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20

時事論評1091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上大學前先工作,是好點子嗎
★ 朱家安/公視青春發言人

教育部有個新計畫,要鼓勵部分高中生在念大學之前先進社會工作,希望能協助他們探索興趣,也避免大學畢業後無法學以致用的問題。這是個好點子嗎?教育部有個新計畫,雖然細項尚未確定,但大致上的重要方向,是要鼓勵部分高中生在念大學之前先進社會工作,希望能協助他們探索興趣,也避免大學畢業後無法學以致用的問題。這個計畫最快明年就要上路,明年四月,應屆高中職畢業生心裡的未來選項,比過去多了一個:
參加「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在申請通過後,到政府協助媒合的企業,成為正式員工,在計畫覆蓋的三年內,政府(教育部和勞動部)會提撥每人每月一萬元,存入我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這個帳戶在三年後會有36萬元,屆時不管我是想要回大學唸書,或者創業,都可以作為資金。對任何計畫來說,要完整評估它是否值得做,都滿難的。不過對於應屆高中職畢業生來說,至少有一個理由認為這個計畫是個好點子,因為:
① 大部分高中職生念大學的理由,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念大學就找不到工作。然而就目前而言,大學文憑對於找工作的幫助似乎很有限。② 如果你念了沒興趣的科系,那你的大學教育對於找工作的幫助可能會更小。③ 當然,在這個計畫底下,你也可能發現自己進入了沒興趣的工作、後悔當初沒有直接進大學,或者,你可能在三年之後判斷這個工作不值得繼續做下去。④ 然而,此計畫的工作是可以隨時退出的,而且「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可以減輕你的後顧之憂。
然而,在本週公視節目《青春發言人》裡,公民老師黃益中也提供了另一個方向的擔憂。他一方面肯定此計畫或許能夠多少協助改善高等教育的不正常現況,但一方面也指出,計畫會有多大影響力,端賴有多少學生加入,以目前台灣的升學現況來說,這幾乎等於有多少家長支持。即使有計畫帶來的各種支援,家長會支持自己的小孩(是的,大部分台灣人高中畢業滿18歲了依然是你家長的小孩)在高中畢業之後直接去工作嗎?我們都滿懷疑的。
對於小孩的前途,台灣的家長似乎總是比小孩本人還要擔心。而且這裡的前途通常不是什麼當上大統領之類註定只有少數人能辦到的事,而是很平凡的心願:「找到一個還ok的工作,有房子住,退休前後都不需要擔心生計」。這個心願很平凡,但多數家長擔憂自己的小孩可能無法達成。在一些家庭裡,這些擔憂化為直接的影響力,讓人還在唸高中的時候,就必須一天上 ㄍㄨㄥ 課 ㄗㄨㄛˋ 超過11個小時。家長的擔憂可以理解,不過我也認為大家可以想想看,出於這種擔憂,而認為孩子必須專注升學,這中間是不是有一些推論跳得太快了。
出於類似的擔憂,有些家長認為小孩最好弄一個家長心目中的好工作,例如醫生、工程師等等。但問題在於,例如說,家長或許知道醫療業在薪資上的優點,卻不見得知道醫療業在工作時數和其他方面的缺點。另外一個方面的例子是,有些家長看到例如生技產業當紅,因此慫恿小孩進入相關科系。這種判斷的可能問題在於:現在的時代變遷比過去快,而且只要世界沒有發生毀滅性的改變,時代變遷只會越來越快,這意味著我們越來越沒辦法預測在將來哪些種類的「科系」帶來的訓練會讓小孩找到好工作。
(當然,你或許認為自己至少可以判斷哲學系的訓練不管怎樣都不會有什麼用處,但你不能只挑最簡單的題目來回答,對吧)要在變遷快速的時代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或許「快速學習各種能力」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過度強調「高文憑才可以找到好工作」的另一種危險,在於它暗示如果你的工作很爛、待遇很差、工時很高、老闆的要求常常不合理,這都是因為你過去不努力,才沒辦法找到更好的工作。這種判斷不合理,因為有時候好工作不是找來的,而是爭取來的。
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勞工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新聞,有些公司行號或者明目張膽違反勞基法,或者用各種方式規避法令,這些事情都顯示:目前的許多台灣員工,以及未來要成為員工的你的小孩,都很可能得不到他應有的待遇。如果你在乎你的小孩將來工作的待遇,除了關心他是否有能力拿到好學歷,你也有很好的理由關心他是否有知識和能力替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例如,他知不知道:😂 勞保和健保不是雇主給員工的福利,是員工的權利、雇主的義務。😂 工會和公會有什麼差別?分別可以幫人做哪些事情?😂 除非事先明訂,否則雇主不能臨時發想新的理由出來扣薪水。
明年啟動的「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想要鼓勵部分不確定志向的高中職生在上大學前先進職場探索,並給予一定保障,對於學生來說,這當然是好事情。雖然可以想像家長不見得放得下對於學歷的執著,讓學生參與計畫,我也想提醒大家:家長可能對於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太過肯定,而雖然家長的擔憂非常實際,但其最終的解決方案,可能也包含改善整體勞動環境。《本文轉載自公視青少年新聞節目:青春發言人~原標題為:上大學前先工作是好點子嗎?家長的擔憂該怎麼解決?》

上大學前先工作,是好點子嗎
天下雜誌~2016年11月1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大學裡的一堆荒淫神棍無賴
★黃毅峰/大學講師

美國有一位把女性當玩物的總統候選人川普,現在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台灣也不遑多讓,我們有之前的輔大心理系教授夏林清事件,還有最近被陸續揭露出來的、令人咋舌的大學迎新荒淫趴。這三者有什麼共通點呢?至少有三個。一是侵犯他人的身體自主權,二是違法,三是加害者竟然都毫無知覺自己已經犯了以上兩個嚴重錯誤。川普無須多談,自有美國媒體每天檢驗批判他。至於夏林清事件跟最近的大學迎新荒淫趴,就要好好來釐清了。釐清很簡單,無須太多理論與邏輯。兩種途徑就可以達成。
★ 第一種途徑,叫人身自由權與法律位階。
首先,大家應該有一個基本認識,那就是《國際人權公約》以及其延伸的相關子法,對人身自由權(自主權)的申明與保障。如果不知道,看看我們的《中華民國憲法》也可以,裡面也有基本人權的保障,其中就包括人身自由權。性的自主,身體的自主,都是人身自由權所保障的範疇。侵犯了,就違法了。所以,就法律位階來講,它的地位非常高,也是相關民刑法的立法根據。人身自由權既然屬於《憲法》位階的保障,而且還有《刑法》的規範與處罰,怎麼可能由沒有法律效力的所謂「校園自主」與相關校園規定,來予以詮釋、限制與侵犯呢?
但是,從輔大夏林清事件,以迄最近陸續爆發的大學迎新荒淫趴,包括主事者、校園當局,全部都還是一個腦袋,全部都想拿「校園自主」,來詮釋與侵犯人身自主權。這,就是「校園自主」,侵犯了個人的人身自主權。這是非常荒謬的事情。但是,幾乎所有人都跟川普一樣,對自己嚴重侵犯他人以致犯法一事,毫無知覺,甚至不以為意。更甚者,還有人說:「這是網路對我的霸凌。」或者說:「之前的學長與其他學校也這麼做,為什麼我們不可以?」上面兩種「喊冤語言」無須反駁,也不值得浪費篇幅去反駁。只要再把上面複習一遍,大家都會反駁了。
★ 第二種途徑,叫對比法。
假設,夏林清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學教授,而是一位公廟神棍。她號召了一堆無賴,把受害女性叫到廟裡面,對她進行如同「扒光衣服,檢視傷口」的第二次公審,大家一起指指點點,對她進行女巫審判。就如同歐洲中世紀諸多教堂所自導自演的獵殺女巫事件一般。如果發生上面這件事,當然,一定舉國譁然,而且檢警一定馬上介入調查;然後,我們應該也會立刻在新聞上,看到這批神棍低著頭,被檢警搜查與押上車之類的畫面。
★ 這些大學與大學生呢?
同樣,如果大學迎新趴的主角,不是大學生,而是一堆市井無賴,對著他人進行這類的「威脅、打罵、霸凌、侵犯身體、侵犯性自主」的行為。我們還會用所謂「無賴自主」來讓他們自行檢討嗎?當然,我們一定會在媒體上看到同樣畫面;檢警馬上介入,把這批無賴,押上警車帶回。「校園自主」是保障校園的講學與言論自由,使其不受政府或外來力量的不當或刻意干預,它是維護學術自主與言論自由的必要保障。但是,它不應該無限擴權,以致侵犯了個人的人身自由。如果「校園自主」可以如此無限上綱,那跟幫派私刑與校園戒嚴有何不同?大學迎新荒淫趴?這個名稱太過抬舉他們了,或許應該叫「霸凌虐待性侵刑堂」。至於輔大心理系事件應該怎麼正名?就讓當事人自己來說吧。

大學裡的一堆荒淫神棍無賴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6年10月1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牛仔很忙的台灣教改
★ 林志翰/國中數學教師

許多家長跟筆者說:「任何升學考試制度的變革,家長最敏感、最擔憂,也最害怕,深怕因為自己對於制度的不熟悉,而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很不幸地,台灣的教育改革像天上月亮一樣,朝令夕改,初一、十五不一樣,牛仔很忙。2001年起廢除「一試定終身」的高中聯考,先是推出國中兩次基測,聲稱要讓學生不再有一試定終身的遺憾,可以有擇優錄取的機會。爾後不到幾年光景,又自打嘴巴地改回一次基測。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上路後,假免試、真比序,國中基測又舊瓶換新裝地變成了國中教育會考。
搭配扭曲的多元比序分數,佯裝多元學習有多快樂,於是花大錢學才藝,砸錢找人捉刀校外競賽作品,學生放假時搶著當清潔志工 … 會考「荼毒」學子3年後,終於有專家學者疾呼會考成績應與升學脫鉤,認為寬廣三等級(精熟、基礎、待加強)的粗略分級造成中間一大塊基礎級,超過50%的學生被列為基礎級,其他30幾%的學生被列為「待加強級」,汙名化了這些學生,也不利於高中端學校進行補救教學診斷。大學變革更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大學學測在每年1月底舉辦,只考高一至高二的課程範圍,偷懶高三生(senioritis)的亂象在校園上演十多年!
高三教學現場變成無政府狀態,更因為大學錄取率早已破百,人人都是大學生的荒謬亂象下,有超過5成的學生在學測前就表達「大學只要隨便上一所就好」的想法,無心高三課程的學習。去年9月,台大校長楊泮池在內共105位大學教授終於看到這亂象,連署疾呼將學測日期延後至5、6月,讓考試範圍延伸至高三課程,考試科目應該遵循「理工組學生不考社會科、社會組學生不考理工科」的適性原則。大家對於這樣的疾呼改變不知是否似曾相識?
這不就是當年許多教改專家認為阻礙教育改革,欲除之而後快的大學聯考分科選才的制度嗎? 最近又爆發大學招生是否該採計高中英聽測驗成績當作錄取門檻的爭議,清大球員兼裁判硬是在招聯會研議的甲乙丙丁新制方案中加入戊己兩個新案,清大繁星名額與篩選倍率的得天獨厚,更是引爆爭議。歐美先進國家的課程修訂大都以10年左右為一周期,以因應社會變遷的需求,但是升學制度卻是以嚴謹的態度戮力制定力求長久穩定。牛仔很忙的台灣教改,教改專家是否該先為昨是今非真誠道歉呢?

牛仔很忙的台灣教改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6年10月2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赤貧無力提撥,高中生難就業
★ 蔡張坤/退休教師

總統蔡英文競選時,提出照顧貧窮兒童、協助弱勢兒童脫貧。行政院宣布「兒童與少年未來教育及發展帳戶規劃」,明年起,政府每年將幫1萬名經濟弱勢兒童存款1萬5千元,加上家長提撥1萬5千元,待18歲成年後,就有54萬元「第一桶金」,可用作升學或創業。落實政見是好事,但「家長提撥1萬5千元」,則有待商榷。我擔任2、30年導師經驗,有些學生家境很清寒,甚至三餐不繼,學校想辦法給予協助;相對的,有些家庭拿到中低收入戶,家境不算清寒。明明是境遇艱困,為何不是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
戶籍內某個親人有土地,但土地有行無市。父或母有收入,且超過貧窮線,但不負責任或不知去向;來台依親的孩子,還沒有國民身分證  …受薪族收入都要報稅,有些行業不必開發票,前者收入清楚,後者並不然。新聞報導指出,有人開進口轎車,申請通過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有些醫生繳稅比勞工少,醫生收入較低?劃定貧窮線,是政府的決策;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的審核通過、發給證明,由政府機關負責。規定「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才能受惠或脫貧;但「要件或門檻」的本身,未必公允。
政府查不到,就當作沒有收入,不合理;只看書面資料的有無,不管實際家境苦哈哈,不公平。「沒錢給小孩吃早餐了,雖然每年只付1萬5千元,對我們這種家庭還是有困難!」更為弱勢的家庭,很可能被排除在外。俗諺說:「生吃都不夠了,擱有倘曬乾?」有些貧困家庭無力提撥1萬5千元,政府必須考量。否則,很窮的家庭無法提撥,也無法受惠;有能力提撥的家庭,才能受惠。哪個亟需幫助、亟待脫貧?蔡英文當選後,拋出「18歲先工作、再進修,設教育帳戶」的教育主張。
行政院推出「青年就業領航計畫」、「青年體驗學習計畫」,高中職畢業生到企業體驗,可獲得政府提撥(補助)1萬元,3年期限可領回36萬作為創業或升學用;體驗學習包含壯遊、國內外擔任志工,政府沒有補助。這個政策立意不錯,得有配套措施。我認為,它比較適合高職生!用心學習的高職生,畢業時若具有「一技之長」,就業比較容易;許多高職生取得證照,乃至多張或多種證照,更受企業歡迎。一般高中生則不同,所學科目是為了升大學做準備,沒有技職訓練、不具一技之長,就業管道在哪裡?哪些職務適合高中生?
既是為了升大學而準備,畢業後直接考大學,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先去工作、壯遊或做志工,3年後再來考大學,高中所學、應考內容還記得多少?升學主義掛帥,高中生認同先工作、再讀大學,家長是否贊同?目前,高中職已有產學攜手專班制度,一邊工作、一邊上學(進修),相當不錯!18歲先工作、再進修,有多少意願和需求?「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政府每月給企業訓練費用5千元。「22K」是許多年的沉重,很多年輕人的「薪」酸,其影響深遠。如果,企業把5千元(政府補助)當成薪資,將重演失敗政策,22K變成15K,青年就業境遇更慘,不可不慎!

赤貧無力提撥,高中生難就業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6年10月18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聽卜睿哲演講有感
★ 程建人/外交部前部長

上周三,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在台北論壇發表了一篇演講,題目是:川普政府的對台政策。在近1小時半的演講與答詢中,卜氏曾就川普政府對台政策,尤其安全及經濟兩方面,作了相當坦率的評述。我們都知道,卜氏曾在美國學界及政府服務40餘年,與我相識近40年,是一位亞太問題,尤其兩岸問題的專家,雖然隸屬民主黨,一般認為,他對問題的看法,相當客觀、務實、理性,受到一定的重視。
這次的演講要點有四:① 川普政府對中國大陸的政策乃艾森豪政府以來最敵視者,強調競爭,卻甚少談及合作空間。② 川普政府對台政策則呈現分歧,正反互見,安全及經貿政策並不一致。③ 川普政府政策的制定及執行過程顯已壞損。④ 美中之間非僅是貿易戰,而是三個層面的經濟戰,包括貿易、投資及科技。此等衝突的升高對台灣利益有其負面影響,未來有可能更糟。
以軍事術語來比喻,台灣乃是美國友軍戰火的受害者(Taiwan is a victim of friendly fire)。很明顯,這次演講內容,卜氏除解說當前美國對兩岸政策之外,亦在批評川普政府對兩岸政策從制定到執行的不當,另方面也在提醒台灣方面不要一廂情願,錯判時局。卜氏演講中提及下列幾點,令人印象深刻:
(1)川普政府上任以來,各項報告對中國大陸的看法,尤其是6月1日美國防部發表有關印太戰略的報告,甚為負面,近乎「你活我死」的態度,這與歐巴馬時代兼顧競爭與合作不同;在對台灣政策方面,台灣是第一島鏈重要的一環,美台軍售及軍事聯繫加強,自屬正辦;但在對台經貿問題上,美方對豬牛肉等枝節問題立場強硬,而忽略美台關係大局上如自由貿易協定等重要問題,甚為不妥。卜氏懷疑此項報告曾否經過高層部會間協商通過的適當程序。
(2)卜氏一再指稱川普上台後,決策秩序破壞,不同機關往往各自為政,不時犯錯,也因此在對台灣政策上無法協調,導致對台安全與經濟政策不同調的奇怪癡呆現象(schizophrenic)。
(3)卜氏稱川普本人對台政策之影響,不言可喻,惟川普迄今似仍重視與習近平的友誼,意示倘習近平對台美關係發展有強烈意見時,川普也會重視。卜氏特別引用 Bob Woodward 所著《Fear》一書中所述,川普曾對防衛台灣究有何好處抱持懷疑,似反映川普未必會為防衛台灣而戰。
(4)卜氏認為在美中經濟戰方面,目前顯由強硬派主導,認為經濟戰非僅為經貿,亦為科技之爭,更決定未來美中軍力的優劣。卜氏認為此種情況未必對台灣有利。美國貿易管制日嚴,必然影響台灣企業,可能迫使台灣企業不得不在美中之間作一選擇,這即是21世紀的友好戰火。
卜氏特別提及目前美國政府、國會及民間,對台灣均頗友好,但美國有時政策舉措未必考慮可能的後果。倘若有人認為美國對台支持是絕對的,是百分之百的,則應該再想想看。卜氏指出,美台關係上並無空白支票,台灣應該仔細思考如何在對美、中關係上,求取適當平衡。至於友好戰火導致的問題,亦應可及時向美方反映。事實上,川普上台後的內外政策,尤其印太戰略的推動,相關各國雖均遭遇川普政府各種壓力,但無不仍以自身利益為考量,多方設法在美中兩強之間取得某種平衡。
例如最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4月下旬參加第2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致辭,及5月31日在第18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的主旨演說;5月30日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在東京「亞洲的未來」交流會上的演講,以至於日、韓、甚至於澳、紐、歐盟等大小國家在因應川普政府及美中兩強互嗆時所採取的政策與做法,都值得我們參考。全盤一面倒,未必合乎各國當前及長遠國家利益,更非因應當前複雜局面的最佳對策,我國應不例外。
至於卜氏所提友好戰火傷人一事,回顧過往歷史,美國在國際間為其本身利益及戰略考量,曾多次介入協助他國,然而一旦美國利益得不償失、政策改變,最後一走了之,亦不乏先例。這不也是友好戰火的結果?屆時即使有再多承諾也無法履行。越戰就是最具體的案例。當年美國總統多次正式書面承諾,也變成廢紙。越南國家建設部前部長 Nguyen Tien Hung 所撰《Palace File》專書,值得一讀。國際情勢雖然複雜,國家的命運終須自己掌握!友人諍言,值得深思!

程建人專欄:聽卜睿哲演講有感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9年06月12日
☆ ☆ ☆
時事論評1098輯
時事論評1097輯
時事論評109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