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10

意識念力1095輯~血脂

新增說明文字
☆ ☆ ☆
膽固醇會讓人中風、罹癌、膽結石!三步驟學會管理它
★ 盧映慈

膽固醇是現代人最大的殺手之一,沈積在血管上的膽固醇,會讓血管硬化而導致心臟病、中風,受損的血管也會讓全身缺氧、發炎而導致癌症;而過多的膽固醇,也會在膽囊裡面結塊,變成一顆顆的膽結石,痛起來的時候簡直要人命。但是膽固醇是我們身體裡正常會分泌的激素之一,不可能無限制的「降低」,反而會導致身體出現問題,必須要找到「平衡」,才能利用膽固醇的好、撇除膽固醇的壞。維持健康比值,簡單管理膽固醇的三個步驟:增加好膽固醇的量,同時減少三酸甘油脂、壞膽固醇的量。
① 降低三酸甘油脂~維持在 200 mg/dl 以下:
在抽血檢測膽固醇的時候,一定會看到三個數值,分別是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另外一個就是「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又稱「中性脂肪」,能儲存能量供心臟跳動,但如果太多的話,雖然不會直接造成心血管疾病,但卻會造成「內臟脂肪」。三酸甘油脂比起其他油脂更容易囤積在內臟,尤其是負責身體代謝的肝臟位置,形成脂肪肝,但如果是與膽固醇一起高,會使血管堵塞的情況更嚴重;而且通常三酸甘油脂過高的人,也會有壞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降低三酸甘油脂: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精緻澱粉,多喝水。
② 讓高密度膽固醇增加~大於 40 mg/dL:
HDL 高密度脂蛋白,可以把肝臟製造的大部分膽固醇從血管中搬走,搬到內臟內維持日常的生活工作;而壞的膽固醇叫做 LDL 低密度脂蛋白,會容易堆積在血管裡,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發炎,發炎久了之後就會硬化、最後造成心肌梗塞。所以,如果壞膽固醇太高,就表示身體的血管很可能正在發炎,而好膽固醇不夠,也同樣代表身體清理血管的能力不夠。最好的標準是,壞膽固醇要在 130 mg/dL 以下,好膽固醇要大於 40 mg/dL,這樣清理身體多餘膽固醇的能力才夠。
增加好膽固醇:補充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纖維質,像是深海魚類、橄欖油、芝麻油,以及每天5份(一個全頭大)的蔬菜水果;還有每天持續的運動。
③ 總膽固醇跟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要小於5:
正常人的血中總膽固醇在 200 mg/dL 以下,但上述有提到好膽固醇才是清理身體的重要因子,所以除了要看絕對數字之外,也要看相對數字。美國心臟協會也建議,個別的數字要分別在「標準值」,但最好可以讓兩者的比值維持在小於4的狀態會更好,如果超過5以上,就表示心血管風險會增加。比如總膽固醇是 180 mg/dL,好膽固醇有 40 mg/dL,都在正常值內,但兩者的比值是4.5,大於4,就可能是需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如果總膽固醇是 180 mg/dL,好膽固醇有 50 mg/dL,比值是3.6,就是在安全範圍內。

膽固醇會讓人中風、罹癌、膽結石!三個簡單步驟學會管理它
HEHO 健康/盧映慈~2020年03月15日/血脂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四大降血脂食物,一周吃三次豆腐降4%三酸甘油脂
★ 飲食男女/etw.hk 提供

現代人經常出外吃飯、聚餐,吃很多油膩食物,纖維攝取量往往不足,很容易出現高血脂問題。香港智悅營養顧問中心註冊營養師 Kiki Yuen 表示,高血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可以吃一些含有降血脂營養素的食物,包括黃豆製品,例如豆腐,因為豆腐是低飽和脂肪食物,有研究指持續每日吃30克大豆蛋白,可以降低3~5%壞膽固醇和4%三酸甘油脂,建議每星期適量吃二至三次豆製品。而香港食安中心建議,一個60公斤重成年人,一日應該攝取約50克蛋白質,如果攝取過多蛋白質,身體無法儲存,容易變成脂肪,導致肥胖。
另一類是添加植物固醇的奶類,包括豆奶、優格和奶粉,有研究指出,每天吃2克植物固醇(Phytosterol),持續2至3個星期,可以降低7~10%壞膽固醇。但對豆類和牛奶製品過敏的人不適合食用奶類製品,過敏反應包括濕疹、紅疹。Kiki 續稱,100克含有11.9克 Omega 3 脂肪酸的鯖魚,也有降低壞膽固醇和血脂功效。建議一個星期吃2~3次鯖魚,份量如手掌心般大小。雖然鯖魚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是健康的,但鯖魚每100克約有2茶匙油分,攝取過多卡路里,也容易導致肥胖。
另外,藜麥的纖維量高,每100克含有7克纖維,香港食安中心建議成人每日攝取25克纖維。纖維能增加飽足感,會讓人少吃其他油膩食物,有助降低膽固醇。她建議可以按個人喜好,與白米一起煮,每日吃4湯匙藜麥,已經滿足一個成年人一日10%的纖維需要。但腸胃功能比較差者,高纖維食物可能難於消化,容易引致腹脹、不舒服感覺。(飲食男女

四大降血脂食物,一周吃三次豆腐降4%三酸甘油脂
蘋果日報新聞/飲食男女~2020年08月22日
☆ ☆ ☆
關心膽固醇,迷思要破解
CareOnline 照護線上/編輯部~2019年11月20日 ☆ ☆
多吃蔬果可降血脂?營養師破解迷思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9月01日


每天吃肌醇輕鬆防脂肪肝!愛喝咖啡的人更要做到
★ 林以璿

你的肝臟很可能已經被一層油包住了!根據肝病防治基金會曾針對9,000名上班族做調查,發現有脂肪肝的比例為43%,而且,約有8成以上的脂肪肝患者毫無症狀。不過,研究指出,適度補充許多水果中都有的「肌醇」,就有機會改善脂肪肝的情形。脂肪肝就是肝臟被一層油包住了,它的可怕之處在於,一旦脂肪肝開始導致肝臟發炎,就有機會步入「肝病三部曲」,也就是肝炎、肝硬化、肝癌。
所以面對脂肪肝,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要把脂肪肝當成「身體狀況亮紅燈」的警訊,要趕緊在沒有進一步惡化之前,把脂肪肝控制下來,否則接下來就可能不只是肝癌威脅,甚至像是心血管、糖尿病、高血脂、中風等等慢性疾病,也都會一一上身。目前,大家最熟悉的控制方式就是減肥,只要能減少現有體重的5%~10%,脂肪肝的嚴重程度都有機會被改善。臨床上就有病友花1~2年健康減重20公斤,其脂肪肝從重度消失得無影無蹤。
除了減肥以外,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輕度脂肪肝患者連續3個月攝取「肌醇」,結果完全康復的例子,而且目前已知的是,與其他治療脂肪肝的成分相較之下,服用肌醇更不需要擔心副作用。肌醇是一種可預防脂肪肝的特殊成分,肌醇是一種水溶性類維生素物質,與維生素B群算是同類,因為具有抗脂肪肝的神奇效果,所以又被稱為「抗脂肪肝維生素」。肌醇也具有讓體內脂肪更容易流動的效果,所以能預防多餘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進而達到改善脂肪肝的效果;另外,肌醇也有讓血脂恢復正常,擴張末梢血管的效果
人體雖然也能合成這種肌醇,但是要想改善脂肪肝,也必須另外從飲食攝取。三軍總醫院營養部主任王秀媛就曾表示,因為咖啡因會大量消耗體內的肌醇,所以平時若是常喝咖啡的人,更要注意肌醇的補充。像是常喝酒、喝咖啡的人,就可以多吃富含肌醇的食物,避免肌醇流失過多。肌醇還廣泛存在於各式肉類,動物內臟含量多,如肝臟、腦、心;還有奶類全榖類,啤酒酵母,小麥胚芽;蔬果部分,有葡萄乾花生甘藍菜地瓜番茄
水果中,含有大量肌醇的食物包括了:西瓜哈密瓜水蜜桃這類水果。不過,含量最豐富的莫過於橘子。一般認為,肌醇的建議攝取量介於500∼2000㎎ 之間,而一顆橘子的含量就約250㎎,只要2顆就可以輕鬆達標。王秀媛建議,只要均衡飲食,每天都有吃到以上的食物,就可以獲取足夠的肌醇。不太需要非得一天吃「2顆橘子」,而是要提醒,如果你是喜歡喝咖啡的人,要考慮自己今天有沒有吃到一些蔬菜、水果,避免肌醇只出不進,漸漸就會有缺乏的問題了。

每天吃肌醇輕鬆防脂肪肝!愛喝咖啡的人更要做到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5日/血脂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七種「天然」降血糖食材!不能不收藏
★ 嘎丁

現代人吃得太精緻、攝取過多營養,卻沒有相對的消耗,這樣下去,糖尿病很快就會找上門。但糖尿病是可以提前發現和控制的。七個能幫忙控制血糖的食物,幫你輕鬆預防或者控制糖尿病!
一、 秋葵
秋葵富含水溶性果膠與黏液蛋白,可減緩人體對糖分的吸收速率,降低人體對胰島素的需求並抑制膽固醇吸收。另外,秋葵中含有的類胡蘿蔔素能維持體胰島素的正常分泌與作用,故能穩定血糖值。
二、 洋蔥
❶ 洋蔥的藥用功能有很多,洋蔥中含有類似降糖物質~甲苯磺丁脲,具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
❷ 洋蔥中還含有一種可降膽固醇的物質,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含攝護腺素的植物,它同時還有一定的促纖溶作用,這些物質均為較強的血管舒張劑,能使血壓下降。
❸ 洋蔥有溫中、下氣、消積等功效,能提高血中胰島素水平,可以降低血糖,還能抑制高脂肪飲食引起的膽固醇升高,適用於糖尿病伴有動脈硬化患者食用。
❹ 洋蔥里有一種抗糖尿病的化合物,具有刺激胰島素合成及釋放的作用。因此具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
❺ 洋蔥能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對血脂紊亂、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❻ 洋蔥中還含有微量元素硒,而硒是具有抗癌作用的。
所以糖尿病人是可以吃洋蔥的,洋蔥能輔助治療糖尿病及糖尿病併發症,吃洋蔥對糖尿病人好處多。洋蔥具有很好的降血糖和提高血中胰島素水平作用,但洋蔥中的磺脲丁酸屬油脂性揮發液體,長時間烹調易揮發,從而失去降血糖功效。在烹飪的時候時間不宜長。另外,在選擇洋蔥時,應以球體完整,沒有裂開或損傷,表皮完整光滑、沒有腐爛情形者為佳。
三、 芹菜
專家表示,芹菜是高纖維食物,高纖飲食能改善細胞的糖代謝、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血糖降低,可有效減少糖尿病患對胰島素的依賴。
四、 木耳
黑木耳含木耳多糖、維生素、蛋白質、胡蘿蔔素和鉀、鈉、鈣、鐵等礦物質,其中木耳多糖有降糖效果。實驗表明,木耳多糖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黑木耳可炒菜或燉湯,也可作配料。
五、 苦瓜
苦瓜雖然口感較苦,但它卻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尤其維生素C。藥理研究發現,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又稱「植物胰島素」),非常有利於降血糖作用,它不僅與胰島素作用相似,還可以刺激胰島素釋放。試驗證明,食用苦瓜皂苷對2型糖尿定的效率可達到78.3%。
六、 山藥
現代醫學研究中發現,山藥中的黏滑成分是由黏蛋白形成的,而黏蛋白能包裹腸內的其他食物,使糖分被緩慢地吸收,抑制飯後血糖急劇上升,同時可以避免胰島素分泌過剩,使血糖得到良好調控;山藥還含有胰島素分泌必不可少的鎂、鋅等有效成分,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能促進血液中葡萄糖的代謝。(糖尿病人是可以吃山藥的,但不宜作主食,最好佐餐食用,在烹飪的時候注意口味要清淡,不要加糖尿病人的腎臟負擔。)
七、 海帶
海帶含有大量的碘元素,能促進胰島素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並調節葡萄糖在肝臟和肌肉組織中的代謝及利用,進而降低血糖。

七種「天然」降血糖食材!不能不收藏
HEHO 健康/嘎丁~2018年11月1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不怕疲勞症候群,超級食物幫你補能量
★ 好食課/文章授權提供

超級食物這詞十分廣泛,究竟到底什麼是超級食物呢?其實,這個詞是有被定義的喔!牛津字典認為「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而麥克米倫字典對超級食物的解釋是「對健康非常有幫助,甚至可以改善某些疾病」。但因為每種食物都有強項和弱項,雖然超級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但也不要忘記均衡飲食最重要。穀物雜糧類的食物含有多種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與植化素等,能緩解疲勞、促進腸道蠕動的功效,因此穀物雜糧都常被認為是超級食物!而這次好食課就透過這次專欄,來介紹穀物雜糧食物中最常見的「一米 + 五麥」吧!
糙米/發芽糙米
米是我們最常吃的澱粉食物,但平常時候吃的都是去除麩皮與胚芽營養的精白米。糙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是精白米的3.8倍,而膳食纖維更是精白米的5.7倍。不僅如此,許多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多酚類、黃酮類等植化素,如槲皮素、咖啡酸、香草素等都存在於麩皮或胚芽中,除此之外,糙米在發芽後GABA含量會大幅度增加4~8倍,幫助我們放鬆和入睡,而這都是精白米無法提供。
燕麥
燕麥是最常見的高纖「穀片」食物之一,以市售燕麥隨手包(37.5克 )為例,就含有3.2 克 的膳食纖維,而且這些纖維中又含有「흱 –聚葡萄糖」,能夠經過消化道菌叢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而調節膽固醇和血脂。市售業者的健康食品認證資料中指出,連續兩周每天吃75克燕麥,能減少12-15%的血脂,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這些短鏈脂肪酸也可以刺激腸道激素分泌,進而調控食慾和促進代謝。
藜麥
藜麥的蛋白質含量約有15%,相較其他穀類的10%而言是蛋白質含量更為豐富的穀類食物,因此藜麥在這幾年成當紅的食材。除了豐富的蛋白質以外,藜麥也含有將近10%的膳食纖維,是不錯的膳食纖維來源。藜麥中也含有一些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植化素,如多酚類、類胡蘿蔔素等,也有研究指出這些植化素可能具有調解血糖和血脂的作用。2018年的臨床實驗文獻也發現,每天以藜麥麵包取代白麵包方式,增加穀物雜糧攝取,能降低血糖反應,進而可能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功效。
黑麥
黑麥又稱裸麥,是歐洲常作為麵包、餅乾或發酵製酒的穀物。黑麥不只是含有高量的膳食纖維,其麩皮中也有豐富的木酚素(lignan),這是一種具有抗氧化的類黃酮物質。研究發現血液中木酚素的含量會與許多癌症的發生風險成反比,在一些動物實驗也發現木酚素具有抑癌功效,因此學者推測木酚素可能可以幫助預防癌症。
大麥
大麥(又稱為洋薏仁或小薏仁)也是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穀類,每100克的大麥片含有6克 的膳食纖維,這些膳食纖維能夠被腸道菌叢發酵,是腸道菌叢的能量來源。2015年文獻中,學者給予實驗鼠攝取含有大麥或大麥胚芽的飲食,在4周的高油飲食下發現有攝取大麥的實驗鼠,腸道菌叢的比例和控制組比較有顯著的改變,學者推測大麥的膳食纖維可能透過在腸道中可以調節菌叢生長。如同燕麥的膳食纖維,大麥也含有흱–聚葡萄糖,在一項 meta-analysis 研究中發現,攝取富含大麥的飲食達4~12周,約可分別降低總膽固醇(-13.38 mg/dL)與低密度脂蛋白(-10.02 mg/dL)含量,顯示大麥可能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
蕎麥
蕎麥含有豐富的微量礦物質,像是鋅、錳、硒等,都是維持人體代謝的關鍵礦物質,也是人體抗氧化酵素的輔助因子,讓我們的細胞可以維持正常的抗氧化能力。芸香素(rutin)也是蕎麥中富有的多酚類物質,在一些動物實驗中發現攝取芸香素能保護腦部神經,減緩類憂鬱行為,也具有調節血膽固醇的功效,因此在飲食中補充芸香素有助於維持健康。

不怕疲勞症候群,超級食物幫你補能量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7月27日/血脂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如何預防中風、心肌梗塞?這些食物及運動維持血管年輕
★ 彭幸茹

天氣一轉冷,紛紛出現許多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案例,而且近年來都會發現發病年齡正在往下降,這和現代人的飲食、生活作息息相關。別再仗著自己年輕,就過著毫無規律的作息啦!其實平時透過服用這些食物及固定運動,可讓血管維持乾淨及良好彈性喔!保護血管的天然食物:
洛神花
每年秋冬季是洛神花盛產季,味道嘗起來酸酸的洛神花,可拿來製成果醬、果汁、果凍、茶包、蜜餞等。因含有花青素、類黃酮素等成分,有助降低血中脂肪、減少血管發炎。可以每天飲用200毫升來達到身體保健的作用。
紫色食物
舉凡紫色蕃薯、葡萄等都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它是很厲害的抗氧化劑,可保護血管的內皮細胞不受自由基的傷害,以防動脈硬化的產生。因為花青素不耐高溫,所以紫色蕃薯用蒸的即可食用
海帶、橘子、燕麥
因以上食物含有水溶性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帶走腸道內的脂肪和醣類,有助於控制血中膽固醇、血糖喔!
納豆、堅果
因含有卵磷脂、能夠幫助血中的脂肪溶解,並隨著血液循環代謝出體外,進而減少了脂肪在血管沉積的可能,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產生。加上堅果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和水溶性膳食纖維一樣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和血糖。而納豆中的納豆激酶,可以溶解血栓,並抑制血小板凝固,可以預防體內血栓的形成。
★ 維持血管彈性伸展操:因為以下動作都非常簡單,閒來無事時就可以做,透過輕拍去刺激手部的穴道,以幫助末梢血液循環流暢。
① 指尖對指尖拍手:將雙手指尖對指尖,輕輕拍,動作看起來像是拍手一樣,但只有指尖對指尖互相輕敲即可。
② 手腕根部互敲:雙手手掌朝上,一樣像是拍手一樣的輕敲。
③ 食指互敲(手掌內側):掌心朝下,大拇指朝掌心彎曲,雙手的食指輕敲。
④ 小指互敲(手掌外側):掌心朝上,雙手的小拇指輕敲。
⑤ 十指交扣互敲:雙手的手指縫對敲。
⑥ 大拇指虎口互敲
⑦ 握拳敲掌心:雙手輪流。
⑧ 手背互敲。

如何預防中風、心肌梗塞?這些食物及運動維持血管年輕
HEHO 健康/彭幸茹~2019年12月13日/血脂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擊退血管裡的血液風暴!簡單生活七件事預防腦中風
★ 李依如/報導記者

被封為影帝的男星吳朋奉於5月25日凌晨驟逝,經法醫相驗證實死因為腦中風。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過去總認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個案數增多,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肥胖等高危險族群,平時更應該做好自我控管的工作。鄭建興醫師提到,在台灣,缺血型腦中風約占80%,出血型腦中風約20%。心房顫動、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會增加中風發生率。其中,血脂異常是導致腦中風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高膽固醇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加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
醫師強調,將高危險群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以下簡稱LDL-C)控制在 100 mg/dL 以下,更高危險病人(如冠心症、缺血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建議控制在 70 mg/dL 以下,是國際血脂治療趨勢。許多人以為只要透過清淡飲食便能降低血脂,卻不知道飲食控制其實只能改變約10~20%的低密度膽固醇。鄭醫師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和規律運動,若血脂仍無法妥善控制, 就需搭配服用藥物,如常使用的 Statin 史他汀類藥物;一旦隨意停藥,根據研究顯示,失去藥物保護效果,恐增加心肌梗塞、中風再度發生,因此定期且規律服藥,顯得極為重要。另外,也須同時注意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如肌肉痠痛)。
該如何判斷急性腦中風症狀?鄭建興醫師指出,熟悉國際中風口訣FAST,掌握「Face」發現突然臉部或嘴角歪斜,「Arms」感到單側手腳無力,「Speech」講話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Time」 趕快記下時間,趕緊送醫。目前急性缺血中風的積極治療包括「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由醫師評估過後進行治療,坊間偏方是在發作當下針扎手指,其效用不大也無根據,若出現上述症狀,打119緊急送醫,才是正確做法。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預防中風或腦部退化,鄭建興醫師呼籲,可以遵從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簡單生活七件事」做起,改變生活型態來達成。
① 管理血壓:高血壓是中風及心臟病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只要將血壓維持在 130/80 mmHg 正常的範圍,就能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
② 控制膽固醇:保持體內動脈通暢,避免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建議控制低密度膽固醇 100 mg/dL 以下,若冠心症、缺血中風病患標準為 70 mg/dL 以下。
③ 降低血糖:血糖目標值是空腹血糖 100 mg/dL,有糖尿病的病人,須在家自我管控血糖,若沒有糖尿病的人,但40歲以上民眾建議規律進行檢測。
④ 管理體重:建議BMI控制在25以下,建議成年男性腰圍以90公分,女性80公分為標準,超過則屬於腹部肥胖。
⑤ 保持運動 :每週達150分鐘的中高強度活動量,每週運動3次、每次 30~50 分鐘以上的運動,如快走、慢跑等。
⑥ 良好飲食習慣: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添加糖的攝取量。
⑦ 戒菸。

擊退血管裡的血液風暴!簡單生活七件事預防腦中風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2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多吃水果反而會脂肪肝!醫曝:一顆蘋果就超標
★ 林以璿

「今天蔬菜吃太少?那改吃些水果補足營養。」、「減肥怕胖,吃個水果就能抵一餐。」如果你有這些念頭,很可能落入肥胖陷阱中!減重醫師宋晏仁指出,現在市售水果經過改良,含糖量遠遠超出想像,吃1顆蘋果就可能糖超標,拿水果取代正餐或蔬菜,更容易造成脂肪肝堆積,萬萬不可。減重醫師宋晏仁指出,水果所含的營養素與酵素絕大部分都可以自蔬菜中獲得。但是,水果與蔬菜不同之處在於,水果含有高濃度的蔗糖與果糖。
特別是在號稱「水果王國」的台灣,各式樣改良品種像雨後春筍般浮現,水果變得比過去更甜上2~3倍,「甚至吃1顆蘋果就會超出每日25克的糖攝取量,這時候已經不單單在攝取營養,而是在吃糖。」大部分的果糖,其實會在肝臟被轉化成及低密度脂蛋白(VLDL),再運出肝臟,經血流進入脂肪組織,變成三酸甘油脂(就是肥肉)儲存,導致肥胖。如果大量攝取果糖,那麼VLDL就會大量地合成,來不及運出肝臟,就直接堆積在肝臟裡面,形成脂肪顆粒,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脂肪肝。
果糖在肝臟的代謝,除了走脂肪生成這條路徑之外,還會形成尿酸,這個尿酸不但可能造成痛風,還會破壞血管內皮,使血管內皮失去產生讓血管平滑肌放鬆的重要因子,導致高血壓。不過,近日在《cell metabolism》上的一篇文章指出,選對時間吃水果,可以降低糖分變成脂肪肝的機會。研究者們透過同位素追蹤的方式,研究果糖在體內的代謝,結果發現:大部分的果糖會在小腸內分解為葡萄糖和有機酸,再隨著門靜脈流向肝臟。
而當小腸的負荷過多,無法被代謝的果糖,會直接通過門靜脈回流到肝臟,也就動用了肝臟的儲備能力,變成脂肪肝。基於這個發現,研究人員指出,如果在吃水果前,先吃一些糖分,活化小腸代謝果糖的能力,小腸對果糖的清除能力會增加,果糖也就更多地直接轉化為葡萄糖,進入血液循環,不會累積在肝臟。因此,如果你是水果愛好者,建議遵守2個原則,在食用水果的時候,儘量減少對身體的負擔。
① 如果一定要吃水果,盡量飯後吃。此時,小腸代謝能力有所提高,對肝臟有保護作用。
② 盡量選擇纖維多而糖分少的水果:比如用小番茄代替香蕉、龍眼。因為它們不僅含糖量低,釋放果糖的速度也慢,在劑量和時間上,都不會造成小腸負擔。

多吃水果反而會脂肪肝!醫曝「最大謊言」:一顆蘋果就超標
HEHO 健康/林以璿~2020年03月25日/三酸甘油脂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跟著中風父親在各醫院流浪,照顧者的真情告白
★ 戚海倫

「快來啊,你爸出事了!」凌晨三點,媽媽突然叫了起來,小西(化名)與哥哥嫂嫂從睡夢中驚醒,急忙趕到爸媽房間,看見媽媽正試著為73歲的父親放血,哥哥趕忙叫救護車,將已經失去意識的父親緊急送往醫院。即使已經是7年前的往事、但這驚恐的一幕,仍深深印在小西腦海裡。母親半夜發現床褥濕了一片,赫然發現是先生失禁了,想要叫醒他,卻怎麼都搖不醒。一家人在凌晨時分緊急將父親送醫,急診室醫師判斷是栓塞,馬上送往加護病房。「腦幹中間已經腫脹變形,不能開刀。」醫師的每句話對家人來說都是晴天霹靂,父親在加護病房至少待了一星期。
想起親戚當年同樣是中風、送醫急救,卻成了植物人,一家人心情雖然慌張,但誠心盼望這樣的情況,不會重演在自己父親身上…… 回想那天,小西與家人在醫院簽了許多讓人似懂非懂的文件,家人無法離開醫院,也不知該如何將父親的狀況告訴大家族的其他成員。後來,父親是被救活了、恢復了意識,但身體右邊癱瘓,無法講話,也不能寫字。一家人這也才發現,年輕時貪杯的父親,其實中風前早有徵兆和症狀:父親藏著高血壓藥物、也患有輕微糖尿病,但父親不但沒吃藥,也一直沒讓家人知道、自己的健康已經出了狀況。
接下來半年,小西與家人的生活,幾乎都在各大醫院轉換著。遵循健保規定,每28天就得為父親換一家醫院,「真的是疲於奔命,那時不斷在設法幫父親掛號找醫院病床、有的醫院會告訴你,現在有病床,你不來就取消。」被迫換醫院的狀況,每隔10幾天、家人就得面對一次,「可想而知,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們怎可能有生活品質可言。」小西每天下了班就去醫院看爸爸、同時處理找看護、神經內科與復健科掛號等大大小小的事,而且每換一家醫院,父親得做的檢查、就必須重複一次。
「我們已經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數不清換了幾家醫院,出於一片孝心,小西與哥哥即使身心俱疲,還是只得互相打氣,一起面對父親中風帶來的衝擊。經過半年,得以有巴氏量表為依據,決定是否可以聘請外籍看護。資格符合、申請外籍看護,也需要約半年時間。家人討論,由於白天都得上班、小父親四歲的母親也不適合擔任照顧工作,加上家住舊公寓四樓,父親要上下樓並不方便,在等待外籍看護的這段過渡期,決定先將父親送去安養中心。
透過別人介紹,家人選定了一家位於新北市新店山邊的一家私立安養機構。即使那兒離家遠、想去看父親,單程得搭巴士花上一小時車程,但因為那裏環境好,家人還是通過,將父親送往那裏,每星期小西至少去看父親三四次,「一有時間就去,做子女應該的啊,就是想看看爸爸,陪陪他。」
小西記得,和家人將父親送去安養中心的那天,父親哭了、覺得家人不要他了。這也讓小西和家人更覺得、即使路程再遠,也得盡所有可能、經常來探視陪伴父親。當時小西父親到安養中心住的是三人房,每月費用約3萬5千元,離開醫院的父親,可以站立,但不太能行走,大多時候坐在輪椅上。後來親戚說,宜蘭有間安養院,各方面也都很好,家人就將父親送去宜蘭,父親一度大哭,但家人無論再遠,都無怨言、盡量抽時間去陪伴他。
小西坦言,看到父親病苦,家人身心也都煎熬,「就算哭,我們也躲起來哭,不讓爸媽知道。」這期間,家人經常討論如何處理面對。就以請外勞這件事來說,有個外人進到家裡來,家人總是難免感到彆扭不習慣,但是家人都覺得「還是希望爸爸在家裡。在家裡,他最熟悉,我們能經常看到爸爸也很好。」小西的父親中風後約一年,外籍看護來了,而父親也終於回到家裡。哥哥花了20多萬元,為父親買了爬梯機,只是父親已不愛出門。
來到小西家的,是從印尼峇里島小島來的 Anna。那是 Anna 人生第一次到台灣,30多歲的她有165公分高,算是高大,適合照顧壯碩的父親。不過溝通上,Anna 的語言不是太通,家人安排 Anna 就住在父親旁邊,方便就近照顧。當時小西的父親可以進食,在 Anna 的幫忙下,每個晚上,父親都拿著拐杖,在家裡走一圈,保持活動。請外勞的費用大約是每月兩萬多元,小西每月出5千元,哥哥阿莎力、主動提出,願意出兩份。家人當然也感受到與外籍看護文化、生活習慣的不同,需要對彼此更多的了解。
Anna 在小西家待了三年後離開,期間吃得很不錯,胖了10公斤。但是第二位外籍看護,就讓小西與家人頗傷腦筋。她不是第一次來台灣,語言溝通也比 Anna 好些,但她的精神狀況有些問題,甚至不吃飯、還出現了些幻聽、幻覺的狀況,後來甚至常說「我帶阿公回印尼」、「全家福照片有多一個人」等等。當時小西的母親懷疑,家裡有些東西好像不見了,小西與哥哥也不確定到底是母親記不清楚,還是真的東西不見了,只是這位外勞的精神狀態不太對,讓家人開始擔心「不知平常她是怎樣對待爸爸」,決定輪流在家,不讓父親與外勞獨自相處。
才一年,小西與家人最後還是只得請仲介將她帶走。但她離開,下一位接替人選還沒來,大約一個多月的空窗期,只得從「黑市」找臨時看護,費用是一天1200元,臨時看護很精明,堅持「只照顧阿公」,其他一概不管。一個多月後,第三位外籍看護瓦娣來了。因為瓦娣前一位雇主往生,仲介代她接下照顧小西父親的工作。只是瓦娣的工作態度並不好,無論餵食、按摩等都頗隨便,到後來,小西的父親身上出現了些皮膚病問題,皮膚長了許多小水泡,甚至潰爛,每晚得花上兩小時換敷片,這與照顧品質好壞,實在脫不了關係。
當時小西的父親已經裝了鼻胃管,心情上,父親厭世,看在家人眼裡,更是五味雜陳、百感交集。家人都看得出父親的不快樂、幾乎沉浸在沮喪的情緒中,加上無法表達,家人只能從父親嗯嗯阿阿的聲音中去猜測意思。從2011年父親中風,到2017年4月底父親過世,這期間對小西與家人來說,「急診室人生」經常上演,但也因為父親的病苦,兄弟姊妹感情變得更融洽,經常討論父親的事,幾乎所有的考量,都以感謝父親為家庭付出,而做出一致的決定。
小西的母親,也曾擔心,無論是父親送安養院、或是經常需要回診、復健等等,會讓子女太累,怕父親的狀態拖累了大家。但終究,一家人在這七年間,「感情更深了。」小西回憶這一路走來、想到家人的互相扶持、加上思念父親,還是掉下了眼淚。2017年四月底,醫師說「差不多了」,小西的父親自加護病房轉往單人房,這兩天,全家人都不曾闔眼,父親疼痛不已,家人也曾為了要不要急救,感到萬般煎熬。最後家人請求醫院只為父親打嗎啡、減輕疼痛,順其自然地送走了80歲的父親。
對家人來說,雖然萬般不捨,但也告訴自己,父親終於解脫。「真的很感謝家人一起,我們無法預期父親的狀況會如何,但我們很清楚,不論多久,兄弟姐妹都會一起扛起來。」小西再次紅了眼眶,「是父親讓我們與家有了更深的連結,讓我們想回家,家人有更深的凝聚力。」回憶過往,以中風病患家屬過來人的身分,小西誠心期盼,醫療規劃能更體貼,「每 28天就要換醫院的掛號人生,真的像夢魘一樣。」她也說,「我知道在許多家庭,照顧長輩或病人的責任常落在一個人身上,但是,『還是得適時示弱吧』,長期照顧,真的不是一個人扛得下來的。」

跟著中風父親在各醫院流浪,照顧者的真情告白
今周刊/幸福熟齡~2018年04月09日
☆ ☆ ☆
意識念力1096輯~飲食控制
意識念力1095輯~血脂
意識念力1094輯~自癒
意識念力1093輯~運動
意識念力1092輯~深蹲
意識念力109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