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30

長照1094輯~療癒

新增說明文字
☆ ☆ ☆
有氧、肌力、平衡~這三種運動適合老人
★ Weitseng Lin

所謂要活就要動,就算老了還是需要運動。適合老人的運動類型有三種,包含可提升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可強化骨頭和肌肉的肌力訓練,及幫助保持平衡並預防跌倒的平衡訓練等。養成運動習慣永不嫌晚,愈早開始愈好。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且運動方式正確,其實適度運動可有效預防疾病、降低罹病風險,或延緩病發症狀喔!以下介紹這三種適合老人的運動:
① 有氧運動:有氧運動通常被認為是低衝擊運動(Low-impact exercises),也就是不會對關節和骨頭造成太大壓力的運動,包括競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或踩飛輪等。有氧運動會使心跳加快,促進血液循環。建議大家一開始可以先從緩和、時間較短的運動開始練習,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拉長時間,給身體階段性的適應。
② 肌力訓練:隨著年齡增加,老人的骨質快速流失,肌力會變較差之外,韌帶和肌腱也都漸漸失去彈性。但藉由肌力訓練可幫助強化骨頭和肌肉,除了能降低骨質流失量,也可減少因跌倒而造成骨折等機率。其實肌力訓練很簡單,並不是如想像般變成舉重選手或筋肉人等。我們可以從簡單的運動開始練習,例如坐在椅子上,手拿著一罐水,專注在從坐著到站起來的這個動作,可幫助鍛鍊下半身的肌肉。
大家也可嘗試別種動作,來訓練不同的肌肉,或是嘗試用彈力帶當作訓練工具。建議每週至少做二次肌力訓練,做完一次可休息二天再繼續,當感覺肌力更強壯之後,可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和時間。另外,大家也可嘗試使用彈力帶作為訓練肌力的工具,若可以的話不妨找專業教練來指導更好,安全性和效果都較有保障。
③ 平衡練習:若年齡愈大,因跌倒所受的傷害會更嚴重,而平衡運動的目的是訓練平衡,可預防老人發生跌倒等常見意外。除此之外,大家也可藉由伸展運動(又稱柔軟度訓練),幫助肌肉柔軟和防止僵硬,這種運動也可作為有氧運動前的熱身和結束時的收操緩和運動。建議您可以在扶得到牆或是椅子的地方進行訓練,以防止跌倒或其他意外傷害。
【運動的注意事項】
① 別勉強自己,保持在感覺身體可承受的強度和時間就好,記得做運動主要是為了健康而非變成專業運動員。
② 選用舒適、適合自己的運動配備,如運動鞋、泳衣或自行車等。
③ 若出現疼痛,或感覺胸悶、關節不舒服、呼吸困難或四肢無力時,請馬上停止運動。

有氧、肌力、平衡~這三種運動適合老人
Hello 醫師/Weitseng Lin~2020年05月11日
《用心飛翔》SMA疾病首部微電影
SMA Taiwan~YouTube 2018年02月08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照顧失智症親人:這七種方法協助生活
★ Louis Zhang

根據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統計,全球有將近5千萬名失智症(Dementia)患者,每3秒就有1名新患者。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衛福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台灣失智症人口可能達到27萬,隨著老年人口愈來愈多,這數字也快速攀升,同時意味著有更多家庭需要好好了解失智症,才能夠給予家中患者最適切的照顧。失智症不是單獨的一種疾病名,而是所有失智疾病的總稱,失智症與一般正常老化不同,除了記憶力減退,其他認知功能也都在退化。
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常見的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dementia)、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等。失智初期,患者情況可能還不嚴重,對家人的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但隨著病情惡化,患者變得易怒、記憶力嚴重衰退,甚至無法正常生活時,家人可能會開始手忙腳亂,因此家人間最好仔細溝通過,尋求醫療與社會資源協助,互相合作,才好制定良善的時間安排。
① 從溝通開始:對失智症患者說話要輕柔簡短易懂。
與失智症患者說話,保持輕柔、不疾不徐,儘量用簡短易懂的句子,並且多給予一些答案選項,以達到方便溝通的目的。在患者回答時,別因為語速較慢,就打斷他們,這樣他們會暗自挫折,變得更不善言辭。在他們回答您之後,別忘了適時回應,表示您聽到了,同時,多給予讚美,鼓勵他們繼續說出更多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② 從飲食開始:提醒患者多喝水且耐心讓他們慢慢吃。
如果家中有失智症親人,記得要體貼三餐健康,提醒他們多喝水,有時候雖然患者口乾舌燥,但他們會察覺不到或無法表達,若長時間沒補充水分,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UTIs)、便祕(Constipation)就容易找上門,衍生更多生理及心理問題。另外,關於飲食方面,失智患者除了在進食上需要他人協助之外,還可能無法辨認食物、忘記喜歡吃什麼、拒絕吃東西,甚至還會要求異常的飲食。
至於如何幫助患者用餐這項問題,根據英國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Society)指出,失智症患者之所以食慾不振,可能是因為憂鬱症(Depression)、溝通問題(例如無法表達飢餓)、進食不順暢(牙齒或牙齦痛)、疲倦、藥物作用、缺乏活動,以及便祕這些因素所造成。所以,家人們要盡可能體諒,多留時間用餐,別去催促患者,造成他們進食壓力。此外,針對食物也要花些心思,除了色香味俱全會更添食慾之外,將食物切成小塊,也好方便入口、咀嚼,以及消化。在飲食溝通上,嘗試理解患者表示的訊息,用多一點耐心去化解他們的心理不適。
③ 從如廁開始:注意患者可能失禁和忘記如何上廁所。
失智親人若有泌尿道感染、便祕、攝護腺肥大等困擾,容易造成大小便失禁的問題,而且失智患者還可能忘記怎麼上廁所(例如:忘記脫褲子、使用衛生紙、上完沖馬桶等)、忘記廁所怎麼去,如果照護者沒有妥善處理,可能造成患者尷尬、壓抑等情緒,以至於後續上廁所不願意求助,不小心就會尿在褲子上。因此,家人除了要預先設想患者的狀況,可以在廁所明顯位置張貼上廁所的步驟,甚至在馬桶、衛生紙盒上標示名稱,以提醒患者。最後,記得照顧患者時要體恤他們的心情,或許他們忘記某些事情,但從言語動作,還是能感受到照顧的人有沒有不耐煩或負面情緒。
④ 從睡眠開始:患者作息要穩定白天多外出活動。
失智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理時鐘,讓患者常會有睡眠上的困擾,例如入睡後頻頻醒來,或在夜裡到處晃,若家人沒注意,容易有危險,而這種狀況一旦延續,會造成作息日夜顛倒、白天精神不濟,以及睡眠不足等衍生問題。遇到這些情形,家人首先要讓患者作息穩定、維持良好睡眠習慣。白天多讓患者出外運動,傍晚後減少進食,避免攝取咖啡因,切勿吃消夜。另外,確保臥室能幫助患者睡眠,除了環境靜謐、沒有光線干擾之外,記得設置24小時制時鐘,能讓患者夜間醒來時知道時間。
⑤ 從自理能力開始:陪患者一起從簡單的生活小事做起。
失智患者不但記憶衰退,言語溝通和判斷能力也跟著變差,即使以往熟悉擅長的事情,也變得陌生。所以基於安全考量,家人可以讓失智親人從簡單的生活小事做起,一方面可以教導患者熟悉生活瑣事,一方面不至於讓患者遭逢太危險或難以勝任的工作。建議家人可以趁下班後或週末,和患者一起到附近超市採買,偶爾一起整理庭院、拔拔草、種種花,都是很好的選擇。
⑥ 建立友善的居家環境:陰暗處設自動感應照明防摔倒。
建議家人保持環境整潔、地板乾燥,家具物品可以貼上名稱標籤,幫助患者記憶,並且去除環境裡多餘的家飾、家具有稜角處應小心包好、刀具危險物品也應收藏好,以免患者誤觸發生危險。另外,燈光明亮對於失智患者行動上有很大助益,患者有時精神意識不清,若樓梯、廁所、家裡角落處昏暗不明,容易有摔倒危險,所以陰暗處最好裝設自動感應照明,其他燈光開關的設置也必須方便觸及。
尋求社會資源:可打衛福部失智症專線與相關協會機構協助。
衛福部指導編制的「失智症診療手冊」歸納出,照護者可以透過居家式照護(如聘請外籍看護)、社區式照護(如瑞智學堂協助日間照護)、機構式照護(如醫院開設的護理之家、榮民之家等照護單位),以及其他資源(如身心障礙手冊、輔具租借補助)等方面得到社會幫助,更多最新資訊可以上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社會支持網了解,也可以撥打衛福部失智症關懷專線 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請求協助。

照顧失智症親人:這七種方法協助生活
Hello 醫師/Louis Zhang~2020年05月1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飲食運動皆有效!5招預防阿茲海默症
★ 黎佳燊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持續攀升,衛生福利部推估,台灣2026年恐進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定義的「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老人族群占國家總人口的兩成。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人癡呆症)可以說是老人的通病,而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就是造成失智症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預防及降低阿茲海默症罹病率,需要政府與個人一起努力。
根據2018年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簡稱ADI)的統計,到去年(2018)為止,全球已有5千萬人患有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得失智症,到了2050年,全球失智症總人數將高達1億5,200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Taiwan 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簡稱TADA)也指出,若按照內政部2018年12月底的人口統計資料估算,未來47年內,台灣的失智人口將以平均每天增加36人的速度成長,因此,政府及民間應當提早為阿茲海默症做準備才行。預防阿茲海默症的5個方法。
有規律地運動
運動能治百病,透過刺激腦部的運作,它能減緩認知障礙惡化,並且提升胰島素的敏感度,有效減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挑自己喜歡的運動,像是到公園散步,讓自己有動力堅持下去,但時間不宜過長,培養規律的習慣才是重要,此外,也要小心運動傷害。
要積極與人連結
人是社交型的動物,所以會渴望與他人連結,我們不一定要成為群體中的焦點,但我們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與身邊的人有交集,絕對不要孤立自己,而是要積極參與所屬的社交圈,有機會就約朋友出去聚餐,或是投身社區的義工活動,這都是不錯的選擇。
鎖定飲食保健法
有研究推論,阿茲海默症可被歸類為第三型糖尿病(Type 3 Diabetes),指的就是病患腦部產生了胰島素抗性,進而導致腦部血壓過高。對此,飲食控制就變得很重要了,像是採用低碳水化合物、多吃 omega−3 脂肪酸食物,以及多食用椰子油。若想挑戰超低碳水化合物食譜,也可以嘗試生酮飲食或地中海飲食。此外,正確地使用保健品也有助於治療阿茲海默症,包括魚油、維生素B12、維生素D、葉酸、鎂。但請記得,在使用任何藥品前,必需先和專業的醫師諮詢其藥效,以及您身體的狀況。
持續地學習,但要懂得休息:
腦部的運動和訓練很重要,即使退休了也要鞭策自己不停地學習,這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也要適時地讓自己休息,長期的工作壓力會對腦造成很重的負擔,甚至還會阻礙記憶和神經的成長。因此,多給自己安排放鬆的行程是好的,像是泡泡溫泉,或到郊外踏踏青。您也可以嘗試從沒做過的事,但要以身體的安全為最大考量,玩樂器和策略性遊戲都是很好的選擇。
優化睡眠品質,排除干擾因子:
不難發現,阿茲海默症病患通常都有睡眠障礙的困擾,越來越多研究也發現,睡眠品質欠佳者,通常腦部會有高量的β澱粉樣蛋白(β amyloid),這種蛋白質會影響一個人的睡眠,進而可能導致腦中毒素很難被清除,同時也會干擾記憶的產製。因此,病人務必要調好生理鬧鐘,注意寢室的環境和氛圍,排除所有會影響睡眠的原因(像是別把手機和電腦放在床邊),讓腦習慣您睡覺的時間,這才能保障高品質的睡眠。

飲食運動皆有效!5招預防阿茲海默症
Hello 醫師/黎佳燊~2020年05月2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中風後復健路~生理加心理治療同步
★ Karin Kao

中風(Stroke)過後的康復之路並不容易,需要花許多時間安頓身體,可能需要數週、數月,甚至數年重回當初,因人而異,因此建議患者及親友不妨參考以下內容,做好復健準備。中風會影響部分大腦,患者可能無法自行完成以前輕而易舉的事情,因此必須尋求專業人士安排復健與照顧計畫,幫助患者再次掌握生理功能,並學會失去的一些技能,如此可以增進獨立、自信心和生活品質。
① 強化動作技巧:包括能幫助患者強化肌肉與改善肌肉協調的運動,例如學習如何吞嚥。
② 不同範圍的動作治療:包括幫助減少肌肉痙孿(Muscle Spasticity)和增加動作範圍的運動。
③ 移動訓練(Mobility Training): 幫助您使用拐杖或塑膠護踝等輔具,這項訓練能提升走路的順暢度。
④ 電療(Electrical Stimulation):用電來刺激肌肉,幫助肌肉回復機能。
⑤ 大腦刺激:非侵入性刺激,幫助改善活動技能。
⑥ 溝通問題治療:幫助您改善聽、說、寫技巧。
⑦ 心理治療:幫助您處理情緒問題,改善心理健康。
⑧ 藥物:有時會用藥物來治療因中風引起的憂鬱症或疼痛。
復健應在住院期間盡早開始,能有更多機會回復失去的能力和技巧,不過醫生會先掌控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並且關切、預防中風再次發生。康復所需時間,依照中風的嚴重性、相關的併發症、身體的哪部分受影響、治療類型,以及治療反應而有所不同,某些可以很快就康復,有些則要花好幾年才恢復,甚至部分的患者無法完全恢復,建議詢問醫生和治療師有關康復的事宜,然而,要能準確衡量康復時間是相當不容易的。
總結,別讓時間成為負擔,這會讓您變得很有壓力而且焦慮,記住任何事都需要時間,漸漸透過復健,患者會看見生理上的好轉,心理困難會逐一調適,不妨多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多去期待康復後的人生規劃,有哪些夢想還沒完成呢?相信波折後的人生會愈挫愈勇,藉此多去鼓勵社會一樣遭遇的朋友吧!

中風後復健路~生理加心理治療同步
Hello 醫師/Karin Kao~2020年05月1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長照故事每個都不同,也沒有人知道結局是什麼
★ 李春杏

某天和社工一起進一樓透天厝屋內探視,迎我們進屋的主要照顧者是已經高齡七十多歲的妻子。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單人床,一張電動病床,沒有裝冷氣,放了三架大小不同的電風扇,牆上還貼著幾張靜思語,屋內整理得井然有序。剛走進去時還不覺得悶,當開始動作起來,就覺得身體有些熱了,看著睡在氣墊床上的爺爺,我想他應該也是。奶奶很客氣地說他們不習慣吹冷氣,都吹電風扇。
我其實還算耐熱,比較擔心的是,長輩隨著年紀增長,感覺神經慢慢退化,大腦中樞調節能力也變差,尤其是終日臥床時間變多,若又需要用大量枕頭來支撐身體擺放位子,就會在皮膚悶熱和舒適臥姿之間形成兩難。爺爺的關節和皮膚摸起來有些僵硬,奶奶臉上疲憊的神情也藏不太住。不過今天來的目的就是要先帶著奶奶體會輕鬆的舒適照顧,希望學會以後,可以多少減輕一些照顧負擔。
我慣例拿出橄欖油、蘆薈凝膠,搭配上開水、紗布、棉棒就是很棒的清潔保養用品。從頭皮到鼻腔、嘴唇到牙齦、舌頭到黏膜、上肢到下肢、趾甲到腳底、會陰到鼠蹊、臀部到肛門,皮屑厚的地方,就先濕敷軟化,皮屑薄的地方就直接用橄欖油沾紗布環狀按摩輕柔去除。包含每週一、三、五的洗澡,還有平日的擦澡,橄欖油都是非常容易取得又方便的清潔保養用品。
早年的示範我都是直接在病人的身上操作,讓家屬在一旁觀看學習。現在,除了同樣做法,我也喜歡在家屬身上示範,一來讓家屬感受我的力道,再來也帶著家屬去體會緩慢的動作,間接帶給身體的放鬆和舒適。照顧是日復一日的工作,照顧者的心情隨著受照顧對象的狀況每況愈下,身心所承受的壓力折騰,不是外人可以想像的。加上這時期的子女,也為了三餐與家計,在外忙碌奔波著。奶奶自己是從年輕時苦過來的,非常能體會,以致於照顧上體力的消耗和心情疲憊從不說出口,她對子女也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
這一兩個月,奶奶發現爺爺退化得有些快,本來問話還能簡單回應,但不知從何時開始,爺爺連回應都變的困難了,奶奶有些心慌,不知該如何是好,有時情緒一上來,忍不住要拍打爺爺的身體,問著:「為什麼你都不說話,你到底是怎麼了?」話說到這裡,奶奶忍不住哭了,總覺得那哭泣的背後含有太多情緒,有不捨、有委屈、以及更多的害怕 …。
長照走到這一步,不會不曉得最後的結局為何,只是一步步慢慢愈來愈靠近時,內心的壓力還是容易潰堤。如何轉換這樣的心理壓力呢?可以藉由簡易的舒適照顧來調節,時間充分可以分階段學,時間若有限只要十分鐘也能看到基本的效果。無論如何,只要是貼近肌膚的清潔、撫觸、按壓,都是情感交流的一部分。服務結束,我和社工討論了一下接下來可能的照顧安排,期待奶奶能在更多長照和醫療資源介入後,得到些許喘息。
也在婉轉的互動應答中,得知奶奶是捨不得子女多花錢,才拒絕裝冷氣,我提醒奶奶如何權衡其中輕重,畢竟爺爺現在的皮膚狀況真的不太好,這件事可以再想一想,不要那麼快否決。送我們出門時候,奶奶的笑容中還是含著淚水。長照者經由漫長歲月堆疊出來的心路歷程,或許都很像,但每家的故事一定都不一樣,最後是否善終、是否心安,我們看重過程更甚結局。《陪你到最後,安寧護理師的生命教育課:春落下的幸福時光》

長照故事每個都不同,也沒有人知道結局是什麼
愛長照/四塊玉文創~2020年05月11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老年人增加有氧運動,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記憶退化
★ 林渝樺/外電報導記者

適度運動可以保護大腦,還能預防阿滋海默症。德克薩斯大學西南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家的研究團隊發現,相較伸展運動,有氧運動更能有效減緩海馬體的收縮,增加大腦前扣帶迴皮質和海馬體的血流量,這對於改善高風險的阿滋海默症有著重大意義。德克薩斯大學西南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家 Thomos 表示,即使記憶力已經開始衰退,你都可以在生活裡加入有氧運動。
隨著年齡的增長,影響記憶功能的海馬體會逐漸萎縮,老年人很可能出現老年痴呆症、健忘等記憶不足的現象,因此如何減緩海馬體的萎縮更顯重要。雖然海馬體萎縮似乎不可避免,可以透過適度的運動增加海馬體的結構大小,從而改善大腦認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SCIENCE NEWS 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可以促進血液流量,以及記憶相關的前扣帶迴皮質和海馬體。
Thomos 與研究團隊,針對30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者進行研究,分別記錄兩組的記憶與腦血流的變化,一組做12個月的有氧運動(15人平均年齡66.4歲),另一組做12個月的伸展訓練組。該實驗結果顯示,一年後有氧運動組比伸展運動組的記憶竟提高47%,且從大腦的成像發現,有氧運動組的前扣帶迴皮質和海馬體的血流明顯增加,也就是說運動可以幫助血流更容易進入皮質。
另據 HealthLine,UT 西南奧唐奈腦研究所神經學家 Rong Zhang 也有相似的結論,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和伸展運動皆能阻止認知功能的下降,令人驚訝的是,他推測有氧運動可能有其獨特性,所以能夠使血管功能增加或某些刺激神經元的生長因子,從而減少類澱粉蛋白對海馬體神經元的有害影響。該研究對於改善高風險的阿滋海默症有著重大意義,只要遵循運動,都可以降低風險。Thomos 表示,即使記憶力已經開始衰退,你都可以在生活裡進行有氧運動。

老年人增加有氧運動,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記憶退化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0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照顧父母,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
★ 吳若權/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12堂課

所謂的「自己照顧自己」,不只是飲食作息、身體健康、情緒穩定,還包括讓自己的身心靈不斷維持動態的平衡,用愛與寬恕對待世界,以勇氣面對挑戰。從2003年開始,很榮幸有機會擔任花蓮門諾醫院「壽豐老人照顧社區計畫」推廣代言人,並在2009年擔任慈善大使,為該計畫第二期工程接續募款工作。在歷次的記者會中,我有感而發地談到:「照顧銀髮長輩,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每個人都會老,所有老人都有過年輕美好的歲月,我們就像是他們曾經歷的過去,而這些老人也將會是我們未來的縮影。
好好對待老人,就像是認真對待自己的未來一樣。此後,「照顧銀髮長輩,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常被很多公益活動拿去當作宣傳口號,幾位熟知內情的好朋友常開玩笑對我說:「他們有沒有跟你簽訂授權同意書啊?」而交情更深一點的好朋友,還會好奇地問我:「你是有過怎樣的體會,才能在記者會中講出這麼動人的一句話?」其實追溯到2003年,我擔任居家看護已超過六年,歷經每天陪伴媽媽進出醫院看診拿藥、中醫針灸、肢體復健、心理治療… 比起相同年齡的人,對生老病死有更深的體會。
加上協助我一起照顧家母的父親,原本健康狀況不錯,卻突然在2002年病倒臥床,幾個月後辭世,令我在震驚之餘,感到無限的孤單遺憾,對於「把握當下」、「愛要及時」等老生常談的說法,有非常痛楚的覺悟。「生命的苦難,讓心智早熟。」這只是我在長期照顧父母的過程中,得到的眾多紅利之一;對於身體健康與醫療方面的認識與了解,也有很多收穫。我常覺得父親犧牲了他的肉身、母親忍受著她的病苦,如菩薩般在我面前顯化,教導我要愛惜生命的一切。
有句話說:「久病成良醫。」陪伴父母病老多年,才發現這句話的字面上,省略掉幾個很關鍵的邏輯,必須要有豐富的經驗與深刻的體會,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否則,久病未必成良醫。如果有病不醫,或是找錯醫師、看錯門診、講錯症狀、吃錯藥,病情只會愈來愈惡化。如此這般的久病,只會變成誤人誤己的庸醫,不會成為良醫。尤其當今的社會,醫療管道愈來愈多元,除了西醫、中醫,還有很多民間療法,只要在網路上搜尋一下,斷食療法、尿療法、順勢療法、灌腸療法、自然療法、飯水分離療法… 琳琅滿目。
每一種療法都有許多親自見證的個案,連癌症都能不藥而癒。有些朋友當自己或親人罹患重症,若對傳統西醫或中醫的治療信心不足,又有機緣碰到這些另類療法,很熱衷於嘗試各種不同的療癒方法,只希望可以重拾健康或延緩病情惡化。但是,以上所有另類療法,有各自的適用對象,以及嚴謹的定義與操作方式,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驗證它的效果。取捨之間,除了憑運氣,還需要仰賴更多資訊協助判斷,不能道聽塗說,以免延誤病情。
綜合照顧爸媽這將近二十年的經驗,我對於各種病痛的根源,有很具體的認識。我深深體認也同意「萬病都從情緒起」這句話的意義,即使是基因遺傳,也是一種細胞記憶。從個性習慣累積的習氣,是會世代相傳的。必須時時觀照,常常調整,讓自己的心念,回到完美的「原廠設定」,也就是愛與寬恕,放下憤怒與抱怨。通常人們在談養生時,很重視生理的排毒,卻忽略了另一項重要的觀念,情緒也需要排毒。而情緒排毒,並不只是做好情緒管理就好。錯誤的情緒管理,只會更加壓抑情緒,無法排解負面情緒。
有幾個簡單有效的情緒排毒方法,可以在家靠自己實做,就立刻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運動、靜坐、調整呼吸。此外,從事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活動,也能排憂解勞。除了觀照自己的情緒,飲食作息與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通常我們最喜歡的食物,對身體都是最有害的。愛吃甜食的人,多半有糖尿病。喜歡海鮮的人,膽固醇都偏高。無肉不歡的人,心血管疾病容易伴隨而來。
美食,妨礙健康?其實美食問題不在於食物的本身,而是人們對於所偏愛的食物,都有執念。吃得太多、難以割捨。過度不均衡的飲食,身體立刻給了宇宙無敵的答案:世間所有的貪愛,都會是障礙。追求完美的人,消化器官容易有問題,尤其胃痛、胃潰瘍,是最明顯的症狀。根據西醫的研究,多數胃潰瘍患者,是因為被幽門桿菌傳染,若沒有及早治療,百分之八十五的嚴重胃潰瘍,會轉移成為胃癌。
但西醫尚無定論的是:為什麼這些人的胃裡有幽門桿菌?透過不潔的飲食,或是餐具、接吻,都有可能;另一個比較難解釋清楚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被傳染,另一些人卻不會?醫學尚未找到解答,靈學早就給出答案。當我們過度追求完美,情緒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一直害怕會失敗,就會導致免疫力降低,讓細菌與病毒趁虛而入。透過醫學的診斷與用藥,可以治標;佐以靈學的修行與精進,才能治本。醫學的目標,在於治癒疾病,至少要能延緩疾病的惡化。但靈學有更重要的使命是: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
陪伴父親走完他人生的最後一站,臨終前他以顫抖的手,緊緊握筆寫下:「妻賢子孝,此生無憾。」這是他留給我最豐富、最珍貴的遺產。因為積勞成疾、器官衰竭,八十歲前從來沒有生過大病的他,竟在急診住院四個月後逝世。我們都不太能夠接受的事實,他比我們更早接受。他的病痛,沒有被醫院治癒;他以慈悲,治癒了我們的哀傷。
陪伴媽媽的這二十年來,我們的人生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花在醫療與復健上。初期,媽媽以無比的意志力,要讓自己澈底痊癒;後來,她在挫折中學習調整自己,漸漸接受身體的狀況。我在這個過程中領悟一個道理:有些疾病,確實不會完全康復,但只要這些病痛,不再是個困擾,病患能夠與疾病自在地相處,就跟沒有這個疾病的時候,也沒有兩樣了。對於爸媽的病老,我在心疼不捨中,學會珍惜與感恩。從三十幾歲開始,頻繁地陪他們進出醫院,提早而密集地看遍人生病死,與有情眾生一起學習解脫的智慧。
尤其在大型教學醫院的一樓大廳,病患與家屬熙熙攘攘,有時候真會誤以為自己來到百貨公司或大賣場。所有的「想要」與「需要」交錯堆疊,我們彷彿可以覺醒,原來人生最終想求得的,只不過是平安與健康。然而,當我陪伴長輩經歷人生的衰老,甚至一葉知秋地倒數著我們僅能擁抱的有限時光,就會真切明白:所謂的平安健康,有時候也是一種奢求。於是,我們懂得退而求其次地,再次閉目合掌,恭請上天賜予我們面對病苦的勇氣,而不只是貪婪地戀棧健康平安。
從三十幾歲開始,我持續晨泳、跑步,每週至少四至五次,不刻意但盡量自然地維持規律的作息,在粗茶淡飯中安頓身心,習慣割捨不必要的物欲,讓自己享受簡樸與平凡。老實說,我不是努力要自己活得多健康,而是因為必須照顧家中長輩,不能讓自己病倒。許多讀者好奇地問:「為什麼你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不太像五十幾歲的人?」老實說,我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在為了照顧爸媽晚年而奔波的年歲裡,因為忙碌而無可挽留地讓時光過得太匆促,我漸漸變得對自己的年齡沒有太多感覺,所謂的「無齡感」確實在我身上發生。每次要填寫表格,註記生辰日期,換算真實年紀時,我都得認真想一下,用紙筆再精算一次,才能答出正確的年齡。影劇版我在生活中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連工作上也盡量不要依賴助理。我向自己證明可以活得很獨立,也讓媽媽放心,我一個人可以過得很好。
在我的定義中,所謂的「自己照顧自己」,不只是飲食作息、身體健康、情緒穩定,還包括讓自己的身心靈不斷維持動態的平衡。快樂時盡情享受快樂,悲傷時完全接納悲傷,敏銳地覺察自我,隨時向內自省,每天以懺悔感恩,淨化心靈。自己照顧好自己之後,如果行有餘力,就幫助別人吧!我很慶幸能夠以書寫、演講、課程,或是影音內容,分享心得與所學。朋友溢美地誇獎說,我是一個跨領域、跨世代、跨性別的多職人,起初我不敢承擔這樣的美譽,但現在我願意把它當作後半生的目標。
這些縱橫跨界的比喻,只是說明我涉獵多元的主題,以及呈現不同學習的型態,但在我心中非常明白,看似五花八門的樣貌中,我只專注於一個核心價值,就是:鼓勵每一個人活出自己。人生,真的很像是電玩。每個人身處不同的背景,猶如每種電玩遊戲不同的主題,但每一步的精進,都來自跨越障礙,勇往直前。我認為每個人來到世間的這一生,學習整合身心靈的五個階段,分別是:① 認識自己;② 肯定自己;③ 發展自己;④ 奉獻自己;⑤ 放下自己。
而所謂的「自己照顧自己」,就是在每個階段保持觀照自己的心念,看顧自己的行為,用愛與寬恕對待世界,以勇氣面對挑戰,就能度過每一關,迎向下一關。在來到旅行的終點站之前,一切都是未知,隨時都是無常,我們要自己照顧自己,謹慎而自在地踏穩每一個步伐的節奏,接納每一個挫折的禮物,享受每一個驚喜的幸福。

照顧父母,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生命的五階段教導我把握當下、愛要及時
愛長照/吳若權~2020年05月08日
☆ ☆ ☆
長照1095輯
長照1094輯~療癒
長照1093輯
長照1092輯~失智
長照1091輯~照護
長照現場:幸福熟齡~今周刊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5/20

飲食毒素1094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隱形殺手磷酸鹽,醫師籲這些東西少吃
★ 江慧珺/台北報導

健康飲食原則是少油少鹽少糖,但少有人注意「少磷」。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姜至剛指出,幾乎所有加工食品都添加磷酸鹽,屬於無機磷,過量會累積在體內產生危害,堪稱隱形殺手,但政府卻擬比照國際標準,放寬食品添加物磷酸鹽類含量,腎臟病患恐怕首當其衝。台灣食品安全促進協會今早舉行「毒道之處,談磷風險」食安講座,姜至剛說,成人每天磷建議攝取量800毫克,隨年齡愈低量愈少。但台灣國民營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各年齡層的磷攝取量皆超過建議量。姜至剛說,人體內存在有機磷,是代謝、酸鹼緩衝、訊息傳遞的重要物質
食品添加無機磷有保水、保鮮抗氧化作用,但過量的磷會累積在體內,特別是高齡、腎臟病患或洗腎病患,更難透過腎臟排出。姜至剛指出,已有研究證實血磷愈高,體內有「長生不老蛋白質」之稱的 Klotho 基因會愈少,壽命也愈短,且血磷愈高,會增加36%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姜至剛說,台灣食品添加物的磷酸鹽含量與國際相比雖然偏低,但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1.9%,對於是否提高磷酸鹽含量最好持保留態度,並建議民眾日常飲食以生鮮食物為主,少吃加工食品避免磷攝取過量。

隱形殺手磷酸鹽,醫師籲這些東西少吃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8月26日
☆ ☆ ☆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砂糖對身體有害,美砂糖協會隱瞞50年
★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50年前,一份揭露「吃太多砂糖,對身體有害」的論文,因為美國糖業界施壓,而沒有被公開。國際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周二(21日)把整個過程公開,痛批糖類業者為了保住自身利益,不惜隱瞞對他們不利的研究,長期欺騙消費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員,針對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保管的「糖類研究財團」(美國糖業協會的前身)內部文件,進行檢驗後,發現業界隱瞞真相。
早在1960年代,就開始有論文指出,比起碳水化合物的澱粉,糖對心臟更有害。為了釐清真相,「糖類研究財團」於是在1968年,出資委託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調查「砂糖對白老鼠的影響」。結果發現,白老鼠在攝取蔗糖(砂糖的主成份)後,不但動脈出現硬化、體內誘發膀胱癌的酵素變多,還會因腸內細菌代謝,產生膽固醇及中性脂肪(三酸甘油酯)
伯明罕大學為證實結果無誤,曾要求延長研究期間,但「糖類研究財團」卻中斷金援,令研究無法被公開。70年代的內部報告更指出,財團幹部要求「研究必須導論出,對(糖)業界有助益、有意義的情報」,只要是暗示「糖類有害」的研究,都要把它的學術價值貶為零。對此,美國糖業協會否認隱瞞,反批加州大學「把50年前發生的事情,用推測和假設,腦補出結論」。糖業協會坦承,曾委託伯明罕大學投入研究,但因超過預算及研究期限,才決定斷絕資金。

砂糖對身體有害,美砂糖協會隱瞞50年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國際中心~2017年11月23日/三酸甘油酯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深海魚含甲基汞,食藥署首訂「魚類攝食指南」
★ 蔡明樺/台北報導

民眾愛吃的鮪魚旗魚生魚片,及傳統小吃涼拌鯊魚煙等,這些深海大型魚因食物鏈關係,體內蓄積較高濃度的重金屬甲基汞,恐影響大腦神經發育。衛福部食藥署首度針對甲基汞的敏感族群孕婦、育齡婦女及6歲以下兒童,訂定「魚類攝食指南」,鎖定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4種大型掠食性魚類,建議孕婦、育齡婦女每周攝食量不宜超過35~70克;6歲以下兒童每個月不宜攝食逾35克。魚類富含 Omega-3 脂肪酸、EPA、DHA等營養素,是民眾攝取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但深海大型掠食性魚類專吃中小型水生物,體內蓄積較高濃度的重金屬甲基汞。
長期攝食恐傷害中樞神經,致手抖、大腦退化等症狀,國內研究已證實甲基汞會增加女性不孕風險,尤其甲基汞可穿透孕婦胎盤傳給胎兒,對下一代的大腦神經發育威脅更大。食藥署日前邀學者專家開會討論,首度針對甲基汞敏感族群訂出魚類攝食指南。參與討論的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表示,根據食藥署、農委會漁業署的監測發現,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的甲基汞濃度較高,且是民眾常吃的魚種,參考國際規範後,建議孕婦、育齡婦女每周攝食量不宜超過35~70克,6歲以下兒童每個月不宜攝食逾35克。
他強調,甲基汞是工業化污染的廢水排入大海後,進入食物鏈最後被人體吃下肚,再經由血流突破腦血管上壁、胎盤,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影響大腦發育。北榮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指,甲基汞慢性中毒症狀包括手抖、情緒不穩、記憶力變差等,甚至會影響胎兒大腦發育。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甲基汞為脂溶性,在血液中的半衰期約50天,中毒後尚無解毒劑可治療,建議民眾儘量少吃深海大型魚,尤其是孕婦、兒童,最好選擇巴掌大的魚類,一樣能攝取優質蛋白質。

深海魚含甲基汞,食藥署首訂「魚類攝食指南」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1月02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無機砷恐致癌,糙米、嬰幼兒米食將限標準量
★ 江慧珺/台北報導

俗稱砒霜的無機砷屬一級致癌物,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再度預告《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草案,除原規範的穀類、藻類、水產動物等無機砷外,另新增糙米以及嬰幼兒食品的原料米無機砷限量分別為0.35 ppm與0.1ppm,經60天預告期後,預計明年中之前公告上路。食藥署科長高怡婷說,過去砷的限量規範都是以食品中的總砷含量為主,但危害較大的無機砷,檢驗技術至近年才有所突破,因此制定限量,糙米無機砷限量為0.35 ppm、白米0.2ppm、嬰幼兒食品的原料米0.1ppm,藻類1 ppm,魚、貝、甲殼類等水產動物則為0.5 ppm。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無機砷會污染地下水與泥土,種植的稻米也會受污染;無機砷屬一級致癌物,除會導致烏腳病、神經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外,還會增加膀胱癌、肺癌與皮膚癌風險。顏宗海說,目前門診仍可見砷中毒個案,主要是飲用水、來路不明的草藥導致;針對食用米制定無機砷限量予以肯定,但若民眾仍有疑慮,不妨在清洗上多花功夫,因無機砷屬水溶性,故洗米至少洗3次較安全
此外,此草案原規範柴魚的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苯駢芘」(BaP)限量,高怡婷說,目前僅歐盟針對燻鮭魚等製品規範,但柴魚與燻鮭魚製程明顯不同,陸續接獲業者與日本相關柴魚產業提出爭議,因此本次修正草案取消比照歐盟標準制定,僅要求業者必須設法降低含量在30ppb以下,日後再考量是否納入限量標準。

無機砷恐致癌,糙米、嬰幼兒米食將限標準量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1月22日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飲食毒素1096輯
飲食毒素1094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5/15

業障迷思10904輯~憂鬱

新增說明文字
☆ ☆ ☆
我們都有小憂鬱:化解莫名的疲憊和心情鬱悶
★ Hossy/時報出版

因為壓力而罹患憂鬱症的人,當然有各式各樣的原因,只是在現代社會,大多是跟人際關係有關吧。最近新聞都一窩瘋報導職場霸凌或性騷擾,可是沒遇到以上問題的人,卻也受許多煩惱所苦。我在職場上的人緣絕對不算差,甚至感覺頗受前輩們照顧。不過,總覺得和同事們有點格格不入;再加上我是汽車相關的系統工程師,不僅工作難度很高,壓力也大,所屬部門又沒有同梯的同事,有些事情沒人可商量,內心的確感到寂寞。
「工作上的難題」找前輩商量的話還算好解決,可是那種能相互扶持、患難與共的情感,如果不是同儕就難以建立。結果,我在職場上找不到立足之地,不斷地逼迫自己,以至於得了憂鬱症。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靈魂人物,也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提倡者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可以說「任何人都可能因為人際關係而罹患憂鬱症」也不為過。我身為部落客持續PO文,並與支持我的人或工作上認識的人們的往來當中, 獲得成長,逐漸變得比較能夠融入社會。
我記得諮商師曾經對我說過「Hossy,你人格上還有些不成熟的地方」。當然 我現在應該也還不能說完全成熟,可是回顧過去的自己,覺得以前看事情的眼光還真是狹隘啊。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我們也接收到各式各樣的價值觀,經過咀嚼消化,再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最後視野才能擴展開來吧。若能將寬廣的世界盡收眼底,內心才得以從容,而這份從容便能與精神的穩定接軌。應該有自認「可是我在現實世界都沒朋友」的人吧。我罹患憂鬱症之後,朋友就減少了,所以非常了解那種孤獨的心情。
可是現在即使在現實世界沒朋友也不用擔心,網路交友也是另一種選擇。不管用什麼社群網站都可以, 只是以交友為目的來說, 我認為最輕鬆的是推特,試著針對你有興趣的事卯起來猛發推文吧。別在意「不知道別人會說我什麼?」,也無需掩飾自己的價值觀,直接表現出來。只要持續發文夠久,價值觀相近的人漸漸會來追蹤,人數少也沒關係,利用談天說笑將氣氛炒熱之後,不知不覺間就會成社群。雖然是不具實質形式的虛擬社群,但只要彼此建立互信關係,自然會發展成約出來實際見面。
我也是經由這些過程,結交了許多部落客朋友。一旦在真實世界裡有連繫,關係就更強化穩固,還有可能變得比在真實世界交到的朋友還更要好。基本上,在網路上認識的人比較少牽絆,分離的時候也乾脆且輕鬆(笑)。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不同,完全不必理會價值觀不合的人,連交談都嫌浪費時間。畢竟我們開始用社群網站的原因,並非是用來討論如何提高彼此心靈層次如此崇高的目標。重點在於要全力投入自己能傾注熱情的嗜好,並且與支持我們這麼做的人保持連繫。
不想被任何人討厭而採取八面玲瓏態度的人,不會在任何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所謂受人喜愛的另一面就是被人討厭。就算得到網路負評也不用擔心,稍微調查一下抨擊你的人,只要覺得這些是屬於價值觀不合的人,就代表你贏了。因為被價值觀不合的人討厭,代表你很可能會受價值觀與你一致的人喜歡。而且,你完全不需要做出反應,會在網路上抨擊別人的人,原本就是想找人吵架。
我現在在現實中有來往的人,幾乎全是在網路上認識的。因為有在看彼此的發文,所以可以省去「喔,你好,初次見面~」這些麻煩的客套話,人際關係真的輕鬆得多。喜歡就喜歡,討厭就討厭!一旦決定在網路上和討厭的人互無瓜葛,就直接把他刪除。在網路上先認識,加深互信關係後在現實生活中見面,所產生的溝通成本最低。對於總覺得想法合不來,或沒特別理由就是不喜歡的人,毫不客氣地停止來往對彼此都好。奇怪的是,當你覺得「這個人好像哪裡不太對」時,對方其實也正在想一樣的事喔。
彼此感覺不太合拍,表面上卻保持微笑繼續來往,這種相處不是很累人嗎?長久持續的話,憂鬱症將又因為人際關係而惡化。我們與社會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完全脫離社會又不能生存,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生來無法忍耐孤獨。有的人認為「由我主動不再往來,會覺得不好意思而做不到」,我可以理解這種心情,好像自視甚高地在挑朋友似的,心理一定會想退縮。
可是,我認為「挑人交往」並不是壞事,就像前面說過的,勉強和不合的人相處反而對彼此都不好。如果這樣做會過意不去的話,我建議可以想成為了不要浪費彼此寶貴的時間,你才好心出馬扮壞人,這樣心情會好過一些。做的事情明明一樣,光想法改變,心情就會不可思議地輕鬆許多喔。沒錯,如同你所感受到的,其實只是加以合理化而已,罹患憂鬱症的人通常太過認真,可以將事情稍加合理化喔。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情是否隨時感覺輕鬆自在。
讓別人太受傷當然不可以,但自己也不能太委屈。我有幾位可以不管我是否有憂鬱症,都能以平常心和我來往的朋友,讓我覺得很放心。我討厭像碰觸紅腫處般過於小心翼翼地被對待,話雖如此,我也會因憂鬱症被拒絕感到內心受傷。如果可以用與一般人同樣正常的態度來相處最好,若能貼心顧慮我的感受當然也很好,只是彼此多少會有些距離感,讓我心情變得有些微妙。
倒不如開玩笑問我:「喂!你真的有憂鬱症嗎?你看起來明明很好啊(笑)」,就算可能稍微受傷也勝過氣氛尷尬。就我個人來說,只要有幾個相處起來很舒服的人,和朋友玩樂應該就可以從「效果好╱困難」升級成「效果好╱簡單」。如同剛才所說,人際關係的困難之處在於減少討厭的人,留下喜歡的人。人隨著環境不同會有各種牽絆,困難度因此升高。不過,要排除那些牽絆說不定比想像中來得簡單喔。(內文摘自/我們都有小憂鬱:運用療鬱象限圖的33種情緒解方,化解莫名的疲憊和心情鬱悶)

我們都有小憂鬱:運用療鬱象限圖的33種情緒解方,化解莫名的疲憊和心情鬱悶
match 生活網/女人幫滔客誌~2020年02月22日
2020年最重要的健康排行出爐!憂鬱症是最需要注意的第一名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4日
憂鬱症越來越普遍怎麼辦?研究:維持運動能有效降低重度憂鬱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9日
憂鬱症治療新里程,整合三面向創新療法指引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13日
我們都有小憂鬱~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改善、慢慢變好
match 生活網/女人幫滔客誌~2020年03月1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負面症狀逾兩週以上,小心罹患憂鬱症
★ 優活健康網

正值日照短、氣溫低,還經常伴隨著陰雨綿綿的冬天,有民眾抱怨心情鬱卒、什麼事都提不起勁,衛福部苗栗醫院臨床心理師余錦星提醒,很可能是罹患了所謂的「冬季憂鬱症」。余心理師指出,根據丹麥研究顯示,因缺乏日照容易引起「季節性情感疾患」,導致「冬季憂鬱症」增加,值得注意與預防。個案自述:「冬季天氣冷颼颼。晨間日光雖已劃過天際,不管鬧鐘一再的鳴啼,我還是不想離開那溫暖被窩裡。
我發現這個季節裡,自己的心情處在起伏不定的狀態,但大多是較低落的情形,有時我很難過,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有時我又顯得煩躁與不安。那些我原本有興趣的事,已不再讓我興奮。喜歡大自然的我,也變的喜歡待在家裡的被窩中。我不想做事,不想上班,不想讀書。我整天昏昏沉沉的,感覺四肢無力。我夜間睡不著,白天也顯得疲累不堪。你能不能告訴我,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負面症狀出現超過兩週以上,小心是否罹患憂鬱症:
余心理師指出,憂鬱症的個案常會表示心情不好,對原有喜歡的事物不再有興趣。食慾改變,導致體重跟著改變。會睡不好,或是睡太多。感到疲憊、不想動。會有無望感,或自我沒有價值的感覺,專注力及判斷力變差,有時甚至會出現想死的念頭,若上述症狀出現超過兩週以上,且已影響個人功能或責任,例如無法好好工作、不想上學,甚至出現人際互動的困擾時,就要進一步提醒自己,是否可能已罹患憂鬱症。但確立診斷還是需經由精神科醫生評估後才能確診。
★ 預防憂鬱症四方法:
憂鬱症好發於秋冬,有些人一到這季節裡就容易有上述的感受,一些季節性情感障礙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或是原有憂鬱症病史的個案也常在此季節發作。這些類型的個案都應事先做好預防,以降低憂鬱症的出現。余心理師說,藉由行為活化的角度,可以藉著改變自己的行為來改善自己的情緒,例如:① 多走到戶外曬太陽。② 進食奶、豆類、堅果、香蕉等含有色胺酸(Tryptophan)的食物。③ 提升自己的運動量。④ 加強人際社交互動頻率,皆有助減緩上述症狀。
★ 藥物增加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濃度,調節改善情緒功能:
余心理師提醒,若自我持續努力,都未獲得改善時,就有必要進一步就醫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忙,目前臨床有藥物及心理治療可供選擇。藥物治療主要增加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以調節改善情緒的功能;而心理治療採談話的方式介入,藉由調整個案的認知,增進忍受情緒變化的能力,提高面對挫折及問題因應的能力,來提升自己在所處環境中的生活品質。

負面症狀逾兩週以上,小心罹患憂鬱症
match 生活網~2020年01月1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戰勝自卑,人們會更年輕
★ 微微健康網

人們常說,自卑是缺乏魅力的根源。其實,自卑也是衰老的催化劑。為何這樣說呢?首先,自卑的人容易陷入思想死角,變得愁眉不展。其次,自卑的人做事沒信心,常唉聲歎氣。最後,自卑的人大腦處於抑制狀態,這會加速人體器官衰老。人們只有戰勝了自卑才會更加的年輕。自卑,就是自己輕視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嚴重的人,並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種缺陷或短處,而是不能悅意容納自己,自慚形穢,常把自己放在一個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歡,進而演繹成別人看不起的位置,並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鬱鬱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願與別人來往,只想與人疏遠,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責、自罪;他們做事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因而感到疲功,心灰意懶。由於自卑的大腦皮層長期處於抑制狀態,中樞神經系統處於麻木狀態,體內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相應得不到充分的調動,不能發揮各自的應有作用。
同時分泌系統的功能也因此失去常態,有害的激素隨之分泌增多;免疫系統失去靈性,抗病能力下降,從而使人的生理過程發生改變,出現各種病症,如頭痛、乏力、焦慮,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性功能低下等等,這些表現都是衰老的徵兆所在。可見,自卑的心理就是促使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常走下坡路,加速自身衰老的催化劑,因此,希望健康的人如果想要防止早衰,就應摒棄自卑心理,客觀地分析自我,認識自我,熱愛自我,樹立起生活的勇氣。

戰勝自卑,人們會更年輕
match 生活網/微微健康網~2020年03月25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中年女性體力變差憂鬱風險增,體虛可從二個動作探知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3月24日
慢性精神疾病打亂人生!長效針劑助重拾夢想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0年03月1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憂鬱症!請理解它是種大腦出問題的生理疾病
★ 蕭奕辰/雙相人生

我個人身上的「障礙」挺多的,已經被確診的有雙極性情緒障礙,或者依照派別不同:稱呼為雙相性情感障礙。以前俗稱:躁鬱症。另外,還有解離性人格障礙與性別認同障礙,俗稱「多重人格」與「我的大腦認為自己是不是男性、是女性」。但那個不在我們今天要談論的範圍內。而且我還有「思覺失調」症狀,講人話:「幻聽、幻覺。」總之,因為這些「障礙」,我的生活其實並不太好過,或許我應該改名「羅侯羅」然後搬家到印度去(苦笑)。
首先,我必須要說:「這一切跟想法無關」。「精神疾病」的「精神」這兩個字很容易誤導大家,讓各位以為有一個更高的存在,像是靈魂什麼之類的,但偽科學和宗教信仰不在學術討論範圍內。精神疾病是由於大腦和神經系統以及其他相關的內分泌等出現了問題,但有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在相當多數的人眼中,所謂的憂鬱症,叫做「想太多」。這引發了很嚴重的後續問題。憂鬱,不是憂鬱症;我再說一次:憂鬱,不是憂鬱症,兩種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一開始造成的原因是器質性還是心因性,當進入到會被確診為「憂鬱症」的範圍,它就是個是確確實實的「生理」上的疾病。人之所以會有喜怒哀樂大致上分為正負面等情緒,是因為大腦及其他器官分泌各種神經傳導物質的緣故,在一般狀況下,時間到了就會停止分泌,所以你不可能永遠處在同一種情緒裡面,就算你因為一個超級好笑的笑話而笑到嘴巴脫臼,你也不可能一直笑下去吧?就算你因為看了一場劇情片而痛哭,你也不可能一直哭下去吧。
但重鬱症的狀況是,有關於正面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機制出問題了,不分泌、或分泌量極低;然後有關於負面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狂分泌,停不下來。而躁症正好相反。因此,重鬱症患者們,像是我,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正面情緒,儘管我理智上完全清楚這是一件應該令我感到開心愉悅的事情,我非常清楚。但我所感受到的,只有永無止境的焦慮、痛苦、悲傷、絕望。二十四小時:隨、時、隨、地;每、分、每、秒。這跟我怎麼去想的、用什麼角度去思考的,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我問各位一個簡單的問題,當你們看到一個小女孩,因為受傷而雙腳重殘甚至失去了雙腳,你們會責怪她嗎?你們會叫他:「你為什麼不想辦法自己用雙腳爬起來呢?」或者:「你為什麼要讓自己趴在地上呢?」顯然不會,你會覺得好可憐,你會幫她,你會安慰她。但,我們常常看到……我自己本人就常常被說:「你為什麼不想辦法讓自己好起來呢?」或者:「你會什麼要把自己困在情緒裡面呢?」但,不存在的東西就是不存在,就像你無法要求沒有腳的人「用腳」站起來,要求沒有嘴巴的人「用嘴巴」說話。
為什麼?不為什麼,因為決定情緒的是大腦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身體出問題了,就是出問題了。再說一次,這是確確實實的「生理疾病。」那麼,躁症呢?除非你經歷過鬱症,否則你很難分辨出躁症。這十幾年以來,我一直處於重鬱症的狀態下,大約一年前,狀況改變了。我突然變得有幹勁而且心情超開心,十幾年來沒這麼開心過。我馬上起了疑心。就如同重鬱症的特色是沒有任何原因沒有任何理由的長期悲痛,毫無原因突然信心十足談笑風生,對我這個習慣跟重鬱症相處的患者而言,這鐵定「有問題」。
經過醫師的確認過後,我從單極性情緒障礙變成了雙極性情緒障礙。俗稱躁鬱症。躁症加鬱症。躁症,並不是暴躁,就如同憂鬱不是憂鬱症。輕微的躁症症狀不需要特別治療,因為對人們而言那是一段愉快的體驗,美好到令人難以忘懷。在躁症狀態下,我的「正向思考」會被開到全滿,所有人事物都變得有趣,我可以講出非常幽默風趣的話,想到各種好笑的梗。思考,行動,談吐,社交……任何事情都變得輕而易舉,世界美好喜悅且充滿希望。
如果說重鬱症給人的觀感是像黑洞一樣隨時隨地都充滿了負面能量,那躁症對他人而言,就是我的渾身上下充滿「正面能量」、任何事情都能「正向思考」,完完全全一整個就是「感恩讚嘆、法喜充滿」的狀態。事實上,有些人「一輩子長期持續處在」輕躁症的狀況下。這些人很受歡迎,因為輕躁症的症狀表現在外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是「個性很好、積極、樂觀、正向、又認真、努力」,讓人感覺與他相處是「幽默又輕鬆自在」的,因此輕躁症患者的言行舉止,被常人羨慕並且「視為應該要有的標準」。
甚至加碼升級變成學校、政府、媒體、各類書籍吹捧的教條。幾乎所有人都相信:正面積極樂觀,是好的。講到這裡一定會有人破口大罵:「那怎麼可能是病,你亂說」!不管是對患者自己還是親友旁人,絕大部分常人都會「堅持拒絕」接受輕躁症的症狀其實是大腦的「不正常狀態」。因為以對於產生的結果論和對於模糊概念下的一般人而言,那沒有不良,那「很棒」。是,我知道很棒,因為我深刻體會到了那種「高度的愉悅與自信」,確實名不虛傳。
但我們用一個連續性光譜的角度來看,那已經離開所謂「正常」的標準而來到了「不正常」的範圍,甚至再一步就踏入「疾病」的領域。你可以把那些當成一個可以試看看的「理想」,因為處在輕躁狀態下確實隨時隨地幸福洋溢。但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是,常人把那些症狀當成「正常」,當成「應該」的。所以輕躁症患者在自嗨講出來的一堆其實對他自己來說毫無意義的話,被拿來當成是至理名言,甚至是崇高價值標準。然後,一般人再拿這些「教條」去要求鬱症患者,要患者照這樣改變想法,照這樣「正面思考」。
對重鬱症、焦慮症、創傷壓力症候群等其它相類似的疾病症患而言,這些是不可能辦到的。我說過,認知歸認知,情緒歸情緒,這是生理疾病。所以這是很過分的再度傷害、三度傷害、四度傷害。我很清楚那是疾病,因為我原本就是重鬱症患者,所以我能夠非常清楚地分辨只要一從躁症狀態切換下來,我就會開始全面性檢討自己到底在發病期間講了那些話跟做了哪些決定。大家會問,幹嘛要檢討?因為開出那些支票的人「不是我」啊!躁症狀態下,我很容易決定了或答應了人家什麼的。
因為我覺得是小事一件,但是在鬱症狀態下,那就變成了難度很高的「重、大、負、擔」。一年來,雙極的情緒通常在幾天之內切換,甚至一天切換數次,最長曾經處在躁症狀態下延續過長達快一個月。接下來的慢慢黑夜,中間可能會短暫半天或一天,一定還會夾雜著半天或一天左右的躁症。如果你是在那種狀態下遇到我,那恭喜你,那你會很開心。但,別忘了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就是個重鬱症患者。你可以遠離,可以不要靠近,但我請求你們千萬別厭惡患者。患者們深受折磨,這是疾病,由不得患者自己的意願。
躁症狀態的我跟鬱症狀態的我,言行舉止會相反,連核心基礎價值觀都會完全相反。這真的跟想法和意志無關。想法跟意志是大腦產生的後果,大腦決定了想法跟意志。想開就會心情好?真的不是這樣。真實狀況的順序是相反的,是「大腦心情好,你感受到的結果就是自己想很開」。只是大腦非常擅於製造各種錯覺,尤其是在時間上顛倒因果順序。從來就不是想法決定情緒,而是情緒決定想法。這一點,我相信跟我同樣擁有雙極性情緒障礙的朋友們都能感同身受。
好,皆下來讓我們講回重鬱症。我們最常遇到的「善意」,就是叫我們要「轉念」。但上面已經有說明清楚了,那不僅沒有任何正面效果,反而會產生毀滅性的打擊。因為對於患者而言,該轉的念都轉過了,該想的正面思考我都想過。事實上患者之所以會崩潰,就是因為「確實經歷且體會到了不管再怎麼轉念、正向思考、想開點,就是完全沒有任何一丁點用處的事實」,甚至還只會越轉越糟糕,所以才崩潰,甚至自殺。患者的想法常常反反覆覆,這就是因為疾病造成的。一般人很容易產生誤會、不諒解,甚至感到不耐煩、厭惡。
另外,不少患者會有各種行的自殘傾向,這是為了讓自己「更好過」,藉由讓身體上的痛苦,去舒緩情緒上的痛苦。你或許會覺得,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嗎?老實說,以「主動舒緩痛苦」而言,辦法還真的是少之又少,而自殘是極端少數「效果卓越」的方式,所以患者才會藉由此種方式去試圖讓自己好過一點,並且發出求救訊號。同樣的,自殺也是。自殺是為了「不要再痛苦」。請不要對患者說,你就算不為自己想,也該為身邊的誰誰誰著想這種話。
這種話一講出來,我跟你掛保證,自殺機率一定大幅度提高,因為患者選擇自殺,就是為了「不再想要成為身邊親友的麻煩」、「為了不要拖累身邊的人」。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患者「非常為身邊的人著想」,所以選擇自殺。還有,真的請收回「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這種屁話。自殺為什麼不能解決問題?自殺若成功,「當然能夠」解決問題,而且是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解決什麼問題?解決我們身為患者,無時無刻處在永無止境的絕望悲傷痛苦中的嚴重問題。就像這篇文章所控訴的:「他們要求我們繼續痛苦,卻根本無法給我們解藥。」
我講最嚴厲的:社會對重鬱症的妖魔化跟誤解,就是「最大的問題」。講到最後,似乎有點絕望。嗯,不是似乎,而是事實上重鬱症患者就是永遠生活在這種絕望的處境當中,而社會的嚴重誤解又讓狀況變得更糟糕到幾乎無法處理。你會覺得困惑,那到底還有什麼方法。我會說:「有病,就該…」嗯,你瞭解的。在醫療方面,請尋求專業診治。眼睛生病找眼科、肚子痛找腸胃科、感冒找耳鼻喉科、跌倒找骨科。全身上下所有器官都有生病的可能,而大腦做為人體全身上下中最精密的器官,當然也會生病,而且是非常棘手的疾病。
遇到這種狀況,請找精神科和臨床心裡科。以藥物輔助心理治療是確實能夠有效「控制」病情在一個至少動態平衡的狀態,至少,還算撐得下去。除了醫療資源,家人、親戚、同學、朋友、同事等等周遭人們對於此疾病的「理解」是非常關鍵的。理解到這是確實的生理疾病,你才不會說出等同於害患者去死的白癡禁句。而親友的包容與陪伴是「最重要的」。為什麼我能夠撐到今天?因為我很幸運,有我的家人在後面持續給我就醫的資金,讓我可以持續接受治療,不然這真的是一筆非常龐大的長期支出。
另外我身邊也有一群好朋友,不離不棄,一直陪伴著我到今日:陪著我哭、陪著我笑。在我倒下的時候拉住我,在我試圖努力站起來的時候扶著我。陪伴,陪伴就夠了,其實什麼都不需要講,講什麼都是多餘的,與其讓狀況惡化,不如什麼都不用講。相信我,光是你願意陪伴在我們身邊,這樣對我們來說就已經足夠了。最後,請各位務必記得:「這一切,與想法無關。」因為,這是一個疾病。

憂鬱症不是轉念、想開一點就會好的!請理解它是種大腦出問題的生理疾病
風傳媒/蕭奕辰~2019年10月03日
深夜悲傷失眠~高功能憂鬱症纏著您嗎
Hello 醫師~2020年01月0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為什麼她看起來那麼快樂,卻是嚴重的憂鬱症患者?
HEHO 健康~2018年03月1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關於情緒,你有著太多的誤解
★ 微微健康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如憤怒、生氣、高興,不同的人的情緒不同。關於情緒的表達與處理方式,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社會中沒有統一的標準。此外,怎樣描述與管控情緒,不同的文化之間也存在差異。差異使得我們對情緒存在著一些誤解。人們經常會說類似這樣的話,“我知道我不該為這種小事煩惱”“我應該比現在過得更快樂”,當然,不管怎樣,也沒有規則說你這種情緒反應就是錯的。與其浪費精力把自己搞的很愧疚,還不如及時行樂。要明白,怎樣對待某種情緒,選擇權在你手中。
不管你的情緒好壞,那並不意味著你就得被困在這個特定的情緒裡。你完全可以做出些改變,能夠影響到你的感覺。要想改變,就要先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跟行為方式。一個廣泛存在的錯誤觀念就是:你如果沒有跟人傾訴,那你一定是在抑制自己的感情。但研究表明,結果恰恰相反,當產生憤怒情緒時就是這樣。摔枕頭發洩,把認識的人都叫來,告訴他們你過得有多爛,這樣只會讓你更加興奮,而不能讓你好起來。
有人認為,控制情緒就是要表現的沒有情緒一樣。事實並非如此,現實主義的觀點是:我們會有諸多情緒體驗,但我們大可不必受制於它們。糟糕的一天結束時,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讓自己好起來,而不是在這壞情緒裡走不出來,這樣也損害健康。人們經常說,“我都被老闆逼瘋了”“我婆婆讓我感覺很不爽”,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影響你的感覺。他人可能會影響你的想法,但不能影響你的情緒,你才是情緒的主人。當人們懷疑自己對某些情緒的忍耐力時,人們就會逃避。
一些經常焦慮的人就很難得到晉升的機會,一個人要是對衝突、矛盾感到不適,那他可能就會回避與同事見面解決問題。學會處理不良情緒,會建立起你的自信。不做情緒的奴隸,你就知道,你的能力遠超你想像。情緒是好是壞很容易區分,但是那種深處的感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就不好說了。同樣的情緒,不同的處理方式,就有不同的結果。比如說,憤怒,當人們氣瘋了的時候,有的人表現的很糟糕,但有的人就能化悲憤為力量。現實世界中有一些積極的變革,就是因為積極分子對他們所看到的不公平感到憤怒,從而推動變革的發生。
當你狀態不佳時,還能很專業的展現自己,雖然這是一項健康的社交技能,但適時放下心理防線也不是弱點的顯現。深悉自己的情緒並且有意與他人分享,當然是在合適的時機下,這是優點的跡象。要是你還不習慣思考分析自己的感覺,要想覺察並理解自己的情緒還是有些難度的。就像生活中很多技能一樣,只有不斷練習,你對情緒的認知,忍耐力與控制力才能有所提升。精神的強大,個人生活與職業生活的成功,關鍵在於對情緒自我意識的增強。

關於情緒,你有著太多的誤解
match 生活網/微微健康網~2020年03月24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經顱磁刺激,為精神醫學治療新領域
★ 新聞部/綜合報導

精神醫學在近年來有了長足的進展。隨著我們對大腦的理解日益精進,非侵入性腦刺激術逐漸受到重視,與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合為精神醫學在治療上的三大支柱。而目前在非侵入性腦刺激術中,「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的相關研究最多、應用也最為廣泛,目前已被衛生福利部核可作為難治型憂鬱症的第一線治療。什麼是經顱磁刺激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鄭勝允解釋,可以把經顱磁刺激想像成是無針的針灸,運用磁波來刺激特定大腦皮質穴位,進而傳遞能量以達到活化腦細胞的功效。
從憂鬱症患者的腦部正子攝影中可以發現,左邊的背外側前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細胞活性不佳,與記性變差、無法專心、反應遲鈍、心情低落、負面思考等認知與情緒症狀有關。此時精神科醫師可針對該區域施以經顱磁刺激治療,每天約40分鐘,一週進行五天,兩到四週之後約有七成的患者可以改善上述的這些症狀。鄭勝允提到,目前比較會建議對藥物治療反應不理想或是不希望服藥的個案接受經顱磁刺激治療。
曾有位接近70歲的女性因重度憂鬱症前來求診,卻因副作用而不願服用藥物,後來在醫師的建議之下,接受了20次經顱磁刺激治療,憂鬱症狀也逐漸獲得改善。經顱磁刺激安全嗎?鄭勝允指出,經顱磁刺激的一大特點就是副作用極少,絕大多數接受治療的患者僅會有輕微頭皮發麻的感覺,而且隨著治療的進展,這種感覺會越來越不明顯。過程中也不需麻醉,每次治療結束後也不會有等待恢復期,可立即恢復原本的日常生活。
但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磁場會與金屬製品產生交互作用,所以不建議有腦內金屬植入物、電子耳、心臟節律器等金屬產品的患者接受經顱磁刺激治療。經顱磁刺激還可以應用在哪些精神醫學領域?舉凡像是失智症、強迫症、恐慌症、飲食疾患或是成癮疾患,目前都已進入到研究階段,且初步的研究結果都以正向居多。鄭勝允表示,期待未來可以透過經顱磁刺激這類新的技術,造福許多傳統治療效果不甚理想的患者,還給患者一個清晰明亮的大腦。

經顱磁刺激,為精神醫學治療新領域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19日
精神醫學新療法,經顱磁刺激術治憂鬱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0年02月14日
利用磁波刺激大腦特定皮質穴位,可治重度憂鬱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2月14日
難治型憂鬱症有解?經顱磁刺激有助活化腦區降憂鬱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09日
☆ ☆ ☆
業障迷思10906輯~照護
業障迷思10905輯~失智
業障迷思10904輯~憂鬱
業障迷思10903輯
業障迷思10902輯
業障迷思1090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