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0

公益1095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奉獻台灣35年,彰基追思宣教師籃瑪烈
★ 王志成/台中報導

台灣民眾在百年前的醫療健康照護工作,相當大程度倚賴的是來自西方國家的傳教士;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 Miss Randall(籃瑪烈)姑娘(以下簡稱籃姑娘)1969年奉派到台灣,1971年受邀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先後擔任宣教護士、夜間督導,1976年接任護理部主任,2004年7月退休返回加拿大;今年7月10日於加拿大蒙主恩召、安息主懷,享壽77歲。彰基董事長長陳信良牧師表示,籃姑娘於1994年獲頒省政府績優資深護理人員,1996年獲內政部表揚績優外籍宗教人士、資深護理人員,1997、1998年再獲內政部績優外籍宗教人士表揚,2000年榮獲第10屆醫療奉獻獎,2004年3月11日獲頒彰化縣榮譽縣民。
彰基院長陳穆寬醫師表示,籃姑娘在彰基護理部服務三十餘年,經歷與見證台灣數十年來的醫療照護進展,她強調護理後進,需多給予患者人性化的醫療照護與關懷。她的驟然離世,令人深感意外與不捨,彰基董事會將於8月13日舉辦『籃瑪烈姑娘宣教師 Miss Randall 追思會』,為此緬懷她台灣奉獻青春歲月三十餘年的佳美腳蹤。籃姑娘生於西元1943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個小鎮 Cobourg,14歲時,妹妹因病去世,讓她決心成為一名護士及投身海外醫療傳道事工。1962年畢業於 Belleville 護理學校,並進入多倫多長老教會研習神學及基督教育,以及艾伯塔大學進修產科護理。
1969年奉派到台灣、1971年受邀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先後擔任宣教護士、夜間督導,1976年接任護理部主任,2004年7月退休回加拿大。三十多年來,引進國外先進臨床護理技術,建立護理管理體系,並協助彰基與國外各大醫院建立交流管道,提升台灣護理水準。初來彰基時,醫院約有兩百床,蘭大弼院長讓醫院和社區民眾沒有牆籬之隔,院內氛圍更是有如大家庭般,這是身材寬廣、充滿抱負的籃姑娘所喜歡的環境。
1976年起,她擔任護理部主任,新觀念、新照顧、新設備不斷加入醫院的服務項目,小兒加護病房的觀念和學問,血液透析病房、燙傷病房的成立,供應中心裝設新型滅菌鍋,以及直腸造口特別護理等,多項建設與制度皆走在台灣醫護界之先,她隨時注意吸收新訊,勇於突破的工作態度,尤其是這些年來她努力推展居家護理型態之安寧照顧,持續品質改善管理等,其成效有目共睹。
在生活上,籃姑娘入鄉隨俗的和院內員工打成一片,吃大鍋飯、吃辦桌請客,參加社團、上山下海,在節慶時為宿舍護士辦西式茶會,聖誕節邀大家到她的小屋吃傳統聖誕餐、享受聖誕佈置,她彈琴、唱歌。在醫院建設時期,她親自為護理相關之建築設施、管路配線監工,圓廣的身軀卻能在鷹架林立的工地鑽來鑽去、爬上跳下,看得工人瞠目結舌。在勞保時代,兒童多半沒有保險,兒科加護病房裡花錢又難治療的小孩,尤其先天畸形的新生兒常遭遺棄,最常見的是女棄嬰,籃姑娘終能為孩子找到適合的安頓。
物質不豐富的時代,每次回加拿大差會述職,必會巡迴勸募基金和醫療用品,像聖誕老公公般的扛回台灣。血庫尚不發達的時代,一喊需要鮮血,總是當仁不讓,搶先挽袖。社工人員需要基金支援時,總會有意外的驚喜出自籃姑娘的口袋。一大清早,穿梭在忙碌的護士、清潔阿嫂中間,病人樂意看到的是那張熟悉且帶微笑的臉。
民國60年代,台灣經濟正當起飛,但那時醫療物資與觀念相當缺乏,籃姑娘毅然從加拿大引進彰基新的護理觀念、護理管理制度、技術、設備,一口流利的台語道:『咱愛常常注意身軀邊的人的需要,更加要設法補足需求,若有人認同,慇一定會加入作伙實踐有意義的事。』籃姑娘期待,更多受過高等護理人員及受過完整訓練的醫療人員,投入偏鄉。

奉獻台灣35年,彰基追思宣教師籃瑪烈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8月10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爸媽罹癌怎麼辦?營隊帶子女翻轉困境
★ 新聞部/綜合報導

父親節甫過,10歲的漢漢因為爸爸罹癌,開始懂得在聚餐時提醒爸爸哪些是紅燈食物須避免食用,哪些是健康的食物需多加攝取,父親楊爸今年45歲,在2年前罹患肺癌,確診時年僅8歲的兒子,不僅很少表現出其他的情緒,更早熟的擔心癌症是否會讓爸爸疼痛不舒服。癌症帶來的不確定,是病友家庭最大挑戰,尤其家裡有處於仰賴父母為生的成長期孩子,親子溝通與子女癌症教育將是家庭生命周期正向發展的關鍵。但生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因為從確診、治療到追蹤,對病友與家屬都是身心靈煎熬。
因此,為翻轉病友及家屬的抗癌人生,癌症希望基金會特針對家庭成員舉辦親子、兒童等不同主題性營隊,盼透由專業人員引導與同儕交流,培養家庭共同適應與面對癌症的正向能力。隨著中年罹癌人口逐年增加,有越來越多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正因面對癌症而經歷家庭衝突與角色重新配置問題,特別是癌症病友的未成年子女,不管是癌症的診斷、目睹父母的治療與副作用,甚至可能失去父母的死亡威脅,都易導致子女可能會有行為退化、過度早熟、人際困擾等變化,不僅不能完成應有的發展任務,更可能成為憂鬱或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癌友家庭服務顯示,逾6成孩子害怕與父母分離,甚至對死亡感到焦慮,有3成子女因不知該怎麼辦、擔心未來而感到無助,更有5成病友認為自己的孩子因癌症而有不同於其他孩子的改變,因有感多數孩子常壓抑自我情緒,並以聽話懂事的表現盼父母能在愉悅情緒下遠離癌症威脅,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以「助孩子認識自我並學習表達與抒發情緒」為內容的第16屆癌友家庭子女夏令營,在公益夥伴支持下順利舉辦。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坦言:「在父母罹癌的同時,孩子也因共同經歷治療與復發轉移過程的起伏波折,而處在恐懼、悲傷或憤怒中,除了必須疏通這些長期積累的情緒壓力,更應該將其轉成正面力量,因為成長只有一次,因此,不僅透過情境遊戲、藝術創作方式引導孩子學習表達與面對內在情緒,藉由同儕團體的分享與相互支持,找到自己在父母罹癌過程中的價值和角色,能更健全的成長,更重要的,讓這群孩子不再孤單面對癌症!」罹癌非終點,但孩子要一起向前並不容易,為助更多家庭都能正向面對癌症,除夏令營外,九月起將舉辦2天一夜親子營以及一日兒童工作坊,全程免費,歡迎正面對癌症挑戰的家庭洽詢 02-33226286。

爸媽罹癌怎麼辦?營隊帶子女翻轉困境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8月18日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暖心名醫阮郁修,後山拆彈造福花東民眾
★ 陳佳慧/報導記者

在花蓮慈濟醫院白色的走道上,一個個病患守在診間外等待醫師的到來,尤其放射科介入治療門診外,一群患者正等待著是他們的救星,被稱為「後山拆彈專家」的阮郁修醫師到來。阮醫師視病猶親,解釋病情時有條不紊,讓病患感到既親切又安心。病友陳媽媽說:阮郁修醫師很細心也很有耐心,不懂的都會跟我解釋清楚,我偏頭痛了好幾年就是找他治好的!台灣每100人內就有三人罹患腦動脈瘤,猶如活在不定時炸彈的威脅之下,每天都擔心腦動脈瘤破裂造成的顱內大出血。
其中病患又以女性居多,長期的高血壓、抽菸、腦血管發炎以及停經後賀爾蒙的不穩都會增加腦動脈瘤發生的可能性。早期腦動脈瘤的治療方式以開顱夾除手術為主,如今的技術已進步到血管內介入治療的微創手術,病患當天開完刀,平躺兩個小時就能下床走路。阮郁修醫師說,其實腦動脈瘤平時很少有徵兆,但有時會壓迫到腦內的神經,這時患者會出現頭痛、眩暈或是視力模糊的情形。
醫師回憶,他曾經碰過一位年僅23歲的患者,住院時本來以為是中風,但經過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腦內有個直徑五公分大的腦動脈瘤,因為動脈瘤內的血栓,才造成缺血性中風,經過置放血流導向器後,這顆巨大的腦動脈瘤被「成功拆彈」,患者也回復了正常的意識,沒了偏頭痛,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術前術後彷彿活在不同世界。阮郁修從小就對於圖像記憶特別拿手,念醫學系時在影像檢查的課程總是名列前茅,讓當時授課的教授印象深刻,對他圖像記憶的能力讚許有加,還送了他最新的影像醫學原文書。
阮郁修笑說:「那時的同學都說我應該去當警探破案,因為我對圖片跟影像很敏感,常常一看就發現問題在哪裡。」除了對影像檢查十分拿手,阮郁修還是實習醫師時,學長姐就常誇他的手很巧,非常適合走外科。阮郁修說:「最後我選擇神經介入診療的領域,剛好結合兩個我最擅長的部份。」也是這樣的機緣,讓阮郁修在治療與診斷腦動脈瘤這個領域成為佼佼者。
花東的醫療資源比起北部或西部,來得更少也更不方便,若是稍微專門的治療領域,往往都要舟車勞頓到其他縣市治療,阮郁修醫師在花蓮服務超過十年,這十年內成功治癒了超過500名,每天都要擔心破裂的腦動脈瘤患者。「能讓患者不再提心吊膽,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與動力。」阮郁修說,雖然要在台北與花蓮的門診兩地跑,但能夠給予花東居民更好的醫療品質,他仍會繼續服務下去。

暖心名醫阮郁修,後山拆彈造福花東民眾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13日
☆ ☆ ☆
☆ ☆ ☆
無家者不是你想的那樣,吉立亞醫藥發揮企業精神為弱勢創造可能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10日
無家者困境,健康與經濟的惡性循環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1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醫院打造開心農場,助精神病患復健
★ 黃苡安/綜合報導記者

蒔花弄草,有助穩定情緒。慢性精神疾病的復健是一條漫長辛苦的路,透過栽種及各式園藝體驗活動,從照顧植物過程感受生命歷程、觀察其成長與變化,並從付出中獲得被需要的肯定感、亦能透過氣味跟顏色來改善患者身心靈狀態,近年此療法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為促進慢性精神病患照顧品質,安南醫院精神科和苗栗農工園藝科廖麗雅老師合作引進「園藝療法」,透過跨領域合作,在醫院頂樓開闢菜園,先從簡單好種植快速成長的小白菜開始,讓患者從園藝活動中放鬆心情並增加自信心,也能創造合宜社交機會,共同提升正向情緒。
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表示,愈來愈多實證研究支持「整合醫療及營養醫學」對慢性精神疾病的助益,但台灣受限於對慢性病患的健保定額給付,大多集中在傳統住院的復健和藥物治療,因此常無法提供令病患滿意的治療成果,為改善患者治療成效,世界趨勢已朝整合性治療的方向在進行。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張俊鴻指出,精神科慢性病房主要是針對病情穩定、具有基本自我照顧能力,且有復健潛能者來安排復建計畫安排。而現代精神醫療趨勢已邁向加入非藥物之整合性治療,除強調患者身心靈發展外,更重視住院期間的復健活動治療,安南醫除提供患者多元化工作訓練外,亦安排多元化活動,日後也將推動園藝治療,協助患者邁向回歸社區之路。

醫院打造開心農場,助精神病患復健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 ~2020年06月29日
蒔花弄草對慢性精神病患有好處?醫:有助穩定身心靈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09日
☆ ☆ ☆
☆ ☆ ☆
☆ ☆ ☆
壽星生日藏驚喜,兄弟姐妹合作捐社福團體復康巴士
健康醫療網/林渝樺~2020年06月29日
里里銀髮俱樂部聯合授牌活動,多元照顧長輩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8月26日/新北市 ☆ ☆
推動新照顧組合訓練,護理全聯會提升長照量能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8月21日
☆ ☆ ☆
中華大健康服務促進協會,看見自己的責任
match 生活網/中時電子報~2020年08月27日
北區慈青暑期南下服務,關懷嘉義鄉間兒童營隊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8月20日
平均年齡一甲子,這群志工認證「髓緣有愛」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8月1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照顧父母,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
★ 吳若權/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12堂課

所謂的「自己照顧自己」,不只是飲食作息、身體健康、情緒穩定,還包括讓自己的身心靈不斷維持動態的平衡,用愛與寬恕對待世界,以勇氣面對挑戰。從2003年開始,很榮幸有機會擔任花蓮門諾醫院「壽豐老人照顧社區計畫」推廣代言人,並在2009年擔任慈善大使,為該計畫第二期工程接續募款工作。在歷次的記者會中,我有感而發地談到:「照顧銀髮長輩,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每個人都會老,所有老人都有過年輕美好的歲月,我們就像是他們曾經歷的過去,而這些老人也將會是我們未來的縮影。
好好對待老人,就像是認真對待自己的未來一樣。此後,「照顧銀髮長輩,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常被很多公益活動拿去當作宣傳口號,幾位熟知內情的好朋友常開玩笑對我說:「他們有沒有跟你簽訂授權同意書啊?」而交情更深一點的好朋友,還會好奇地問我:「你是有過怎樣的體會,才能在記者會中講出這麼動人的一句話?」其實追溯到2003年,我擔任居家看護已超過六年,歷經每天陪伴媽媽進出醫院看診拿藥、中醫針灸、肢體復健、心理治療… 比起相同年齡的人,對生老病死有更深的體會。
加上協助我一起照顧家母的父親,原本健康狀況不錯,卻突然在2002年病倒臥床,幾個月後辭世,令我在震驚之餘,感到無限的孤單遺憾,對於「把握當下」、「愛要及時」等老生常談的說法,有非常痛楚的覺悟。「生命的苦難,讓心智早熟。」這只是我在長期照顧父母的過程中,得到的眾多紅利之一;對於身體健康與醫療方面的認識與了解,也有很多收穫。我常覺得父親犧牲了他的肉身、母親忍受著她的病苦,如菩薩般在我面前顯化,教導我要愛惜生命的一切。
有句話說:「久病成良醫。」陪伴父母病老多年,才發現這句話的字面上,省略掉幾個很關鍵的邏輯,必須要有豐富的經驗與深刻的體會,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否則,久病未必成良醫。如果有病不醫,或是找錯醫師、看錯門診、講錯症狀、吃錯藥,病情只會愈來愈惡化。如此這般的久病,只會變成誤人誤己的庸醫,不會成為良醫。尤其當今的社會,醫療管道愈來愈多元,除了西醫、中醫,還有很多民間療法,只要在網路上搜尋一下,斷食療法、尿療法、順勢療法、灌腸療法、自然療法、飯水分離療法… 琳琅滿目。
每一種療法都有許多親自見證的個案,連癌症都能不藥而癒。有些朋友當自己或親人罹患重症,若對傳統西醫或中醫的治療信心不足,又有機緣碰到這些另類療法,很熱衷於嘗試各種不同的療癒方法,只希望可以重拾健康或延緩病情惡化。但是,以上所有另類療法,有各自的適用對象,以及嚴謹的定義與操作方式,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驗證它的效果。取捨之間,除了憑運氣,還需要仰賴更多資訊協助判斷,不能道聽塗說,以免延誤病情。
綜合照顧爸媽這將近二十年的經驗,我對於各種病痛的根源,有很具體的認識。我深深體認也同意「萬病都從情緒起」這句話的意義,即使是基因遺傳,也是一種細胞記憶。從個性習慣累積的習氣,是會世代相傳的。必須時時觀照,常常調整,讓自己的心念,回到完美的「原廠設定」,也就是愛與寬恕,放下憤怒與抱怨。通常人們在談養生時,很重視生理的排毒,卻忽略了另一項重要的觀念,情緒也需要排毒。而情緒排毒,並不只是做好情緒管理就好。錯誤的情緒管理,只會更加壓抑情緒,無法排解負面情緒。
有幾個簡單有效的情緒排毒方法,可以在家靠自己實做,就立刻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運動、靜坐、調整呼吸。此外,從事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活動,也能排憂解勞。除了觀照自己的情緒,飲食作息與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通常我們最喜歡的食物,對身體都是最有害的。愛吃甜食的人,多半有糖尿病。喜歡海鮮的人,膽固醇都偏高。無肉不歡的人,心血管疾病容易伴隨而來。
美食,妨礙健康?其實美食問題不在於食物的本身,而是人們對於所偏愛的食物,都有執念。吃得太多、難以割捨。過度不均衡的飲食,身體立刻給了宇宙無敵的答案:世間所有的貪愛,都會是障礙。追求完美的人,消化器官容易有問題,尤其胃痛、胃潰瘍,是最明顯的症狀。根據西醫的研究,多數胃潰瘍患者,是因為被幽門桿菌傳染,若沒有及早治療,百分之八十五的嚴重胃潰瘍,會轉移成為胃癌。
但西醫尚無定論的是:為什麼這些人的胃裡有幽門桿菌?透過不潔的飲食,或是餐具、接吻,都有可能;另一個比較難解釋清楚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被傳染,另一些人卻不會?醫學尚未找到解答,靈學早就給出答案。當我們過度追求完美,情緒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一直害怕會失敗,就會導致免疫力降低,讓細菌與病毒趁虛而入。透過醫學的診斷與用藥,可以治標;佐以靈學的修行與精進,才能治本。醫學的目標,在於治癒疾病,至少要能延緩疾病的惡化。但靈學有更重要的使命是: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
陪伴父親走完他人生的最後一站,臨終前他以顫抖的手,緊緊握筆寫下:「妻賢子孝,此生無憾。」這是他留給我最豐富、最珍貴的遺產。因為積勞成疾、器官衰竭,八十歲前從來沒有生過大病的他,竟在急診住院四個月後逝世。我們都不太能夠接受的事實,他比我們更早接受。他的病痛,沒有被醫院治癒;他以慈悲,治癒了我們的哀傷。
陪伴媽媽的這二十年來,我們的人生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花在醫療與復健上。初期,媽媽以無比的意志力,要讓自己澈底痊癒;後來,她在挫折中學習調整自己,漸漸接受身體的狀況。我在這個過程中領悟一個道理:有些疾病,確實不會完全康復,但只要這些病痛,不再是個困擾,病患能夠與疾病自在地相處,就跟沒有這個疾病的時候,也沒有兩樣了。對於爸媽的病老,我在心疼不捨中,學會珍惜與感恩。從三十幾歲開始,頻繁地陪他們進出醫院,提早而密集地看遍人生病死,與有情眾生一起學習解脫的智慧。
尤其在大型教學醫院的一樓大廳,病患與家屬熙熙攘攘,有時候真會誤以為自己來到百貨公司或大賣場。所有的「想要」與「需要」交錯堆疊,我們彷彿可以覺醒,原來人生最終想求得的,只不過是平安與健康。然而,當我陪伴長輩經歷人生的衰老,甚至一葉知秋地倒數著我們僅能擁抱的有限時光,就會真切明白:所謂的平安健康,有時候也是一種奢求。於是,我們懂得退而求其次地,再次閉目合掌,恭請上天賜予我們面對病苦的勇氣,而不只是貪婪地戀棧健康平安。
從三十幾歲開始,我持續晨泳、跑步,每週至少四至五次,不刻意但盡量自然地維持規律的作息,在粗茶淡飯中安頓身心,習慣割捨不必要的物欲,讓自己享受簡樸與平凡。老實說,我不是努力要自己活得多健康,而是因為必須照顧家中長輩,不能讓自己病倒。許多讀者好奇地問:「為什麼你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不太像五十幾歲的人?」老實說,我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在為了照顧爸媽晚年而奔波的年歲裡,因為忙碌而無可挽留地讓時光過得太匆促,我漸漸變得對自己的年齡沒有太多感覺,所謂的「無齡感」確實在我身上發生。每次要填寫表格,註記生辰日期,換算真實年紀時,我都得認真想一下,用紙筆再精算一次,才能答出正確的年齡。影劇版我在生活中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連工作上也盡量不要依賴助理。我向自己證明可以活得很獨立,也讓媽媽放心,我一個人可以過得很好。
在我的定義中,所謂的「自己照顧自己」,不只是飲食作息、身體健康、情緒穩定,還包括讓自己的身心靈不斷維持動態的平衡。快樂時盡情享受快樂,悲傷時完全接納悲傷,敏銳地覺察自我,隨時向內自省,每天以懺悔感恩,淨化心靈。自己照顧好自己之後,如果行有餘力,就幫助別人吧!我很慶幸能夠以書寫、演講、課程,或是影音內容,分享心得與所學。朋友溢美地誇獎說,我是一個跨領域、跨世代、跨性別的多職人,起初我不敢承擔這樣的美譽,但現在我願意把它當作後半生的目標。
這些縱橫跨界的比喻,只是說明我涉獵多元的主題,以及呈現不同學習的型態,但在我心中非常明白,看似五花八門的樣貌中,我只專注於一個核心價值,就是:鼓勵每一個人活出自己。人生,真的很像是電玩。每個人身處不同的背景,猶如每種電玩遊戲不同的主題,但每一步的精進,都來自跨越障礙,勇往直前。我認為每個人來到世間的這一生,學習整合身心靈的五個階段,分別是:① 認識自己;② 肯定自己;③ 發展自己;④ 奉獻自己;⑤放下自己。
而所謂的「自己照顧自己」,就是在每個階段保持觀照自己的心念,看顧自己的行為,用愛與寬恕對待世界,以勇氣面對挑戰,就能度過每一關,迎向下一關。在來到旅行的終點站之前,一切都是未知,隨時都是無常,我們要自己照顧自己,謹慎而自在地踏穩每一個步伐的節奏,接納每一個挫折的禮物,享受每一個驚喜的幸福。

照顧父母,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生命的五階段教導我把握當下、愛要及時
愛長照/吳若權~2020年05月08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撐傘守護身心障家庭!林勤妹深耕幼安像母親般溫暖
★ 李依如/報導記者

「28年來,幫助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即使有風有雨,但看到孩子們的笑容,沒有後悔,只能勇往直前。」苗栗幼安教養院林勤妹院長,從一位什麼都不懂的家庭主婦,成為孩子們口中的院長媽媽,憑著一股熱情,帶領同仁中在早療領域共同學習,漸漸找到技巧及方法,協助身心障礙孩子們慢慢成長。林勤妹院長指出,回憶起首件服務個案,是一位20多歲重度智障的少女,住在僅一坪大的地下室,只有一張床、一條水管、一個小臉盆。
父親因猛爆型肝炎突然過世,媽媽要工作無力照顧,她像小狗似的在地上爬,從小臉盆裡徒手抓飯菜吃,也因為排泄物塗滿牆,味道四處亂竄,當時林勤妹把她接回院內,邊走邊哭,因為實在是太令人震驚了。從這一位孩子身上,林勤妹了解到這群特殊的孩子,需要由專業老師協助,因此,當時她和伙伴們前往中原大學特教班上課進修,逐步教導她,從不會講話到能夠與人溝通;從徒手吃飯學會拿筷子;從不會走路到沿著牆壁走,現在她已60多歲,在幼安教養院得到良好照顧。
幼安教養院更介入早療業務,曾收托社會緊急安置特殊需求的孩子棠棠,是一個腦性麻痺者,當時可說骨瘦如柴,經醫師診斷必須終身臥床,在所有工作夥伴的努力下,棠棠從吞嚥有困難到可以喝下牛奶、吃稀飯;從不會翻身到會翻身,會站會走,諸如此類的故事,在幼安教養院比比皆是。「把這些孩子當成我的孩子,就會看見他們的需要。」林勤妹院長說,其實幼安教養院成立的想法非常單純,照顧好身心障礙者,給他們一個能安心居住的家,擁有尊嚴的生活。
家長把孩子送來,慢慢改善他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也讓弱勢族群因為幼安教養院的協助,改變他們的一生。創辦人王石山是院長林勤妹女士的公公,草創期在頭屋租屋,當時只有四名院生,在照顧人力缺乏下,真的是全家大小總動員。林勤妹說,早年因為公公的弟弟出車禍下半身癱瘓,對家庭造成極大衝擊,因此創辦人稟承母訓遺願與回饋社會的理念下,於81年創立苗栗幼安教養院。
雖然苗栗資源薄弱,但幼安秉持著「愛、尊重、包容、關懷」的信念,在地深耕,以專業協助這群身心障礙者,擁有更多元化且創新的學習機會。林勤妹院長說明,幼安於82年立案以來,從服務身心障礙者、發展遲緩兒童、失能長輩老人等家庭開始,每年協助將近一千多位對象,28年來,服務需要被照顧的弱勢家庭共2萬6千109位,未來將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改善社會問題,也感謝一路陪伴的同仁、長官以及社會大眾,幼安教養院將持續努力向前行。

撐傘守護身心障家庭!林勤妹深耕「幼安」像母親般溫暖
健康醫療網/李依如~2020年06月28日
☆ ☆ ☆
☆ ☆ ☆
他39歲就得失智症,如今成為倡議大使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2017年11月14日
最有意義的18歲禮物,為自己儲蓄助人的能量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7月29日 ☆ ☆
☆ ☆ ☆
科技輪椅大不同,行動不便長輩買菜、接孫子更順心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05日 ☆
奶奶不用說抱歉,認真看到病人真正的需要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7月24日
慈大社教中心爺奶活力營,跨國跨世代交流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7月24日
我們都是老同學,來苗栗長照據點上課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7月27日
志工用心家屬放心,臺中清水長照用心關照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7月30日
長者住院不失能,高齡友善復能教室啟用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8月04日 ☆ ☆
老玩童開心玩,失語長輩玩桌遊健腦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8月04日
☆ ☆ ☆
養黑水虻建循環農場,新住民在臺圓夢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8月05日 ☆ ☆
偏鄉離島的多元與活力,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8月0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中輟生不會九九乘法,陪讀班搶救一年數學考一百分
★ 許麗珍/台北報導

阿力(化名)由打零工的爸爸獨自撫養,阿力常被學校列為中輟生。國小三年級下學期時,阿力來到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1919陪讀班,一開始整天搞丟作業本與聯絡簿,數學差到連九九乘法也不會,陪讀班老師及社工經過一學期努力,今年4年級的阿力不僅能準時上學,數學還考過100分。基督教救助協會2004年起推出「1919陪讀計畫」,資助弱勢家庭的孩子免費上陪讀班,接受課業輔導、品格教育、才藝課程、營養晚餐,及家庭關懷,使其父母能安心工作。16年來總計已服務孩童逾5萬人次。
協會表示,阿力的爸爸工作不穩定,家人無力照顧阿力,以至於阿力在學校常不守規矩、不愛上課,老師十分頭疼。阿力小學3年級剛到陪讀班的時候,整天搞丟作業本與聯絡簿,功課根本無從寫起,陪讀班老師說「我們只好幫他買新的作業本,規定他連前面欠的,都要補寫完」。阿力數學差,一開始連99乘法也不會,老師們更認真教導功課,一有進步立即稱讚鼓勵,建立自信。陪讀班老師、學校老師以及社工為此組成「搶救阿力」群組,隨時討論阿力的狀況。
於是阿力每天放學先到陪讀班寫完功課,吃完晚餐才回家,混亂生活回歸常軌,建立良好生活習慣。經過一學期,如今小學4年級的阿力準時到校上課,學業也進步很多,數學還曾考過100分。今年9月起,協會將繼續幫助全台3000名弱勢家庭孩子,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支持1919陪讀計畫,籲民眾透過 7-ELEVEN 全台的 ibon 捐款,認購1919認助套餐,並發動 OPEN POINT 會員愛心捐點等勸募活動,讓陪讀班孩童課後免於飢餓。
協會副秘書長鄭夙珺表示,暑假期間弱勢家庭家長既無時間陪伴孩子也無力送安親班,為了照顧無處可去的孩子,1919陪讀計畫開設暑期課程,甚至許多陪讀班提早從早上7點就開始進行一整天的陪讀,比學期中的時間更長。此外,協會表示,今年與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及 7-ELEVEN 攜手舉辦「好鄰居暑期公益同樂會」活動,讓這些孩子藉著暑假「小小店長」活動,體驗補貨、收銀結帳,拓展生活視野。

中輟生整天搞丟作業不會九九乘法,陪讀班搶救一年數學考一百分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20年08月15日
☆ ☆ ☆
單腳天使(林又立)
台灣啟示錄~YouTube 2015年12月21日
一公升的眼淚,一生罕見的幸福(巫以欣)
台灣啟示錄~YouTube 2015年12月21日
罕見的勇氣~巫錦輝、巫以欣
GOOD TV~YouTube 2013年09月10日
SMA 藏翼天使~勇敢飛翔(784-3集)
台灣真善美~YouTube 2019年02月24日
《用心飛翔》SMA疾病首部微電影
SMA Taiwan~YouTube 2018年02月08日
愛‧點名~不罕見的生命
罕見疾病基金會~YouTube 2017年12月25日
台灣真善美~2019年(1/215)
台灣真善美~YouTube 2019年12月2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竹縣第一家食物銀行成立,受助戶可用點數換物資
★ 黃羿馨/新竹報導

「1919食物銀行」實體店正式在新竹縣成立囉!為使經濟弱勢家庭三餐不斷炊,能得到最即時、適切的幫助,由基督教救助協會發起設置的「1919食物銀行」,自2015年起已陸續在全台設立8間實體店,今天更在竹北設立新竹縣第一間,也是全台第9間的實體店,希望能讓弱勢家庭得到最即時的物資幫助。1919食物銀行竹北服務中心指出,自7月1日試營運以來,目前已服務16戶經濟弱勢家庭,預計8月起每月至少可服務30戶次。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夏忠堅表示,需要資助的民眾只要到中心,現場志工會立即協助民眾申請,通過後每月依其所核發的點數選取需要的物資。
經過3至6個月的服務後,若持續有需要,經審核通過,還可以轉成1919食物銀行的中長期受助個案。「透過1919食物銀行的服務,我們看到了許多弱勢家庭的需要,但也發現一些問題,有時我們送去的物資,並不一定是他們最需要的」,竹北服務中心的負責人林坤麟牧師指出,他曾在受助戶廚房中,看到有3至4罐未開封的醬油,或過多的白米,東西反而放到過期,造成浪費,而實體店可以讓受助戶按核發點數選取需要的物資,而且不受2個月1次的限制,只要中心開門,就可以前來領取,既符合所需、不浪費,也更有效率。
救助協會桃竹苗區主任林金法表示,到今年6月止,1919食物銀行已在新竹縣服務654戶次的經濟弱勢家庭,發出2589份食物包。過去桃竹苗地區的集散點設在新竹,但為了更深入服務偏鄉居民,7月起還將再增設新竹尖石、五峰轉運站,估計可再多服務100餘戶家庭。新竹65歲的月嬌阿嬤(化名),有4個孫子在救助協會的1919陪讀班就讀,她和行動不便的先生雖有3子,但3人都是單親,靠打零工維生,根本無力養家,一家9口生活非常拮据。
林坤麟指出,月嬌阿嬤就是我們試營運期間的受助戶,孫子吃得多,白米的需要也大,有了實體店後,阿嬤就能用點數來換白米,這樣孫子們就不會餓肚子了。基督教救助協會表示,「1919食物銀行」需要社會大眾的愛心與支持,歡迎民眾踴躍捐款、企業慷慨贈物資。若發現周遭有需要幫助的弱勢家庭,也歡迎與1919食物銀行聯絡。讓全台民眾一起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台灣打造一個不再有飢餓與浪費的愛心社會。

竹縣第1家食物銀行成立,受助戶可用點數換物資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9年07月09日
☆ ☆ ☆
從家庭小愛到志工大愛,他以和為善獲模範表揚
match 生活網/慈善新聞網~2020年07月19日
感人!父捐過世2歲兒眼角膜,器官捐贈遺愛人間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28日
七成弱勢童沒電腦,林智勝催生無窮世代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7月23日
☆ ☆ ☆
公益1096輯
公益1095輯
公益1094輯
公益1093輯
公益1092輯
公益109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