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5

公益探討1094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重殘卻要照顧重病,居家醫療解困境
★ 曾美晴/彰化報導記者

54歲的蔡明岳在一歲時發高燒小兒麻痺,雙腿萎縮和嚴重脊椎變形,平日以輪椅代步。以往都是91歲的媽媽照顧他,但是媽媽二次中風已臥床許久,每次要回院復診,他就以自製天車將臥床的母親吊到輪椅上,相當吃力。隨著居家醫療開辦,大幅度緩解了他的不便。由於蔡明岳的4個姊姊都已結婚,本來是媽媽照顧他,但現年91歲的媽媽在11年前中風癱瘓後,變成重度身障的他要照顧同樣重度身障的媽媽,而媽媽中風1年多後又二度中風,意識不清,長期臥病在床,衍生出泌尿道反覆感染、慢性腎臟病、類天皰瘡等病症,至今已經10年。
蔡明岳表示,過去幾年,要把媽媽帶到醫院看病是一個大工程,他在狹小的病床旁設計了一座「小天車」,可以把包裹好的媽媽吊起來,再移位到輪椅上,讓復康巴士載到醫院看病。幫媽媽翻身、拍背、換尿布時,也可透過「小天車」抬起媽媽。只有國中學歷的蔡明岳設計了很多輔具,給自己或媽媽用,也幫其他身障者設計輔具,包括「小天車」、「升降輪椅」、「三輪電動代步車」等,希望其他身障者能透過他設計的輔具,過得更便利。
蔡明岳請了外籍看護工安娜一起照顧媽媽,得知可以申請重度居家醫療後,他在今年2月申請,彰化醫院醫護人員每2週到宅換尿管、每個月換鼻胃管、每2個月醫師看診及抽血驗尿。彰化醫院內科部主任蔡旻叡今(26)日帶著居家護理師到蔡家進行重度居家醫療,幫蔡媽媽看診、抽血及換尿管,並幫她身上的皮膚病擦藥,護理師帶了筆記電腦及讀卡機,醫師可現場讀健保卡及開藥,並帶檢體回醫院化驗。蔡旻叡說,只要患者需要重度居家醫療,都可向彰化醫院醫護人員諮詢及申請,讓行動不便的患者免除舟車勞頓,家屬也比較安心。
蔡明岳指出,他過去帶媽媽看診必須折騰老半天,現在醫護人員定時到家裡為媽媽看診或護理,媽媽不用再為了去醫院而飽受折騰,他覺得這很利民,減輕重症患者及家屬的精神負擔。彰化醫院居家護理所指出,重度居家醫療的患者只要負5%的醫藥費,95%由健保給付,若有重大傷病卡、福保、榮民等患者則是全額由健保支付。服務對象及服務內容等資訊都可洽 04-8298686 轉 7931 或7 932。

重殘卻要照顧重病,居家醫療解困境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5月26日


長者「健康識能」普遍不足,這四策略有效提升
★ 李依如/報導記者

健康識能被定義為一種技能,使個人有能力去獲得、了解、評判並應用健康資訊,進而發展保持健康的動機。隨著醫療發達以及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健康識能近年來引起越來越多關注,然而我們卻發現在老年人口中,健康識能低落仍是一大課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李孟澤表示,高齡健康識能低落常見的影響包括:
錯誤的健康行為與觀念(如缺乏健康的醫療知識、不良生活習慣、迷信或聽信坊間謠傳等)、不適當的健康服務使用(包括老人多重用藥、就醫習慣、疫苗接種狀況等),以及缺乏醫療政策與健康資訊的參與。這些影響最終將導致進一步的健康問題,同時耗費龐大社會成本及社區負擔。李孟澤指出,目前世界上已經發展出許多促進高齡健康識能的方案,我們認為可以透過以下的策略來達到提升高齡健康識能的目標:
① 友善的環境及取得健康知識的簡易管道。
② 良好的溝通技巧。
③ 提升對醫療決策核心價值的認同。
④ 強化健康生活的動機。
為了促進高齡健康識能,李孟澤指出,透過多元的管道去幫助社區中的長者,例如:舉辦社區高齡健康講座、舉辦醫院及社區的戒菸及戒檳衛教、推廣社區整合性篩檢、創造友善醫療環境並提升醫院同仁對高齡健康識能的認知,以及推廣社區整合照護服務計畫等,目前在各方面都有不錯的成果與回響。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夠繼續落實健康識能的推廣,有效提升社區長者的健康識能,並進一步改善社區長者健康照護的問題。

長者「健康識能」普遍不足,這四策略有效提升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5月2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思覺失調症關懷專線,助家屬紓解壓力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新北市精障家庭關懷專線接線志工俞寶惠,陪伴罹患精障弟弟超過30年,深深了解家屬四處求神拜佛、徬徨無助的心情,她投入關懷專線,用自己30年經驗,傾聽來電者的境遇和焦慮,讓他們在陪伴道路上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談到自己罹患精障的弟弟,俞寶惠紅了眼眶表示,家鄉在宜蘭鄉下,當初弟弟出現異狀時,母親四處求神拜佛,弟弟喝了各種符水依舊未見起色,看了醫生也因家人見弟弟總是嗜睡,整個人走樣,只能停藥。
俞寶惠表示,為了醫治弟弟的病情,全家走了許多冤枉路,每當熱心的左鄰右舍七嘴八舌:「會不會卡到陰啊?要去收驚、祭改!」「妳要勇敢,卡堅強耶!」只會讓她們更加洩氣。母親為了照顧弟弟心力交瘁,還得了帕金森氏症,在弟弟往生後,母親隔年彷若放下心中大石般,也跟著離世,談到這段辛酸史,俞寶惠不禁紅了眼眶。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開辦精障家庭關懷專線之後,俞寶惠主動報名參加志工訓練,並投入接線服務,她說,由於自己有30年的陪伴經驗,因此對於來電者的境遇和焦慮,都能同理,先是傾聽,適時的給予溫暖支持,「有些事連上帝都無法給答案。」俞寶惠表示,有時一通電話一講就一小時,但說完後,對方除了倒出陳年垃圾獲得紓解,也能獲得社區提供的資訊和資源,如情緒認知、壓力調適、復元概念等專業講座,或是家屬團聚交流等活動。
新北市康復之友會理事長黃莉玲有同樣的遭遇,她的弟弟因長期在大陸經商,弟媳罹患精障後送台北市松德醫院,她成為主要照顧者,因弟媳係思覺失調,外表看似正常,但卻有躁症,曾到了市場買衣服一買就是10幾件,一口氣訂了2、3間房子。黃莉玲表示,家人罹患精神障礙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正確就醫,即使在病情穩定之後,也一定要遵從醫囑,不能擅自停藥,盡量參加職能治療和社區復健,提升自我社會功能,而這些資訊和資源,新北市精障家庭關懷專線 2252-3399(關懷長長久久)都能提供,歡迎家屬來電諮詢。

思覺失調症關懷專線,助家屬紓解壓力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5月2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中風後復健路~生理加心理治療同步
★ Karin Kao

中風(Stroke)過後的康復之路並不容易,需要花許多時間安頓身體,可能需要數週、數月,甚至數年重回當初,因人而異,因此建議患者及親友不妨參考以下內容,做好復健準備。中風會影響部分大腦,患者可能無法自行完成以前輕而易舉的事情,因此必須尋求專業人士安排復健與照顧計畫,幫助患者再次掌握生理功能,並學會失去的一些技能,如此可以增進獨立、自信心和生活品質。
① 強化動作技巧:包括能幫助患者強化肌肉與改善肌肉協調的運動,例如學習如何吞嚥。
② 不同範圍的動作治療:包括幫助減少肌肉痙孿(Muscle Spasticity)和增加動作範圍的運動。
③ 移動訓練(Mobility Training): 幫助您使用拐杖或塑膠護踝等輔具,這項訓練能提升走路的順暢度。
④ 電療(Electrical Stimulation):用電來刺激肌肉,幫助肌肉回復機能。
⑤ 大腦刺激:非侵入性刺激,幫助改善活動技能。
⑥ 溝通問題治療:幫助您改善聽、說、寫技巧。
⑦ 心理治療:幫助您處理情緒問題,改善心理健康。
⑧ 藥物:有時會用藥物來治療因中風引起的憂鬱症或疼痛。
復健應在住院期間盡早開始,能有更多機會回復失去的能力和技巧,不過醫生會先掌控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並且關切、預防中風再次發生。康復所需時間,依照中風的嚴重性、相關的併發症、身體的哪部分受影響、治療類型,以及治療反應而有所不同,某些可以很快就康復,有些則要花好幾年才恢復,甚至部分的患者無法完全恢復,建議詢問醫生和治療師有關康復的事宜,然而,要能準確衡量康復時間是相當不容易的。
總結,別讓時間成為負擔,這會讓您變得很有壓力而且焦慮,記住任何事都需要時間,漸漸透過復健,患者會看見生理上的好轉,心理困難會逐一調適,不妨多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多去期待康復後的人生規劃,有哪些夢想還沒完成呢?相信波折後的人生會愈挫愈勇,藉此多去鼓勵社會一樣遭遇的朋友吧!

中風後復健路~生理加心理治療同步
Hello 醫師/Karin Kao~2020年05月12日


父中風,國三男代父顧失智嬤,與小六弟居無水電屋
★ 江品璁/綜合報導

記者從高速公路下交流道後,再轉省道、縣道,最後沿著山路彎彎曲曲開了近2小時才來到12歲、將升小6的小賢家,印入眼簾的是棟破舊磚造屋,小賢說:「媽媽在醫院照顧中風的爸爸,家裡就剩我和升國3的哥哥和阿嬤。」記者進到屋內,看到天花板破損塌陷,家中甚至沒有自來水,時值傍晚,客廳雖有電燈,但廚房與浴廁竟沒燈可用,屋內一片漆黑,小賢只能摸黑行動,他有點不好意思的對記者說,家裡因為沒水,所以上廁所都要到隔壁二伯家或鄰居那。
電燈也壞掉2年多,「但爸爸打零工,家裡沒錢換,就一直這樣了,還好我已經習慣了。」一旁14歲升國3的哥哥小浩說,家裡共3手足,姐姐在外縣市住校將升高2,同住的78歲阿嬤有輕微失智,雙腳也退化,平常走路也不便,都要靠拐杖,甚至在山上走失,都要人照顧,爸爸媽媽在山上做臨時工,「爸媽收入一直都很少,一個月可能賺不到2萬吧。」小浩接著說,因為家住深山部落,所以上課時住校,會有免費營養午餐可吃,但放假回家,就沒辦法吃飽飯,最常吃的就是泡麵,「也是別人捐給我們的物資,不然也沒有錢買。」
小浩難過的說,爸爸中風那天,自己跟媽媽把爸爸抬到沙發上,他已經不能說話,好像斷電一樣,因為是在凌晨4點多,怕吵到大家不敢打119,「那時很緊張,又是凌晨,家裡的人都沒打過119,不知道怎麼講,過了2個小時到天亮才找到親戚幫忙把爸爸送到醫院。」小浩說,到醫院後已經來不及,現在爸爸意識錯亂,「他看著我,卻好像不知道我是誰,如果早點送到醫院也許就不會那麼嚴重,我真的很自責沒趕快打119。」小浩忍不住掉下眼淚,他哭著說:「現在只想要他快點好起來。」
在旁78歲的阿金嬤,雖然失智卻仍惦記著中風的45歲兒子阿雄(全正雄),她說,自從兒子中風癱瘓後,自己就煩惱到睡不著覺,每天禱告跟主講,「啊,耶穌、主啊,能不能幫忙我,拜託祢來幫忙我。」最後嬤孫3人依偎在一塊,唱起原住民的傳統歌曲,歌詞說道:「我獨自一人在山上,很孤單,不知往哪個方向…」令人傷感不已。當地村長說,阿雄跟妻子平常在山上打零工,工作時也算勤奮,但沒工時就愛跟朋友小聚喝酒,一家為中低收入戶,雖可減免學雜費,但沒有現金補助,家裡相當破舊,曾幫忙詢問縣府能否協助修繕房屋,但因經費已用盡,故未能處理。
自來水部分,也已申請簡易自來水管,目前仍施工中,正催促公所、水公司趕緊完工,現在阿雄中風癱瘓,全家無收入,已協辦急難金補助,並轉介蘋果慈善基金會,基金會訪視後,已從「不指定」捐款提撥急難金暫紓困窘。記者再到醫院訪視阿雄,只見45歲的阿雄講話語意不清,嘴上呢喃的碎語無法成句,一旁34歲的妻子阿莉嘆道,5月底的凌晨,「他突然一直拉我衣角,我被他吵醒,看他一直流口水,臉也怪怪的,才發現有異狀,趕快叫兒子小浩來幫忙,送到醫院才知是腦中風。」
阿莉接著說,先生中風癱瘓後,因為請不起看護,自己到醫院照顧他,「先生從原本不會講話到可以講一點,無法走路到勉強可以站起來,但就是認不太出人來,真的很苦惱。」阿莉嘆道,現在家裏沒人工作,只靠婆婆老農津貼跟家扶補助共12356元維持,一家6口不夠生活,「家裡沒錢想回去工作,但先生沒人顧。」醫院社工表示,阿雄中風後復原狀況緩慢,認知功能欠佳,至今無力行走,仍建議住院復健到能恢復自理生活的程度,後續復健至少半年。
阿雄的二哥說,家中共6個兄弟姊妹,3姊妹皆已嫁,阿雄是最小的弟弟,自從他中風後,兄弟姊妹也陸續協助他住院、尿布等開銷。因弟弟沒自來水,也沒自己去找水源來接管,所以平常孩子都會來我家,會幫忙照顧他們,但自己也在山上務農,長期經濟協助也有限。當地家扶社工說,因社工平常主要針對孩子就學狀況,補助3個孩子共5100元就學扶助金,以社工的立場,還是希望父母應盡責,不要太常喝酒,讓孩子能穩定就學。未來也會安排時間前往了解情況。當地原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社工也說,將再訪視家中情況,並協助安裝電燈。

【暖流】父中風,國三男代父顧失智嬤,與小六弟居無水電屋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9年08月2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在台東,擁有最好的生活~東基急診科主任柯彼得
★ 鏡週刊

台東都蘭,一棟位於半山腰貌似民宿的二層樓房,外圍一大片庭園,綠影扶疏,屋內挑高寬敞,幾乎沒有隔間,通透溫潤的設計,活脫像是從室內設計雜誌躍然而出,這是台東基督教醫院急診科主任柯彼得(Peter Kenrick)口中「一輩子可能只有一個」的夢想中的房子,從建築到裝潢,都是他和妻子王媛玲親手設計,甚至連部分施工也包辦了。來自澳洲,已在台灣生活超過30年的柯彼得笑說,「我覺得我是台灣人,我是台東人,超喜歡這裡。而且我認為不論去哪裡,你不會有更好的生活。」
一走進柯彼得的家,不由得開始讚美起這間看似極簡,但舒適度滿滿的房子。柯彼得告訴我們,「房子沒有很大,只是沒有設計房間,就是會不會設計房子的差別 …如果是台灣人,一定會隔個八間房,很擠又不通風。」這間耗費了十多年才蓋成的家,柯彼得超級滿意,當初在興建的時候,座向、通風等大大小小因素全都考慮進去了。「我對建築很有興趣,看很多,很久了, 所以要設計房子的時候,我們已經想了很多年。」
工作地點在台東市區,問起他為何在都蘭買地蓋房子,他立即挑戰我們都市人的想法:「因為這個就是很明顯,在台東要好生活,就是要這樣子做,在國外這個是很普通,台灣人沒有想到,他們就覺得鄉下很遠,對不對?你開車從台東到這裡,20幾分鐘就到了。想像中,遁居鄉下,日子大概就是想過得平淡閒適,62歲的柯醫師卻完全顛覆這種刻板印象,他忙得有如陀螺,工作之餘,騎車、做木工、畫畫、照顧家裡的三狗一貓,時間幾乎不夠用。
從15、6歲就開始騎自行車的柯彼得,至今依然熱愛這項運動,他說,「騎車和呼吸一樣,每天都要。」他平時上班以自行車代步,有機會就會騎上附近的都蘭山。我們開車跟拍,窄窄的步道一路爬升向上,少有平坦路段,而且相當陡,「平均坡度13.9%,最高坡度20%以上,比環法自行車賽還陡,」他精準複誦。「我在台東騎腳踏車已經三十幾年,台東從太麻里到關山、每一個上山的路我都很熟,所以當然我搬到都蘭之前,都蘭山步道那條路我騎過很多次,然後搬來這邊,那條是這邊最近很陡的路。所以我不想去其他地方時,就騎那條路。
近山頂附近有一間農舍,屋主張先生屢屢看著柯彼得騎上山,幾次在觀景台上遇到他,兩人就會閒聊幾句。張先生告訴我們,即使汗流浹背的夏日時節,柯醫生照騎不誤,他由衷讚佩地說,「這些年來,偶爾看到年輕人半路就用牽的,騎上來的沒幾個。」騎這麼困難的路段,柯彼得的原因只有兩個字:「好玩」,這答案其實不讓人意外,回顧他的人生,他似乎從不走平坦容易的路。「我是那一種醫生,上班的時間,我不是怕麻煩過來,我一直找麻煩。懂我意思嗎?」他反而歡迎麻煩、難處理的個案。
柯彼得說,「我是台東人,超喜歡這裡。」62歲的他還沒想到退休,他說,他擁有夢想的工作,夢想的生活。聽柯彼得講起他的行醫經歷,有如傳奇。澳洲墨爾本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一年,他先後到沙烏地阿拉伯和中非尚比亞行醫,「(尚比亞)那是一個英國教會的醫院,有兩百多床,四個醫生,什麼都缺,什麼都要自己做,忙死了。」資源的緊絀練就醫師的能耐,柯彼得回憶,「我碰到世界最豐富的經驗、最會的醫生大部分是在非洲,因為他們什麼都缺,他們就很厲害。」
尚比亞就有一位讓柯彼得深深佩服的醫生,「他是拿英國內科專科執照,但是他天天都在做大手術,接(生)小孩子、剖腹產、照顧嬰兒室的小朋友,做小兒科,我覺得他很厲害。」
柯彼得還曾跟著紅十字會在當年陷於動亂的高棉(柬埔寨)擔任戰地醫生,「大部份受傷,被搶打到什麼的。」是地雷嗎?「對,地雷一大堆……我大概切了三百多個腿。在這邊,我猜台灣沒有一個醫生切了比我更多!」在外頭就是槍林彈雨的醫院待了一年半,最後離開他說不是因為受不了,而是覺得夠了。
尚比亞、柬埔寨等地的行醫經驗,無形中累積了柯彼得的臨床實力,讓他順利考取英國內科專科執照,他自己也有點意外。其他人為了準備考試,還得補習,對柯彼得來說,野戰醫院的實際經驗就是他的補習班。「我記得我去考內科時,他們放一個圖片,問說這是什麼東西,然後這個是瘧疾,連是什麼species(瘧蚊種類) 我都知道。」一次次遠離舒適圈,前往醫療資源匱乏、醫病不成比例的偏遠地區行醫,柯彼得沒有搬出學醫行醫是要懸壺濟世的高調,「他們就是缺醫生,你就去了。」講得雲淡風輕,就像1985年,當他偶然得知台東聖母醫院缺醫生,「覺得這個地方應該很好,」就來了。

【最對的選擇】在台東,擁有最好的生活~東基急診科主任柯彼得
myBook/鏡週刊~2020年01月2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防兒虐如防疫!防情緒失控必學五步驟
★ 李依如/報導記者

彰化鹿港鎮驚傳一起繼父疑因4歲繼子哭鬧,而毆打身體、趕出家門、最後不幸倒斃路邊的人倫悲劇。日前於高雄市鳳山區,也發生一起父親酒後對妻女施暴,對2歲女童揣打,至臉部、膝蓋、額頭多處紅腫、挫傷。家扶基金會呼籲兒童人權應被重視,家庭面臨兒童教養困難、經濟貧困弱勢、家庭婚姻衝突等不利因素,應積極求助政府、社福機構協助,以降低生活壓力和育兒困難。
根據家扶基金會於2020年1月22日至2月17日進行「2020兒少自我保護知多少」網路問卷調查,以16歲以上者為對象,有效樣本數為1,782名。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98.6%的民眾同意當發現有人在虐打小孩時,要打110或113;而1.4%的民眾不回答或不認同,顯示民眾通報意識及知能高。 但此兩起不幸案件的發生,除探究家庭因素外,一般民眾關注兒虐防護,仍有漏洞!身為兒少身邊的你我,如發生疑似兒虐案件若能有作為,將能守住防止虐童的防線。
探究兒童虐待事件發生的原因,常是含括多元因素,家扶基金會從2019年服務的3,739名受虐兒少統計分析來看,施虐者的施虐因素中,首要因素為家長親職教養知能不足佔48.44%,其次為家長情緒行為問題佔36.72%,再則婚姻失調佔24.76%。 相關數據皆顯示,兒童虐待事件的發生,與照顧兒少的家長息息相關,家長對兒少需求的理解和回應,若不能有所學習和作情緒控管,加上夫妻婚姻關係失和、再组家庭適應不良和嚴重衝突及家庭親友支持性不足,便可能造成一時失控而致兒童遭受波及而受害,嚴重者甚至造成兒童死亡憾事,而難以挽回無辜的小生命。
家扶基金會統計2019新聞報導兒虐死亡15件16童的案例來看,受虐死亡的兒少以4歲以下的嬰幼兒居多。嬰幼兒無論在肢體、語言和行為發展上,都有其限制性,無法自主獲得生活上需求的滿足,除了需要大人協助維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外,更需要大人的擁抱、撫慰、鼓勵等,以利於情感上安全依附的建立。家扶基金會也推動快樂親子五步驟「不必(閉)打小孩」,提醒照顧者適當調節情緒,尤其是面臨親職時,不要因一時情緒失控,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不必(閉)打小孩五步驟:💗 「不」要生氣,深呼吸10下。💗 「閉」上眼睛,靜心10分鐘。💗 「打」給家扶,家扶專線0800-078585(你請幫我幫我)。💗 「小」孩抱抱,擁抱孩子10秒鐘。💗 「孩」要大笑,與孩子大笑10聲。

防兒虐如防疫!防情緒失控必學五步驟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17日
☆ ☆ ☆
新增說文字6
☆ ☆ ☆
提升志工專業知能,精進訓練造血幹細胞宣導
★ 李佩璇

「周邊血幹細胞捐贈者,可多做手臂運動及補充高鈣食物,增加血液流速與血液中血鈣含量,以減少收集當日的不適」,只見慈濟志工認真地在試卷上進行這些是非題的作答,16日(日)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於新竹靜思堂舉辦造血幹細胞捐贈關懷小組志工認證研習課程,此為2020年第一場研習課程,共90位志工參與此次研習。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蘇蕙鈺組長表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於2015透過世界骨髓捐贈者協會(WMDA)進階國際認證,之後每三年需再進行一次再認證。
2019年通過再次認證,中心也從2015年開啟志工教育訓練課程,希望透過教育訓練建立一致化、標準的作業規範,每年的教育訓練課程,除了讓志工溫故知新,也安排專業講座,提升專業知能。因應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在2月初邀約花蓮慈濟醫院李仁智醫師、王立信醫師等在防疫、感染方面具備豐富臨床經驗的專家一同研議志工教育訓練、驗血建檔、造血幹細胞捐贈移植等三議題,該如何因應?
目前在志工教育訓練、驗血建檔兩部分,將視各地實際情形與志工的意見進行調整,造血幹細胞捐贈移植部分,會在捐贈者進行第2次血液檢查及身體檢查時加強填寫旅遊史等資料,以保護捐贈者及受贈者雙方。2020年全臺各地預計將舉辦十場次的「造血幹細胞捐贈關懷小組志工認證研習課程」,新竹區2020年第一場驗血建檔活動,預計於3/28於新竹大遠百舉行,歡迎年滿18歲、未滿46足歲民眾前來參加建檔。

提升志工專業知能,精進訓練造血幹細胞宣導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2月1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7
☆ ☆ ☆
「大腸癌手術之王」出身農家子,梁金銅除癌像除草
◎ 江慧珺/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梁金銅是國內腸癌治療權威,曾收治已故綜藝天王豬哥亮等名人,行醫30年完成3500例大腸癌腹腔鏡手術,手術時數破萬小時,全球排名數一數二,但即便是箇中高手,他仍認為「高科技是不歸路」,斷言未來將由機器人手術獨領風騷。梁金銅個性爽朗,老家在高雄鄉下務農,母親不識字,家族中無人有醫療背景;他記憶力特好,書本看幾遍就能背誦,多數時間都在田野玩耍,喜歡釣青蛙、解剖,也曾殺豬宰羊,閹割、開刀樣樣來,高中時才確立當醫師志向。
走上大腸直腸外科,梁金銅坦言是誤打誤撞,他原本想走骨科,後在老師建議下轉為鑽研當時冷門的大腸直腸外科,並赴日進修,年僅47歲便升上教授,如今已是台灣大腸癌腹腔鏡手術件數紀錄保持人。「我熱愛工作!」梁金銅說,農家子弟整天操勞,除有悲天憫人胸懷,對工作也格外熱情;他認為外科是「實踐者」,治療看得到的病灶,即便每天開刀8到12小時,幾乎是全院最晚收工的一群,但成就感與科技新知仍帶給他滿滿樂趣。
梁金銅也以除草妙喻手術,指癌細胞就像雜草,正常細胞則像稻禾,有能力清楚分辨,才能清除癌細胞、保留正常細胞。即便身為腸癌權威,曾替許多名人看診,但在梁金銅眼中,所有人的解剖構造都相同,他一視同仁;他也曾捲入醫療糾紛挨告,但有99%病人對他滿懷感激,甚至還有病人過世前、特地交代家屬向他致謝,也讓他始終正向看待醫師職業。
梁金銅說,在30年前,大腸癌每年病例約3000人,現則躍升為十大癌症首位,年增1.5萬名患者,腹腔鏡手術也逐步取代剖腹手術,一度成為大腸癌治療的黃金準則,但近年機器人手術異軍突起,對此他說:「下一個世代肯定是機器人世代!」因機器人手術穩定度高,更適合肥胖或骨盆較窄的男性大腸癌治療。梁金銅也感慨,過去曾自豪是國內大腸癌腹腔鏡手術第一人,但未來機器人手術會獨領風騷,一旦手術價格下滑,或許任何大腸癌手術都可由機器人執刀,更促使他潛心研究。
大腸癌病人張先生說,梁金銅的門診相當搶手,得知他病況緊急,馬上替他安排病床,除切除大腸癌外還連帶處理胃部肌瘤,免開重複開刀,大讚梁是良醫。梁金銅說,腸癌堪稱「富貴病」,和國人生活優渥、肉類消耗量倍增有關;腸癌若可早期發現,手術後存活率可達100%,但如發現太晚、已轉移,平均只剩2.5年壽命,建議民眾健檢可做大腸鏡檢查,50至74歲國人則可多利用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好及早揪出大腸癌。

【與醫師同行】「大腸癌手術之王」出身農家子,梁金銅除癌像除草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9月05日
俠醫行遍高山義診,一切是剛剛好的幸福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1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8
☆ ☆ ☆
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社福單位志工找攏嘸
★ 林怡亭/報導記者

新冠肺炎疫情增溫,不僅造成人心慌慌,也使全台大學及中小學延後開學,但面對防疫第一線,許多社福團體卻招募不到志工幫忙,導致部分活動因此被迫取消;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指出,社工得兼顧個案也得自籌活動,但現在缺少志工幫忙,就得暫時放下個案上街頭自行募款,因此可望民眾能投入社福志工行列,對於防疫能並肩作戰。為了防範疫情且幫助個案能不間斷,在缺乏志工的情況下,第一線的社工們只能繼續咬牙苦撐,主要因多數民眾擔憂疫情發生,甚至是群聚感染的風險。
但其實只要做好自主管理,且落實包括勤洗手、戴口罩等社福端的防疫措施,同樣能加入志工服務行列,且像是《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在善耕官網上招募發票整理志工,只要選擇可服務時間,一個人同樣也能做公益。除了志工缺乏外,在物資上也需要各界勇於捐贈,像是《老五老基金會》,為預防疫情蔓延,每位居服員都配給一支額溫槍,讓在照顧長輩時,可固定測量體溫,定期追蹤及把關健康。
但若為傳統體溫計或耳溫槍,因會直接接觸到個人身體,在防疫上恐有漏洞,因此仍急需300支額溫槍,需要各界幫忙捐贈。面對疫情,做好防範第一件事就是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及防護,民眾就不用過於擔心。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呼籲,可望各界能共同響應,一起赴公益單位擔任志工,只要服務前配合相關單位量體溫、酒精消毒等防疫措施,就能安心且安全的做公益。

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社福單位志工找攏嘸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26日
負債潦倒到億萬人生!揭開秦老闆當鋪秘辛
風傳媒/下班經濟學~2019年12月09日
去緬甸蓋大學、聯合18頂大拚南向,曾志朗笑看變動時代:準備好就會有新世界
風傳媒/名人真心話~2019年09月24日
☆ ☆ ☆
公益1096輯
公益1095輯~退休規劃
公益1094輯
公益1093輯
公益1092輯
公益1091輯
公益探討1090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