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25

長照1096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老人家出現譫妄症狀!可能是重大疾病前兆
★ 盧映慈

高齡社會是現代台灣必須長期注意的問題之一,除了失智症之外,長輩常有的一些慢性疾病、感染、免疫力下降、心臟病等,其實也可能會引起一些精神錯亂的症狀,而這樣的症狀稱為譫妄。根據台灣本土研究統計,如果在住院期間出現譫妄症狀,死亡率可以高達 22~76%,主要是因為大腦神經急速退化,所以如何快速發現長輩的不對勁,是非常重要的。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在2011年曾做過統計,表示要發生譫妄,需要同時符合「危險因子」跟「誘發因子」。因為譫妄必須要在腦部發生廣泛、瀰漫性的代謝障礙,所以必須要先有身體不是很好的「危險因子」,再加上造成問題的直接「誘發因子」,才會形成。
【危險因子】① 年齡大於65歲。② 男性。③ 本身認知功能失調、有失智症或是譫妄病史。④ 有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病史。⑤ 身體失能,曾跌倒或是無法自理生活。⑥ 聽覺、視覺、感覺有缺損。⑦ 營養不良、脫水。⑧ 慢性疾病多,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癌症、中風等。⑨ 嚴重感染。⑩ 藥物使用多。
【誘發因子】① 中風前兆。② 心臟病發作。③ 中毒。④ 藥物使用多。⑤ 嚴重感染。⑥ 休克缺氧。⑦ 長期睡眠不足。
所以如果長輩突然出現譫妄的症狀,代表身體可能有些地方突然疾病發作,可能是急性的中風、心臟病,或是發生愛滋、梅毒、敗血症等嚴重感染而產生;也有可能是服用過多藥物而產生的藥物中毒反應,或是吃到有毒食物而中毒等,必須要趕快送醫。而譫妄最可怕的是,它的症狀很不明顯,也很容易跟失智症搞混,但譫妄最重要的一點是會有「意識混亂」,昏昏沈沈、講話會顛三倒四、沒有邏輯沒有組織,像是喃喃自語;但失智症患者通常意識是清醒的,只是會有幻覺、妄想,講出來的話比較不是真實的,會有編故事的感覺。
【譫妄症狀】在幾小時內突然發生,而且很快就變得很嚴重,一天之內會有明顯差異。① 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行對話。② 無結構性的思考,對人、時、地搞不清楚。③ 講話沒有組織、無相關性、漫談或無邏輯思考。④ 意識不清、失去警覺性或是昏昏沈沈,看起來迷迷糊糊的。⑤ 有些人會焦躁不安與容易驚醒;另一些人會嗜睡與大量減少活動,但也有人活動力正常。⑥ 出現妄想、情緒波動很大,會恐懼焦躁。⑦ 出現認知功能缺損,失去方向感、記憶力、無法說出完整的話。⑧ 白天嗜睡和夜晚失眠。
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針對譫妄的研究顯示,譫妄跟失智症最大的不同,就是會有精神動力低落的狀況,比較像是憂鬱症等其他的精神疾病才會有的狀況;會變得沒有動力去做事、心情很憂鬱很低落,跟失智症非常不一樣。但譫妄跟憂鬱症不同的是,憂鬱症不會失去方向感,也不會有意識不清、昏沉的狀況,這一些症狀就跟失智症比較接近;所以在判斷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記錄所有的症狀才能完全了解是什麼狀況。通常如果是譫妄的話,經過治療大部分還是可以恢復,所以第一時間一定要送到神經科門診進行更詳細的檢查並治療。
如果是疾病引起,就要儘早處理疾病,如果是中毒、藥物引起,就要調整飲食跟藥物的習慣。而日常生活的陪伴,也可以幫助譫妄早日恢復,持續的跟長輩對話、強調現在的人事時地物,給他正確的資訊,同時也要讓長輩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但白天時要曬太陽、運動,並多喝水來幫助身體循環變好,都可以改善譫妄的情況;基本上,如果有找到病因,幾個月之後譫妄就會慢慢恢復,並不需要太擔心。《參考資料:劉建良、陳亮恭~老年譫妄症~2011年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老人家出現幻覺可能是重大疾病前兆!這幾種譫妄症狀可能代表心肌梗塞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28日/腦部代謝障礙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長照1097輯~資源
長照1096輯
長照1095輯~肌少症
長照1094輯~療癒
長照1093輯
長照1092輯~失智
長照1091輯~照護
長照現場:幸福熟齡~今周刊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8/20

失智1095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失智1099輯
失智1098輯
失智1097輯
失智1096輯
失智1095輯
失智1092輯
失智109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時事論評1091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上大學前先工作,是好點子嗎
★ 朱家安/公視青春發言人

教育部有個新計畫,要鼓勵部分高中生在念大學之前先進社會工作,希望能協助他們探索興趣,也避免大學畢業後無法學以致用的問題。這是個好點子嗎?教育部有個新計畫,雖然細項尚未確定,但大致上的重要方向,是要鼓勵部分高中生在念大學之前先進社會工作,希望能協助他們探索興趣,也避免大學畢業後無法學以致用的問題。這個計畫最快明年就要上路,明年四月,應屆高中職畢業生心裡的未來選項,比過去多了一個:
參加「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在申請通過後,到政府協助媒合的企業,成為正式員工,在計畫覆蓋的三年內,政府(教育部和勞動部)會提撥每人每月一萬元,存入我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這個帳戶在三年後會有36萬元,屆時不管我是想要回大學唸書,或者創業,都可以作為資金。對任何計畫來說,要完整評估它是否值得做,都滿難的。不過對於應屆高中職畢業生來說,至少有一個理由認為這個計畫是個好點子,因為:
① 大部分高中職生念大學的理由,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念大學就找不到工作。然而就目前而言,大學文憑對於找工作的幫助似乎很有限。② 如果你念了沒興趣的科系,那你的大學教育對於找工作的幫助可能會更小。③ 當然,在這個計畫底下,你也可能發現自己進入了沒興趣的工作、後悔當初沒有直接進大學,或者,你可能在三年之後判斷這個工作不值得繼續做下去。④ 然而,此計畫的工作是可以隨時退出的,而且「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可以減輕你的後顧之憂。
然而,在本週公視節目《青春發言人》裡,公民老師黃益中也提供了另一個方向的擔憂。他一方面肯定此計畫或許能夠多少協助改善高等教育的不正常現況,但一方面也指出,計畫會有多大影響力,端賴有多少學生加入,以目前台灣的升學現況來說,這幾乎等於有多少家長支持。即使有計畫帶來的各種支援,家長會支持自己的小孩(是的,大部分台灣人高中畢業滿18歲了依然是你家長的小孩)在高中畢業之後直接去工作嗎?我們都滿懷疑的。
對於小孩的前途,台灣的家長似乎總是比小孩本人還要擔心。而且這裡的前途通常不是什麼當上大統領之類註定只有少數人能辦到的事,而是很平凡的心願:「找到一個還ok的工作,有房子住,退休前後都不需要擔心生計」。這個心願很平凡,但多數家長擔憂自己的小孩可能無法達成。在一些家庭裡,這些擔憂化為直接的影響力,讓人還在唸高中的時候,就必須一天上 ㄍㄨㄥ 課 ㄗㄨㄛˋ 超過11個小時。家長的擔憂可以理解,不過我也認為大家可以想想看,出於這種擔憂,而認為孩子必須專注升學,這中間是不是有一些推論跳得太快了。
出於類似的擔憂,有些家長認為小孩最好弄一個家長心目中的好工作,例如醫生、工程師等等。但問題在於,例如說,家長或許知道醫療業在薪資上的優點,卻不見得知道醫療業在工作時數和其他方面的缺點。另外一個方面的例子是,有些家長看到例如生技產業當紅,因此慫恿小孩進入相關科系。這種判斷的可能問題在於:現在的時代變遷比過去快,而且只要世界沒有發生毀滅性的改變,時代變遷只會越來越快,這意味著我們越來越沒辦法預測在將來哪些種類的「科系」帶來的訓練會讓小孩找到好工作。
(當然,你或許認為自己至少可以判斷哲學系的訓練不管怎樣都不會有什麼用處,但你不能只挑最簡單的題目來回答,對吧)要在變遷快速的時代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或許「快速學習各種能力」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過度強調「高文憑才可以找到好工作」的另一種危險,在於它暗示如果你的工作很爛、待遇很差、工時很高、老闆的要求常常不合理,這都是因為你過去不努力,才沒辦法找到更好的工作。這種判斷不合理,因為有時候好工作不是找來的,而是爭取來的。
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勞工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新聞,有些公司行號或者明目張膽違反勞基法,或者用各種方式規避法令,這些事情都顯示:目前的許多台灣員工,以及未來要成為員工的你的小孩,都很可能得不到他應有的待遇。如果你在乎你的小孩將來工作的待遇,除了關心他是否有能力拿到好學歷,你也有很好的理由關心他是否有知識和能力替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例如,他知不知道:😂 勞保和健保不是雇主給員工的福利,是員工的權利、雇主的義務。😂 工會和公會有什麼差別?分別可以幫人做哪些事情?😂 除非事先明訂,否則雇主不能臨時發想新的理由出來扣薪水。
明年啟動的「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想要鼓勵部分不確定志向的高中職生在上大學前先進職場探索,並給予一定保障,對於學生來說,這當然是好事情。雖然可以想像家長不見得放得下對於學歷的執著,讓學生參與計畫,我也想提醒大家:家長可能對於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太過肯定,而雖然家長的擔憂非常實際,但其最終的解決方案,可能也包含改善整體勞動環境。《本文轉載自公視青少年新聞節目:青春發言人~原標題為:上大學前先工作是好點子嗎?家長的擔憂該怎麼解決?》

上大學前先工作,是好點子嗎
天下雜誌~2016年11月1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大學裡的一堆荒淫神棍無賴
★黃毅峰/大學講師

美國有一位把女性當玩物的總統候選人川普,現在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台灣也不遑多讓,我們有之前的輔大心理系教授夏林清事件,還有最近被陸續揭露出來的、令人咋舌的大學迎新荒淫趴。這三者有什麼共通點呢?至少有三個。一是侵犯他人的身體自主權,二是違法,三是加害者竟然都毫無知覺自己已經犯了以上兩個嚴重錯誤。川普無須多談,自有美國媒體每天檢驗批判他。至於夏林清事件跟最近的大學迎新荒淫趴,就要好好來釐清了。釐清很簡單,無須太多理論與邏輯。兩種途徑就可以達成。
★ 第一種途徑,叫人身自由權與法律位階。
首先,大家應該有一個基本認識,那就是《國際人權公約》以及其延伸的相關子法,對人身自由權(自主權)的申明與保障。如果不知道,看看我們的《中華民國憲法》也可以,裡面也有基本人權的保障,其中就包括人身自由權。性的自主,身體的自主,都是人身自由權所保障的範疇。侵犯了,就違法了。所以,就法律位階來講,它的地位非常高,也是相關民刑法的立法根據。人身自由權既然屬於《憲法》位階的保障,而且還有《刑法》的規範與處罰,怎麼可能由沒有法律效力的所謂「校園自主」與相關校園規定,來予以詮釋、限制與侵犯呢?
但是,從輔大夏林清事件,以迄最近陸續爆發的大學迎新荒淫趴,包括主事者、校園當局,全部都還是一個腦袋,全部都想拿「校園自主」,來詮釋與侵犯人身自主權。這,就是「校園自主」,侵犯了個人的人身自主權。這是非常荒謬的事情。但是,幾乎所有人都跟川普一樣,對自己嚴重侵犯他人以致犯法一事,毫無知覺,甚至不以為意。更甚者,還有人說:「這是網路對我的霸凌。」或者說:「之前的學長與其他學校也這麼做,為什麼我們不可以?」上面兩種「喊冤語言」無須反駁,也不值得浪費篇幅去反駁。只要再把上面複習一遍,大家都會反駁了。
★ 第二種途徑,叫對比法。
假設,夏林清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學教授,而是一位公廟神棍。她號召了一堆無賴,把受害女性叫到廟裡面,對她進行如同「扒光衣服,檢視傷口」的第二次公審,大家一起指指點點,對她進行女巫審判。就如同歐洲中世紀諸多教堂所自導自演的獵殺女巫事件一般。如果發生上面這件事,當然,一定舉國譁然,而且檢警一定馬上介入調查;然後,我們應該也會立刻在新聞上,看到這批神棍低著頭,被檢警搜查與押上車之類的畫面。
★ 這些大學與大學生呢?
同樣,如果大學迎新趴的主角,不是大學生,而是一堆市井無賴,對著他人進行這類的「威脅、打罵、霸凌、侵犯身體、侵犯性自主」的行為。我們還會用所謂「無賴自主」來讓他們自行檢討嗎?當然,我們一定會在媒體上看到同樣畫面;檢警馬上介入,把這批無賴,押上警車帶回。「校園自主」是保障校園的講學與言論自由,使其不受政府或外來力量的不當或刻意干預,它是維護學術自主與言論自由的必要保障。但是,它不應該無限擴權,以致侵犯了個人的人身自由。如果「校園自主」可以如此無限上綱,那跟幫派私刑與校園戒嚴有何不同?大學迎新荒淫趴?這個名稱太過抬舉他們了,或許應該叫「霸凌虐待性侵刑堂」。至於輔大心理系事件應該怎麼正名?就讓當事人自己來說吧。

大學裡的一堆荒淫神棍無賴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6年10月1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牛仔很忙的台灣教改
★ 林志翰/國中數學教師

許多家長跟筆者說:「任何升學考試制度的變革,家長最敏感、最擔憂,也最害怕,深怕因為自己對於制度的不熟悉,而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很不幸地,台灣的教育改革像天上月亮一樣,朝令夕改,初一、十五不一樣,牛仔很忙。2001年起廢除「一試定終身」的高中聯考,先是推出國中兩次基測,聲稱要讓學生不再有一試定終身的遺憾,可以有擇優錄取的機會。爾後不到幾年光景,又自打嘴巴地改回一次基測。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上路後,假免試、真比序,國中基測又舊瓶換新裝地變成了國中教育會考。
搭配扭曲的多元比序分數,佯裝多元學習有多快樂,於是花大錢學才藝,砸錢找人捉刀校外競賽作品,學生放假時搶著當清潔志工 … 會考「荼毒」學子3年後,終於有專家學者疾呼會考成績應與升學脫鉤,認為寬廣三等級(精熟、基礎、待加強)的粗略分級造成中間一大塊基礎級,超過50%的學生被列為基礎級,其他30幾%的學生被列為「待加強級」,汙名化了這些學生,也不利於高中端學校進行補救教學診斷。大學變革更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大學學測在每年1月底舉辦,只考高一至高二的課程範圍,偷懶高三生(senioritis)的亂象在校園上演十多年!
高三教學現場變成無政府狀態,更因為大學錄取率早已破百,人人都是大學生的荒謬亂象下,有超過5成的學生在學測前就表達「大學只要隨便上一所就好」的想法,無心高三課程的學習。去年9月,台大校長楊泮池在內共105位大學教授終於看到這亂象,連署疾呼將學測日期延後至5、6月,讓考試範圍延伸至高三課程,考試科目應該遵循「理工組學生不考社會科、社會組學生不考理工科」的適性原則。大家對於這樣的疾呼改變不知是否似曾相識?
這不就是當年許多教改專家認為阻礙教育改革,欲除之而後快的大學聯考分科選才的制度嗎? 最近又爆發大學招生是否該採計高中英聽測驗成績當作錄取門檻的爭議,清大球員兼裁判硬是在招聯會研議的甲乙丙丁新制方案中加入戊己兩個新案,清大繁星名額與篩選倍率的得天獨厚,更是引爆爭議。歐美先進國家的課程修訂大都以10年左右為一周期,以因應社會變遷的需求,但是升學制度卻是以嚴謹的態度戮力制定力求長久穩定。牛仔很忙的台灣教改,教改專家是否該先為昨是今非真誠道歉呢?

牛仔很忙的台灣教改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6年10月2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赤貧無力提撥,高中生難就業
★ 蔡張坤/退休教師

總統蔡英文競選時,提出照顧貧窮兒童、協助弱勢兒童脫貧。行政院宣布「兒童與少年未來教育及發展帳戶規劃」,明年起,政府每年將幫1萬名經濟弱勢兒童存款1萬5千元,加上家長提撥1萬5千元,待18歲成年後,就有54萬元「第一桶金」,可用作升學或創業。落實政見是好事,但「家長提撥1萬5千元」,則有待商榷。我擔任2、30年導師經驗,有些學生家境很清寒,甚至三餐不繼,學校想辦法給予協助;相對的,有些家庭拿到中低收入戶,家境不算清寒。明明是境遇艱困,為何不是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
戶籍內某個親人有土地,但土地有行無市。父或母有收入,且超過貧窮線,但不負責任或不知去向;來台依親的孩子,還沒有國民身分證  …受薪族收入都要報稅,有些行業不必開發票,前者收入清楚,後者並不然。新聞報導指出,有人開進口轎車,申請通過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有些醫生繳稅比勞工少,醫生收入較低?劃定貧窮線,是政府的決策;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的審核通過、發給證明,由政府機關負責。規定「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才能受惠或脫貧;但「要件或門檻」的本身,未必公允。
政府查不到,就當作沒有收入,不合理;只看書面資料的有無,不管實際家境苦哈哈,不公平。「沒錢給小孩吃早餐了,雖然每年只付1萬5千元,對我們這種家庭還是有困難!」更為弱勢的家庭,很可能被排除在外。俗諺說:「生吃都不夠了,擱有倘曬乾?」有些貧困家庭無力提撥1萬5千元,政府必須考量。否則,很窮的家庭無法提撥,也無法受惠;有能力提撥的家庭,才能受惠。哪個亟需幫助、亟待脫貧?蔡英文當選後,拋出「18歲先工作、再進修,設教育帳戶」的教育主張。
行政院推出「青年就業領航計畫」、「青年體驗學習計畫」,高中職畢業生到企業體驗,可獲得政府提撥(補助)1萬元,3年期限可領回36萬作為創業或升學用;體驗學習包含壯遊、國內外擔任志工,政府沒有補助。這個政策立意不錯,得有配套措施。我認為,它比較適合高職生!用心學習的高職生,畢業時若具有「一技之長」,就業比較容易;許多高職生取得證照,乃至多張或多種證照,更受企業歡迎。一般高中生則不同,所學科目是為了升大學做準備,沒有技職訓練、不具一技之長,就業管道在哪裡?哪些職務適合高中生?
既是為了升大學而準備,畢業後直接考大學,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先去工作、壯遊或做志工,3年後再來考大學,高中所學、應考內容還記得多少?升學主義掛帥,高中生認同先工作、再讀大學,家長是否贊同?目前,高中職已有產學攜手專班制度,一邊工作、一邊上學(進修),相當不錯!18歲先工作、再進修,有多少意願和需求?「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政府每月給企業訓練費用5千元。「22K」是許多年的沉重,很多年輕人的「薪」酸,其影響深遠。如果,企業把5千元(政府補助)當成薪資,將重演失敗政策,22K變成15K,青年就業境遇更慘,不可不慎!

赤貧無力提撥,高中生難就業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6年10月18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聽卜睿哲演講有感
★ 程建人/外交部前部長

上周三,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在台北論壇發表了一篇演講,題目是:川普政府的對台政策。在近1小時半的演講與答詢中,卜氏曾就川普政府對台政策,尤其安全及經濟兩方面,作了相當坦率的評述。我們都知道,卜氏曾在美國學界及政府服務40餘年,與我相識近40年,是一位亞太問題,尤其兩岸問題的專家,雖然隸屬民主黨,一般認為,他對問題的看法,相當客觀、務實、理性,受到一定的重視。
這次的演講要點有四:① 川普政府對中國大陸的政策乃艾森豪政府以來最敵視者,強調競爭,卻甚少談及合作空間。② 川普政府對台政策則呈現分歧,正反互見,安全及經貿政策並不一致。③ 川普政府政策的制定及執行過程顯已壞損。④ 美中之間非僅是貿易戰,而是三個層面的經濟戰,包括貿易、投資及科技。此等衝突的升高對台灣利益有其負面影響,未來有可能更糟。
以軍事術語來比喻,台灣乃是美國友軍戰火的受害者(Taiwan is a victim of friendly fire)。很明顯,這次演講內容,卜氏除解說當前美國對兩岸政策之外,亦在批評川普政府對兩岸政策從制定到執行的不當,另方面也在提醒台灣方面不要一廂情願,錯判時局。卜氏演講中提及下列幾點,令人印象深刻:
(1)川普政府上任以來,各項報告對中國大陸的看法,尤其是6月1日美國防部發表有關印太戰略的報告,甚為負面,近乎「你活我死」的態度,這與歐巴馬時代兼顧競爭與合作不同;在對台灣政策方面,台灣是第一島鏈重要的一環,美台軍售及軍事聯繫加強,自屬正辦;但在對台經貿問題上,美方對豬牛肉等枝節問題立場強硬,而忽略美台關係大局上如自由貿易協定等重要問題,甚為不妥。卜氏懷疑此項報告曾否經過高層部會間協商通過的適當程序。
(2)卜氏一再指稱川普上台後,決策秩序破壞,不同機關往往各自為政,不時犯錯,也因此在對台灣政策上無法協調,導致對台安全與經濟政策不同調的奇怪癡呆現象(schizophrenic)。
(3)卜氏稱川普本人對台政策之影響,不言可喻,惟川普迄今似仍重視與習近平的友誼,意示倘習近平對台美關係發展有強烈意見時,川普也會重視。卜氏特別引用 Bob Woodward 所著《Fear》一書中所述,川普曾對防衛台灣究有何好處抱持懷疑,似反映川普未必會為防衛台灣而戰。
(4)卜氏認為在美中經濟戰方面,目前顯由強硬派主導,認為經濟戰非僅為經貿,亦為科技之爭,更決定未來美中軍力的優劣。卜氏認為此種情況未必對台灣有利。美國貿易管制日嚴,必然影響台灣企業,可能迫使台灣企業不得不在美中之間作一選擇,這即是21世紀的友好戰火。
卜氏特別提及目前美國政府、國會及民間,對台灣均頗友好,但美國有時政策舉措未必考慮可能的後果。倘若有人認為美國對台支持是絕對的,是百分之百的,則應該再想想看。卜氏指出,美台關係上並無空白支票,台灣應該仔細思考如何在對美、中關係上,求取適當平衡。至於友好戰火導致的問題,亦應可及時向美方反映。事實上,川普上台後的內外政策,尤其印太戰略的推動,相關各國雖均遭遇川普政府各種壓力,但無不仍以自身利益為考量,多方設法在美中兩強之間取得某種平衡。
例如最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4月下旬參加第2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致辭,及5月31日在第18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的主旨演說;5月30日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在東京「亞洲的未來」交流會上的演講,以至於日、韓、甚至於澳、紐、歐盟等大小國家在因應川普政府及美中兩強互嗆時所採取的政策與做法,都值得我們參考。全盤一面倒,未必合乎各國當前及長遠國家利益,更非因應當前複雜局面的最佳對策,我國應不例外。
至於卜氏所提友好戰火傷人一事,回顧過往歷史,美國在國際間為其本身利益及戰略考量,曾多次介入協助他國,然而一旦美國利益得不償失、政策改變,最後一走了之,亦不乏先例。這不也是友好戰火的結果?屆時即使有再多承諾也無法履行。越戰就是最具體的案例。當年美國總統多次正式書面承諾,也變成廢紙。越南國家建設部前部長 Nguyen Tien Hung 所撰《Palace File》專書,值得一讀。國際情勢雖然複雜,國家的命運終須自己掌握!友人諍言,值得深思!

程建人專欄:聽卜睿哲演講有感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9年06月12日
☆ ☆ ☆
時事論評1098輯
時事論評1097輯
時事論評109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8/10

意識念力1095輯~血脂

新增說明文字
☆ ☆ ☆
膽固醇會讓人中風、罹癌、膽結石!三步驟學會管理它
★ 盧映慈

膽固醇是現代人最大的殺手之一,沈積在血管上的膽固醇,會讓血管硬化而導致心臟病、中風,受損的血管也會讓全身缺氧、發炎而導致癌症;而過多的膽固醇,也會在膽囊裡面結塊,變成一顆顆的膽結石,痛起來的時候簡直要人命。但是膽固醇是我們身體裡正常會分泌的激素之一,不可能無限制的「降低」,反而會導致身體出現問題,必須要找到「平衡」,才能利用膽固醇的好、撇除膽固醇的壞。維持健康比值,簡單管理膽固醇的三個步驟:增加好膽固醇的量,同時減少三酸甘油脂、壞膽固醇的量。
① 降低三酸甘油脂~維持在 200 mg/dl 以下:
在抽血檢測膽固醇的時候,一定會看到三個數值,分別是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另外一個就是「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又稱「中性脂肪」,能儲存能量供心臟跳動,但如果太多的話,雖然不會直接造成心血管疾病,但卻會造成「內臟脂肪」。三酸甘油脂比起其他油脂更容易囤積在內臟,尤其是負責身體代謝的肝臟位置,形成脂肪肝,但如果是與膽固醇一起高,會使血管堵塞的情況更嚴重;而且通常三酸甘油脂過高的人,也會有壞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降低三酸甘油脂: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精緻澱粉,多喝水。
② 讓高密度膽固醇增加~大於 40 mg/dL:
HDL 高密度脂蛋白,可以把肝臟製造的大部分膽固醇從血管中搬走,搬到內臟內維持日常的生活工作;而壞的膽固醇叫做 LDL 低密度脂蛋白,會容易堆積在血管裡,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發炎,發炎久了之後就會硬化、最後造成心肌梗塞。所以,如果壞膽固醇太高,就表示身體的血管很可能正在發炎,而好膽固醇不夠,也同樣代表身體清理血管的能力不夠。最好的標準是,壞膽固醇要在 130 mg/dL 以下,好膽固醇要大於 40 mg/dL,這樣清理身體多餘膽固醇的能力才夠。
增加好膽固醇:補充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纖維質,像是深海魚類、橄欖油、芝麻油,以及每天5份(一個全頭大)的蔬菜水果;還有每天持續的運動。
③ 總膽固醇跟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要小於5:
正常人的血中總膽固醇在 200 mg/dL 以下,但上述有提到好膽固醇才是清理身體的重要因子,所以除了要看絕對數字之外,也要看相對數字。美國心臟協會也建議,個別的數字要分別在「標準值」,但最好可以讓兩者的比值維持在小於4的狀態會更好,如果超過5以上,就表示心血管風險會增加。比如總膽固醇是 180 mg/dL,好膽固醇有 40 mg/dL,都在正常值內,但兩者的比值是4.5,大於4,就可能是需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如果總膽固醇是 180 mg/dL,好膽固醇有 50 mg/dL,比值是3.6,就是在安全範圍內。

膽固醇會讓人中風、罹癌、膽結石!三個簡單步驟學會管理它
HEHO 健康/盧映慈~2020年03月15日/血脂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四大降血脂食物,一周吃三次豆腐降4%三酸甘油脂
★ 飲食男女/etw.hk 提供

現代人經常出外吃飯、聚餐,吃很多油膩食物,纖維攝取量往往不足,很容易出現高血脂問題。香港智悅營養顧問中心註冊營養師 Kiki Yuen 表示,高血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可以吃一些含有降血脂營養素的食物,包括黃豆製品,例如豆腐,因為豆腐是低飽和脂肪食物,有研究指持續每日吃30克大豆蛋白,可以降低3~5%壞膽固醇和4%三酸甘油脂,建議每星期適量吃二至三次豆製品。而香港食安中心建議,一個60公斤重成年人,一日應該攝取約50克蛋白質,如果攝取過多蛋白質,身體無法儲存,容易變成脂肪,導致肥胖。
另一類是添加植物固醇的奶類,包括豆奶、優格和奶粉,有研究指出,每天吃2克植物固醇(Phytosterol),持續2至3個星期,可以降低7~10%壞膽固醇。但對豆類和牛奶製品過敏的人不適合食用奶類製品,過敏反應包括濕疹、紅疹。Kiki 續稱,100克含有11.9克 Omega 3 脂肪酸的鯖魚,也有降低壞膽固醇和血脂功效。建議一個星期吃2~3次鯖魚,份量如手掌心般大小。雖然鯖魚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是健康的,但鯖魚每100克約有2茶匙油分,攝取過多卡路里,也容易導致肥胖。
另外,藜麥的纖維量高,每100克含有7克纖維,香港食安中心建議成人每日攝取25克纖維。纖維能增加飽足感,會讓人少吃其他油膩食物,有助降低膽固醇。她建議可以按個人喜好,與白米一起煮,每日吃4湯匙藜麥,已經滿足一個成年人一日10%的纖維需要。但腸胃功能比較差者,高纖維食物可能難於消化,容易引致腹脹、不舒服感覺。(飲食男女

四大降血脂食物,一周吃三次豆腐降4%三酸甘油脂
蘋果日報新聞/飲食男女~2020年08月22日
☆ ☆ ☆
關心膽固醇,迷思要破解
CareOnline 照護線上/編輯部~2019年11月20日 ☆ ☆
多吃蔬果可降血脂?營養師破解迷思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9月01日


每天吃肌醇輕鬆防脂肪肝!愛喝咖啡的人更要做到
★ 林以璿

你的肝臟很可能已經被一層油包住了!根據肝病防治基金會曾針對9,000名上班族做調查,發現有脂肪肝的比例為43%,而且,約有8成以上的脂肪肝患者毫無症狀。不過,研究指出,適度補充許多水果中都有的「肌醇」,就有機會改善脂肪肝的情形。脂肪肝就是肝臟被一層油包住了,它的可怕之處在於,一旦脂肪肝開始導致肝臟發炎,就有機會步入「肝病三部曲」,也就是肝炎、肝硬化、肝癌。
所以面對脂肪肝,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要把脂肪肝當成「身體狀況亮紅燈」的警訊,要趕緊在沒有進一步惡化之前,把脂肪肝控制下來,否則接下來就可能不只是肝癌威脅,甚至像是心血管、糖尿病、高血脂、中風等等慢性疾病,也都會一一上身。目前,大家最熟悉的控制方式就是減肥,只要能減少現有體重的5%~10%,脂肪肝的嚴重程度都有機會被改善。臨床上就有病友花1~2年健康減重20公斤,其脂肪肝從重度消失得無影無蹤。
除了減肥以外,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輕度脂肪肝患者連續3個月攝取「肌醇」,結果完全康復的例子,而且目前已知的是,與其他治療脂肪肝的成分相較之下,服用肌醇更不需要擔心副作用。肌醇是一種可預防脂肪肝的特殊成分,肌醇是一種水溶性類維生素物質,與維生素B群算是同類,因為具有抗脂肪肝的神奇效果,所以又被稱為「抗脂肪肝維生素」。肌醇也具有讓體內脂肪更容易流動的效果,所以能預防多餘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進而達到改善脂肪肝的效果;另外,肌醇也有讓血脂恢復正常,擴張末梢血管的效果
人體雖然也能合成這種肌醇,但是要想改善脂肪肝,也必須另外從飲食攝取。三軍總醫院營養部主任王秀媛就曾表示,因為咖啡因會大量消耗體內的肌醇,所以平時若是常喝咖啡的人,更要注意肌醇的補充。像是常喝酒、喝咖啡的人,就可以多吃富含肌醇的食物,避免肌醇流失過多。肌醇還廣泛存在於各式肉類,動物內臟含量多,如肝臟、腦、心;還有奶類全榖類,啤酒酵母,小麥胚芽;蔬果部分,有葡萄乾花生甘藍菜地瓜番茄
水果中,含有大量肌醇的食物包括了:西瓜哈密瓜水蜜桃這類水果。不過,含量最豐富的莫過於橘子。一般認為,肌醇的建議攝取量介於500∼2000㎎ 之間,而一顆橘子的含量就約250㎎,只要2顆就可以輕鬆達標。王秀媛建議,只要均衡飲食,每天都有吃到以上的食物,就可以獲取足夠的肌醇。不太需要非得一天吃「2顆橘子」,而是要提醒,如果你是喜歡喝咖啡的人,要考慮自己今天有沒有吃到一些蔬菜、水果,避免肌醇只出不進,漸漸就會有缺乏的問題了。

每天吃肌醇輕鬆防脂肪肝!愛喝咖啡的人更要做到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15日/血脂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七種「天然」降血糖食材!不能不收藏
★ 嘎丁

現代人吃得太精緻、攝取過多營養,卻沒有相對的消耗,這樣下去,糖尿病很快就會找上門。但糖尿病是可以提前發現和控制的。七個能幫忙控制血糖的食物,幫你輕鬆預防或者控制糖尿病!
一、 秋葵
秋葵富含水溶性果膠與黏液蛋白,可減緩人體對糖分的吸收速率,降低人體對胰島素的需求並抑制膽固醇吸收。另外,秋葵中含有的類胡蘿蔔素能維持體胰島素的正常分泌與作用,故能穩定血糖值。
二、 洋蔥
❶ 洋蔥的藥用功能有很多,洋蔥中含有類似降糖物質~甲苯磺丁脲,具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
❷ 洋蔥中還含有一種可降膽固醇的物質,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含攝護腺素的植物,它同時還有一定的促纖溶作用,這些物質均為較強的血管舒張劑,能使血壓下降。
❸ 洋蔥有溫中、下氣、消積等功效,能提高血中胰島素水平,可以降低血糖,還能抑制高脂肪飲食引起的膽固醇升高,適用於糖尿病伴有動脈硬化患者食用。
❹ 洋蔥里有一種抗糖尿病的化合物,具有刺激胰島素合成及釋放的作用。因此具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
❺ 洋蔥能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對血脂紊亂、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❻ 洋蔥中還含有微量元素硒,而硒是具有抗癌作用的。
所以糖尿病人是可以吃洋蔥的,洋蔥能輔助治療糖尿病及糖尿病併發症,吃洋蔥對糖尿病人好處多。洋蔥具有很好的降血糖和提高血中胰島素水平作用,但洋蔥中的磺脲丁酸屬油脂性揮發液體,長時間烹調易揮發,從而失去降血糖功效。在烹飪的時候時間不宜長。另外,在選擇洋蔥時,應以球體完整,沒有裂開或損傷,表皮完整光滑、沒有腐爛情形者為佳。
三、 芹菜
專家表示,芹菜是高纖維食物,高纖飲食能改善細胞的糖代謝、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血糖降低,可有效減少糖尿病患對胰島素的依賴。
四、 木耳
黑木耳含木耳多糖、維生素、蛋白質、胡蘿蔔素和鉀、鈉、鈣、鐵等礦物質,其中木耳多糖有降糖效果。實驗表明,木耳多糖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黑木耳可炒菜或燉湯,也可作配料。
五、 苦瓜
苦瓜雖然口感較苦,但它卻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尤其維生素C。藥理研究發現,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又稱「植物胰島素」),非常有利於降血糖作用,它不僅與胰島素作用相似,還可以刺激胰島素釋放。試驗證明,食用苦瓜皂苷對2型糖尿定的效率可達到78.3%。
六、 山藥
現代醫學研究中發現,山藥中的黏滑成分是由黏蛋白形成的,而黏蛋白能包裹腸內的其他食物,使糖分被緩慢地吸收,抑制飯後血糖急劇上升,同時可以避免胰島素分泌過剩,使血糖得到良好調控;山藥還含有胰島素分泌必不可少的鎂、鋅等有效成分,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能促進血液中葡萄糖的代謝。(糖尿病人是可以吃山藥的,但不宜作主食,最好佐餐食用,在烹飪的時候注意口味要清淡,不要加糖尿病人的腎臟負擔。)
七、 海帶
海帶含有大量的碘元素,能促進胰島素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並調節葡萄糖在肝臟和肌肉組織中的代謝及利用,進而降低血糖。

七種「天然」降血糖食材!不能不收藏
HEHO 健康/嘎丁~2018年11月1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不怕疲勞症候群,超級食物幫你補能量
★ 好食課/文章授權提供

超級食物這詞十分廣泛,究竟到底什麼是超級食物呢?其實,這個詞是有被定義的喔!牛津字典認為「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而麥克米倫字典對超級食物的解釋是「對健康非常有幫助,甚至可以改善某些疾病」。但因為每種食物都有強項和弱項,雖然超級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但也不要忘記均衡飲食最重要。穀物雜糧類的食物含有多種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與植化素等,能緩解疲勞、促進腸道蠕動的功效,因此穀物雜糧都常被認為是超級食物!而這次好食課就透過這次專欄,來介紹穀物雜糧食物中最常見的「一米 + 五麥」吧!
糙米/發芽糙米
米是我們最常吃的澱粉食物,但平常時候吃的都是去除麩皮與胚芽營養的精白米。糙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是精白米的3.8倍,而膳食纖維更是精白米的5.7倍。不僅如此,許多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多酚類、黃酮類等植化素,如槲皮素、咖啡酸、香草素等都存在於麩皮或胚芽中,除此之外,糙米在發芽後GABA含量會大幅度增加4~8倍,幫助我們放鬆和入睡,而這都是精白米無法提供。
燕麥
燕麥是最常見的高纖「穀片」食物之一,以市售燕麥隨手包(37.5克 )為例,就含有3.2 克 的膳食纖維,而且這些纖維中又含有「흱 –聚葡萄糖」,能夠經過消化道菌叢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而調節膽固醇和血脂。市售業者的健康食品認證資料中指出,連續兩周每天吃75克燕麥,能減少12-15%的血脂,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這些短鏈脂肪酸也可以刺激腸道激素分泌,進而調控食慾和促進代謝。
藜麥
藜麥的蛋白質含量約有15%,相較其他穀類的10%而言是蛋白質含量更為豐富的穀類食物,因此藜麥在這幾年成當紅的食材。除了豐富的蛋白質以外,藜麥也含有將近10%的膳食纖維,是不錯的膳食纖維來源。藜麥中也含有一些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植化素,如多酚類、類胡蘿蔔素等,也有研究指出這些植化素可能具有調解血糖和血脂的作用。2018年的臨床實驗文獻也發現,每天以藜麥麵包取代白麵包方式,增加穀物雜糧攝取,能降低血糖反應,進而可能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功效。
黑麥
黑麥又稱裸麥,是歐洲常作為麵包、餅乾或發酵製酒的穀物。黑麥不只是含有高量的膳食纖維,其麩皮中也有豐富的木酚素(lignan),這是一種具有抗氧化的類黃酮物質。研究發現血液中木酚素的含量會與許多癌症的發生風險成反比,在一些動物實驗也發現木酚素具有抑癌功效,因此學者推測木酚素可能可以幫助預防癌症。
大麥
大麥(又稱為洋薏仁或小薏仁)也是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穀類,每100克的大麥片含有6克 的膳食纖維,這些膳食纖維能夠被腸道菌叢發酵,是腸道菌叢的能量來源。2015年文獻中,學者給予實驗鼠攝取含有大麥或大麥胚芽的飲食,在4周的高油飲食下發現有攝取大麥的實驗鼠,腸道菌叢的比例和控制組比較有顯著的改變,學者推測大麥的膳食纖維可能透過在腸道中可以調節菌叢生長。如同燕麥的膳食纖維,大麥也含有흱–聚葡萄糖,在一項 meta-analysis 研究中發現,攝取富含大麥的飲食達4~12周,約可分別降低總膽固醇(-13.38 mg/dL)與低密度脂蛋白(-10.02 mg/dL)含量,顯示大麥可能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
蕎麥
蕎麥含有豐富的微量礦物質,像是鋅、錳、硒等,都是維持人體代謝的關鍵礦物質,也是人體抗氧化酵素的輔助因子,讓我們的細胞可以維持正常的抗氧化能力。芸香素(rutin)也是蕎麥中富有的多酚類物質,在一些動物實驗中發現攝取芸香素能保護腦部神經,減緩類憂鬱行為,也具有調節血膽固醇的功效,因此在飲食中補充芸香素有助於維持健康。

不怕疲勞症候群,超級食物幫你補能量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7月27日/血脂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如何預防中風、心肌梗塞?這些食物及運動維持血管年輕
★ 彭幸茹

天氣一轉冷,紛紛出現許多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案例,而且近年來都會發現發病年齡正在往下降,這和現代人的飲食、生活作息息相關。別再仗著自己年輕,就過著毫無規律的作息啦!其實平時透過服用這些食物及固定運動,可讓血管維持乾淨及良好彈性喔!保護血管的天然食物:
洛神花
每年秋冬季是洛神花盛產季,味道嘗起來酸酸的洛神花,可拿來製成果醬、果汁、果凍、茶包、蜜餞等。因含有花青素、類黃酮素等成分,有助降低血中脂肪、減少血管發炎。可以每天飲用200毫升來達到身體保健的作用。
紫色食物
舉凡紫色蕃薯、葡萄等都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它是很厲害的抗氧化劑,可保護血管的內皮細胞不受自由基的傷害,以防動脈硬化的產生。因為花青素不耐高溫,所以紫色蕃薯用蒸的即可食用
海帶、橘子、燕麥
因以上食物含有水溶性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帶走腸道內的脂肪和醣類,有助於控制血中膽固醇、血糖喔!
納豆、堅果
因含有卵磷脂、能夠幫助血中的脂肪溶解,並隨著血液循環代謝出體外,進而減少了脂肪在血管沉積的可能,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產生。加上堅果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和水溶性膳食纖維一樣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和血糖。而納豆中的納豆激酶,可以溶解血栓,並抑制血小板凝固,可以預防體內血栓的形成。
★ 維持血管彈性伸展操:因為以下動作都非常簡單,閒來無事時就可以做,透過輕拍去刺激手部的穴道,以幫助末梢血液循環流暢。
① 指尖對指尖拍手:將雙手指尖對指尖,輕輕拍,動作看起來像是拍手一樣,但只有指尖對指尖互相輕敲即可。
② 手腕根部互敲:雙手手掌朝上,一樣像是拍手一樣的輕敲。
③ 食指互敲(手掌內側):掌心朝下,大拇指朝掌心彎曲,雙手的食指輕敲。
④ 小指互敲(手掌外側):掌心朝上,雙手的小拇指輕敲。
⑤ 十指交扣互敲:雙手的手指縫對敲。
⑥ 大拇指虎口互敲
⑦ 握拳敲掌心:雙手輪流。
⑧ 手背互敲。

如何預防中風、心肌梗塞?這些食物及運動維持血管年輕
HEHO 健康/彭幸茹~2019年12月13日/血脂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擊退血管裡的血液風暴!簡單生活七件事預防腦中風
★ 李依如/報導記者

被封為影帝的男星吳朋奉於5月25日凌晨驟逝,經法醫相驗證實死因為腦中風。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過去總認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個案數增多,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肥胖等高危險族群,平時更應該做好自我控管的工作。鄭建興醫師提到,在台灣,缺血型腦中風約占80%,出血型腦中風約20%。心房顫動、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會增加中風發生率。其中,血脂異常是導致腦中風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高膽固醇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加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
醫師強調,將高危險群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以下簡稱LDL-C)控制在 100 mg/dL 以下,更高危險病人(如冠心症、缺血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建議控制在 70 mg/dL 以下,是國際血脂治療趨勢。許多人以為只要透過清淡飲食便能降低血脂,卻不知道飲食控制其實只能改變約10~20%的低密度膽固醇。鄭醫師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和規律運動,若血脂仍無法妥善控制, 就需搭配服用藥物,如常使用的 Statin 史他汀類藥物;一旦隨意停藥,根據研究顯示,失去藥物保護效果,恐增加心肌梗塞、中風再度發生,因此定期且規律服藥,顯得極為重要。另外,也須同時注意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如肌肉痠痛)。
該如何判斷急性腦中風症狀?鄭建興醫師指出,熟悉國際中風口訣FAST,掌握「Face」發現突然臉部或嘴角歪斜,「Arms」感到單側手腳無力,「Speech」講話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Time」 趕快記下時間,趕緊送醫。目前急性缺血中風的積極治療包括「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由醫師評估過後進行治療,坊間偏方是在發作當下針扎手指,其效用不大也無根據,若出現上述症狀,打119緊急送醫,才是正確做法。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預防中風或腦部退化,鄭建興醫師呼籲,可以遵從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簡單生活七件事」做起,改變生活型態來達成。
① 管理血壓:高血壓是中風及心臟病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只要將血壓維持在 130/80 mmHg 正常的範圍,就能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
② 控制膽固醇:保持體內動脈通暢,避免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建議控制低密度膽固醇 100 mg/dL 以下,若冠心症、缺血中風病患標準為 70 mg/dL 以下。
③ 降低血糖:血糖目標值是空腹血糖 100 mg/dL,有糖尿病的病人,須在家自我管控血糖,若沒有糖尿病的人,但40歲以上民眾建議規律進行檢測。
④ 管理體重:建議BMI控制在25以下,建議成年男性腰圍以90公分,女性80公分為標準,超過則屬於腹部肥胖。
⑤ 保持運動 :每週達150分鐘的中高強度活動量,每週運動3次、每次 30~50 分鐘以上的運動,如快走、慢跑等。
⑥ 良好飲食習慣: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添加糖的攝取量。
⑦ 戒菸。

擊退血管裡的血液風暴!簡單生活七件事預防腦中風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26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多吃水果反而會脂肪肝!醫曝:一顆蘋果就超標
★ 林以璿

「今天蔬菜吃太少?那改吃些水果補足營養。」、「減肥怕胖,吃個水果就能抵一餐。」如果你有這些念頭,很可能落入肥胖陷阱中!減重醫師宋晏仁指出,現在市售水果經過改良,含糖量遠遠超出想像,吃1顆蘋果就可能糖超標,拿水果取代正餐或蔬菜,更容易造成脂肪肝堆積,萬萬不可。減重醫師宋晏仁指出,水果所含的營養素與酵素絕大部分都可以自蔬菜中獲得。但是,水果與蔬菜不同之處在於,水果含有高濃度的蔗糖與果糖。
特別是在號稱「水果王國」的台灣,各式樣改良品種像雨後春筍般浮現,水果變得比過去更甜上2~3倍,「甚至吃1顆蘋果就會超出每日25克的糖攝取量,這時候已經不單單在攝取營養,而是在吃糖。」大部分的果糖,其實會在肝臟被轉化成及低密度脂蛋白(VLDL),再運出肝臟,經血流進入脂肪組織,變成三酸甘油脂(就是肥肉)儲存,導致肥胖。如果大量攝取果糖,那麼VLDL就會大量地合成,來不及運出肝臟,就直接堆積在肝臟裡面,形成脂肪顆粒,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脂肪肝。
果糖在肝臟的代謝,除了走脂肪生成這條路徑之外,還會形成尿酸,這個尿酸不但可能造成痛風,還會破壞血管內皮,使血管內皮失去產生讓血管平滑肌放鬆的重要因子,導致高血壓。不過,近日在《cell metabolism》上的一篇文章指出,選對時間吃水果,可以降低糖分變成脂肪肝的機會。研究者們透過同位素追蹤的方式,研究果糖在體內的代謝,結果發現:大部分的果糖會在小腸內分解為葡萄糖和有機酸,再隨著門靜脈流向肝臟。
而當小腸的負荷過多,無法被代謝的果糖,會直接通過門靜脈回流到肝臟,也就動用了肝臟的儲備能力,變成脂肪肝。基於這個發現,研究人員指出,如果在吃水果前,先吃一些糖分,活化小腸代謝果糖的能力,小腸對果糖的清除能力會增加,果糖也就更多地直接轉化為葡萄糖,進入血液循環,不會累積在肝臟。因此,如果你是水果愛好者,建議遵守2個原則,在食用水果的時候,儘量減少對身體的負擔。
① 如果一定要吃水果,盡量飯後吃。此時,小腸代謝能力有所提高,對肝臟有保護作用。
② 盡量選擇纖維多而糖分少的水果:比如用小番茄代替香蕉、龍眼。因為它們不僅含糖量低,釋放果糖的速度也慢,在劑量和時間上,都不會造成小腸負擔。

多吃水果反而會脂肪肝!醫曝「最大謊言」:一顆蘋果就超標
HEHO 健康/林以璿~2020年03月25日/三酸甘油脂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跟著中風父親在各醫院流浪,照顧者的真情告白
★ 戚海倫

「快來啊,你爸出事了!」凌晨三點,媽媽突然叫了起來,小西(化名)與哥哥嫂嫂從睡夢中驚醒,急忙趕到爸媽房間,看見媽媽正試著為73歲的父親放血,哥哥趕忙叫救護車,將已經失去意識的父親緊急送往醫院。即使已經是7年前的往事、但這驚恐的一幕,仍深深印在小西腦海裡。母親半夜發現床褥濕了一片,赫然發現是先生失禁了,想要叫醒他,卻怎麼都搖不醒。一家人在凌晨時分緊急將父親送醫,急診室醫師判斷是栓塞,馬上送往加護病房。「腦幹中間已經腫脹變形,不能開刀。」醫師的每句話對家人來說都是晴天霹靂,父親在加護病房至少待了一星期。
想起親戚當年同樣是中風、送醫急救,卻成了植物人,一家人心情雖然慌張,但誠心盼望這樣的情況,不會重演在自己父親身上…… 回想那天,小西與家人在醫院簽了許多讓人似懂非懂的文件,家人無法離開醫院,也不知該如何將父親的狀況告訴大家族的其他成員。後來,父親是被救活了、恢復了意識,但身體右邊癱瘓,無法講話,也不能寫字。一家人這也才發現,年輕時貪杯的父親,其實中風前早有徵兆和症狀:父親藏著高血壓藥物、也患有輕微糖尿病,但父親不但沒吃藥,也一直沒讓家人知道、自己的健康已經出了狀況。
接下來半年,小西與家人的生活,幾乎都在各大醫院轉換著。遵循健保規定,每28天就得為父親換一家醫院,「真的是疲於奔命,那時不斷在設法幫父親掛號找醫院病床、有的醫院會告訴你,現在有病床,你不來就取消。」被迫換醫院的狀況,每隔10幾天、家人就得面對一次,「可想而知,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們怎可能有生活品質可言。」小西每天下了班就去醫院看爸爸、同時處理找看護、神經內科與復健科掛號等大大小小的事,而且每換一家醫院,父親得做的檢查、就必須重複一次。
「我們已經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數不清換了幾家醫院,出於一片孝心,小西與哥哥即使身心俱疲,還是只得互相打氣,一起面對父親中風帶來的衝擊。經過半年,得以有巴氏量表為依據,決定是否可以聘請外籍看護。資格符合、申請外籍看護,也需要約半年時間。家人討論,由於白天都得上班、小父親四歲的母親也不適合擔任照顧工作,加上家住舊公寓四樓,父親要上下樓並不方便,在等待外籍看護的這段過渡期,決定先將父親送去安養中心。
透過別人介紹,家人選定了一家位於新北市新店山邊的一家私立安養機構。即使那兒離家遠、想去看父親,單程得搭巴士花上一小時車程,但因為那裏環境好,家人還是通過,將父親送往那裏,每星期小西至少去看父親三四次,「一有時間就去,做子女應該的啊,就是想看看爸爸,陪陪他。」
小西記得,和家人將父親送去安養中心的那天,父親哭了、覺得家人不要他了。這也讓小西和家人更覺得、即使路程再遠,也得盡所有可能、經常來探視陪伴父親。當時小西父親到安養中心住的是三人房,每月費用約3萬5千元,離開醫院的父親,可以站立,但不太能行走,大多時候坐在輪椅上。後來親戚說,宜蘭有間安養院,各方面也都很好,家人就將父親送去宜蘭,父親一度大哭,但家人無論再遠,都無怨言、盡量抽時間去陪伴他。
小西坦言,看到父親病苦,家人身心也都煎熬,「就算哭,我們也躲起來哭,不讓爸媽知道。」這期間,家人經常討論如何處理面對。就以請外勞這件事來說,有個外人進到家裡來,家人總是難免感到彆扭不習慣,但是家人都覺得「還是希望爸爸在家裡。在家裡,他最熟悉,我們能經常看到爸爸也很好。」小西的父親中風後約一年,外籍看護來了,而父親也終於回到家裡。哥哥花了20多萬元,為父親買了爬梯機,只是父親已不愛出門。
來到小西家的,是從印尼峇里島小島來的 Anna。那是 Anna 人生第一次到台灣,30多歲的她有165公分高,算是高大,適合照顧壯碩的父親。不過溝通上,Anna 的語言不是太通,家人安排 Anna 就住在父親旁邊,方便就近照顧。當時小西的父親可以進食,在 Anna 的幫忙下,每個晚上,父親都拿著拐杖,在家裡走一圈,保持活動。請外勞的費用大約是每月兩萬多元,小西每月出5千元,哥哥阿莎力、主動提出,願意出兩份。家人當然也感受到與外籍看護文化、生活習慣的不同,需要對彼此更多的了解。
Anna 在小西家待了三年後離開,期間吃得很不錯,胖了10公斤。但是第二位外籍看護,就讓小西與家人頗傷腦筋。她不是第一次來台灣,語言溝通也比 Anna 好些,但她的精神狀況有些問題,甚至不吃飯、還出現了些幻聽、幻覺的狀況,後來甚至常說「我帶阿公回印尼」、「全家福照片有多一個人」等等。當時小西的母親懷疑,家裡有些東西好像不見了,小西與哥哥也不確定到底是母親記不清楚,還是真的東西不見了,只是這位外勞的精神狀態不太對,讓家人開始擔心「不知平常她是怎樣對待爸爸」,決定輪流在家,不讓父親與外勞獨自相處。
才一年,小西與家人最後還是只得請仲介將她帶走。但她離開,下一位接替人選還沒來,大約一個多月的空窗期,只得從「黑市」找臨時看護,費用是一天1200元,臨時看護很精明,堅持「只照顧阿公」,其他一概不管。一個多月後,第三位外籍看護瓦娣來了。因為瓦娣前一位雇主往生,仲介代她接下照顧小西父親的工作。只是瓦娣的工作態度並不好,無論餵食、按摩等都頗隨便,到後來,小西的父親身上出現了些皮膚病問題,皮膚長了許多小水泡,甚至潰爛,每晚得花上兩小時換敷片,這與照顧品質好壞,實在脫不了關係。
當時小西的父親已經裝了鼻胃管,心情上,父親厭世,看在家人眼裡,更是五味雜陳、百感交集。家人都看得出父親的不快樂、幾乎沉浸在沮喪的情緒中,加上無法表達,家人只能從父親嗯嗯阿阿的聲音中去猜測意思。從2011年父親中風,到2017年4月底父親過世,這期間對小西與家人來說,「急診室人生」經常上演,但也因為父親的病苦,兄弟姊妹感情變得更融洽,經常討論父親的事,幾乎所有的考量,都以感謝父親為家庭付出,而做出一致的決定。
小西的母親,也曾擔心,無論是父親送安養院、或是經常需要回診、復健等等,會讓子女太累,怕父親的狀態拖累了大家。但終究,一家人在這七年間,「感情更深了。」小西回憶這一路走來、想到家人的互相扶持、加上思念父親,還是掉下了眼淚。2017年四月底,醫師說「差不多了」,小西的父親自加護病房轉往單人房,這兩天,全家人都不曾闔眼,父親疼痛不已,家人也曾為了要不要急救,感到萬般煎熬。最後家人請求醫院只為父親打嗎啡、減輕疼痛,順其自然地送走了80歲的父親。
對家人來說,雖然萬般不捨,但也告訴自己,父親終於解脫。「真的很感謝家人一起,我們無法預期父親的狀況會如何,但我們很清楚,不論多久,兄弟姐妹都會一起扛起來。」小西再次紅了眼眶,「是父親讓我們與家有了更深的連結,讓我們想回家,家人有更深的凝聚力。」回憶過往,以中風病患家屬過來人的身分,小西誠心期盼,醫療規劃能更體貼,「每 28天就要換醫院的掛號人生,真的像夢魘一樣。」她也說,「我知道在許多家庭,照顧長輩或病人的責任常落在一個人身上,但是,『還是得適時示弱吧』,長期照顧,真的不是一個人扛得下來的。」

跟著中風父親在各醫院流浪,照顧者的真情告白
今周刊/幸福熟齡~2018年04月09日
☆ ☆ ☆
意識念力1096輯~飲食控制
意識念力1095輯~血脂
意識念力1094輯~自癒
意識念力1093輯~運動
意識念力1092輯~深蹲
意識念力1091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8/5

高齡1093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長者易缺五營養素
★ 健康醫療網/文章授權提供

忙碌打拼一整年,平時也要好好關心長輩,返鄉團圓更要注意長者營養問題!根據調查發現,長者前「五大缺乏的營養素」:鈣、維生素E、維生素D、鋅及鎂,攝取不足比例高達5~7成,面臨營養失衡危機。而近年養生風盛行,營養補給品成為超夯送禮佳品,更有業者推出營養配方,補足營養素,讓患者「吃得下、吃得好、吃的均衡」,若家中有營養失衡虛弱及營養不良的患者,不妨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挑對營養品。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350萬人,約佔台灣人口數的15%,推估115年老年人口將超過20%,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因感覺功能變差,面臨咀嚼、吞嚥能力,腸胃消化功能漸弱等情況,容易衍生營養不良問題。
45歲開始,健康、體力便逐漸下降,平日飲食不均衡造成營養問題,導致陸陸續續出現虛弱、慢性病等問題;依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2013~2014年長者的飲食「熱量」攝取不足盛行率為42%,前5大缺乏的營養素的鈣、維生素E、維生素D、鋅及鎂,攝取不足比例高達5~7成。如此現況若再加上長者牙口不佳、咀嚼退化、備餐不便,甚至因為慢性病或服用多種藥物造成飲食限制或食欲不佳,極易導致熱量及蛋白質營養不足,進而引發營養失衡、虛弱、營養不良等問題。前五大缺乏營養素:
【鈣】鈣為組成身體骨骼及牙齒的主要成分,若攝取不足,長者容易骨質疏鬆,應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多運動預防。
【維生素D】協助鈣、磷的吸收與運用,幫助骨骼和牙齒發育,也是神經和肌肉運作所需。
【維生素E】減少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維持細胞膜完整性,有助皮膚及血球細胞的健康。
【鋅】鋅營養狀態與免疫、生長、神經傳遞、生殖功能的維持息息相關。
【鎂】鎂是人體含量第四多的陽離子礦物質,是維持骨骼結構及功能的重要元素,若含量太低,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焦慮及憂鬱等疾病風險有關。
如何透過均衡的營養來減少營養不良的問題,同時提升體能和活力便十分重要。除了注重飲食六大營養素均衡攝取,補充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補給品更成為一種方便、呵護的選擇。民眾可適時與醫師和營養師討論,比較各廠牌營養素不同,若腸胃不適患者,也可注意是否無纖、等滲透壓等,減少腸胃刺激,幫助營養吸收。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長者易缺五營養素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03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三好一巧,家有高齡者過年這樣吃營養加分
★ 林怡亭/報導記者

常聽到長輩說「食不下嚥」、「食物太硬咬不下去」等在飲食上的問題,高齡者因咀嚼功能退化、飲食習慣和多重用藥等,造成飲食不均衡、營養攝取不足等現象,這不僅是「吃」的問題,嚴重者還可能有肌少、衰弱等情形發生。為了照顧高齡者的營養,國民健康署也參考國際作法,並根據我國的飲食習慣和在地食材,發展高齡營養飲食質地衛教手冊,希望透過食材的挑選、改變切割烹煮技巧,並以家中常用餐具檢測,就可自己做出適合高齡者「軟硬度」的飲食,天天「吃得下」,營養跟著來。
高齡營養飲食質地分為「容易咬軟質食」、「牙齦碎軟質食」、「舌頭壓碎軟食」、「不需咬細泥食」、「均質化糊狀食」、「中濃稠流動食」、「低濃稠流動食」、「微濃稠流動食」,每種質地飲食都有不同的適用對象,高齡者可以先諮詢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的營養師或是其他專業醫事人員,依其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質地種類。
一般人認為不好咬的肉排、芹菜等,其實透過小技巧就可以改變軟硬度。像肉類食材先以肉槌槌打、去除肉片筋膜,如果能把國產新鮮鳳梨打成汁加入醃製,就可大幅嫩化肉類質地;一些纖維多、質地較硬的蔬菜,洗淨切好先冷凍1-3天,拿出直接烹,質地不但變柔軟且不影響色澤。此外,王英偉署長也叮嚀,高齡者的「呷飽沒?」要建立在「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三好一巧新觀念,靈活運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的口訣和手勢,加上適當處理食材,注意質地軟硬度,用食物好好照顧長輩,為他們的營養打好基礎。

三好一巧,家有高齡者過年這樣吃營養加分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1月27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照顧家人中風有不敢說出的苦,善用長照資源喘息
★ 黃心瑩/報導記者

長時間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常常讓照顧者苦不堪言又備感孤單。雖然政府及民間單位積極推廣長照服務,但許多地區仍礙於照服員人手不足,許多喘息服務看得到,卻吃不到。有鑑於此,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研擬一套互助喘息服務,規劃讓四組有失能家人的家庭在特定時間,共同到「復華照顧咖啡館」,輪流由其中兩組人照顧四位失能者,分攤減輕照護壓力。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說明,因為照服員工作辛苦,長處於人力不足的狀態,在還未申請到照服員到府服務之前,其實這些家庭可以互相協助、共享資源。
雖然計畫還在研擬階段,在不斷討論時也同步篩選的情況下,最後有8組家庭配合加入。商討過程中亦邀請許多專家共同參與,目的希望能讓家屬認同,並找出最適宜的作法。在此計畫中,家庭之間更必須建立互相的信任感,才能放心將自家的長輩交由其他人照顧;所有參與服務的家庭,甚至要做好所有準備,因為任何狀況都可能發生,若有小失誤也不能互相埋怨。陳秘書長表示,所有細節都還在調整修正,以盡可能完善規劃,好讓服務的家庭,成為彼此的新家人。
陳秘書長表示,最常接受到照顧者的壓力有六種面向,除了生理上的疲憊,如睡眠中斷長期睡不飽,還有似乎看不到盡頭的心理壓力,如沒有好轉可能性的重度失能者,家屬壓力尤為沉重;以及為照顧患者,照顧者必須中斷人生目標,如求學、求職等,延伸出後續的社交中斷、經濟中斷,更會因此影響家庭關係。建議民眾在遇到家人需要照顧時,要有計畫性的安排後續不同階段的照顧,盡量讓輕度患者復健、自理生活,避免過度依賴產生退化。
法國賽諾菲藥廠長期持續熱心參與公益活動,且深感失能家庭照顧的艱辛,特別捐款予家總研擬此套互助喘息服務,支持照顧者分擔壓力,並在咖啡時光中交流照護心得,獲得更多努力前進的力量。法國賽諾菲藥廠更長期推動中風預防及照護醫療衛教活動,為中風病友、家人打氣鼓勵,陪伴病友家庭走過低潮。陳秘書長也強調,家屬一定要懂得求助專業,而且盡可能避免離職以做好長期照護規畫;善用長照資源才能讓照顧者及被照顧者雙方都能減輕壓力。目前也有長照四包錢相關資源,無論是自行照顧、申請外籍看護或委託照顧機構者,都可撥打1966或0800-507-272了解自己是否符合申請資格。

照顧家人中風有不敢說出的苦,善用長照資源喘息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1月16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老年人多疑是不是一種病態?
★ 兩性

現在有一些老年人很多疑,搞得家裡人總覺得他們是不是病了。其實,多疑不一定是病態,疑病症才叫做生病,有的人生性多疑。許多老人年輕時並不多疑、但一些人隨著年齡增長也就疑心愈來愈重。這是為何呢?心理學家認為,人老以後,人格待征也會發生一系列變化,歸納起來有:
01、自我中心性。
02、內向性。
03、保守性。
04、好猜疑。
05、常向壞的方面去猜測.嫉妒心強。
06、缺乏堅韌性和靈活性。
07、比較執拗。
08、適應能力較差。
09、總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
10、愛管鬧容。
11、疑心病大。
12、依賴性強。
13、有抑鬱傾向。
這些變化首先是生理改變造成的。由於老年人感覺能力衰減,對外界認識造成困難,易於憑主觀去猜測。老年多疑以胡亂猜疑、嫉妒、乖僻的形式反映出來。精神方面的因素是多種的,如離開工作崗位,社會活動的減少,人際關係的疏遠,以及家庭中的地位改變和不睦等,均使老人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增加了戒備心,從而使老人總處於緊張的防禦狀態。較重的猜疑就不單純是人格的改變了。如果一個老人原來性格開朗、豁達,後來無明顯原故卻變得十分多疑,或雖有些誘因,但也純屬捕風捉影。並且物件十分廣泛,曾經反復解釋無效,則屬於一種精神症狀了。
老人病態的多疑一般是功能性精神病,也可見於腦器質性病變早期,猜疑的內容是多方面的。病人多數表現十分敏感,對周圍人的一言一行都特別注意,似乎這都與他有關。甚至感覺報刊、廣告、電影、電視等也都與他有關。有的老人疑心子女拿他的東西和說他的壞話。有一對老夫妻,丈夫患猜疑性精神病,因他同時有性欲亢進,老伴滿足不了,便猜疑老伴與別的男人關係不正常而鬧著要離婚。
對疑心較重的老人,應及早請醫生檢查治療。病態的多疑是不能企望像對正常人一樣以理說服。但和他們談話時態度要和藹、誠懇、坦率,跟他們接觸時要落落大方。往往怕病人生疑反而惹其生疑。有些話可請病人平素敬重的親友來講,這樣病人易於接受。對病人怪誕的言語不要與之爭辯,更不要責怪訓斥,以免造成對抗情緒。也不能隨便答應病人辦不到的事。有人像哄該子似地以諾言或謊言取得病人暫時的信任和安寧,但日後不能兌現,反而使病人疑心更重。同時,應密切注意病人的言行,防止發生意外。

老年人多疑是不是一種病態?
match 生活網/微微健康網~2020年02月11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老人重症多?夏天病毒就消失?醫師帶你認識新冠病毒
★ 蔡岳宏/報導記者

「宋朝流行瘟疫可能就跟蘇軾吃蝙蝠有關!」武漢肺炎(COVID-19)延燒,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16日舉辦「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臨床研討會」,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發表演說,快來看看醫師怎麼說。黃瑽寧表示,冠狀病毒屬於網巢病毒目,有外套膜,所以怕酒精、胃酸,裡面包覆很長的單股RNA,將近3萬個密碼子,是所有RNA病毒中最長的,RNA病毒很容易突變,這麼長的基因如果突變很容易滅絕。
然而,冠狀病毒的基因可以利用各種機制轉錄,製造出16種非結構蛋白質,可以保護很長的基因,所以複製出錯率反而降低了。冠狀病毒中有7種會感染人,造成類似感冒的症狀,其中SARS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都分在同一個次族群,很多人把兩者相提並論,但其實基因差異很大,表現也不一樣。在冠狀病毒的3萬個密碼子中,每個冠狀病毒都會有S基因,負責製造棘蛋白(spike protein),感染時用來結合宿主的受體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病毒學特徵,一開始研究認為與SARS病毒基因組79%相似,但後來《自然》期刊證實,其與雲南蝙蝠的病毒基因相似度達96.2%。醫師表示不可思議,過去認為冠狀病毒會先感染中間宿主,經過基因調整,才傳染到人,「但人和蝙蝠的相似度超高,幾乎是蝙蝠可直接傳給人。」其中,接觸宿主受體的棘蛋白的S基因,蝙蝠和人的病毒相似度93.1%,胺基酸相似度更高達97.7%,只差2.3%,很可能是蝙蝠傳人的關鍵。
論文指出,冠狀病毒進入人體時,除了結合宿主受體,還需要蛋白酶將棘蛋白切割,才可以把病毒的外套膜打開,把基因注入宿主。有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的棘蛋白被切割的地方,叫做 furin-like cleavage site,這段是蝙蝠病毒沒有的,有些感染人的病毒也有,很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的關鍵。冠狀病毒結合哪個人類細胞受體來感染?黃瑽寧提到,研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透過連接血管張力素轉化酶 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ACE2)受體,可能是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大門,也是蝙蝠、豬隻的大門,是深受病毒青睞的受體。
接觸ACE2受體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中,只有新型冠狀病毒、SARS、和HCoV-NL63,但三者用來連接的蛋白質區塊都不同,在SARS病毒中,結合ACE2受體能力比NL63強,很快就進入人體,繁殖數量多,造成的免疫反應強,嚴重度就高。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和比,其ACE2受體連接強度,研究估計是SARS病毒73%,另一篇則算出65%,推論嚴重度可能比較低。ACE2受體廣泛存在肺部細胞,但腸胃道、血管內皮細胞與平滑肌也都存在
病毒會從此處「開門」進入細胞嗎?醫師表示不一定,有報導在肛門拭子可發現病毒RNA,但不等於可糞口傳染,「找到屍體不代表可以找到活的人,要在糞便找出活的病毒,才證明有糞口傳染。」目前,只能證實新型冠狀病毒能飛沫和接觸感染,連垂直感染都還不確定。至於病毒已經傳人一段時間,有適應人的突變嗎?會不會因為一個突變,它傳染力增加或致死率增加呢?黃瑽寧認為,根據資料,確實有突變,但突變率屬於正常,顯示病毒在人類身上適應良好,不用太大改變。
黃瑽寧指出,隨新資料更新,輕症變多,發現患者年齡下降,男性變少,發燒和喘的比例降低,且肌肉痠痛的比率增加。他說,很可能很多重症患者其實會肌肉痠痛,但沒時間回想。至於流鼻涕,一般認為ACE2 最多的地方在肺部,病毒要到很深的地方才找的到門,理論上沒有上呼吸道症狀,可能是免疫反應。黃瑽寧解釋,病毒進入細胞的門是ACE2,如果細胞表現越多ACE2,病毒就有更多機會進入細胞,所以ACE2可能與疾病嚴重程度成正比。有研究指出,抽菸的人的細胞表現越多ACE2,可能是抽菸重症機率高的原因。
在中國,約每2人有1人抽菸,女性抽菸比率只有3%,這也可能是男性重症比率較多的因素。黃瑽寧指出,流感重症是老人和小孩都比較多,為何冠狀病毒感染小孩的症狀不明顯?SARS研究指出,病毒的棘蛋白也會和游離的ACE2結合,ACE2原本功能是有幫助修復肺部傷害,但若SARS綁架了ACE2,肺部傷害修補功能就被抑制,肺部傷害會更嚴重。而當ACE2被綁架時,ACE就會上升,研究發現ACE上升與肺部傷害有關係。老鼠研究發現,年輕老鼠的ACE比較少,越老越多,肺部傷害就越明顯。
因此,老人可能ACE比較高,而ACE2又被病毒綁架,才造成肺部傷害較嚴重的情況。所以,有可能小孩感染冠狀病毒後,沒有症狀,有機會產生抗體,後續就不會變嚴重。因此,有科學家推論,就讓老年人感染,但試圖恢復游離的ACE2功能,但抑制ACE活性,或許可減少肺部傷害。目前心臟科等都有相關功能的現成藥物,過去就有研究指出,這類藥物確實能降低肺部傷害,或許是可以嘗試的治療方式。
醫師認為,藥物、疫苗沒這麼快,洗手還是比較重要,許多報導說潛伏期可能高達20幾天,其實錯誤的機率很大,可能中間有感染者,或者病毒已經在桌上停留3-5天,後來才摸到感染;很多研究指出,冠狀病毒可能活5-10天是有可能的,物體表面的接觸感染在微生物感染很常見。有辦法抑制病情嗎?從數學模型演算,他持悲觀態度,因為有10%病人是輕微症狀或無症狀,就算傳染力只有1%,要控制其實也很困難,很難像SARS自然消失,除非有疫苗。
夏天病毒會不見嗎?醫師舉高緯度的英國為例,發現冬天時冠狀病毒流行比較多,夏天就消失;但緯度和台灣相近的廣州,其實夏天時病毒沒有消失,一整年都有,不用期待病毒夏天會消失。不過,黃瑽寧指出,這隻病毒的病例再生數有高有低(代表1名患者可感染多少人),只要每個人都洗手、不要亂碰,疫情指數就可以降低,若醫療系統充足,死亡率也可降低,端看個人如何防護、國家如何防疫。
「聖經說:『已有的事,後必再有,日光之下並無新事。』」黃瑽寧說,另一隻冠狀病毒HCoV-NL63在8百年前,從蝙蝠傳到人,後續還有SARS,現在是新病毒,他兒子曾問他8百年前冠狀病毒怎麼傳給人?醫師回說,8百年前宋朝,蘇軾寫過一首詩:「聞子由瘦,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士人頓頓食藷芋,薦以薰鼠燒蝙蝠。」他指出,那時人會吃蝙蝠,還用蝙蝠糞便做中藥,且宋朝3百年間,發生大規模瘟疫近40幾次,醫師說,很可能有一次就是HCoV-NL63。

老人重症多?夏天病毒就消失?黃瑽寧醫師帶你認識新冠病毒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2月21日
☆ ☆ ☆
☆ ☆ ☆
☆ ☆ ☆
【老人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由於人口結構高齡化,平均餘命延長,使得老人照顧需求相對增高。同時因經社環境變遷,家庭結構核心化,婦女就業需求亦大增,致使家庭所能扮演之照顧功能漸受影響。
本計畫配合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之推動,以社區營造及社區自主參與為基本精神,鼓勵民間團體設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再依需要連結各級政府所推動社區照顧、機構照顧及居家服務等各項照顧措施,以建置失能老人連續性之長期照顧服務。
☆ ☆ ☆
社會公益~青年社福10502輯
弱勢家庭~2016年兒童教育札記
☆ ☆ ☆
大愛台‧現代心素派~木瓜鳳梨酵素教學
YouTube 發佈日期:2013年8月8日
實踐社會責任~企業志工帶動環境永續
☆ ☆ ☆
高齡1098輯
高齡1097輯~健身
高齡1096輯
高齡1093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8/1

人際關係1091輯~社交

新增說明文字
☆ ☆ ☆
這些社交技巧的小竅門你可懂
★ 微微健康網

生活中與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你都是呆在家中,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與人交往,人們一定要掌握一些小竅門,社交才能如魚得水,不會得罪人。以下是一些社交的小技巧,希望能幫助到你!
【不要木訥肅然】在社交場合中滔滔不絕、談個不休固然不好,但面對陌生人就一言不發也是不妙。其實,面對初相識的陌生人,也可以由交談幾句無關緊要的話開始,待引起對方和自己談話的興趣時,便可自然地談笑風生。若老坐著閉口不語,一臉肅穆的表情,跟歡愉的宴會氣氛是格格不入的。
【不要在眾目下補妝】在大庭廣眾下撲施脂粉、塗口紅都是很不禮貌的事。要是你需要修補臉上的化妝,必須到洗手間或附近的化妝間去。
【不要忸怩忐忑】在社交場合,假如發覺有人經常注視你--特別是男士,你也要表現從容鎮靜。若對方是從前跟你有過一面之緣的人,你可以自然地跟他打個招呼,但不可過分熱情或過分冷淡,免得影響風度。若對方跟你素未謀面,你也不要太過於忸怩忐忑或怒視對方,你可以有技巧地離開他的視線範圍即可。
【不要耳語】淑女要在各種社交場合上給人留下美好印象,斷不可以不注意談話方式,不可耳語,以免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要失聲大笑】另一個令人覺得你沒有教養的行為就是失聲大笑。儘管你聽到什麼驚天動地的趣事,在社交宴會中,也得保持儀態,頂多報以一個燦爛笑容即止,不然就要貽笑大方了。
【不要滔滔不絕】在宴會中若有男士與你攀談,你必須保持落落大方的態度,簡單回答幾句即可。切忌忙不迭地像彙報工作一樣滔滔不絕,你知道對方很討厭這樣的交談。
【不要大煞風景】參加社交宴會,別人期望見到一張張可愛的笑臉。因此,你內心縱然有什麼悲傷,或情緒低落,表面上無論如何都應裝出笑容可掬的親切態度,去適應當時的環境。
【不要說長道短】饒舌的女人肯定不是有風度有教養的淑女。即使你穿得珠光寶氣,一身雍容華貴,若在社交場合說長道短、揭人隱私,必定會惹人反感。再者,這種場合的“聽眾”雖是陌生人居多,但所謂“壞事傳千里”,只怕你不禮貌、不道德的形象從此傳揚開去,別人--特別是男士,自然對你“敬而遠之”。

這些社交技巧的小竅門你可懂
match 生活網/微微健康網~2020年01月31日
☆ ☆ ☆
人際關係要好,先搞懂26種人格特質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0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不要將自我肯定,放在他人的評價上
★ 優活健康網 編輯部

「我想要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和「我想被愛」一樣,「我是有價值的」也是人類本能追求的情感,人都希望這種感受能不被動搖。那做什麼事才能感覺自己有價值呢?「錄取好的大學或企業」、「工作有成果」、「出人頭地」、「年收入提高」、「受到顧客稱讚」~這些當然都會讓你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然而,自我肯定感如果100%取決於工作成果或他人的評價,並不是好事。當然,每個人對於自己的評價多少會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然而,將自我肯定感的基礎放在他人的評價上,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為什麼呢?因為工作成果和他人的評價有時候起伏不定。因此,如果用工作的成果或他人的評價來決定自己的價值,一旦這些全部消失,那一瞬間你的自我肯定感會急遽下降。追隨自己的原則而不是他人的評價,心情就不容易動搖。就我的例子而言,業務員時期的業績排名、剛擔任講師時客戶在問卷上打的分數,都會動搖我的自我價值。然而,業績有很大一部分受到公司的客戶分配,也就是說,我的自我肯定感可能會因為公司的決策而產生變化。
此外,在研修課程中,因為我是承諾要讓學員有所轉變,因此就算問卷上的評價不佳,我也必須站在學員的立場說些他們不喜歡聽的話。有時候為了公司著想,我同樣必須針對不討喜的主題進行教育。如果我的自我評價和學員的問卷評價連動,我將無法做必要且根本的事。那麼,你該怎麼做才能覺察自我價值,不被他人的評價牽著鼻子走呢?首先,你要覺察,你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韓國作家金約翰(John Kim)說:「你活到了今天。光是這一點,你就值得讚賞。」
所謂肯定自我價值,是接受不妥協、也無可取代的自己。試著問自己:「如果我在工作上不受肯定,我就沒價值了嗎?」你的自我價值,早就已經存在,不會受到偶爾變動的成果或他人的評價而有所動搖。其次,你要將自我肯定感的基礎放在自己的行動目標、價值觀、原則、使命等,以自己為軸心、可以自己控制的事情上,而不是放在別人或工作成果等容易變動的事物之上。當你確實做好了自己該做的,這份自信能使你肯定自我的價值,成為你自我評價的主軸。
順從自己的原則和使命,自我肯定感就會提升,最難受的莫過於當我們怠惰並感到自責時,又受到了他人的指責。此時,我們的自我肯定感將大幅降低。當你過於在乎他人的評價,就算只有一個人討厭你,你對自己的評價也會大幅下降。在這種時候,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專注在你自己的評價軸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本文摘自/打造理想人生的習慣大全:65個習慣開關,讓你輕鬆戒掉壞習慣、無痛養成好習慣/采實文化)

不要將自我肯定,放在他人的評價上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09日
☆ ☆ ☆
社交恐怖症的臨床特點有哪些呢
match 生活網/微微健康網~2020年02月12日
5個妙招幫你克服社交恐懼症
match 生活網/微微健康網~2020年02月10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面對錯誤很挫折?正向看待人生的失敗
★ 優活健康網 編輯部

當錯誤發生時,我們要怎麼看待眼前的這個錯誤?心態的改變,能讓事情的局面和結果變得非常不一樣。親愛的恩和軒,今天媽媽學校一位美術老師,和媽媽分享她班上一名學生的事。這名學生腦筋十分靈活,他在一幅原本幾乎畫失敗的圖畫上,添加了幾筆線條與更豐富的色彩,這幅畫看起來就變得非常生動活潑、富含生命力,全班同學皆驚豔不已!聽得媽媽也好奇萬分,希望能盡快欣賞到那幅畫,看看這名學生是如何將畫作化腐朽為神奇。
其實,媽媽更讚賞的是這位學生對事物抱持的正向心態。一時的失誤,並沒有讓他卻步、放棄繼續畫下去,而是想出替代方案來彌補失誤,將原先不怎麼滿意的作品,搖身變成一幅別出心裁的圖畫。說到這裡,媽媽突然聯想到一本繪本,內容與這位學生的故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媽媽把書找出來,讓你們姊弟倆讀一讀,盼你們能體會個中意涵。故事主人翁在畫圖時,畫得不完美,比例不對,但沒關係,他總有辦法去改善畫面⋯
一開始只是個無關緊要的小缺失,後來另一隻眼睛畫得比原先那隻眼還大,則是另一個失誤~那麼,戴上眼鏡來掩飾,倒是個好主意。脖子與手肘長得那樣長,又是幾個缺失~那麼,在領口上用蕾絲圖案加以點綴,繫上絲帶來修飾,而手肘處增加貼布拼貼,又是一個掩飾缺陷的好方法。身上處處都是斑斑點點,像花貓、黑白乳牛般,也是個缺失~那麼,躲在樹叢是另一個掩飾缺點的方法~那裡既漆黑又濃密,沒有人會看得透。至於長腿女孩的腳與地面之間出現大空隙的這處失誤~就畫一雙滑輪鞋來解決吧。
接著,又因為失誤而再度出現斑斑點點的畫面~那就將這些斑斑點點變成花花草草,並加上一棵可以攀爬的樹木,再次解決了失誤。那麼,其他誤灑在畫紙上的多餘墨水呢?動一下腦筋,就變成紛飛的樹葉。再回到穿滑輪鞋女孩的畫面,又一個不小心的失誤,在女孩頭上滴了一大滴黑墨~那麼,乾脆在女孩頭上畫頂黑色毛帽;而意外畫上的許多線條,就設計成許許多多黃色氣球,讓女孩緊緊握著吧!創作過程中一連串的失誤,並未讓創作者因此感到氣餒,甚或放棄。
相反的,創作者善用巧思,將這些失誤的墨水滴、不平衡的構圖與多餘的線條,變換成一幅氣氛歡樂、宛若孩子的遊戲天堂之作,鼓舞了所有觀賞者的心境。親愛的恩和軒,你們看!這本繪本的作者為我們展示如何將大多數人可能認定是失敗的繪圖,轉化為成功、美麗的畫作,是不是很激勵人心呢?媽媽認為,要如何看待人生的失誤或不完美,存乎一心。當錯誤發生時,我們要怎麼看待眼前的這個錯誤?是沮喪、洩氣、怨天尤人、自責不已?還是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轉機,把它扭轉成生命的驚奇呢?
心態的改變,能讓事情的局面和結果變得非常非常不一樣。媽媽想與你們姊弟倆互勉,期許我們在面對不如意之際,都能保有幽默感與創造力。媽媽祝福你們也祝福自己皆能充滿力量地活著、愛著,讓我們一同在人生道路上,微笑前行,不輕易被小錯誤、小挫敗給擾亂內心的平靜。幽默看待生活諸多的不順意,千萬別老鑽牛角尖啊!很多事情笑一笑,也就過去了。
生命裡沒有太多過不了的難關,最大的難關恐怕是我們的「心魔」;降伏了心魔,就沒有多少事情是過不去的。親愛的孩子,一起加油喔!我們來這世上是為了享受身為人的美好,而不是為了來受苦、受罪的,這樣的正向思維一定要好好守護在心上,知道嗎?~和你們一樣需要正向思考的媽媽。(本文摘自/繪本裡的千言萬語:30個故事,30封給孩子的成長情書/大好書屋)

面對錯誤很挫折?正向看待人生的失敗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1月1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當身邊人說出心好累!這樣做幫他走出陰霾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1月1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別失去信心與盼望,錯誤是下一步參考值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1月18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五點成為關鍵時刻拉別人一把的貴人
★ 女人幫滔客誌

今周刊之前曾寫過,貴人不只一種形象,他可能是你重要信任的人,也可能是你所不知默默影響你的人。它提到你所討厭、所喜歡、一面之交的人,都可能成為你生命中那個影響的地位。像自己的好友,一直努力學習向上,目前除了各地當講師與中心助理外,也上進讀博士班,但你很難想像以前他是不被老師看好的那個學生,前陣子日本也上映墊底辣妹,也訴說一個辣妹經過激勵積極向上的故事,但發現身邊好友不像電影遇到的貴人是溫暖支持,大多都是批判、貶低、挫折的那個人是讓他們成長向上的動力。
現實沒有像電影或小說,你的貴人可能不是我們所期待的那個印象,會給我們正向鼓勵和支持,但常常事與願違。小編有位好友,常常給予身邊的人鼓勵的力量,和正向的言語,他都會在你做的任何事情,找出合適當事人鼓舞的言語與稱讚,即便對方失敗它還是能溫柔的陪伴。有一次好奇問朋友,你很喜歡用鼓勵人的話語幫助他人,而不是用批判、怒罵、指教的方式讓他人看到自己的錯誤。
朋友聽完回應,這世界其實已經充滿很多謾罵與批判的人,如果每個人都要用這樣方式來激勵對方,不見得每個人都受用,可能會更傷害被抨擊的那個人,好友的一句話確實可以讓我們深深思考。因此,如何有效鼓勵他人,我們可以從言語開始,而心理學家對於正向鼓勵語言最研究的就是「阿德勒心理學」,他的五種鼓勵語法:
① 【肯定特質與能力】指出特質或能力+描述實際的行為表現或具體事件觀察、發掘他人正面的特質和能力,並且說出來,讓對方知道你看到「他的好」會因此相信自己確實有這些特質或能力,建立起自我概念。
②  【指出貢獻與感謝】具體的行為+該行為帶來的影響:指出對方行為的貢獻並向他道謝,會讓對方感覺自己是有能力、有用的人,在團體中獲得歸屬感。
③ 【看重努力與進步】描述他人的作品或表現+指認努力與進步:注意到他人的用心及努力,強調過程勝於結果,即使未達理想,仍值得鼓勵。
④ 【表示信心】陳述支持信心的客觀證據+我相信:信心最好有客觀證據的支持,而非無中生有,才有可信度。例如:「這個故事你已經練習很多次了,我相信明天你上台時,一定可以把故事講得很好。我對你有信心,你可以的!」
⑤ 【傳達接納與認可】描述他人具體的行為、表現、情緒、意圖、態度與興趣:去理解他人立場去感受孩子的行為、表現、情緒等,孩子會覺得被接納。這種句型的鼓勵,傳遞給他人「我注意到你了」和「你現在這樣很好」的訊息。沒錯,貴人確實有很多形象,但如果你能抉擇的話,為何不當一個給予正向鼓勵的貴人,生命已經是一個艱辛的路程,期許大家在路上都能成為那位別人生命中正向的力量。

成為關鍵時刻拉別人一把的貴人!做到這五點有效傳達正向力量
match 生活網~2019年11月30日
☆ ☆ ☆
人際關係1092輯~職場
人際關係1091輯~社交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