧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3月04日


社區關懷據點將開課,感控護理師先授防疫課
★ 鄭可欣

「社區活動正確把關,第一線做好防疫」面對下週社區關懷據點活動即將開跑,志工們集合進行防疫工作的宣導與推廣,希望把正確的觀念帶入社區,加強防疫重點。課程結束後,也將額溫槍、酒精乾洗手,相關的物資發放給各個社區據點,對抗這波肺炎疫情,人人戒慎虔誠。花蓮社區據點的活動即將在下周陸陸續續開站,慈濟基金會率先替社區志工舉辦防疫培訓。日前特別邀請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感控護理師張淑萍,向據點志工說明如何做好防疫措施;例如到醫院要載那種口罩?耳溫槍要如何使用?等觀念,給予幫助。
有志工表示,藉由活動能多認識了解防疫的重點,如同護理師指導的什麼樣的口罩是外科口罩,它的功能是什麼,還有一般的布口罩,只有防塵、防髒空氣的功能,其實並沒有防菌的效果,下週開站時會把正確的觀念帶入,也同時能幫助社區民眾觀念的釐清。另一名志工則覺得獲益良多,他指出,會把這些訊息帶到據點去,讓據點的阿公阿嬤可以了解到要怎麼正確的使用口罩。
活動的防疫重點除了口罩之外,同時也指導志工要怎麼正確的測量體溫和消毒,並鼓勵勤洗手與環境消毒。慈濟基金會慈發處專員吳季春說:「據點大概在下個禮拜,會陸陸續續開站,因此防疫工作成為志工首要學習的重點,特別在行前開設防疫課程,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同心努力,對抗這波肺炎疫情,人人戒慎虔誠,讓長者安心。」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感控護理師張淑萍教導大家如何使用口罩,並示範,她表示,正確的口罩戴法與丟棄方式,以綠、白兩色的外科口罩為例,白色織布為主要防止病毒層。如果是「病患」,或恐怕將病毒傳染給他人的,應將白色織布罩口,白色在內、綠色在外。如果是「健康者」則反之。此外,口罩也不能隨便丟棄,以綠、白外科口罩為例,口罩丟棄正確方式都是綠色在外,向白色層捲收,將可能沾染病毒的白色層捲起來後再丟棄。

社區關懷據點將開課,感控護理師先授防疫課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2月1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企業獻愛心,亞東醫院提供免費長照申請
★ 游尚智/好醫師新聞網

台灣已經邁入高齡社會,但在現階段居家照顧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許多家庭因必須獨自面對失能家人的照護而陷入困境。創建70年的遠東集團,為回饋社會,特別委任旗下的亞東醫院執行「愛長照,陪伴零距離」的居家服務計畫,提供7,500小時免費居家照顧服務給貧困弱勢家庭,並且幫助家屬學習專業照顧技巧。亞東醫院於1月13日舉行7,500小時愛長照記者會,公布這個國內第一個由民間企業提出的馬拉松式長照公益計畫,截至目前的執行情形。
從2019年7月啟動至12月底,「愛長照,陪伴零距離」居家服務計畫,已服務797人次,服務時數達1,443小時。受照顧者只要是達到衰弱等級,無任何年齡限制,家中經濟條件近貧及照顧困難皆可。而且是無自費負擔,並且從出院當天就可以申請,讓患者從醫院到自宅無縫接軌。亞東醫院林芳郁院長表示,這個計畫是為了幫助未領有政府照顧補助,但又真正需要幫助的近貧家庭、身障貧困家庭和近貧照護困難家庭。未來公益時數7,500小時用完之後,已確定會有其他公益基金投入這場愛心接力。
除了企業的愛心挹注之外,這個公益計劃還出現了20多歲的「i世代」(1997年網路問世以後出生的人)居服員,且整個計畫的居服員平均年齡只有42歲,跟過去長照服務人力,多半以50歲左右,甚至更高齡的人為主頗為不同。如今「i世代」帶著熱血和單純的愛心,以及強健的體力進入長照服務人力市場,不但肯定長照的「居服員」是一份值得年輕人投入的職業,也可望提升台灣的長照產業服務品質。

企業獻愛心,亞東醫院提供免費長照申請
match 生活網~2020年01月13日
109年臺南市免費全口活動假牙申請開跑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1月21日


新型態出租式樂齡宅,結合全方位健康生活圈
★ 李依如/報導記者

超高齡化社會來臨,健康老化是每個人最重要的功課,不同以往傳統的養兒防老的觀念,不少人即早規劃養老計劃,各大企業積極進攻銀髮住宅商機,就連國內金融業也在板橋打造全新出租式樂齡宅;不只設置健身俱樂部,滿足各種年齡層的健身課程,加上醫療診所大樓及旅館大樓三大區塊,軟硬體服務完備,可滿足食、衣、住、行、育、樂、醫等七大生活需求,打造涵蓋 0~100 歲生命周期的全齡化生活圈。
為推廣全民運動,業者興建的樂齡宅專屬健身俱樂部亮相曝光,總共三層樓,一進大廳的蹦極教室,利用自身活動度與彈力吊索交互作用,可避免在運動過程中對關節造成損傷;二樓則是健身房團體教室,擁有格鬥區、TRX教室以及各式健身器材,將提供一對一教練指導;採全面落地窗透光設計,更顯優雅環境;三樓則是室內游泳池、水療池、岩盤浴等設備,其中水中腳踏車也是一大特色。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水中腳踏車在歐美風行多年,運動方式是將固定腳踏車半淹沒於水中供練習者踩踏,利用水的散熱性、流動性及阻力,對腿部和臀部脂肪的燃燒有更好的效果,不但加速血液循環並燃燒脂肪,藉由水中浮力同時還能減輕關節負擔。此外,呼應全齡健康議題全新規劃的樂齡宅,除了引進高檔月子中心、養生餐廳,動態的健身活動之外,也推出多樣化的休閒活動。
像是瑜珈教室、陶藝教室以及茶道教室,更引進美容美甲、護膚桑拿等等服務,針對不同年齡層,期盼營造出全方位健康生活圈,隨時為住戶管理健康,滿足國人退休後高品質的生活需求。以健康生活做為訴求,邁入第39屆的摩天大樓登高大賽,今年活動主題「為全齡健康而跑」將於1月4號登場,本次報名費如同往年捐作公益之外,配合樂齡宅即將開幕啟用,報名參加即享有多項課程體驗券,提供熱愛運動的登高之友,更豐富有趣的健身活動,期望透過登高大賽,鼓勵全民養成健康運動習慣,一步一步跑出健康人生。

新型態出租式樂齡宅,結合全方位健康生活圈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19年12月2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為獨居老人大掃除,以行動表達關心醫療大動員
★ 曾正豪/健康醫療網

為幫助病患平安過好年,在花蓮慈濟醫院長林欣榮、副院長許文林、何宗融帶領下,四十多位院內醫護、醫檢及行政同仁前往榮光社區,替長期在花蓮慈院門診治療的施先生修補房屋,主要因施先生八年前出現突發性中風,造成左半邊身體無力,儘管照居服員每周三天給予居服協助,但仍無法維持一定品質的生活環境,連家中牆壁都出現有半個手掌大的破洞。
★ 不忍照顧戶居住環境差,花蓮慈院動員大掃除
這名施先生長期獨居,除了長期門診追蹤糖尿病,也因後續引發的視網膜病變與心臟不適,都定期在花蓮慈院門診治療;花蓮慈院社會服務室副主任顏靜曦指出,施先生因認為自己花費不多,因此只願意靠著政府幾千塊補助生活,希望能把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因此為提供施先生更安全的環境,修補房屋破損成了這一次大掃除的重點之一。
★ 醫療人員攜手家人,投入志工行列
長期替施先生治療視網膜病變的眼科醫師何明山,此次也帶著兒子一起加入清掃團,轉換成義工身份的他,除了希望能幫助施先生清掃出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也希望透過此機會,讓兒子學會珍惜,並體驗助人的快樂;另外,包含神經外科部副主任蔡昇宗、血液腫瘤科吳懿峰等醫師在內,也都是全家出動,合力將施先生房屋修補完成。
★ 透過關懷大掃除,讓照護者獲身心陪伴
透過歲末的關懷大掃除,讓長照銜接慈善醫療,使病患能享有醫療照護外,也能獲得身心的陪伴;林欣榮院長強調,每次體驗志工身份,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不僅能持續陪伴著施先生未來能越來越健康,對於自己與所有的小朋友來說,也都是一堂重要的生命課程。

為獨居老人大掃除,以行動表達關心醫療大動員
myBook 文章~2020年01月09日
做環保也可防失能失智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2月24日


「甜心茶人」王宣方,讓愛蔬醒為醫護人員祈福
★ TCnews 慈善新聞網

<為親愛的____,蔬食祈福>是件很幸福的事。在病毒蔓延、人心慌亂時,需要更多的行動,慈濟基金會邀請大家一起響應,在年輕族群中被稱為「甜心茶人」的王宣方,近日上傳一段影片,為醫護人員祈福,也邀請大家一同上傳你的祝福。王宣方的影片祝福語如下:「祝福親愛的醫護人員你們辛苦了,感謝你們為我們的付出,我願天天茹素,為你們加油祈福,我是王宣方,住在台灣台北,為你們祝福與祈禱,希望可以2020年讓愛蔬醒。」曾獲2012年德國紅點設計獎的設計師王宣方,不僅外型清新亮麗、更多才多藝。
動靜皆宜的她是一名設計師,也是茶道、鼓隊老師,更是一位環保設計師。王宣方喜歡在環保站中做資源回收分類,更運用設計長才,把回收拼湊成裝置藝術,上傳社群網站,分享給朋友來做環保可以撿到很多寶物,但如果不愛惜他們,這些寶物仍會被遺棄在環保站。王宣方表示,常將在環保站所做的事分享在臉書上,希望能影響年輕人一起來做好事,「我的一念心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看到『善與愛』的能量。」
王宣方學習3年的靜思茶道課程及人文的訓練,有慈濟「甜心茶人」的稱號。她從泡茶、奉茶體會「茶逢知己聚善緣、話中有法心相繫」,從舉手投足間的合和,體會「以茶水汲取法水的禪悅」。<為親愛的__,蔬食祈福>是件很幸福的事!在病毒蔓延、人心慌亂時,除了薰法恭聽證嚴法師開示,安定自己的心之外,我們需要更多的行動!邀您一起<為親愛的__,蔬食祈福>!
不論您為親愛的家人、受災疫的人、親愛的地球來蔬食祈福都可以,不限對象。祝福的力量很大,被祝福是最有福的,相信一念虔誠的心,定能匯聚成大力量;不論一周一日、一日一餐、日日或生生世世,不論幾日幾餐都是您的心意,都是您對親愛的__最大的祝福!現在就用手機錄下、或是用下方卡片寫下我們最幸福的事,讓我們在2020讓愛蔬醒!

「甜心茶人」王宣方,讓愛蔬醒為醫護人員祈福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 ~2020年02月20日
公私協力居家防疫,教育部提供線上課程指引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3月09日
慈科大天天免費加菜,鼓勵師生我行我素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3月09日
臺鐵推出向醫護人員致敬暖心便當專案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3月0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愛不停歇,慈濟心蓮病房牽手逗陣走
★ 莊宛螢/大林慈濟醫院社工師

阿芬的媽媽2018年四月最後一次住院,來到大林慈院心蓮病房,在心蓮病房照護團隊用心照顧陪伴下,於六月捨報,圓滿人生旅程,並捐出大體給醫學教育,成為「無語良師」,阿芬和家人也成為我們的「心蓮之友」,也就是我們對遺族家屬的支持團體。「在心蓮病房四十一天的日子裡,受到團隊許多的照顧與關懷,我們家人已自然而然的融入在這個溫馨的大家庭中」阿芬說道,「爸爸每每到大林回診,總是不忘再回到這個溫暖的地方(心蓮病房),探望老友(照護團隊)。」
2019年十一月,我們舉辦心蓮之旅,參訪彰化靜思堂及巡禮鹿港老街,阿芬分享:「這兩個地方有我們曾經陪媽媽走過的足跡,當天彷彿就是帶著媽媽一起回憶、一起旅行,爸爸也感到格外的歡喜。」阿芬代表家人感恩心蓮照護團隊用心規畫心蓮之旅,讓心蓮之友的家屬們藉著聯誼、分享,釋放失去至親之傷痛。大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成立滿二十周年,秉持著安寧療護五全照顧的理念:全人、全隊、全程、全家及全社區的照顧,而對於病人往生後的遺族悲傷關懷,我們有癌關志工,在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給予情感上的支持與陪伴。
每年度由我們社會服務室與心蓮病房醫護同仁共同籌畫一年一度的「心蓮家屬回娘家」活動,考量家屬要再次回來醫院參與活動容易觸景傷情,所以舉辦戶外關懷之旅,在這裡也特別感恩志工的用心陪伴。我們設計創新服務 -- 「志工關懷開案系統」,對於安寧緩和病人及家屬,住院期間有志工作伴,出院後也繼續關懷病家,同時拓展至病人往生後的遺族悲傷關懷與陪伴,走入社區,提供喪親的追蹤與支持。近幾年的活動安排,設計結合悲傷輔導的課程及戶外散步的活動。
例如2019年度活動邀請中正大學盧鴻毅教授主講「走出悲傷,成為自然助人者」,參與的家屬都是曾經走過生命低潮,幸好過程中有醫護團隊及志工的陪伴,才能走出悲傷,然而要這一群家屬能夠再成為助人者,又是另一個層次了。其實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支持的語言,例如:「嗯,我了解。」、「你需要我時,我都在這裡。」、「你好棒,你做到了!」等等。最神奇的支持不只是口語上的語言表達,而是肢體語言,眼神可以傳遞出我們的關切、愛和尊重。課程中,家屬們的回響很大,原來成為一位助人者這麼簡單。
小茹的先生因為急性心臟衰竭而往生,留下小茹和年幼的兒子,經由醫療團隊與志工的多次邀請,小茹終於願意帶兒子來出席活動。她說看到醫療團隊就回想起先生在心蓮病房住院的那段期間,內心中浮現當初的情境,歷歷在目,有時候覺得自己好矛盾,怕看到我們或回到醫院會觸景傷情,胡思亂想,偏偏又很珍惜當初共同的回憶。
這次鼓起勇氣回來看看,真心覺得心蓮病房是一個強而有力的避風港,我們如同家人般的關心與陪伴,讓她能夠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用一首慈濟歌〈把愛找回來〉,「(臺語)短短的人生,袂擱重來,寶貴的親情,置阮心內,希望你會看見,我無辜負你期待,打開心門,將愛找倒轉來~」也道出我們醫療團隊們對家屬們的祝福。

愛不停歇,慈濟心蓮病房牽手逗陣走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2月23日
投資自己,與慈大學生共讀共學完成夢想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2月20日


謝謝老師有您真好,慈大解剖學感恩追思典禮
★ 李家萓

大體解剖學是醫學生從書本理論進入真實人體的第一課,為基礎醫學的基礎。慈濟大學3月6日舉辦108學年度大體解剖學入殮、送靈、火化、感恩追思、植葬和入龕典禮,醫學系三年級和後中醫學系一年級的99位學生在典禮上90度鞠躬向無語良師致敬:「謝謝老師,有您真好」感恩老師一學期的陪伴。課程結束了,也要對無語良師道再見了,昨天解剖學科師長帶著學生們到慈雲山火化場為老師停留的最後一個地方進行清潔打掃,這也是能為老師做的最後一件事。
因為新冠肺炎的影響,從家屬報到就必須量體溫,全程戴口罩,感恩追思典禮並採隔位座,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躺在棺木裡,無語良師身上覆蓋著往生被,看著至親最後一眼,家屬悲喜交集,不捨親人的離去,但為親人圓滿最後心願而歡喜。李月娟老師的女兒簡婕表示,母親常說要用愛自己的心愛別人,當大體老師是母親的心願,但父親承受了很多親人的眼光將母親送到慈濟大學,感恩大家完成母親心願。
所有學生將心裡的感恩寫成信送給老師。寒假時醫學系林庭安同學想到就要和老師再見了,提筆為老師畫了一幅畫,林庭安表示,雖然老師從未對他們說過一句話,但畫畫時想到家屬形容「老師很低調,很愛家人。」林庭安覺得和老師是熟悉的,感謝老師,也祝福老師順利圓滿地離開。12位無語良師分別為吳錦德、曾鈺茹、林拐帶、陳黃軒、陳濟陽、李月娟、蔡石定、陳淑芬、陳雲銘、賴詹素卿、陳俊源、程克瑛。感恩追思典禮上,由劉怡均校長親自頒發感恩紀念牌給每位家屬。
劉怡均校長感恩精舍師父引領,讓典禮更有人文,慈大解剖教育是世界典範,很多國外學校都來取經,感恩曾國藩教授和解剖學科所有人的奉獻和用心。劉校長也感恩所有志工的陪伴付出,最重要的是家屬將親人奉獻給醫學教育,讓學生在老師身上學習避免犯錯,相信所有學生在過程中體會到老師和家人的期許,在未來能實踐醫療人員的使命和責任。「媽媽曾說希望在生命的最後還能幫助更多人,我會繼續媽媽的志工之路,走出去服務他人。」陳淑芬老師的兒子李旻佑就讀慈大傳播系二年級。
陳淑芬老師在李旻佑四個月大時罹患多發性肌炎,終身需要坐輪椅,但陳淑芬老師曾告訴旻佑:「與其在家裡對著牆壁,不如出去服務。」所以即使身體不便,陳淑芬老師還是上街募款或是協助帳本整理。陳淑芬在2016年往生,李旻佑於2018年考上慈濟大學傳播系,他成為川愛志工、國際接待服務隊志工等,實現他對母親的諾言。今天李旻佑送別母親,希望母親不要擔心外,他也告訴年紀相仿和他一樣在外求學的慈大同學們,生命無常,大家要把握每次與家人相處的機會。
典禮播放學生製作的「與您陪伴的點點滴滴」回顧影片,記錄著從家訪、上課、教師節奉茶、為老師縫合,打掃火葬場、入殮等,家屬們沒有參與的過程。大體解剖學一學期的時間要學習包括神經、肌肉、血管、骨骼、器官組織等相關位置和人體構造等,還有艱澀難背的生字以及完全陌生的器具。醫學系王睿筳同學分享,曾經因為解剖課程重,擔心自己無法勝任,但看到解剖台上老師嬌小的身軀,卻是無比的堅強,默禱時常覺得老師就在身邊,露出阿嬤的笑容,拍拍她的肩膀,摸摸頭,叫她放鬆,讓王睿筳可以放下焦慮繼續學習。
靜思精舍德宇師父開示,將家人捐出來,家屬們都承受很多的壓力,感恩家屬的大捨和大勇。因為疫情的關係,這次典禮讓醫學生和家屬的接觸時間沒有那麼頻繁,但是大家的心意都是一樣的。感恩所有的學生,讓老師的生命能夠延續,讓愛繼續傳承,老師的生命雖然走到盡頭,但是他們的慧命將會一直留在每個人的心裡。

謝謝老師 有您真好,慈大解剖學感恩追思典禮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3月06日
罕見生命再造!號召年輕人共同響應國際罕病日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2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學習換位思考溝通,當一小盞希望明燈
★ 黃馨瑤/口述

其實當初護理並不是我的志向,只是因為爸爸媽媽一句「你可以去試試看」,我就北上就讀長庚技術學院的護理系。一開始自己也覺得很茫然,但實際接觸臨床之後,發現護理這份工作其實滿有意義,因為可以幫助人家減少身體病痛和不舒服感。國中畢業後,我一個人獨自北上讀書,打理自己一切生活所需,因此看到弟弟妹妹在家裡自在的生活,常常心理不平衡,覺得:「家人不應該這樣子對待我,為什麼我要這麼早出來獨立,為什麼我會遇到這種事情?」當時的老師知道了這件事,告訴我心境轉換的重要。
「妳可以換一個角度想,其實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是好的、有原因的,只是妳現在看不出來而已。」這句話在無形之中鼓勵了我。畢業後,我來到長庚醫院的加護病房工作,看盡生離死別,很多生命明明已到了最後階段,可是家人卻不願意放手。我在幫病人抽痰、插管的過程中,感到很心痛。當病人不敵病魔辭世時,我自己一個人在加護病房,幫往生者抽出一根根管子,看著管洞不斷滲出液體,心想,雖然他已經沒有痛苦了,也不是我的親人,但還是很難過、很不捨,如果他的靈魂在旁邊看著,會不會恨我?所以我會對每個往生者說:「對不起、對不起,真的很不好意思~」
送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我也開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臨床工作看到這麼多病苦,我體會到不能一直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不然就會覺得全世界都欠我。因此我改以感恩的心來面對每個事件,記得以前老師及媽媽說的話:「這個病人在告訴你,他很放心交給你處理。」可是一想到往生者全身插滿管子的畫面,還是覺得自己很難再堅持下去。在加護病房工作了幾個月,我有機會到臺北慈濟醫院身心科病房工作,因此利用假日來看環境,很意外的發現這間醫院一點都不像醫院。
大廳有悠揚的音樂聲,很有人文氣息,在這裡工作應該很有意義,很期待快點報到上班。於是我換了跑道,重新開始新生活。科別不同感受也不同。以前在加護病房時,覺得人生是這樣無奈。但身心科的病人,都不是自願進來的,收治進來的病人有很多情緒,每次跟身心科病人相處,其實就是在培養感情。剛到身心科三個月的時候,有位病人一直吵著要出院,我覺得自己應該可以處理,所以沒告知學姊就獨自前往,沒想到病人情緒非常激動,拿起電話筒要打我。遇到這狀況自己有點嚇到,當下腦袋一片空白,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還好學姊林孟儒及時過來幫忙,為我解除危機。學姊知道我很慌,把我帶到護理站告訴我接下來怎麼做會比較好。從這次的經驗中我學習到,像這樣的狀況,第一時間不要自己去面對,要跟團隊溝通,和主治醫師及其他的人、一起處理。學姊設想的層面比較廣,之後請社工師協助,陪著我一起去聯絡與溝通。那一次,我回家哭了很久,有點後悔來身心科,可能是察覺到我的心情很不好,林孟儒學姊在上班時找我聊了很久,不僅告訴我做的好的地方,也提醒我什麼部分可以換個方法操作。
學姊告訴我,其實身心科常發生這樣的事情,不用把責任歸咎在自己身上,讓我重新振作起來。記得有一次,病房中有位十一歲小病人,家庭並不完整,團隊為了他好,想送他到安養機構,但是小朋友無法理解,所以動手打了護理師。「大家有想過,他生在這樣的家庭,有這樣的爸媽,是他的錯嗎?十一歲的孩子都在想明天上學,可以跟同學一起玩、跟誰聊天;可是他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留在不健全的家,還是去安養機構!」看到一名學姊在敘述孩子困境時潸然落淚,同理到孩子無奈的我也啜泣起來,默默祝禱小朋友能適應新環境,未來有個正向的人生。
但工作中這樣的無力感,讓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幫小朋友做什麼?能幫到什麼程度?我一直思考著,要怎麼跟病人互動、如何解決問題,才是真的對病人好?所幸每當工作中出現狀況或有問題時,孟儒學姊與其他學姊、阿長都會給我正向的回饋,並陪我找出問題癥結點。對我來說,學姊們的信任、及時安慰與鼓勵,不僅很窩心,也讓我一步步建立起信心。其實,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有時候病人們會突然跟我分享他們的人生故事,我好像收到病人信任的禮物一樣,而這樣的信任就是讓我繼續下去的動力。
「如果這件事情重新來過,我應該去思考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可以把事情做更好,不是用直覺。如果能改變跟病人互動說話的方式,或者是用他的角度去溝通,他的接受度將會更高。」工作時日拉長,我開始自我反省與換一種思維方式,同一件事,我以前會直接跟家屬說︰「媽媽的尿布濕了,你去幫他換一下。」但現在會說:「媽媽可能尿布濕了,如果太久沒有換很容易長尿布疹,很不舒服,我們看了也會很心疼,你會換嗎?不會的話,我們可以一起換。」
因為這樣的改變,家屬也在之後回饋說道:「不知道為什麼,你講的話我好像比較容易聽得進去。」出院時還特別告訴我︰「謝謝妳,我可不可以抱妳一下。」讓我非常開心。累積經驗後,我已不再是最開始個性柔軟的「好好小姐」,因為我發現在身心醫學科病房中不能再套用過去的模式-凡事都說好,在面對一些情緒很激動的病人,必須用客觀的立場跟他溝通,讓對方平靜。
我如果再像過去一樣一昧接受,不但少了做人處事的原則,也沒有回饋病人。護理師應該是給他們鼓勵外,還可以讓他去思考這件事情的其他面向。有一些失智症的阿嬤,每天要找先生或親友,這時我會配合演戲,假裝撥通電話︰「阿嬤的先生在嗎?喔、好,謝謝唷。」放下電話再對阿嬤說:「你先生剛剛有來啊,他說有空還會過來看您。」雖然阿嬤的先生已經不在了,但是在阿嬤的世界裡面,這個人還活著。
所以我總是耐心的陪阿嬤把那場戲演完,讓阿嬤開心回病房,免除了她的憂慮及晚上的吵鬧。到身心科兩年多了,我覺得護理工作最大的意義就是,在病人人生最低潮的時候遇到我,在他們離開這個病房的時候,希望我就像那盞明燈,能帶給他們希望與光明。只要病人面臨往後的人生挫折時,不會對這個世界失望,有勇氣繼續走下去,這就是我對自己從事護理的最大期許。

學習換位思考溝通,當一小盞希望明燈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2月23日
先醫心的牙醫師,圓願為身心障礙者服務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3月08日
人生因利他而豐富,外科醫師的行醫路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3月01日
守護無數早產兒,許瓊心:願為小病人燃燒一生
台灣大紀元~2020年02月27日
醫生診斷,上帝治療,榮耀歸為上帝
台灣大紀元~2020年02月13日
在悲傷與死亡的面前,我們如何說愛?
台灣大紀元~2019年11月12日
牽手
台灣大紀元~2019年10月29日


20年來看遍獨居老人病死在家發屍臭悲歌~方荷生
★ 謝孟穎

一顆佈滿黴菌的饅頭是唯一伙食、一個人在家病了死了發臭好幾天才被發現,這是20多年前在台灣反覆上演的獨居老人悲歌~如今在號稱「台北最窮社區」忠勤里擔任里長的方荷生也曾是收屍人之一,他說那氣味一輩子忘不掉,只是那時送走第一個老人的菜鳥里長或許萬萬沒想到,「想照顧老人」這樣一個單純心願讓他走上負債千萬不歸路,也意外成為傳說中的「地表最強里長」。從20年前送出第一個便當開始、到現在可以一周5天提供300位老人吃午餐晚餐,方荷生打造的「南機場樂活園地」。
擁有全台灣最強大的食物銀行系統,超市裡頭明明還新鮮卻不得不報廢的蔬果肉品在此地全都成為「無菜單料理」、有肉有菜有湯甚至有飯後水果;來吃飯的老人們也不是單純受幫助,身體健康的替不健康的打菜、能走的替不能走的送菜到家裡,原先孤獨的老人們就此被一份食物連繫起來、有了朋友、還會相揪去看電影。「我送第一個便當的時候沒錢也沒人,但我覺得這事是對的,怎麼從一個便當慢慢慢慢發展出來?如果你覺得這事是對的,你必須有這個堅持 …」方荷生說。
一個從未受過社工專業訓練的素人里長意外做出堪稱「地下社會局長」的榜樣,方荷生與南機場一起成長的21年,一切起點來自於「堅持」。走入南機場社區,這裡不僅有著號稱「台北最強」的夜市,也有著號稱「台北最窮」的處境~屋齡超過50年的這片國民住宅原先是安置拆遷戶、淹水受災戶用的,住民們在每戶只有8–12坪小房以鐵皮、外推陽台再撐出空間,半世紀過去的南機場便成了違建密佈、漏雨淹水的社區,即便是陽光普照的大晴天,社區幽暗的走廊依然積上一灘水,一走過去就「咚」一聲被漏滴打濕。
方荷生的老家原在現今台北市大安區公所附近,6歲那年因為自家被拆遷而搬進南機場,一住便是半世紀,他說那時候台灣大家都窮,也不覺得這裡和其他地方有什麼不同;只是隔了數十年、當年在社區巷弄鑽來鑽去的小男孩成長為中年大叔選上新科里長,方荷生開始看見南機場的大問題之一:孤獨死。南機場這裡住了大量來台老兵,小時候的方荷生看老兵們是成天跑來跑去,長大後的方荷生則是看見他們老了、腰彎了、身體狀況不斷。
方荷生記得王貫英,老人家隨國民政府來台以後四處打零工糊口、又以拾荒收入買書給那時買不起書的南機場孩子們看、包括方荷生,只是方荷生長大後看見的王貫英,是一個人棲身在淹水地下室,啃著發黴的饅頭。「床這麼高,水就這麼高,老爺子就躺在那!」方荷生比了比當時積水情況,又說:「他的大同電鍋一打開裡面一顆饅頭,那饅頭像雷射球,咻咻咻~都是黴菌,他就這樣撕著吃 …沒人照顧他,他獨居。」孤獨生活的王貫英後來被送入療養院、5年後壽終正寢,但並非每個老人家都有機會得到這樣的照顧。
方荷生說:「我看到太多老人沒送醫院死在家裡,死掉老人在家臭掉那個味道,你一輩子忘不掉。」剛當上里長的方荷生時常在「收屍」,老人家生病退化跌倒到死亡的速度極快,太多獨居老人直到死後許久才被發現,方荷生開始反覆想:「我是里長,我要怎麼幫他?」後來一位家醫科醫師說可以從「餐食照顧」開始,方荷生便送出社區第一個便當~那時的方荷生也沒想到,便當竟會從1人份變成300人,也也意外送到自己負債千萬、連房子都拿去抵押。
獨居老人孤獨死的狀況在20年前的台灣各地皆有,只是南機場單身榮民多、問題更顯頻繁。一開始方荷生也試過跟台北市政府談榮民問題,但無論陳水扁、馬英九執政時期都說這歸榮民服務處管,方荷生無奈:「我知道他們是榮民,但退輔會只配備一個組長管一整個中正區,每天光清點遺物都已經清點不完,他沒能力照顧!」後來方荷生也向前台北市長馬英九直言:我贊成他是榮民服務處的,但他在台北市入籍時間比你長,他是『台北市民』。
政府不做,只好自己來做~方荷生從沒學過老人照顧也沒有社工專業,他乖乖聽著家醫師建議的「餐食照顧」,開始替社區走不動的老人家送便當,送便當的同時也可以與老人家聊聊天、了解身體狀況,後來方荷生才知道原來這就叫「社工訪視」。一個兩個三個,方荷生送的便當越來越多、被老人家們記得的同時也開始建立起連結,訪談過程中一個老人走過去,方荷生說:「像現在這個老人搬到我們社區兩個月,住在地下室,他什麼都不記得,只記得我而已。」
儘管方荷生從未學過社工專業,做著做著卻發展出一套送餐模式。其一,接受送餐服務的老人家一餐需要自行負擔20元,為何要給這錢,方荷生考慮到了對方的尊嚴:「老人不吃『嗟來食』。」給錢吃飯對老人家來說就是天經地義了,如果要出遠門不在家也可以提前告知、那幾天就不收錢,透過這機制方荷生也可以知道老人家到底是失蹤還是一切安好:「送餐的意義不是只有給他餐、不是只給他便當吃,我們是要跟他連結、知道他狀況,有溫度的有感覺的。」
至於一餐20會不會太便宜?方荷生說這裡不檢視「資格」,只看你是否符合社區的送餐規則:「這些老人家能不能拿到社會局補助對我來說不太重要,只要他有需要、把20交給我,我就願意送。」方荷生還把社區供餐分為「送」、「供」、「共」三種~「送」是服務無法下樓的長輩,每周一到周五的中午晚上固定由社區志工送餐到家;「供」是請走得動的長輩親自到樂活園地的廚房拿供餐;「共」則是共食,願意跟其他老人家一起坐下來吃飯的,就直接在樂活園地用餐。
說起為什麼會有作為廚房的「樂活園地」誕生,這又是另一個意外了,方荷生在2010年得到國防部的閒置土地,便在隔年想到可以來做「廚房」,原先是因為用餐的老人家越來越多、去店面買便當的支出已讓人吃不消、決定自己煮,但那時方荷生也看見另一群隱形的「獨居老人」,這些老人雖然不是一個人住,卻一樣有孤獨之時。「我發現太多像我們這種年紀的白天要工作不在家,剩下的爸媽、老人家自己要在家吃飯,老人自己在家心情就不好,要等到你回家,你才會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吃飯 …」
就這樣方荷生的送餐服務又擴大了,把那些白天沒有子女陪伴的老人家也一起拉進樂活園地,老人也有機會在這裡交到新朋友,不再孤單。談起供餐服務最重要的是什麼,方荷生說一個星期裡「做1天叫『辦活動』,做5天才能叫『照顧』」。方荷生想做的並不是偶一為之的里民活動,而是可以天天確實讓老人家吃到飯、照顧到老人家的穩定供餐,問題是錢從哪來?政府能給的補助極為有限,雖然後來方荷生有了廚房,20多年下來也已負債千萬,「前幾年都是自己算錢,錢不夠就去貸二胎,被女兒抓到的話她就會抓狂」。
不斷燒錢的情況下,方荷生想到了極佳的解法,即「剩食再利用」。所謂「剩食」並不是剩菜剩飯,而是基於企業管理被浪費掉的食材~都市傳說裡大賣場會將過期生鮮重新包裝上架,方荷生看見的事實卻是大賣場天天將期限到了食材「銷毀」、咚咚咚地一份份丟進垃圾桶裡。「那垃圾桶裡青菜很漂亮、肉很漂亮、麵包很漂亮!你媽媽如果買一包青菜回家放3天、菜還很漂亮,她會丟垃圾桶還是拿來炒?她會拿來炒,但在這裡是要丟掉的!」
方荷生當下真的傻眼:「我又缺錢又缺菜,我要照顧幾百個,你這拚命地丟 …沒辦法,對企業來講他一定要丟。」眼看能吃的東西變垃圾、企業還要再花一筆清理費,方荷生便試著去跟家樂福基金會談「雙贏」方案,那些要丟掉的食材由里民親自載回去,要吃什麼就看今天家樂福丟了什麼,完全就是傳說中的「無菜單料理」,從桂林店開始做著做著竟也擴及全台:「這些企業省掉處理費,還可以做企業形象 …不能賣不代表不能吃,我讓企業相信我、把東西給我,這模式在台北成功了,全省家樂福也開始跟著做。」
方荷生談合作的企業也越來越多,知名火鍋店「石二鍋」為了美觀挑掉的醜蔬菜還很新鮮、他整桶抱回來炒,大飯店總舖師雕花削下來要丟的水果他也抱回社區打成極鮮果汁,賣場「美廉社」逼近效期盤點下架的調味料跟泡麵當然也還可以用,至於每天難免有賣剩麵包的「哈肯舖」,方荷生把麵包載回來進入「惜食中途島」冷凍,作為一星期裡沒有供餐那2天的存糧。
一切的巧思都是插在企業既有的報廢程序裡,企業不需要額外花錢花人力整理、只需將本來就要丟掉的食物給方荷生處理,這般設計讓雙方都受惠,就連環南市場的菜販也開始提議要把賣不完的菜給南機場。當然,省下食材費不代表方荷生的債務就可以一夕還清,但看看20年來做出的成果,方荷生依然無悔~最最重要的,或許是這過程裡被照顧的人也能幫助其他人,整個社區被送餐連結在一起,形成互相照顧的網絡。
「被我照顧的對象不代表不能當我的志工,爺爺奶奶中午要一起吃飯,誰挑菜最厲害?阿嬤。她是被照顧,但她也可以幫我、她只是家裡中午沒人陪吃飯,有些阿嬤來都會說:『里長你閃啦,我們來挑菜!』」方荷生笑。身體還健康的老人家可以幫忙送餐給無法出門的老人家,到樂活園地坐下來吃飯的老人家裡10個有8個行動不便的、在餐廳很難穿梭自如去夾菜,剩下2個還能走能跑的就幫忙打菜,「我們用健康長輩來照顧不健康的長輩,他幫他打菜,這是互相幫忙,不是他只會接受我們的幫助。」
共餐過程裡老人家也會交到新朋友,有的老人家一邊挑菜一邊聊天、有的則是相揪去看電影,本來各自孤立於房間裡的老人們就這樣被連結起來,方荷生在照顧上也輕鬆許多,老人家們會相揪、揪不出來就知道有狀況、有狀況也會幫忙送醫,一切都已不是單方面的「慈善」,而是整個社區長成互助的模樣。20年前當上新手里長的方荷生完全不懂如何照顧到社區老人,處理一個兩個三個老人的喪事以後慢慢摸索才長出現今南機場的照顧模式,看著現今高齡化與貧富差距拉到的社會裡也有許多新手里長面臨一樣困擾,方荷生很願意教。
也相信社區一定做得起來:「我的東西可以被複製也可以被切割,如果沒錢沒資源也可以從其中一樣先開始做起。」這套模式被複製的對象並不僅老人服務,方荷生統籌全台灣的食物銀行,近期也到台南一所科技大學講課,那地區需要服務的對象是新住民與低收入戶,雖然不是「老人」,如何穩定地供應食物、如何讓社區產生互助,背後運作原理是互通的:「不管課後輔導、老人供餐,你想做哪一項我就教你!我常說這沒有專利,你願意經營下去,碰到問題再來問我。」
從新手里長走到今(2019)年得到「總統文化獎」的肯定,方荷生說這也是21年來累積下來的,能否做出成績來,就看「堅持」在哪:「如果你覺得這事是對的,你必須有這個堅持~我們需不需要政府資源?雖然給得少,還是需要,有基礎以後我們再慢慢讓他長大。」長照要成功,就要讓社區長大~這就是方荷生21年來的核心理念。
從一個便當做到穩定每周5天供300人兩餐,方荷生認為能做成這樣也是必須依靠社區的力量,甚至一個長大的社區還能照顧到鄰近的社區,一步步向外推,讓更多人受到幫助。「有人會跟我說『里長,這社區沒有你就不行了』,我說沒有,全台灣都有方荷生!」說到這裡方荷生又笑得更開了。確實當今全台灣都有「方荷生」,他的模式可以在各地永續運行,人們說他是「地表最強里長」、「地下社會局長」,這封號,真的當之無愧。

20年來看遍獨居老人病死在家發屍臭悲歌,他負債千萬送便當意外成為地表最強里長
風傳媒/名人真心話~2019年11月2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千歲長者團,體驗農耕樂開懷
★ 白秀爽

一群年紀加起來超過千歲的長者,齊聚在臺中沙鹿聯絡處外的農地裡,體驗翻地、澆灌、拔菜等田園樂,活動筋骨之餘,一掃對疫情的恐懼,各個樂開懷。臺中慈濟志工表示,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許多大型活動停辦,社區關懷據點也停止運作,許多外出旅遊活動也受到疫情暫緩;每週到據點活動的長者們,忽然悶在家裡,各個不知所措。志工蔡桂紅為了改變長者悶在家的狀況,與志工們一同討論可以安心活動的內容,討論中發現沙鹿聯絡處據點外空地是可以耕種的地方。
如果加以規劃,可以讓長者種菜,活動筋骨,緩解對疫病的恐懼,更可解心情之鬱悶。為此邀請經營生態農場的志工顏憲男,於活動前先針對堅硬的土地用耕耘機翻土、購買培養土、有機肥等攪拌改良土質,又以人力整地成十二畦菜圃。得知活動的長者們3月4日不到七時就到菜園,聆聽顏憲男分享農場經驗,了解活動內容後各個躍躍欲試,對菜園充滿期待。有人翻土,有的種菜,有的澆水,菜園裡好不熱鬧;有長者說:「原來把菜苗種在泥土裡可是有學問的,不能太密、不能太深、不能太淺。」
大家七嘴八舌,貢獻自己的想法,甚至說了不算,非得實作才行。蔡桂紅表示,長者彎下腰耕作的過程中,還能達到運動效果,彼此閒話家常、交換農作經驗,宛如回到溫馨的農村時光。看著長者期待菜苗快些長大,用心照顧不怕苦,而且得到快樂,志工們感到欣慰,也祝福菜園生機盎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早日停息,人人免於恐懼。志工吳聲年特地於5日清晨,拿著鋤頭將跌出畦溝的泥土一鋤鋤取回田畦,他說:「趁著泥土溼再一次整地,讓甜菜根覆泥更好,才不會長輸人家。每天,我都會來看看它們,到時候大家一起來收成。」

千歲長者團,體驗農耕樂開懷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3月06日
處女作賣457張票,勇奪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奉俊昊:我只拍自己也想看的電影
風傳媒/名人真心話~2020年02月10日
【懷念大明星】柯比愛東方文化來台禪修,選獨臂青年入訓練營讓他暴哭
myBook/鏡週刊~2020年02月10日


聘外籍看護工家庭補助喘息放寬,12月上路
◎ 林惠琴/台北報導

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家庭申請補助喘息服務的門檻將有條件放寬,不再侷限於外籍家庭看護工無法協助照顧長達1個月以上才可申請補助,估計若以機構喘息為例,1年最多補助21天,約2萬8000戶受惠,12月1日上路。現行規定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的被照顧者,當外籍家庭看護工無法協助照顧達1個月以上,才能申請補助給付喘息服務,因此當外籍家庭看護工週休1日或短暫休假時,雇主需要由家人自行照顧、全額自費聘僱本國照顧服務員或尋求喘息服務單位購買服務。
衛福部長照司簡任技正吳希文指出,為了減輕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的家庭,因短時間家庭看護工無法協助所產生的照顧壓力,並保障被照顧者的安全,衛福部與勞動部將開放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者符合獨居或主要照顧者為70歲以上的長照需要者等條件,並經縣市照管中心評估失能等級為重度的7至8級,當外籍看護工短時間休假,即可申請補助喘息服務。
吳希文強調,符合上述條件者,在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無法提供照顧時,可申請補助使用居家、機構、日間照顧、夜間喘息等喘息服務,依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一般戶等身分別,將給予100%、95%或84%的費用補助額度,也就是免自付、自付5%、自付16%,相關經費由長照基金與就業安定基金共同分擔。吳希文說明,一般來說,失能等級為重度的7至8級,1年可使用的喘息服務額度為4萬8510元,換算下來,若以申請機構喘息為例,1年最多補助21天,粗估符合條件可受惠的家庭約2萬8000戶,新制將於12月1日上路。

聘外籍看護工家庭補助喘息放寬,12月上路
自由電子報 生活~2018年11月2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吉安鄉長感謝志工,協力關懷銀髮健康站
★ TCnews 東部新聞中心

吉安鄉內擁有超過20個銀髮關懷據點,密度為全縣之冠,為提供社區長者更好的照護服務,吉安鄉長游淑貞在年後開站之際,走訪各個福氣站與長輩們一起健康學習、快樂生活,並致贈健康開學禮,與長者互動陪伴,感受公部門關懷的用心。吉安鄉內包含原民會文健站、補助社團開設之健康社區站和衛福部關懷據點及失智據點,更有公私協力與慈濟基金會等單位共同開設的關懷據點及吉安鄉公所推動14個銀髮福氣站。
游淑貞表示,在公部門人力有限的資源下,感謝社區志工、社團協力,共同築起老人社區養護學習的溫馨。開學新春同樂會,吉安鄉各福氣站陸續開站,以多元方式為長者準備精彩課程,包括財神報喜、慶生會、卡拉OK、團康遊戲、運動體適能、手作DIY與供餐分享,游淑貞前往為長者注入歡笑,貼心陪伴長者,逐一致贈環保餐盒溫暖老大人。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發展趨勢,吉安鄉公所擴大長者關懷,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提升長者上站能量與自我價值,同時也讓社區活絡起來。游淑貞說,吉安鄉評選為全國最適合退休居住的鄉鎮,積極推動銀髮福氣健康站。由社區組織與民間專業團隊參與執行,發揮社區自助互助功能,在政府整體長照2.0政策之下,吉安鄉公所提供基礎、落實在地化的服務機制,透過一系列多元化促進身心健康的課程及供餐服務,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將吉安鄉打造為銀髮族的幸福、樂活鄉城。

吉安鄉長感謝志工,協力關懷銀髮健康站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2月17日
志工合力出動,給台東長者一個乾淨的家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2月15日
臺南市政府結合志工,攜手助弱勢家庭住宅修繕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2月24日
窄巷中的暖暖冬陽,慈濟志工助長者整理環境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3月04日


算命仙成環保志工,黃木村故事翻拍成劇
★ TC news 東部新聞中心

宜蘭志工黃木村曾經沉迷命理、替人指點迷津,卻無法改變自己與妻子關係,抱持著「監視」與好奇的心態,跟著妻子踏進慈濟探索做志工,改變了人生。大愛劇場3月新戲「人生算什麼」將訴說他的故事。黃木村因著興趣開始研究命理,想不到不但做得有聲有色,還開起了命理館,這個副業的收入比起在公司的薪水可一點都不遜色。但是,妻子林乳如對於命理、風水之說並不認同,夫妻就漸漸沒有話說。
黃木村指出,他幫別人算命幾十年,也替人指點迷津,卻無法改變自己的夫妻關係,他其實一點都不快樂,之後又看到妻子每次只要接到慈濟志工電話,又說又笑,心裡其實很不是滋味。夫妻間講不上幾句話,但妻子卻與慈濟志工間互動非常歡喜、和樂,讓他很不解慈濟到底是什麼魅力,可以讓他的太太這麼的開心、這麼歡喜?讓黃木村很納悶,他笑說,其實是因為生疑心、吃暗醋就抱持著「監視」與好奇心的心態,跟著做志工。
因著林乳如的因緣與慈濟結識,從誤解到全心投入,甚至放棄他最愛的算命師工作和豐碩的收入。黃木村說,投入志工行列找到方向與助人的法喜,幫助別人所得到的那分歡喜是用錢買不到,也改善了夫妻間的關係。他捨棄了算命的命盤、看地理的書,不再幫人算命,就連命理館招牌也塗上佛號。黃木村說,算命不快樂,做志工才真正最快樂,「天底下最好的地理在自己心裡,心裡顧好,地理就好。」

算命仙成環保志工,黃木村故事翻拍成劇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2月25日
☆ ☆ ☆
公益1096輯
公益1095輯~退休規劃
公益1094輯
公益1093輯
公益1092輯
公益109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