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

意識念力1096輯~飲食控制

新增說明文字
☆ ☆ ☆
早餐吃對了糖尿病風險降一半!二種食物最能保護胰島健康
★ 林以璿

2型糖尿病患病人數不斷在增加,相比確診後再去治療,預防其實才是重中之重。作為一種代謝類疾病,想要預防,就繞不開生活方式這個因素。舉例來說,一天中最重要的早餐,如果吃對了,對於你一整天的活力以及身體健康,都是有正面助益的。最近的《英國醫學期刊》上刊登了兩篇研究,來自哈佛醫學院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分別發現,全穀物食品以及富含蔬菜和水果的飲食與更低的2型糖尿病風險有關。和攝入最少的一組相比,攝入最多的風險分別降低了29%和50%,按照不同食物類型、不同攝入頻率和攝入量來計算,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在哈佛醫學院團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護士健康研究、護士健康研究II和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三個隊列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共包括158259名女性和36525名男性。參與者完成了研究的問卷調查,包括不同種類穀物的攝入頻率和攝入量。在平均24年的隨訪中,一共確診了18629名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其他因素後,研究人員確定「較高的全穀物攝入量都和較低的糖尿病風險有關」。按攝入量將參與者均分成5組,攝入量最高的一組和攝入量最低的一組相比,風險降低了29%。
和一個月攝入量都不足一份的參與者相比,一天能吃至少一份冷穀物早餐(穀物或麩皮的重量超過25%才算穀物早餐)的,糖尿病風險下降19%,如果是黑麵包風險下降21%。對於其他吃的比較少,平均攝入量低的全穀物食品,研究人員則對比了每周至少吃兩份和一月不足一份的,發現燕麥片的風險下降了21%,糙米下降了12 %,麩皮下降了15%,小麥胚芽下降了12%。但在所有類型的穀物食物中,有一個比較特殊,就是爆米花。
爆米花是很多人都喜歡的零食,現在超市也有售賣半成品,可以自己在家裡用微波爐加工,快捷又方便。雖然爆米花會添加糖,有些還有奶油和鹽等調味料,但相對洋芋片等零食來說,它還是有較高的纖維含量和飽腹指數的。分析結果表明,爆米花攝入量與糖尿病風險呈J型,一週不超過一份,糖尿病風險才處於較低狀態,超過後,風險則會直線增加。
在劍橋大學團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主要探討了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與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係。他們使用的是包含8個歐洲國家(丹麥、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和英國)的EPIC-InterAct研究的數據,包含2.3萬多人,有9754名2型糖尿病患者,以血漿中維生素C和類胡蘿蔔素作為衡量水果和蔬菜攝入量的標誌物。
血漿中的維生素C或總胡蘿蔔素含量較高,都與2型糖尿病的風險低有關。和吃得最少的一組相比,倒數第二低的風險降低了23%,而得分最高的降低了50%!整體來說,這兩項研究分別證明了多吃全穀物食物和蔬菜水果與2型糖尿病風險顯著降低有關。雖然它們一項是以調查問卷的方式,一項是以檢測血液中標誌物含量的方式,但兩項研究都有較大的參與者規模,結果的可信度很高。

早餐吃對了糖尿病風險降一半!哈佛研究:二種食物最能保護胰島健康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12日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睡前兩小時別吃東西!過度豐盛宵夜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王芊淩

「今晚想來點鹹酥雞!」睡前總是覺得肚子餓,不吃宵夜好像睡不著,加上近年來外送平台方便,吃宵夜好像生活中的例行行程。但心臟科醫師提醒:「睡前吃宵夜,特別是高油脂、高糖份的食物,會讓身體沒有辦法代謝掉,長久下來可能導致心血管問題。」且這樣情況不只是發生在中老年,年輕人也會發生。吃宵夜總讓人感到罪惡,除了容易變胖外,對於身體也是一大負擔。
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說明:「睡前兩個小時身體已經準備進入休息的狀況,這時候再吃高油、高糖的食物,這些東西都會轉換成脂肪堆積、或是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特別是很喜歡吃宵夜都是青壯年,或是一些上班族、學生族群,陳玠宇發現:「現在三高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建議睡前兩小時不要吃高熱量的食物,如果今天真的肚子餓,盡量在睡前兩小時內吃完,如果真的還會餓,其實可以喝些牛奶、豆漿,增加飽足感但不增加心血管負擔。」
如果是輪班的人員,夜間時間在工作吃下的東西還可以消化,但白天下班後即便要睡覺了,醫師不建議吃完早餐再入睡,對於腸胃、心血管都有負擔。這些代謝不掉的東西開始沈積在血管壁,可能會形成內臟脂肪,很多人無形之間越來越胖。尤其對於本來就有三高的患者,吃了宵夜後讓夜間血壓保持在較高的狀態,陳玠宇分享臨床上一名個案,76歲的陳伯伯雖然平常三餐清淡、也有規律運動、服藥,唯一問題伯伯喜歡睡前吃蛋糕。
蛋糕不僅具有反式脂肪酸、精緻澱粉,長期食用下讓血液變的濃稠,讓他走路、爬樓梯都會喘,被診斷為「頑固性心絞痛」。根據美國研究,頑固性心絞痛每年的死亡率也有3%-21%,引起冠狀動脈血管問題也有11%-69%。正因為頑固性心絞痛問題困擾許多心血管疾病患者,醫療發展下,現今有「心臟震波治療」提供患者一項新的選擇,特別是缺血性心臟病以及心衰竭的患者,在不傷心的情況下進行血管再生,改善血管問題,目前尚無健保給付,治療療程下來費用大約二十萬。
陳玠宇強調:「震波治療在臨床上已經有超過30年的歷史,且至今沒有使用後沒有任何副作用,在臨床上目前主要算是輔助型治療,台灣目前僅有國泰醫院、新北亞東、高雄長庚有在進行。」伯伯在經過治療後,恢復狀況也非常良好。但更重要的是,陳玠宇說:「必須提醒民眾飲食要適度的節制,另外運動也是很重要,運動可以幫助身體的新陳代謝,避免三高的發生。」

睡前兩小時別吃東西!醫師:過度豐盛宵夜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7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每三人就有一人行動隱憂,50歲後肌力訓練、增加蛋白質攝取
★ 蔡岳宏/報導記者

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有行動力隱形危機!數據顯示,台灣骨質密度過低、環節不適、肌肉量過少的人數高達720萬,潛在「行動力不良」的盛行率恐佔3成以上的人口。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邦提醒,行動力不良通常合併骨骼、環節、體力等問題,中壯年族應重視骨骼保養、肌肉訓練。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家醫部主任黃駿豐醫師則建議,「提升蛋白質攝取」和「有氧運動搭配肌力訓練」做起。陳榮邦醫師表示,過去大家都著重於骨質密度低、行動不靈活、肌肉量下滑等單一問題的討論。
近年來國際趨勢建議將行動力作為一綜合性的評估,加入骨質密度、肌肉質量、平衡感、體脂肪量測量,呼籲熟齡族從50歲就要開始重視行動力,可有效提升銀髮期的生活品質。陳榮邦醫師提醒,骨骼、環節、體力具有互動關係,三者會相互影響。研究中發現,肌肉質量可以預測骨質密度,尤其在停經後婦女身上更為顯著。他強調,人體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造成機能下降,但行動能力會因為「長期使用治標不治本的緩解方法」、「不正確的飲食觀念」和「沒有依照年齡調整運動習慣」三種常見行為,導致鈣質和蛋白質攝取不足,流失大量肌肉,恐讓民眾提前進入行動力危機。
【莫名痠痛貼貼布、買護膝解決?】
大多數人只當作是工作太累或身體正常老化,用貼布、護腰、護膝產品就想解決。根據研究,近4成行動不便的中年人有下肢不舒服,其中15%的人有嚴重背部不適的問題。陳榮邦醫師提醒,光用貼布、外在保護產品無法阻止肌肉的流失,若身體長期有痠痛、無力的狀態,排除其他疾病後,就要考慮是否為肌肉量、骨骼支撐或環節機能降低的問題。
【想健康最好少吃肉類、奶類?】
許多人到中年會開始追求吃得健康,因此減少肉類、奶類的攝取,但有些觀念恐導致鈣質和蛋白質攝取嚴重不足!陳榮邦醫師提醒,隨著基礎代謝率減緩,中老年人的確應該減少熱量的攝取,但隨著年齡增長,蛋白質的攝取量應該要增加
【散步、遛狗、騎腳踏車就算是訓練行動力?】
民眾在50歲後,運動頻率和鍛鍊程度就會大幅下降。因為怕受傷但又不能不運動,很多人會選擇每天散步、遛狗,周末偶爾騎腳踏車、爬山,就覺得有在訓練行動力。但陳榮邦醫師表示,有氧運動對於提升心肺功能、增加基礎代謝率較有效,但對提升肌肉量幫助不大,因此建議熟齡族應該要搭配肌力訓練,增加肌肉質量和骨頭的承受力。要避免陷入行動力危機,黃駿豐醫師表示,最好從「提升蛋白質攝取」和「有氧運動搭配肌力訓練」做起,只要去公園運用既有器材進行重量訓練、每天喝2杯牛奶補充身體所需蛋白質,就能擁有健康的老後生活品質。
黃駿豐醫師建議,熟齡族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應增加到每公斤體重1.0-1.2公克蛋白質。此外,做完肌力訓練後可以馬上補充蛋白質,幫助肌肉生長。依據醫師門診觀察,民眾普遍有「做肌力訓練會變成筋肉人」,或是「認為自己不需要做高強度的鍛鍊」的觀念。醫師表示,體能是行動力的關鍵,熟齡族除了有氧運動外,一定要搭配肌力訓練,強化肌肉,才能減少體力、骨骼、環節的負擔。醫師建議,肌力訓練一點都不難,平時只要到公園運用既有的器材,例如上肢牽引器、漫步機、扭腰器,就能提升肌肉耐力。

每三人就有一人行動隱憂,醫:50歲後肌力訓練、增加蛋白質攝取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10月07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恐慌、憂鬱未來有望食療!《BMJ》益生菌可緩解症狀
★ 林以璿

過去的研究指出,心理健康的問題與腸道息息相關,而且這個影響是雙向的,也就是說情緒可以透過神經途徑影響胃腸道健康,而反過來腸道微生物群也可能會影響行為和情緒。通過特定的飲食改變腸道細菌,可能有助於治療與壓力有關的神經發育障礙。近日,來自英國布萊頓大學和薩塞克斯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證實,攝入改善腸道有益細菌(統稱為益生菌)分佈的食物,確實可以幫助緩解恐慌和憂鬱。研究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MJ上。
全球最常見的精神障礙有兩大類型,分別是憂鬱症以及恐慌症。憂鬱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心理健康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15年全球抑鬱症患者人數超過3億,許多人通常還會同時出現恐慌症。這些精神障礙,不止造成個人與家庭困擾,甚至還會造成社會損失。研究團隊查看了2003年至2019年間發表的71項研究,這些研究探討了益生菌如何幫助患有恐慌和憂鬱症的成年人。最終入選的7項研究顯示,與未進行治療或安慰劑相比,服用益生菌的憂鬱症、恐慌症患者的病情,都有所改善。
也就是說,益生菌可能是緩解恐慌和憂鬱症症狀的輔助治療方法。此外,研究小組還發現,同時患有腸躁症等疾病的患者,還能夠同時改善自身症狀。而益生菌要如何在這之中起到作用呢?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消化道中存在至少有400種細菌。這些微生物對於消化食物、抵禦潛在的病原體或有害微生物以及合成維生素至關重要。益生菌能幫助人體維持腸道內健康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群落,因此,補充益生菌能夠讓腸道的好菌成為優勢微生物群落,腸道微生物群能進一步影響大腦的行為和情緒。
「腸道是人體免疫相當重要的一環,促進腸道健康,對人體的健康狀態都是有益處的,」營養師呂孟凡曾表示,若是要補充益生菌,建議採用粉狀或是錠劑形式的益生菌,純度較高。「優酪乳、多多類的飲料雖然也可以補充益生菌,但因為加了非常多的糖,像是100c.c.的多多就有15公克的糖,因此,飲用時要控制量,以免造成肥胖問題。」另外,也可以選擇多補充膳食纖維,同樣有助於穩固腸道微生物聚落。

恐慌、憂鬱未來有望「食療」!《BMJ》:益生菌可緩解症狀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11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貪杯害骨壞死,「喝酒不是通血路?」
★ 杏儒中醫診所/授權提供

一名中年男性走路微跛地進診間,「蔡醫師,我兩腳都痛,這是我在大醫院照的X光片。」把光碟遞過來後,他接著說,「剛開始以為是扭到,就自己吃止痛藥,但腳還是痛,醫院檢查後,骨科醫師說我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還說是因為我常喝酒引起的!骨頭壞掉為什麼和喝酒有關?喝酒不是通血路嗎?」局部骨質不斷減少 形成崩塌的破壞性疾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剛開始的症狀常被誤認為是髖關節的扭傷、拉傷或退化性關節炎,再加上X光片上的變化並不明顯,所以很難早期發現,都要等到患者痛到受不了,進一步檢查才會確認是骨壞死。
骨壞死(osteonecrosis)又稱失血管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 AVN)、缺血性壞死(ischemic necrosis)、無菌性壞死(aseptic necrosis),是一種因為供應骨頭的血液被中斷而造成骨細胞及骨髓壞死的疾病,局部骨質不斷減少,並形成崩塌的一種破壞性疾病。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一般來說,除了外傷使血管損傷之外,其他較常見的就是喝酒、使用類固醇,臨床上超過90%幾乎都和酗酒及使用類固醇有關,其他像是會讓血液變黏稠的疾病(像是糖尿病、高血脂、肝病等),或是會讓血管損傷的疾病(抽菸、高血壓、自體免疫疾病等),還有化療、放射線、潛水等,都是常見的。
經研究證實,長期或過度飲酒時所吸收的酒精成分會增加血液中的脂肪微粒數量,這些脂肪微粒經由血液循環送到髖關節內時,會阻塞供應股骨頭營養的微細血管,而剛好這個部位的動脈呈現又小又迴旋的分布,所以特別容易受到影響,當這些小血管受到阻塞之後,就會進一步造成股骨頭壞死與塌陷,引起髖部疼痛及跛行。缺血性骨壞死,在中醫屬於「骨蝕」、「骨痺」、「骨痿」的範疇。
骨蝕這個名字最先出現在《黃帝內經》的《靈樞·刺節真邪》篇中,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正常的骨骼組織被破壞或者是被腐蝕。在中醫古籍《諸病源候論》中則詳細說明了缺血性骨壞死的疾病過程,因為「血氣隔絕,不能周榮」,致使氣血瘀滯,痺阻不通,筋脈失于溫煦,久之則骨頭壞死。治療上,並不是一味的補骨就可以,而是要依照體質不同加以不同調理,再搭配針灸治療,療效才會較明顯。
像是活血祛瘀行氣止痛,滋補肝腎壯骨填精,清熱化痰和中通絡,清肝利膽瀉火通絡,益氣養血滋腎壯骨等方法,讓氣血不通的問題根本解決,進一步使新生的骨小樑數目增加,而破壞的骨小樑數目減少,骨質越來越強壯、骨量越來越增加,骨壞死的問題就會慢慢改善了。他後來不但戒酒了,還很認真配合治療。半年之後,他看診時特別說,「我最近幾乎都沒有痛的感覺了,回去骨科檢查,骨科醫師說X光片上有好轉的現象,新長出來的骨小樑還不少喔!」骨壞死是麻煩的問題,治療上十分需要耐心及醫病配合,雖然進展不快,但是每天一點點的進步,還是會慢慢改善的。

貪杯害骨壞死,「喝酒不是通血路?」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10月15日
☆ ☆ ☆
☆ ☆ ☆
如何預防中風、心肌梗塞?這些食物及運動維持血管年輕
★ 彭幸茹

天氣一轉冷,紛紛出現許多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案例,而且近年來都會發現發病年齡正在往下降,這和現代人的飲食、生活作息息相關。別再仗著自己年輕,就過著毫無規律的作息啦!其實平時透過服用這些食物及固定運動,可讓血管維持乾淨及良好彈性喔!保護血管的天然食物:
洛神花
每年秋冬季是洛神花盛產季,味道嘗起來酸酸的洛神花,可拿來製成果醬、果汁、果凍、茶包、蜜餞等。因含有花青素、類黃酮素等成分,有助降低血中脂肪、減少血管發炎。可以每天飲用200毫升來達到身體保健的作用。
紫色食物
舉凡紫色蕃薯、葡萄等都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它是很厲害的抗氧化劑,可保護血管的內皮細胞不受自由基的傷害,以防動脈硬化的產生。因為花青素不耐高溫,所以紫色蕃薯用蒸的即可食用
海帶、橘子、燕麥
因以上食物含有水溶性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帶走腸道內的脂肪和醣類,有助於控制血中膽固醇、血糖喔!
納豆、堅果
因含有卵磷脂、能夠幫助血中的脂肪溶解,並隨著血液循環代謝出體外,進而減少了脂肪在血管沉積的可能,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產生。加上堅果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和水溶性膳食纖維一樣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和血糖。而納豆中的納豆激酶,可以溶解血栓,並抑制血小板凝固,可以預防體內血栓的形成。
★ 維持血管彈性伸展操:因為以下動作都非常簡單,閒來無事時就可以做,透過輕拍去刺激手部的穴道,以幫助末梢血液循環流暢。
① 指尖對指尖拍手:將雙手指尖對指尖,輕輕拍,動作看起來像是拍手一樣,但只有指尖對指尖互相輕敲即可。
② 手腕根部互敲:雙手手掌朝上,一樣像是拍手一樣的輕敲。
③ 食指互敲(手掌內側):掌心朝下,大拇指朝掌心彎曲,雙手的食指輕敲。
④ 小指互敲(手掌外側):掌心朝上,雙手的小拇指輕敲。
⑤ 十指交扣互敲:雙手的手指縫對敲。
⑥ 大拇指虎口互敲
⑦ 握拳敲掌心:雙手輪流。
⑧ 手背互敲。

如何預防中風、心肌梗塞?這些食物及運動維持血管年輕
HEHO 健康/彭幸茹~2019年12月13日/血脂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擊退血管裡的血液風暴!簡單生活七件事預防腦中風
★ 李依如/報導記者

被封為影帝的男星吳朋奉於5月25日凌晨驟逝,經法醫相驗證實死因為腦中風。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過去總認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個案數增多,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肥胖等高危險族群,平時更應該做好自我控管的工作。鄭建興醫師提到,在台灣,缺血型腦中風約占80%,出血型腦中風約20%。心房顫動、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會增加中風發生率。其中,血脂異常是導致腦中風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高膽固醇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加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
醫師強調,將高危險群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以下簡稱LDL-C)控制在 100 mg/dL 以下,更高危險病人(如冠心症、缺血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建議控制在 70 mg/dL 以下,是國際血脂治療趨勢。許多人以為只要透過清淡飲食便能降低血脂,卻不知道飲食控制其實只能改變約10~20%的低密度膽固醇。鄭醫師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和規律運動,若血脂仍無法妥善控制, 就需搭配服用藥物,如常使用的 Statin 史他汀類藥物;一旦隨意停藥,根據研究顯示,失去藥物保護效果,恐增加心肌梗塞、中風再度發生,因此定期且規律服藥,顯得極為重要。另外,也須同時注意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如肌肉痠痛)。
該如何判斷急性腦中風症狀?鄭建興醫師指出,熟悉國際中風口訣FAST,掌握「Face」發現突然臉部或嘴角歪斜,「Arms」感到單側手腳無力,「Speech」講話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Time」 趕快記下時間,趕緊送醫。目前急性缺血中風的積極治療包括「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由醫師評估過後進行治療,坊間偏方是在發作當下針扎手指,其效用不大也無根據,若出現上述症狀,打119緊急送醫,才是正確做法。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預防中風或腦部退化,鄭建興醫師呼籲,可以遵從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簡單生活七件事」做起,改變生活型態來達成。
① 管理血壓:高血壓是中風及心臟病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只要將血壓維持在 130/80 mmHg 正常的範圍,就能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
② 控制膽固醇:保持體內動脈通暢,避免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建議控制低密度膽固醇 100 mg/dL 以下,若冠心症、缺血中風病患標準為 70 mg/dL 以下。
③ 降低血糖:血糖目標值是空腹血糖 100 mg/dL,有糖尿病的病人,須在家自我管控血糖,若沒有糖尿病的人,但40歲以上民眾建議規律進行檢測。
④ 管理體重:建議BMI控制在25以下,建議成年男性腰圍以90公分,女性80公分為標準,超過則屬於腹部肥胖。
⑤ 保持運動 :每週達150分鐘的中高強度活動量,每週運動3次、每次 30~50 分鐘以上的運動,如快走、慢跑等。
⑥ 良好飲食習慣: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添加糖的攝取量。
⑦ 戒菸。

擊退血管裡的血液風暴!簡單生活七件事預防腦中風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26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每天吃肌醇輕鬆防脂肪肝!愛喝咖啡的人更要做到
★ 林以璿

你的肝臟很可能已經被一層油包住了!根據肝病防治基金會曾針對9,000名上班族做調查,發現有脂肪肝的比例為43%,而且,約有8成以上的脂肪肝患者毫無症狀。不過,研究指出,適度補充許多水果中都有的「肌醇」,就有機會改善脂肪肝的情形。脂肪肝就是肝臟被一層油包住了,它的可怕之處在於,一旦脂肪肝開始導致肝臟發炎,就有機會步入「肝病三部曲」,也就是肝炎、肝硬化、肝癌。
所以面對脂肪肝,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要把脂肪肝當成「身體狀況亮紅燈」的警訊,要趕緊在沒有進一步惡化之前,把脂肪肝控制下來,否則接下來就可能不只是肝癌威脅,甚至像是心血管、糖尿病、高血脂、中風等等慢性疾病,也都會一一上身。目前,大家最熟悉的控制方式就是減肥,只要能減少現有體重的5%~10%,脂肪肝的嚴重程度都有機會被改善。臨床上就有病友花1~2年健康減重20公斤,其脂肪肝從重度消失得無影無蹤。
除了減肥以外,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輕度脂肪肝患者連續3個月攝取「肌醇」,結果完全康復的例子,而且目前已知的是,與其他治療脂肪肝的成分相較之下,服用肌醇更不需要擔心副作用。肌醇是一種可預防脂肪肝的特殊成分,肌醇是一種水溶性類維生素物質,與維生素B群算是同類,因為具有抗脂肪肝的神奇效果,所以又被稱為「抗脂肪肝維生素」。肌醇也具有讓體內脂肪更容易流動的效果,所以能預防多餘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進而達到改善脂肪肝的效果;另外,肌醇也有讓血脂恢復正常,擴張末梢血管的效果
人體雖然也能合成這種肌醇,但是要想改善脂肪肝,也必須另外從飲食攝取。三軍總醫院營養部主任王秀媛就曾表示,因為咖啡因會大量消耗體內的肌醇,所以平時若是常喝咖啡的人,更要注意肌醇的補充。像是常喝酒、喝咖啡的人,就可以多吃富含肌醇的食物,避免肌醇流失過多。肌醇還廣泛存在於各式肉類,動物內臟含量多,如肝臟、腦、心;還有奶類全榖類,啤酒酵母,小麥胚芽;蔬果部分,有葡萄乾花生甘藍菜地瓜番茄
水果中,含有大量肌醇的食物包括了:西瓜哈密瓜水蜜桃這類水果。不過,含量最豐富的莫過於橘子。一般認為,肌醇的建議攝取量介於500∼2000㎎ 之間,而一顆橘子的含量就約250㎎,只要2顆就可以輕鬆達標。王秀媛建議,只要均衡飲食,每天都有吃到以上的食物,就可以獲取足夠的肌醇。不太需要非得一天吃「2顆橘子」,而是要提醒,如果你是喜歡喝咖啡的人,要考慮自己今天有沒有吃到一些蔬菜、水果,避免肌醇只出不進,漸漸就會有缺乏的問題了。

每天吃肌醇輕鬆防脂肪肝!愛喝咖啡的人更要做到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5日/血脂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不怕疲勞症候群,超級食物幫你補能量
★ 好食課/文章授權提供

超級食物這詞十分廣泛,究竟到底什麼是超級食物呢?其實,這個詞是有被定義的喔!牛津字典認為「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而麥克米倫字典對超級食物的解釋是「對健康非常有幫助,甚至可以改善某些疾病」。但因為每種食物都有強項和弱項,雖然超級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但也不要忘記均衡飲食最重要。穀物雜糧類的食物含有多種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與植化素等,能緩解疲勞、促進腸道蠕動的功效,因此穀物雜糧都常被認為是超級食物!而這次好食課就透過這次專欄,來介紹穀物雜糧食物中最常見的「一米 + 五麥」吧!
糙米/發芽糙米
米是我們最常吃的澱粉食物,但平常時候吃的都是去除麩皮與胚芽營養的精白米。糙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是精白米的3.8倍,而膳食纖維更是精白米的5.7倍。不僅如此,許多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多酚類、黃酮類等植化素,如槲皮素、咖啡酸、香草素等都存在於麩皮或胚芽中,除此之外,糙米在發芽後GABA含量會大幅度增加4~8倍,幫助我們放鬆和入睡,而這都是精白米無法提供。
燕麥
燕麥是最常見的高纖「穀片」食物之一,以市售燕麥隨手包(37.5克 )為例,就含有3.2 克 的膳食纖維,而且這些纖維中又含有「흱 –聚葡萄糖」,能夠經過消化道菌叢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而調節膽固醇和血脂。市售業者的健康食品認證資料中指出,連續兩周每天吃75克燕麥,能減少12-15%的血脂,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這些短鏈脂肪酸也可以刺激腸道激素分泌,進而調控食慾和促進代謝。
藜麥
藜麥的蛋白質含量約有15%,相較其他穀類的10%而言是蛋白質含量更為豐富的穀類食物,因此藜麥在這幾年成當紅的食材。除了豐富的蛋白質以外,藜麥也含有將近10%的膳食纖維,是不錯的膳食纖維來源。藜麥中也含有一些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植化素,如多酚類、類胡蘿蔔素等,也有研究指出這些植化素可能具有調解血糖和血脂的作用。2018年的臨床實驗文獻也發現,每天以藜麥麵包取代白麵包方式,增加穀物雜糧攝取,能降低血糖反應,進而可能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功效。
黑麥
黑麥又稱裸麥,是歐洲常作為麵包、餅乾或發酵製酒的穀物。黑麥不只是含有高量的膳食纖維,其麩皮中也有豐富的木酚素(lignan),這是一種具有抗氧化的類黃酮物質。研究發現血液中木酚素的含量會與許多癌症的發生風險成反比,在一些動物實驗也發現木酚素具有抑癌功效,因此學者推測木酚素可能可以幫助預防癌症。
大麥
大麥(又稱為洋薏仁或小薏仁)也是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穀類,每100克的大麥片含有6克 的膳食纖維,這些膳食纖維能夠被腸道菌叢發酵,是腸道菌叢的能量來源。2015年文獻中,學者給予實驗鼠攝取含有大麥或大麥胚芽的飲食,在4周的高油飲食下發現有攝取大麥的實驗鼠,腸道菌叢的比例和控制組比較有顯著的改變,學者推測大麥的膳食纖維可能透過在腸道中可以調節菌叢生長。如同燕麥的膳食纖維,大麥也含有흱–聚葡萄糖,在一項 meta-analysis 研究中發現,攝取富含大麥的飲食達4~12周,約可分別降低總膽固醇(-13.38 mg/dL)與低密度脂蛋白(-10.02 mg/dL)含量,顯示大麥可能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
蕎麥
蕎麥含有豐富的微量礦物質,像是鋅、錳、硒等,都是維持人體代謝的關鍵礦物質,也是人體抗氧化酵素的輔助因子,讓我們的細胞可以維持正常的抗氧化能力。芸香素(rutin)也是蕎麥中富有的多酚類物質,在一些動物實驗中發現攝取芸香素能保護腦部神經,減緩類憂鬱行為,也具有調節血膽固醇的功效,因此在飲食中補充芸香素有助於維持健康。

不怕疲勞症候群,超級食物幫你補能量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7月27日/血脂
☆ ☆ ☆
☆ ☆ ☆
先吃早餐還是先喝咖啡?《BJN》:喝錯影響整天的血糖代謝
★ 林以璿

早上喝一杯咖啡應該是很多人的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彷彿吸收了咖啡因,才能夠開始每天的工作。不過近日英國巴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如果一早空腹喝咖啡,可能會損害人們的長期健康。研究人員指出,咖啡對血糖的驚人影響,空腹喝咖啡的話,咖啡因對於血糖的影響可能會持續一整天。如果是吃完早餐後再喝,可能對健康更好。研究人員在《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研究中上指出,雖然睡眠不足對我們的新陳代謝影響有限,但空腹喝咖啡可能會對血糖的控制產生負面影響。
考慮到將血糖保持在安全範圍內,是降低患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的重要性,他們表示,這些結果可能對健康產生「深遠影響」。在研究過程中,巴斯大學的生理學家要求29名健康的受試者,按隨機順序進行三個不同的過夜實驗:① 第一種情況下,參與者有一個正常的夜間睡眠,並被要求在早上醒來時飲用含糖飲料。② 在第二種情況下,參與者的夜間睡眠受到干擾(研究人員在每1小時零5分將他們吵醒),然後在早餐時喝同樣的含糖飲料。③ 在第三種情況下,參與者經歷了相同時間的睡眠中斷,但是這次是在早餐時,飲用含糖飲料前的30分鐘,先飲用濃咖啡。
之後,研究者們中抽取參與者的血液樣本,其血糖量(卡路里)反應了早餐通常消耗的能量。研究者發現,如果沒有喝咖啡,單一個晚上沒睡好還不足以損害身體處理早餐糖分的能力,但這只有在他們不先喝咖啡的情況下才成立。當參與者在缺乏睡眠的情況下喝下濃的黑咖啡時,血液測試顯示他們的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降低了。
過去的研究表明,失去較多的晚間睡眠時間可能會對代謝產生負面影響。在一夜沒睡好後喝一杯濃咖啡,確實會對葡萄糖代謝產生約50%的負面影響。儘管人群調查表明咖啡可能與身體健康有關,過去的研究證明咖啡因具有引起胰島素抵抗的潛力。通宵睡眠後喝咖啡可以解決困倦的問題,但可能會限制身體對食物中糖分的耐受能力。研究人員認為:「每個人應在咖啡的提神與血糖升高的後果之間取得平衡,最好在早餐後而不是早餐前喝咖啡。」

先吃早餐還是先喝咖啡?《BJN》研究:喝錯影響整天的血糖代謝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10月07日
☆ ☆ ☆
意識念力1098輯~自省
意識念力1097輯~健康觀念
意識念力1096輯~飲食控制
意識念力1095輯~血脂
意識念力1094輯~自癒
意識念力1093輯~運動
意識念力1092輯~深蹲
意識念力109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